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解放,科学务实,勇于创新
入党后王进喜在当年6月担任队长,贝乌5队干得更欢!他起钻,下钻都猛,进尺快而事故少,他的干劲特别大。他还有个特点,头脑里点子特多。1956年,我国钻井材料有点紧张,钻头不够用,他就主动到废材料堆里找用坏了的旧钻头,吊钳牙、卡瓦牙、开口销子、拉杆、大小螺丝帽等,看着能用的一律拣走,就连断钢丝他也要,说拿回去打成绳套,搬家就用上了。
贝乌5队就是靠着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和韧性,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坚持为国家打井。这种打法要比物资供应充足、材料齐备情况下多付出两倍、三倍甚至几十倍的力气和汗水。在打“761”井时,共用了25个旧钻头,没用一个新的,这就意味着要比使用新钻头起码多付出25倍的劳动,每换一次钻头就得把打进井里的所有钻杆一根一根从井下起出来,换上钻头再一根一根打下去,大大地折腾一回。而井越深地层越硬,旧钻头能打的进尺就越少,起下钻也就更多更勤,付出的劳动量就更大。试想:如果用新钻头5个能打完一口井,只需起下5趟钻,而用了25个旧钻头得起钻25趟,这要多流多少汗,多出多少力啊!有一口井,开钻才几十米就碰上了一个厚达一百多米的河卵石层,非常难打。别人钻了十几个小时钻头就是不下去,王进喜接过手也干了两个小时,仍然不进,他想到了,是泥浆的黏度问题,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他在泥浆池里添上十袋水泥,恰到好处,泥浆稠些,砂子带上来了,小河卵石也上来了。既要甩开膀子干,又要多动脑筋,跟铁家伙光拼臂力,有时还拼不赢它呢。
1957年年初,玉门油田钻井发展迅猛,可钻头、钻杆和钻井设备的易损配件越来越少了,使一些钻井队停了钻,钻机入库,工人放假。
王进喜问大家:“咱们队是交钻机,还是想办法接着打?”
“国家有困难,咱们得为国家分忧,当主人的不能见困难就怕!”
“钻井工人不打井,还叫钻井工人吗?咱们应接着打!”
血气方刚的西北汉子,被祁连山打造得成山一样的脊梁。
“对,就是要饭也要坚持打,不就是多吃一些苦吗?”王进喜热血沸腾了。
孔子说:“勇而好问必胜,智而好谋必成。”虚心好学的王进喜虽然敢想敢干,但是他从不蛮干。他找到曾经是钻井队队长的苏联专家米列尔请教,米列尔告诉王进喜一些用过的东西修一修还能用。
“这些旧钻头能用吗?”王进喜又问。
“修一修可以用。”专家米列尔肯定地回答。
王进喜高兴地带领技术员田肇雄及钻井工人李安山、蔺天印、马万福半夜来到废钻头堆上,挑选了一堆废旧钻头,放进大桶里加火烧,用水煮,接着用机油浸泡,把损坏的钻头修理好,使每个轮都能转动。可是,这些用过的废旧钻头不顶用,只打一会儿就坏了。
“坏了就换,就是不能停钻。”王进喜说。
1956年11月,贝乌5队在三角湾打765井,在快要完钻的时候,上级通知因地质需要,接着在附近再打一口井,新井位就定在765井位13米开外的地方。
对钻井队来说,搬家是个大麻烦,40多米高的井架,几十吨的设备器材,每打完一口井都要搬往新井位。而在20世纪50年代,玉门油矿最大的起重设备是8吨马斯吊车,最大载重卡车是11吨的太脱拉。一部中型钻机安装队,加上钻井队的配合,抓得再紧也得六七天才能搬完。王进喜一直为这搬家失去的时间而惋惜。因此,怎么减少搬家时间,缩短打井周期就成了他的一件心事。
虽然只有13米远,但按制度规定也得放架子拆搬。所谓“放架子拆搬”,就是把40米高的井架放倒,拆成上中下三节和人字架一节一节地用车拉;而与井架连成一体的悬吊系统的大钩、钢丝绳、循环系统的水龙头、立管等等都拆下来一件件搬远,两米多高的钻台也要拆成上下大梁、支架、船形底座,安装在上边的柴油机、绞车、转盘变速箱等也得一件件卸下来,这样大拆大搬,加上重新安装,既要大量的车辆、人力,又得花好几天的时间……
王进喜望着这13米的距离,他琢磨怎样才能节省时间,提高工效,心急火燎,能不能想个更好点的办法呢?
晚上开会,他对大家说:“搬家太让人头疼了,如果有大吊车、大卡车那多来劲,有三天就搬完开钻,一年我能多打好几口井。如果有直升飞机当吊车,一下子把钻机吊起到新井位,当天就开钻那有多痛快。”他这一说,引起了一阵哄堂大笑。王进喜说:“你们笑什么?即使现在做不到,我们也得想办法巧干,你们都要当诸葛亮出点子。”这时一个青年工人说:“没有直升机来个火车头也行,一下子把井架和钻机全拉过去多带劲!”他这一说,真的就提醒了王进喜,他高兴地说:“对呀,咱们能不能上他十几台拖拉机,不放架子来个整体搬家呢?”
钻机整体搬家
说干就干,王进喜来到井上,他一看,井场附近地势平坦,几十米内没有任何障碍物,觉得有门,就找到技术员田肇雄,对他说:“小田,这口井距离这么近,地又平,咱们来个不拆不卸整体搬家怎么样?”小田说:“这可是前人没干过的事,咱们得好好研究计划一下。”于是二人来到井架下,观察了船形底座的受力情况,又对整个设备的固定情况进行检查,田技术员说:“看起来钻台部分没问题,就是井架会不会晃倒没把握。另外,怎么拉,大绳怎么挂,我得计算一下,拿个方案出来再说。”王进喜说:“行,快点拿出来让大家研究补充。”
大家很赞成王队长的大胆设想和革新精神,一位老工人说:“要是拖倒井架子可咋办?”王进喜说:“你不用怕,学走路就不能怕摔跤,要革新就得为了开条新路冒点险嘛!”田技术员说:“我想了,用两台拖拉机两边拉着,井架不会倒。”
11月23日这一天,湛蓝的天空万里无云,765井场上人声鼎沸。5队的工人们既紧张又兴奋,按照分工坚守在各自岗位上,14台大拖拉机陆续开来,大队长王嘉善等有关领导也来到井场。拴好绳套以后,王进喜和田肇雄又认真地检查了一遍,确保一切稳妥之后,总指挥王进喜又讲了一遍注意事项,规定了开、停、快、慢等指挥手势,要求大家瞪大眼、绷紧弦、细心大胆,胜利完成这次整拖任务。
中午12时整,王进喜头戴铝盔,身着工装,站在两排大拖拉机前边,把他最爱戴的那顶前进帽高高举过头顶,甩了三圈,然后猛地向下一压,负责牵引的12台拖拉机按照他这个“指挥旗”的指挥,立即启动,高大的井架连同那巨大的钻台,在轰鸣的机声中徐徐前进,10分钟后安全、平稳地来到新井位上。
这时,整个井场一片欢腾。大队长王嘉善和王进喜、田肇雄三个人紧紧地握手,向贝乌5队表示祝贺。
这次整体搬家的成功,轰动了整个钻井战线,全玉门油矿都知道了王进喜的大名。
虽然只是10分钟走了13米,但它却是中国石油工人在石油钻井史上的首创,它标志着一项省时高效的钻机搬家新工艺的诞生,不仅为后来玉门油田大战中创造了条件,也为超“功勋”钻井队,一年能上十万米打下了基础。
王进喜一生中有许多创新和奇迹,这是又一个。
12月底,贝乌5队进尺万米,比1955年全年进尺翻了一番,第一次跨进先进钻井队行列,打了一个翻身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