中国好教师:习近平总书记“四有”好老师讲话解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8章 崇高追求——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5)

朱熹关于道德教育的方法,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立志。朱熹认为,志是心之所向,对人的成长至为重要。因此,他要求学者首先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问为学功夫,以何为先?曰:亦不过如前所说,专在人自立志”。人有了远大的志向,就有了前进的目标,能“一味向前,何患不进”。如果不立志,则目标不明确,前进就没有动力,“直是无著力处”,他说:“所谓志者,不是将意气去盖他人,只是直截要学尧、舜。”又说:“学者大要立志,才学便要做圣人,是也。”

居敬。朱熹强调“居敬”。他说:“敬字工夫,乃圣门第一义,彻头彻尾,不可顷刻间断。”还说:“敬之一字,圣学之所以成始而成终者也。为小学者不由乎此,固无以涵养本原,而谨夫洒扫应对进退之节与夫六艺之教。为大学者不由乎此,亦无以开发聪明,进德修业,而致夫明德新民之功也。”由此可见,“居敬”是朱熹重要的道德修养方法。

存养。所谓“存养”就是“存心养性”的简称。朱熹认为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善性,但同时又有气质之偏和物欲之蔽。因此,需要用“存养”的功夫来发扬善性,发明本心。他说:“如今要下工夫,且须端庄存养,独观昭旷之原。”从另一方面来说,“存养”又是为了不使本心丧失。“圣贤千言万语,只要人不失其本心。”“心若不存,一身便无主宰。”同时,从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来说,“存养”是为了收敛人心,将其安顿在义理上。

省察。“省”是反省,“察”是检查。“省察”即是经常进行自我反省和检查的意思。朱熹认为一个人要搞好自身道德修养,就应当“无时不省察”。在他看来,“凡人之心,不存则亡,而无不存不亡之时。故一息之顷,不加提省之力,则沦于亡而不自觉。天下之事,不是则非,而无不是不非之处。故一事之微,不加精察之功,则陷于恶而不自知”。因此,为了使人心不“沦于亡”,做事不“陷于恶”,经常进行自我反省和检查,是必不可少的。朱熹的这一见解,表明他在道德教育中既强调防微杜渐,同时又重视纠失于后。

力行。朱熹十分重视“力行”。“夫学问岂以他求,不过欲明此理,而力行之耳。”“故圣贤教人,必以穷理为先,而力行以终之。”他所说的“力行”,是要求将学到的伦理道德知识付之于自己的实际行动,转化为道德行为。朱熹的这些见解,已经触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动,道德行动接受道德认识的指导,并检验道德认识的正确与否等这样一些道德教育的基本问题。

朱熹的上述见解,反映了道德教育中某些带规律性的东西,至今仍有可供借鉴之处。

总之,朱熹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个教育大师。他的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极大地丰富和充实了我国古代教育宝库,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教育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第三节 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

一个国家、民族能够生生不息,靠的是教师的传道解惑,如果一个国家没有了教师,它还能靠什么取得进步?一个尊师重教的民族,必定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民族。

在中国文明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教师和全国各族人民一起,经历天翻地覆的时代巨变,广大教师与时代共进步,和国家同飞跃,在平凡的教书育人工作中,为国家和人民创造了不平凡的辉煌。

站在时代的高点上,面对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历史新征程,为人师者如何培养人才、创造新的辉煌,是时代对人民教师提出的新挑战。面对新航程,教师的人生坐标在哪里?该怎样去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责任和神圣使命?

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亲切会见了庆祝第30个教师节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受表彰代表,随后来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教师学生,观摩课堂教学,进行座谈交流,并发表了《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的重要讲话。讲话高瞻远瞩,内涵丰富,思想深邃,情真意切,从教育发展、国家繁荣、民族振兴的大局出发,深刻阐释了教育工作和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明确提出成为一名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要求,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广大教师的亲切关怀和殷切希望,是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行动指南。

一、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好老师的人格基石。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递者、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梦想要以梦想去点燃,理想要用理想去唤醒。一个抱有理想信念的教师,才有可能在孩子、青年的心中播下梦想的种子。在价值取向多元的时代,我们要以理想信念为基础,让每一个教师都有远大的志向、纯粹的心灵、高尚的节操。古人讲:“贤希圣,士希贤。”广大教师只有树立崇高的职业信念,把教书育人当作自己的伟大使命,我们的教育才会灿烂,我们的学生才有希望。

一个有理想信念的好老师,心中装着国家和民族。在中国教育史上,被人们所称道、为历史所铭记的好老师,无一例外都是把自己的教书育人事业与国家、民族的奋斗目标、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孟子说人生有三乐,其中之一就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如果一位教师自觉选择了为他人、为社会做有益的事情,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并以此为人生大乐,那么他的人生就有了永恒价值,他所从事的这一职业就获得了伟大意义。今天,在亿万人民向着民族复兴梦想迈进的征程中,教师既是筑梦人,也是追梦人、圆梦人,广大教师要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为实现中国梦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

一个有理想信念的好老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带头践行者和传播者。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价值支撑。从事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的教师,理所当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带头践行者。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的土壤之中。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是文化自信。新时代的教师应该有文化自觉,了解、欣赏乃至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去中国化”保持高度警觉。教师亦是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为莘莘学子把好人生的“总开关”,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就能为党和国家事业造就大批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合格人才,为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输送源源不断的生力军。广大教师要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培养对中华文化、中国精神、中国价值有归属感乃至有信仰的年轻一代。

理想信念是人生的指路明灯。广大教师只有树立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才有可能为社会、为民族培养出栋梁之材。我们希望每个有理想、有追求的教师,都能以“传道”为第一责任和使命,为孩子点燃更灿烂的梦想,为国家和民族贡献更多正能量。

二、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

道德情操,是好老师践行教育使命的核心品质。“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教师的工作就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最终达成向善的教育目标。教师是在言传身教的过程中,用自己的道德情操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因此,合格的老师首先是道德上的合格,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论语》有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学生对于教师不仅是听其言,更观其行,教师在学生眼中是为人的模范。一个教师如果在是非、曲直、善恶、义利等方面都有问题,怎么能担当起立德树人的责任?教师只有以德立身、以身作则,学生才能以师为镜,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个有道德情操的好老师,应把敬业爱生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准则。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有敬业爱生精神的教师,才会献身教育,心系学生;才会严于律己,为人师表;才会严谨治学,诲人不倦;才会终身学习,追求进步;才会成就自己,成就学生。在我国中西部农村、边远地区的教师,正是秉持着敬业爱生的精神,才能安于清苦生活而不失理想,才能立于困难条件而不失追求,为广大的农村学生铸就圆梦基石。一个有道德情操的好老师,应该像这些教师一样,去除浮躁之气,远离功利之风,执著于教书育人,把心放在学生身上,把根扎在三尺讲台。

一个有道德情操的好老师,应在自我修养的不断提升中实现道德追求。师德需要教育培养,更需要教师自我修养。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应该是每个教师的不懈追求。“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自我修养的陶冶需要在读书上下功夫。心灵要用精神食粮去涵养,教师只有常读书、读好书,多读中国古典诗词、经典作品,以诗书育浩然之气,才能认识和相信道德之理。知行合一,互为表里,教师自我修养的完善更需要在行动中磨砺。教师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严于律己,用个人的行为来体现自己于公于私、于国于民的价值观;要在日常言行中三省吾身,自觉坚守伦理底线,见贤思齐、高山景行,唯此才能体会和展示道德之美。教师正是用在道德追求之路上的知行统一,去示范人的高尚和纯粹,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传统美德,去引领学生把握好人生的方向。“师垂典则,范示群伦”,道德情操是成长为一个好老师的先决条件。广大教师只有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己任,以立德树人为目标,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培养有德之才。我们希望每一个有道德、有情操的教师,都能以“要成才,先成人”为指引,为祖国培养一大批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三、好老师要有扎实学识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所言,“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教师的基本素质。如果教师知识不扎实、教学不过硬,教学中必然会捉襟见肘,更谈不上游刃有余。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学高为师”的古训,指的是教师应在学识上高人一筹,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话语,也鲜明体现了深厚学识是好老师的必备素质之一。面对当前的信息化时代,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日益多元、各种新知识不断涌现,做一名好老师,必须具备扎实的学识,努力提升自身的学识魅力,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绵延不绝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和自身的专业成长。

好老师应具备精深的学科知识、灵活的教育教学知识以及广博的文化知识。掌握精深的学科知识,是教师“传道”的基本前提。教师只有对所教学科有着系统的、深刻的、准确的理解,才能教给学生正确的知识。灵活的教育教学知识是教师教学过程中所不可或缺的知识基础。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育教学知识可以帮助教师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从而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更快更好地学习。此外,“为了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光,教师应吸进整个光的海洋”,信息时代下做好老师,必须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和宽阔的胸怀视野,才能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好老师应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情境中,丰富自身的实践性知识。教师的学识魅力不仅仅在于教师要拥有广博和专深的理论知识,更在于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情境中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在于教师对自身教育教学经验的深刻反思,在于教师能够运用知识和经验有效地、创造性地解决各种教育教学问题,在行动中做教育,在行动中做研究。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成为智慧型的老师,课堂才会成为智慧型的课堂。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所展现的学习、处世、生活、育人的智慧,彰显着自身的学识魅力,促进了自身专业成长和学生学业水平的提升。

好老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汲取并灵活运用新知识。随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社会需要具备灵活性、适应性、自主性、合作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具体到教师教育领域,社会对教育质量的要求空前提高,对教师队伍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好老师不能满足于装满自己的“一桶水”,而要使自己时时有“活水”,与时俱进,不断汲取新知识,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积极回应新的挑战,追求卓越。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站在知识发展的前沿,实现自身的长远发展,并引导学生走向未来发展的人生之路。

四、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

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是塑造人的心灵和灵魂的伟大事业,热爱学生是教师厚重的职业本色。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丰富情感的鲜活生命,这就需要教师用爱去教育和感染学生。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没有爱心的人不可能成为好老师。教师的仁爱之心,不简单等同于父母爱子女,这是一种对国家、民族的爱在教师身上的体现,是一种无私的爱、不求回报的爱。教师的仁爱之心是以师生相互信赖为基础的,这种信赖是尊重、理解和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