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禅境景观中的主要造景元素
1.石灯笼
石灯笼
石灯笼的最早原型是中国传统的宫灯,有夜灯炉、灯吕、灯明、石灯、灯龛、石灯楼等别名。根据材料的不同,可分为石灯笼、木灯笼和金属灯笼等。后来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石灯笼被用为佛前的供灯。山西太原龙子寺遗址中的摩崖佛前有一尊唐朝以前的高大灯笼,据说是中国最早的石灯笼。一般认为,日本开始运用石灯笼是在奈良时期,即公元711年至公元794年,中国佛教经过朝鲜而传入日本。日本佛教开始也仅将其作为佛前供灯或室内照明。到了平安时代(公元794年至公元1192年),石灯笼作为净土园林的要素之一才被置于庭园之中,室町时代引入茶庭,后来又被借用到了神社和其他园林形式当中,最终成为日本园林中一个极具代表性的添景物。现我国国内的石灯笼多为青石或白色花岗岩雕刻而成,造型简洁大气,一般以对置的方式竖立于大殿前的左右两侧,而像日本园林中那样自由灵活,孤置、点置的情况很少出现。由于石灯笼综合的历史和文化意蕴,在禅境景观中也推荐将其作为画龙点睛之物慎重运用。
2.石幡
经幡
石幡是自唐玄宗以后随着密宗的发展而在我国佛寺中开始出现的一种供具。石幡一般都由灰色石材或青石雕刻而成,集造像、纹饰、经文、咒语等元素于一体。唐代的经幡一般都成柱体,有底座和柱头,经文和咒语一般都刻于柱身之上。经幡也被人们称为“石柱”或八棱碑,在唐代的许多文字记录中还有“宝幡”和“花幡”的称呼。在今天的大慈恩寺法堂藏经楼前保存着一个经幡,此经幡总高1.38米,莲花形的幡顶直径为0.68米,石幡高0.95米,幡身还刻有经句。
3.佛像
佛像
佛教中的佛菩萨数目众多,每尊佛像都有其自身的特定形象。除了普通佛寺大殿里供奉佛像之外,一些佛像也被安放在室外的佛寺园林中,以方便人们瞻仰和点缀环境。室内佛像一般采用泥塑,室外则采用石头雕刻。运用佛像来点缀佛教园林,最为直白和具有代表性,可以很容易地让人明白其所在空间的性质。禅境景观在个别情况下也将佛像以直白的手法置于园林环境当中,来达到预期的设计目的,但佛像的运用应慎之又慎,且必须用得少、用得巧。我国许多寺院喜欢将弥勒佛和观世音菩萨的雕像置放在室外的院落中,以起到美化环境和供游人朝拜的作用,而许多旅游景点则喜欢制造尺度巨大的金属佛像来吸引游客和发展经济。比如开凿于唐代开元元年的乐山大佛就借山势而成,与周围山体环境融为一体,更像是一个带有宗教性质的“大地景观”了。
4.艺术石
三尊石
在传统园林中,石头是一个很重要的景观元素。大部分的石头被用来单纯点缀和美化环境,取其形体而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而另外一部分石头则被用来象征和比喻,代表不同的佛教人物。日本这一方面的运用最为典型。在日本传统园林中,有许多抽象的佛像。如典型的“三尊石”,即中间一块大石头,左右两边各置一块较小的石头。关于三尊石的含义,有许多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中间的石头代表佛祖,左右两边的小石头则代表了佛祖的两个弟子——迦叶和阿难;另一种说法是中间的石头代表正在讲经说法的老师傅,左右两边的小石头代表正在听经的两个小徒弟;还有一种说法是这三块石头代表了佛教三尊,用来比喻一佛二菩萨,中间大石头叫中尊石,左右两边的小石头则为侧尊石。在我国的传统园林中,很少有将石头隐喻成神佛的例子。
我国的文人墨客自古有赏石的习惯。在苏东坡的赏石名篇《怪石供》中,首次提出了“以石为供”的概念,由此便有了“供石”、“石供”之称。这种供石一般被安置在专门的坐架或瓷盘上,再陈列于案几供人观赏,其虽为室内赏石,但在文人墨客的眼中,品鉴标准和趣味与室外赏石所差无几。这里需要提及一个重点,在室内供石中,有一种类似和尚的所谓“和尚石”。这种石头,由两个大小不一的精致石头组成,小石头顶在大石头的上面,由于这种石头的表面都是光亮圆滑的,所以上面的小石头就像人的光头,下面的大石头就像人的身子,整体形象就如一个光头的和尚。目前这种“和尚石”还没有用于室外景园当中,因此在禅境景观的设计中,我们推荐使用这样的“和尚石”用于室外造景。
供石
5.动物元素
(1)龙
龙
在佛经中,龙是经常出现的动物,在佛教中被称为“那迦”,在佛经中有五龙王、七龙王、八龙王等名称。龙在佛教里是护法神,佛教的八类护法神,即天众、龙众、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迦。古印度人对龙也很尊敬,认为水中主物以龙的力气最大,因此他们将德行高尚的人尊称为“龙象”,“如西来龙”即是指从西方来的高僧。佛教中龙一般居住在水中,能呼云兴雨。龙的领袖为龙王,具有很大的威力,常作为佛教的护法神出现。《华严经》中关于龙王的典故很多,“龙王降雨,不从身出,不从心出,无有积集,而非不见。但以龙王心念力故,霈然洪霔,周遍天下,如是境界不思议”。这里需要说明,佛教中的龙并不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龙那样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它只不过是普通的护法神而已。龙经常是金翅鸟的猎物,在佛典中,龙的三患之一便是金翅鸟,传说金翅鸟每天以龙为食,一天需要吃1条大龙和500条小龙,这说明龙的地位远在金翅鸟之下。妙见菩萨的坐骑即为一条龙,佛陀也曾经在一次转世之中为龙身,因此龙的元素在佛教艺术中出现得特别多,各种壁画、雕塑、文字中常见。
(2)象
象
在佛教中,象常常充当道德高尚、智慧贤明的佛陀、菩萨们的随身坐骑。例如普贤菩萨就以象作为坐骑。泰国名曰“万象之国”,而佛教为他们的国教,大象则是他们的图腾。由此可见,象在佛教中有着无比神圣的地位。佛教中常以象王来比喻佛举止的大气稳重,佛经中还有菩萨如象王的比喻。象具有忍辱负重、坚韧不拔的性格,因此佛寺中有很多象的雕塑,以此来彰显一种修行者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深切愿心。
佛教经典中描写的象多是白象,白象给人感觉多了一些纯洁的气质和素雅的美感。这些象或大或小、或坐或卧地出现在佛寺的院落中,形象生动而充满寓意。所以,象也是我们禅境景观应该重点借鉴的一种动物形式。
(3)孔雀
孔雀
孔雀在佛教神话中是由凤凰而生,开始时性情较恶,能将人一口吸之。孔雀还能吃掉一切毒虫,所以佛教中常用它来比喻佛陀能化解众生一切的五毒烦恼。在佛教装饰中,孔雀尾代表熄灾,据《孔雀明王经》中记载,佛陀在世时,有一位弟子被毒蛇所咬,快要危及生命的时候,阿难请求佛陀的帮助,于是佛陀教他诵读能够去除毒害、恶疾的陀罗尼,这就是后来著名的《孔雀明王咒》。
(4)鱼
鱼
《西游记》有观音收服通天河鱼精的情节。观音说,“这是我养在莲花池里的一条金鱼,因它每日浮头听经,得了道行,将一枝未开的莲花运练成一柄九瓣铜锤,成了它的武器,乘大海涨大潮之机,逃出莲池来到通天河兴妖作怪。我本不知此事,今朝起来在池边扶栏看花,不见金鱼前来参拜,掐指一算才知闯了祸,故而连梳洗也来不及,就去削篾打篮,等着你一起来降妖。”通天河百姓都赶来瞻仰观音的风采,有人把观音的形象画了下来留传后世,就成了后来的“鱼篮观音”。相传观音菩萨脚下所踩的鳌鱼是世界上最凶猛的鱼,也只有观音能够降服它。
佛教僧众中还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早在汉朝的时候,皇帝派慈光大师和两个僧徒去西天取经,在历尽千辛万苦而取得真经的归途中,乘船渡海之时,突然风浪大作,一条恶鱼张着大口朝船上扑来,船头上的经书被大鱼一口吞掉,几个僧人跃身入海与大鱼搏斗,杀了大鱼并将它拖上船头,此时风平浪静,阳光灿烂,大鱼身躯化为污水流入大海,只剩下鱼头摆在船头上。慈光师徒带着大鱼头返回佛寺,为了讨还经卷,每天敲打大鱼头口念“阿弥陀佛”。日复一日,大鱼头被敲得粉碎,后来只好照着大鱼头的模样做了个木头的,天天敲打。就这样,敲木鱼诵经成了佛家的习惯。
冠有鱼字的佛教器物名称有“鱼鼓”,又称“木鱼”,共有两种:长形的一种悬于寺院斋堂之前,早上和中午吃饭的时候敲击它,这种称之为“梆”;圆形的一种刻有鱼鳞,念经时敲击它,以调音节。另外在佛教文化和我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过程中,鱼也被演化成为“智慧”的象征,它的沉默不语、昼夜张目和佛教中的自我精进模式相契合。
(5)龟
龟
在《法句譬喻经》中,以“龟六藏”来比喻人应守住自己的六根,就如同龟应守住自己的头、尾巴和四足一样,佛教以此来教导大家要收摄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而不为外界六尘所危害。在佛教中还有一个关于龟的经典公案,即“盲龟浮木”,佛教常用这个公案教育大家得到人身的难得。话说在幽暗的大海深处,住着一只瞎眼乌龟,看不见一丝的光明,它在漆黑的深海里每隔100年才有机会浮出海面一次。大海中飘着一根浮木,浮木的中间有一个如乌龟颈项般大小的孔洞。长久以来,浮木就随着海浪飘荡起伏。这只盲龟需要在茫茫的大海中凭借感觉追逐浮木的方向。所以每当100年才浮出一次水面的盲龟头从浮木中的小洞顶出时,它才能重见光明,获得人身。大家可以想象这种概率是多么之小!我们获得人身的概率就如同“盲龟浮木”一样,因此我们必须要珍惜自己,不断努力拼搏,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行。
佛经中常以金龟来比喻佛性,就像龟能畅游于大海也能生活在陆地上一样,所以佛经中经常用金龟来比喻经历了生死而获得圆满涅槃的佛性。
(6)其他动物
除了以上所述的动物外,还有牛、雁、鹿、法螺、猴子、鸳、鹤、鸡、鹅、虎、蛇、猫、猪等都和佛教产生过关联。这些动物的故事往往都实践了“菩萨行”,对人产生一定的教育作用。佛教视众生平等,认为动物和人都是有情者,同在六道中轮回生死,人造恶业来世很可能变为畜生,畜生恶业受尽来世也有可能成为人。因此,在佛教中人与畜生的差别不只是形体上的差异,这也就是佛教中“众生平等”的观念。
普通的动物虽然受业力的作用,以不同的种类示现,但它们都有着自己独立的生命和意识,和人一样,它们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征得无上的菩提智慧。佛经中常以动物来比喻人的心性,以佛教人物和普通动物间的故事来形成生动的案例,以此来解释佛理,教育大家。
这些佛教动物的素材是我们禅境景观设计过程中一个很好的天然素材。作为设计者,应该熟知和了解这些和佛教有关的动物,在适当的时机中加以运用,既能让设计有理有据,还能使设计生动而富有情趣。
6.常用植物
植物也是佛教僧尼们悟道修行的媒介,它通过人们对园林植物在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维感观上的体验来达到转化教义、教化众生的效果。不管是“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或是“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树一菩提”,这些都是高深的佛理在普通植物上的文化表现,所以佛教文化中的柔善、平和、智慧、包容等高尚境界都可以通过平凡的花草树木传递给人们,使人与园林景观、与自然天地融为一体,达到景园设计的至高境界。
(1)莲花
莲花
我们在佛寺中游览时,经常会看到一尊尊佛像庄严地端坐在莲花形的宝座之上。莲花形的图案在佛教中也经常可见,那么莲花与佛教到底有着怎样的渊源呢?莲花在炎热多雨的印度各地都有分布,是古印度人的自然崇拜物。释迦牟尼创立佛教时,即依据印度当时的文化习俗,把莲花放在了很高的地位。传说在佛国净土中的每一朵莲花,都是由念佛之人的心念生成的,而这朵莲花也是念佛之人在临终转世时的一个重要证物。据佛典记载,释迦佛于2000多年前出生时,大地为之震动,天女为之散花,释迦佛向十方各行七步,每走一步,脚下便会生出一朵莲花。另外在佛教中佛国被称为莲界,佛寺称被为莲宇。
(2)菩提树
菩提树
菩提树的梵语原名为“毕钵罗树”(Pippala),传说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静坐了49天,战胜了各种邪恶诱惑而悟得“三明”与“四谛”,证得了“无上正等正觉”,在天将拂晓时获得大彻大悟,终成佛陀。所以佛教便视菩提树为圣树,毕钵罗树也才得名为菩提树,“菩提”意为“觉悟”,在佛教中也经常用菩提的字眼来直接代表智慧。传说佛陀证悟厚,常常外出说法,来拜访世尊的信众们都很扫兴,后来阿难把这种情况反映给了佛陀,于是佛陀对阿难说:“世间有三种器物应受礼拜,佛骨舍利、佛像,还有菩提树。礼拜菩提树,这和礼拜如来的功德一样大,因为它帮助我证得了佛果。”著名的禅宗六祖慧能写有“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偈语。另外,菩提树是印度的国树。
(3)娑罗树
娑罗树
佛典记载,公元前485年2月15日,释迦佛来到希拉尼耶底河沐浴,然后上岸走到娑罗双树林中,在两株较大的娑罗双树中间铺了草和树叶,并将僧伽铺在上面,头向北,面向西,头枕右手,右侧卧在僧伽上,然后对弟子们说:“我老了,马上就要死了,我死之后你们不要因为失去导师而自暴自弃,而要大力弘扬佛法,拯救世人。”说完,他就在娑罗树间圆寂。此后,娑罗树便成了人们对佛陀表达哀思和敬意的圣树。
(4)其他植物
柳树
无忧花
曼陀罗
银杏
柳树枝往往会使我们联想起观音的形象,观音菩萨一袭白衣,左手托宝瓶,右手执柳条,将解救百病疾苦的甘露滴洒向人间。柳树中的柳酸具有镇痛的作用,所以柳树解除病人痛苦的神奇功效使不明药理的先人深信这是一种不平凡的植物,其减轻病痛的药效正与观世音菩萨慈悲为怀、普济众生的形象吻合,自然成为了菩萨手中的宝物。据佛典记载,观音菩萨原是一位男性,在唐朝时期,观音才由男性形象转变为女性形象,她慈眉善目,端坐莲花台之上,手执杨柳枝,拨动之间,便消除了人间苦疾。而观音手中的杨柳枝,青葱欲滴,柔顺飘逸,也与观音的女性形象相契合。
银杏高大长寿,汁液具有一定的杀虫作用,木质坚硬细腻,不损、不破、不裂,所以佛家喜欢用银杏木雕刻佛像,各地千手佛皆以银杏木雕成,故银杏树有“佛指甲”之称。
传说摩诃摩耶王后——释迦佛的母亲在临产前夕,乘坐大象载的轿子回娘家分娩,途经兰毗尼花园时,身感疲乏,便下轿走到花园中休息。王后走到了一株开满金黄色花的无忧花树下,伸手扶在树干上,此时胎气惊动了,于是王后就在无忧花树下生下了世尊。我国西双版纳的傣族人信奉小乘佛教,差不多每个村寨都有寺庙,寺庙里都要种植无忧花。那些还没有生育而想得子女的人家,也常在房前屋后种上无忧花。无忧花在佛教中也是吉祥的象征。据说,只要坐在无忧花树下,人们就会心生欢喜,忘掉所有的烦恼。
曼陀罗在佛典中译为适意、成意、杂色等名。此花在印度被视为天界的象征。根据《大智度论》记载:“天华中妙者,名曼陀罗。”另据传说,在西方极乐世界的佛国,空中时常传出天乐,地上都是黄金装饰的。有一种极芬芳美丽的花称为曼陀罗花,不论昼夜没有间断地从天上落下,满地缤纷。
7.其他建筑小品
亭
廊
塔
景墙
在我国的佛寺建筑中,回廊、景亭、塔是使用最多的建筑小品。佛寺庭院中的回廊一般都顺着寺院的中轴线排布在庭院的左右两侧,佛寺里的塔多为舍利塔或为纪念佛教的圆寂高僧而修建。这种小品建筑的塔一般体量较小,中间密实而不可攀登,象征性的功效性比较强。亭在佛寺中出现得也比较多,一般都是作为休息观景之用,另有一些亭子是对佛寺内的古文物起保护作用的。
8.其他景观小品
雕塑小品
景观柱
石景
景墙是普通景观设计中经常出现的小品,它以较强的艺术性区别于普通墙体。景墙造型变化繁多,材料丰富多样。从功能上讲,它一般作为园林中的障景、漏景及背景而进行设置,其材料一般有石材、砖、钢构、玻璃等不同类型。现在我们所说的景墙一般是指现代设计中的艺术墙体,而我国古代建筑中的“照壁”算是一种传统园林中的景墙了。
同样,景灯也是现代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它是现代景观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不仅自身具有较高的观赏性,还强调灯体本身造型与景区历史文化、周围环境的协调统一。景观灯利用不同的造型、异样的光色与亮度来造景。
现代的景观柱从我国传统大殿建筑的柱体中抽象出来。柱子在我国传统建筑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被广泛用于祠庙、宫殿、民居等各种建筑形式中,其中皇家宫殿和庙祠大殿中的柱子往往最为华丽和庄重。在原始的木构建筑中,使用木头材质的柱子支撑房屋的整个构架,木柱下端的“十”字槽方便空气流入,使木柱下端有一定的防潮功能,后来才出现了防腐、防虫、坚固耐用的石柱。人们根据不同建筑的特点,还在柱子上面雕刻出龙、凤、祥云等各种吉祥装饰纹样,以起到装饰美化和渲染氛围的作用。柱身上采用的雕刻手法一般有阴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等,另有一些是用矿物质颜料画成的彩绘。柱子最下端接近地面的部分往往有一个用石材雕刻成的基础,称为柱基,它具有加固柱体、防潮防腐、减少柱体磨损等功能。柱基的位置很容易被人所观察到,所以其造型往往十分考究,常铸有各种精美的纹饰或雕刻。
园林景观中的休闲凳是供游人休息观景的一种设施,同样也集高度的艺术性和功能性于一体。市场上的成品休闲凳款式众多,但只适用于普通的园林环境当中,而高端的休闲凳则需要在风格和文化表达上与整体环境相统一,这就需要专门的设计和加工了。休闲凳一般多为防腐木、石材或金属加工而成,用一种或多种材料结合起来,石材部分一般都有一定的艺术造型或雕刻,金属部分则利用金属的可塑性制成许多金属纹样,而因为防腐木的特殊性,防腐木部分一般没有雕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