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读懂经济学
——做懂经济学的富人,不做不懂经济学的穷人
理论篇
如果学生能在经济学课程中真正理解成本以及成本的所有各个方面,那么,这门课程就算取得了真正的成功。
——约翰·莫里斯·克拉克
1.经济学究竟是什么
对于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来说,汽车象征地位、行动自由和对新奇事物的探索;对于一个汽车修理工来说,汽车就像病人等待他去医治;对于因为堵车被困在路上的开车人来说,汽车就像囚禁犯人的牢笼;对于一个汽车生产车间流水线上的工人,汽车只不过是被组合起来的一堆零件和一份工作;对于一个赛车手,汽车就是一匹现代化的机械马。在不同人的生活中,汽车这个金属、橡胶和塑料的组合物有着同样重要的作用,但是,汽车对不同人的意义却有着天壤之别:从修车弄得浑身油垢的极端现实,到月夜开敞篷车行驶于高速公路的浪漫经历。对于一名经济学家来说,一辆汽车就可以用来解释经济学的几乎全部内容。
经济学究竟是什么?
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认为:只要通过一辆汽车,就可以把经济学的所有内容解释清楚。而斯蒂格利茨在《经济学》中这段精彩的描述,也让我们知道,经济学研究的东西和我们息息相关,一点儿也不难懂。
或许在很多人看来,经济学无非就是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枯燥乏味的经济数据,而研究学习经济学就是和厚厚的布满尘埃的书籍、卷宗打交道。但事实上,经济学并非如此。在经济学大师米尔顿·弗里德曼眼中:“经济学是一门迷人的科学,最令人着迷的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如此简单,只要一张纸就可以写完。”
正如经济学大师所言,经济学不是一门枯燥的学科,也不是沉闷的数据,经济学就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在你的恋爱、婚姻里,是不是也有投资风险,是不是也存在信息不对称和契约问题;当你在社交活动中拓展人脉时,“帕累托法则”会起到什么作用;当你在商店购物时,性价比是不是你考虑的重要因素……事实上,无论是政府决策,还是个人日常生活,人们都可以从经济学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如今,我们已步入移动互联时代,置身瞬息万变的信息浪潮中,我们不可避免被各种新经济形态冲击。此时,如果你不懂一点经济学,不知道需求、供给、GDP、CPI、大数据经济、共享经济,那么你不仅会错过下一个风口,甚至还会感觉自己已经寸步难行了。
2.经济学研究哪些事儿
在鲁国有一对夫妻,丈夫懂得如何编得一手好草鞋,妻子知道如何织得一手好麻布。
一天,夫妻二人决定到越国去谋生路。有个好心人对他们说:“你们搬到越国去,以后只会越来越穷的。”
夫妻二人十分不解:“为什么会越来越穷呢?”
那人说:“草鞋是用来穿的,但越国人光着脚走路,不穿鞋;麻布是用来做帽子的,可越国人从来都不戴帽子。你们虽然手艺好,但是到了一个用不着这种手艺的国家,又如何挣钱?挣不到钱,当然越来越穷啦!”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曾经说过,学习经济学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只需要掌握两件事:一个叫供给,一个叫需求。故事中的夫妻就是因为不懂这两个经济学概念,差点儿走上穷途末路。
经济学中的需求,是指对某件商品有购买欲望且有购买能力。单有欲望或者能力都不能构成需求。例如,我有拥有一套房子的欲望,但我并不具备购买能力,这就不是一个需求。相反,我有购买房子的能力,但我并不想买房子,这也不是一个需求。简单来说,有心有力才能构成需求。
与需求相对应的是供给,也就是生产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一定数量的商品或劳务。和需求一样,供给也涉及意愿和能力,必须有心有力才能构成供给。影响供给的因素包括商品本身的价格、替代品的价格、生产技术以及原材料价格等。
供给与需求之所以能成为经济学家最常用的词,完全是因为它们是使经济运行的力量,它们决定了每种物品的产量和售价。倘若你想了解一件事情或一个决策会对经济产生何种影响,你最先应该考虑的就是它如何影响供给与需求。
关于供需关系,通常人们都以为是需求决定供给,比如冬天天气寒冷,人们需要羽绒服,市场上才会有羽绒服的生产和销售。但是,经济学者普遍认为需求能够主动适应供应。通常,供需平衡时,商品的市场价格即正常价格;当供给大于需求的时候,市场价格就会比正常价格低;当需求大于供给的时候,市场价格就会比正常价格高。
比如,我国古代“洛阳纸贵”的典故就是供不应求的案例。在当时的京都洛阳,很多人抢着抄写左思的《三都赋》,这时对纸张的需求就变得越来越大,当地纸张供不应求,如此一来造纸商和销售商就开始大幅提高纸张价格,造成了“洛阳纸贵”的现象。再比如,许多南方的水果,果、柠檬、榴梿等,运到北方价格就会增长数倍,果可以卖到10元一个,而在南方却只要1元钱,这就是供需关系不平衡的结果。
一般来说,需求与价格成反比,也就是说价格上升,需求量会下降,反之亦然。比如,在夏天我们都会吃冰激凌,售价几十元甚至上百元的哈根达斯销量很少,而三元钱一个的冰激凌销量却很大。价格和需求的这种关系被经济学者称为需求规律,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这种商品的需求量机会减少。
绝大多数商品都适应供需法则,但是有些炫耀性消费不适应这一法则。比如,珠宝、首饰、古董等,它们的价格越高,很多富人对它的需求反而越高。
3.为什么要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一个经济学家约了一个医生和一个牧师一起打高尔夫。三个人玩得正开心时,却发现一个人总是在球场上漫无目的地乱跑,这严重影响了他们打球,于是他们一起找到球场管理员交涉。
管理员向他们解释:“球场为了献爱心每周一会向盲人免费开放,今天是周一,那个乱跑的人就是盲人,如果他的行为影响到了你们,我代他向你们道歉。”
三个人听到管理员的解释,却有着三种截然不同的反应:
牧师听后十分感动,于是决定拿出时间,为残疾人祈祷,希望为他们带来福音。
医生听后也很感动,他决定在诊所为残疾人提供免费的医疗服务。
经济学家却非常不以为然地说:“你们球场为什么不把盲人开放时间改到晚上呢?”
从经济学家的理性视角来看,黑夜与白天对盲人并无差别,所以,任何时间对其开放球场都可以。但把开放时间选在白天,就会损害其他人打球。如此看来,球场在资源配置上确实存在问题。
当牧师和医生看到问题的现象时,只是做出感性的反应,而经济学家却抓住了问题的本质。事实上,只有认识到问题的本质,掌握经济规律才能做出最正确的决策,而这正是我们要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问题的原因。
经济学是建立在理性经济人的人性假设基础之上,超脱和排除了其他的价值判断,即不去判断一件事是好还是坏,对社会有无精神价值,而仅仅从资源优化配置的角度思考问题。在社会生活中,必须培养起自己的经济学视角,比如机会成本的意识、成本收益观念等,以理性人的视角面对生活,这样会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才能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问题呢?大致来说,经济学家的思维方式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人的行为都是有目的的
现实生活中,人的各种行动是为了达成某种目的,其实现目的的愿望就是行动的动机。因此,行动就是改变现状,而之所以要改变现状就是由于对现状不满,其中必然有对于某种价值的追求。
(2)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曾说过,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经济学,那就是“没有免费的午餐”。这里,要为午餐所付的那个“费”,就是机会成本。
(3)人是在边际上做选择
所谓“边际”,指的是对现有行动进行的微小调整,这些微小调整所带来的成本和收益分别被称为“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经济学所要关注的问题,通常不是极端的非此即彼,而是“多一点”还是“少一点”的比较,也就是对“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的权衡。
(4)交换是互利的
人们在资源占有上可能有多寡之分,在个人特质上可能有各自差异。这些差异性的存在,给通过交易改进彼此的收益创造了巨大的空间。
(5)结果比动机更为重要
人的行动既有动机,也有结果,而结果和动机之间往往存在着不一致。那么,当我们评价人的行动时,应该更看重动机,还是更看重结果呢?在经济学家看来,应该更看重结果。
(6)制度比人强
制度是一种游戏规则、一种激励机制,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选择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在长期的历史中,宗教和传统道德哲学多以改变人性为目的,但在经济学家看来,作为人类,人性是很难改变的,但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制度来改变人的行为。当然,自由竞争的前提是自由和平等,弄虚作假、强买强卖都不能算作自由竞争。
4.你幸福吗?让经济学帮你找答案
一个富人正在沙滩上享受明媚灿烂的阳光。此时,他身边躺着一个一文不名的年轻流浪汉。富人对这个年轻的流浪汉说:“年轻人,你应该到外面的世界去努力奋斗啊!”
流浪汉问:“我为什么要去努力奋斗呢?”
富人说:“努力奋斗你才能拥有更多财富啊。”
流浪汉又问:“拥有那么多财富又为什么呢?”
富人说:“拥有更多财富,你才能到海边度假,享受这里的阳光和沙滩啊!”
流浪汉反问道:“那么,你认为我现在正在做什么呢?”
如果你问富人和年轻流浪汉关于幸福的问题,他们给你的答案应该会有很大差别。那么,关于“你幸福吗?”这个问题究竟该如何作答呢。在经济学中你应该可以找到答案。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萧伯纳曾经说过这样一句名言:“经济学是一门使人幸福的艺术。”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从经济学的角度提出关于幸福的方程式:
幸福=效用/欲望
这里的效用指的是人消费某种物品时得到的满足程度,而欲望是指对某一物品效用的需要程度。在效用相同的情况下,一个人欲望越高,幸福程度就越低;相反,在欲望相同的情况下,效用越高,幸福程度则越高。
想要获得幸福感有两个方法,第一就是要降低欲望,第二则是要提高效用。当然,还有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懂得适时调整欲望才能使效用最大化,从而增加幸福感。
比如,当你拿到10000元工资的时候,你期望可以用工资给自己买一辆100000元的汽车。套用幸福公式,用10000除以100000,你的幸福感只有0.1。如果你期望用工资给自己买一套1000元的衣服,用10000除以1000,你的幸福感就是10。所以说,想要获得幸福的生活,最好不要让欲望影响你的生活。
人的欲望不仅仅包括物质方面的,还包括情感、精神、健康等方面的效用,也就是说人需要满足的欲望是多方面的,马斯洛曾经讲过人的需求可以分为5个层次。不同的人在不同阶段、不同的地方需要满足的欲望不同。对贫穷的人来说,物质财富给他所带来的效用是很大的,所以金钱能给他带来幸福感;而对于失恋的人来说,恋人带来的效用就非常大,就是给他家财万贯,也不如恋人回到他身边。所以说,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幸福感是非常主观的。
当然,经济状况的好坏在某种程度上对幸福程度确实起着一定作用。一般而言,经济状况越好,人的幸福感也越强。经济学家的实证发现:那些生活在富足国家的人们比那些生活在贫穷国家的人们更幸福,收入与幸福是相辅相成的,在那些贫困国家,收入的增加会提高人们的主观福祉水平。原因在于那些收入水平较高的国家,所有社会指标基本上都更为积极:富足的国家享受更多更高质量的食品,更清洁的饮水,更高更普及的教育,更好的医疗服务及更健康的寿命等。
但是,这两者之间并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比如,新加坡的人均收入是印度的80余倍,但他们的幸福水平却刚好一样,而且这两个国家人民的幸福指数都比法国、日本这两个收入更高的国家还要高很多。据经济学家研究发现,当收入到达某种极限水平(1万美元左右)之后,收入对幸福有很少甚至没有任何效应。一些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发现,美国人拥有的财富比欧洲人多,但幸福指数却没有欧洲人高,冰岛人在非常严酷的环境中工作和生存,但他们的幸福指数却是世界上最高的。
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许多年轻人总是认为物质决定幸福。但事实上,财富只是实现幸福的一种手段,而大量的财富未必就能带来满满的幸福感。北京市统计局曾做过一个调查,结果表明:如果用横轴表示财富,纵轴表示幸福,当家庭月收入不足4000元时,幸福感会随着财富的增加而急剧上升;达到4000元之后,幸福感的增量进入一个缓坡;当收入在5000~7000元时,幸福感最强;自此之后,随着财富增加,幸福感基本上也没什么明显变化了。
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卡尼曼教授告诉我们:“人们应该关心幸福本身,因为人们的终极目标是幸福生活,而不是拥有更多金钱,不是财富的最大化,而是幸福的最大化。”
5.当心,经济学也有靠不住的时候
2008年11月,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到伦敦经济学院视察,并与经济学教授探讨经济形势问题。女王问道:“为什么当初就没有一个人注意到它(金融危机)?”
“抱歉,女王陛下,我们没能预测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到来。”英国顶尖的经济学家在2009年致女王的信中这样写道。
英国《观察家报》报社得到了这封信的复件。信件的署名者全都是英国最著名的经济社会学者,包括伦敦经济学院教授、英格兰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蒂姆·贝斯利,伦敦大学著名历史学教授彼得·埃内希等人。
在这封长达三页的信中,学者们除了表示歉意之外,还向伊丽莎白二世解释了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金融家成功说服各国政府并让自己也相信,他们已掌握了控制风险的有效办法,而现在看来,“这已成为人们一厢情愿和傲慢自大的最佳例证”,“总之,没能预测出这次危机的时间、幅度和严重性是许多智慧人士的集体失误,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上的学者,人们都没能将系统性风险视作一个整体”。
为什么经济学家没有提前预测到经济危机?相信不光英国女王好奇,普通人同样无法理解。对此,著名经济学者卢卡斯给出的答案是这样的:经济学业已证明,此类事件是不可预测的;因为,假如此类事件可以预测的话,那么人们就会据此做出反应,从而避免它的发生——于是,这个预测就成为错误的了。
经济学家对此事的回应显然并不能让人满意。事实上,那么多经济学家之所以无法预测金融危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们把自由市场经济理论教条化,将自由市场看成是支撑世界经济发展的唯一妙方,迷信市场万能、资本万能。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其所谓的“资本万能论”不攻自破,也使各国经济学家们大跌眼镜,陷入难于自圆其说的尴尬困境。
经济学是一门解释社会现象的科学。当经济学理论和社会现实脱节的时候,经济学的局限性就会显现,就无法解释社会现象。于是,就出现了经济学也靠不住的问题。另外,在解决一些社会问题时,如果单从经济学的立场上去考虑,就会出现与社会伦理或者人性相背离的地方,也自然会让人觉得经济学“靠不住”。
此外,经济学是一门实验性的学问,经济学家有时也会做出错误的判断,甚至出现“诺贝尔奖”也靠不住、获奖理论导致市场崩溃的现象。通过这些现象,大家可以更辩证地看待经济学。经济学家在运用经济学理论的过程中,由于受到自身利益、认识的局限,也会误导市场、误导消费者,甚至还会为经济危机埋下祸根。
最后,在经济学的应用过程中,人们很可能会对其产生一些误读、误用。例如,一些宏观经济指标、财报数字等,一不小心就会被误读,人们会被一些统计数据蒙骗。在工作、生活中单纯依靠经济学知识是不行的,有时还会适得其反,这时要靠自己的脑袋去判断,活学活用。
凯恩斯说,经济学是方法,而不是教条。经济学是探索世界的仪器,是思维的工具,它可以帮助人们推导出正确的结论。我们要学习经济学,因为它可以指导我们更好地生活。但我们不能盲从于经济理论,否则,很可能会吃亏上当。
6.理性经济人的选择
有一次,比尔·盖茨开车载他的一位朋友一起到希尔顿饭店开会,因为到得有点儿晚,所以找不到车位。他的朋友对盖茨说:“我们可以把车停到饭店的贵宾车位。”
“不,这要花12美元,太贵了。”盖茨表示反对。
“我来付费。”盖茨的朋友说。
“这也不是个好主意。”盖茨坚持说,“这是酒店的超值收费。”因为比尔·盖茨的坚持,汽车最后并没有停放在酒店的贵宾车位上。
为什么比尔·盖茨不愿意把车停在收费昂贵的贵宾车位上呢?其实原因并不复杂,因为每一分钱都要花得物有所值的比尔·盖茨是一名合格的理性经济人。
经济学是理性的,同样经济学理论也是建立在理性的假设基础上的。比尔·盖茨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一个理性经济人是如何对待选择、看待事物的。理性经济人是西方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假设。可以说,整个西方经济学的理论都是在这个假设的基础上建立的。
在西方经济学中,“理性经济人”有时候也被简称为“经济人”。这个概念最早是由英国伟大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他生动地指出:“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和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的话,而是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我们不说我们自己需要,而说对他们有好处。”
“经济人”假设贯穿于整个微观经济学的始末。在消费者理论中,每个消费者总是想方设法用最少的钱使自己的效用达到最大;在生产者理论中,企业也绞尽脑汁想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多的收益,以达到利润最大化等。这些都证明了这个假设的重要性。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如果可以做个充分理性的经济人,就可以让个人利益最大化,可以最快速地实现财富积累。但是,完全理性的经济人是不存在的。人们在做出选择的时候难免会受到价值观、世界观、个人喜好等主观因素的影响,因此,不可能总是做出利益最大化的选择。所以说,我们应该像比尔·盖茨这种商界精英学习,尽量规避不理性经济行为带来的利益损失,才能更好地进行经济生活,从而积累更多的财富,以便更加理性地规划人生、成就事业。
经济学的智慧告诉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是完全理性的经济人,也不可能是完全不理性的经济人。至于什么时候需要理性,什么时候不需要理性,则需要我们自己好好做出选择,因为,这很可能成为一个人是富有,还是贫穷的分水岭。
7.为什么财富更偏爱有经济学头脑的人
杰克是一家大型公司的高级主管,年薪百万美元,人人都夸说是有钱人。但事实上,收入不菲的杰克不仅没有存款,而且他还欠了财务公司几十万美元。原来,在朋友的推荐下杰克开始了期货投资。但由于自己对期货知识的一知半解,很快杰克的钱就打了水漂。
后来,杰克认识了一个叫玛丽的女孩。玛丽收入不高,只能算是个小白领。但是,玛丽的生活却过得有声有色。光鲜亮丽的衣服,颇有品位的名牌包包,遇到朋友急用钱,玛丽还能慷慨解囊……
对于玛丽的经济状况,杰克感到十分吃惊。为什么这个本该是“月光族”的女孩,却比自己这个“金领”过得还滋润?后来,杰克渐渐发现,玛丽经济自由的秘密是她特别关注经济学知识。平时玛丽会买很多经济学的书来看,有时间她还会去听一些与经济学相关的讲座。一段时间之后,玛丽就开始运用这些经济学知识生财致富。
比如,玛丽利用业余时间在网上开了一家网店,由于她善于经营,一个月能赚到几千块的收入。并且她也开始对自己的收入进行精打细算,经过一些投资理财专家的帮助,她赚钱和花钱都更有计划了。所以,玛丽才成了现在的“小富婆”。
杰克知道后,立刻向玛丽请教。从此以后,两个人经常一起研究经济学,关注时势变化,学习经济知识,积极投资理财。后来,在一些投资理财专家的建议下,两人还买了一些股票、基金。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杰克的经济状况有了明显改变,他不仅还清了外债,还赚了一大笔钱。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财富的学问,在这个经济趋势快速变化的时代,如果你不懂经济学,那么,财富也不会青睐你。只有那些掌握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了解一定经济学知识的人,才能在该投资的时候投资,该消费的时候消费,将自己手中的财富支配得如鱼得水。
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出像经济学家一样冷静、理性的头脑,让财富离你更进一步呢?
首先,应该尽量多掌握一些经济学常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任何一个不懂得经济学知识的人都不可能建立自己的经济观念,而没有经济观念的人,注定无法实现自己想要的财富目标。简单来讲,一个连经济数据统计表都看不懂的人,他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拥有正确有效的经济观念的。
学习了解经济学知识其实并不难,尤其是在移动网络如此发达的现代,只要你在打开电脑上网搜索就可以轻松阅读股票、基金等财经类咨询信息。此外,你还可以阅读一些通俗易懂的大众经济学书籍来学习经济学知识,也可以向身边那些懂得经济学的人求教。总之,只要我们愿意学习,就能够让自己成为一个“经济学家”。
其次,要学会用经济学的观点思考问题。比如,你在网上看到关于世界原油价格又大幅上涨这一消息时,你的脑海中就应该立即产生这样的反应——我每月的汽油钱是不是有可能增长,因为全球的原油都涨价了,中国的汽油价是不是也会随之上涨?对于任何一个现代人来说,用经济学的观点思考问题,就是要求我们养成一种既能合理规避风险又能使自己利益最大化的生活习惯。经济学的头脑就是要时时想到经济,事事想到经济。
最后,通过实践来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如果不通过实践来验证自己所学的经济学知识和理论,不会联系实际灵活运用经济知识,最终很可能导致不仅财富没有增加,反而还会遭受经济损失。其实,在我们获得丰富的经济学知识之后,更应该多接触一些实际的经济活动,在实际的经济活动中让自己变成一个具有丰富理论又有很强实践能力的经济人。只要做到这些,就算没有经过经济学专业特殊学习和培训的普通人,也能够快速地实现财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