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浩明评点曾国藩语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6章 书札(4)

评点

读书人中多书呆子、书痴,这便是书籍带给人的负面作用。曾氏常感自己笨拙。他不认为自己是带兵之才:“兵贵奇而余太平,兵贵诈而余太直,岂能办此滔天之贼?”看到缺失,又明白难以直接弥补,于是改用间接方式挽救,即这段话所说的,不以巧补拙,而以勤、慎救之。这种思维方式很值得借鉴。

稳正与险奇

原文

平日非至稳之兵,必不可轻用险着;平日非至正之道,必不可轻用奇谋。

译文

平日不是最稳当的军队,必定不可轻用危险的做法;平日不是施行最平正的谋略,必定不可轻用奇策。

评点

诸葛亮摆空城计,司马懿之所以不敢攻打,是因为他认为诸葛亮平日用兵谨慎,怕中埋伏;倘若遇上惯耍花招的曹操,他也可能就没有这个顾虑了。险着、奇谋只可偶尔用之,稳当平正的将军偶尔用一下险奇,获胜的可能性则更大。

勤靠平日培养

原文

治军以勤字为先,实阅历而知其不可易。未有平日不早起,而临敌忽能早起者,未有平日不习劳,而临敌忽能习劳者,未有平日不忍饥耐寒,而临敌忽能忍饥耐寒者。吾辈当共习勤劳,先之以愧厉,继之以痛惩。

译文

治军以勤字为先务,实在是经过阅历而知这是不可易移的。没有平日不早起,而临到打仗忽然能早起的,没有平日不习惯劳作,而临到打仗忽然能习惯劳作的,没有平日不能忍饥耐寒,而临到打仗忽然能忍饥耐寒的。我们应共同习惯于勤劳,先以“惭愧”来激励兵士,继而以严格军法来惩处。

评点

人的许多优良品德,要靠平日培植,日积月累,自成习惯。成了习惯后,在别人看来是难事苦事,自己做起来并不觉得难与苦。俗话说良好的习惯,能带来一生的好处。这实在是阅历之得。

除得人外无可恃

原文

阅历世变,但觉除得人以外,无一事可恃。

译文

经历过世道的大变后,只觉得除开得到人才以外,没有一件事是可依恃的。

评点

世间一切事都是人做出来的。得人则得一切,失人也便失去一切。这话从理论上讲很容易,在现实中实行却不容易。首先是人太多了,多则不值钱。其次是人才难辨,珠目混杂,失去几个鱼目算什么!这样一来,人也不“可恃”了,反而其他东西“可恃”。于是,人才被埋没、被冷落、被排挤、被打压的事,便成了现实中的常事惯事。

世之所以弥乱者

原文

大抵世之所以弥乱者,第一在黑白混淆,第二在君子愈让小人愈妄。

译文

大抵世道之所以大乱,第一在于黑白混淆,第二在于君子越谦让小人越狂妄。

评点

曾氏的一个部将战败投敌,引来一些人的指责,他心里既恼火又有委屈感。咸丰十一年四月在给胡林翼信中写下这段话。当然,话说得也有道理,但更多地是在发牢骚。别看曾氏天天谈修炼,遇到窝心事,他一样地也会有气。

主气静客气动

原文

主气常静,客气常动。客气先盛而后衰,主气先衰而后壮。故善用兵者,最喜为主,不喜为客。

译文

主军士气常静,客军士气常动。客军士气先旺盛而后来衰减,主军士气先衰弱而后来壮盛。所以善于用兵的,最喜欢为主军,不喜欢为客军。

评点

曾氏用兵,讲究主、客之分。什么是主,什么是客,曾氏这样区分过:攻守战中,守为主,攻为客;中途相遇,先到为主,后到为客;两军相持,先动手为客,后动手为主。他认为,客军士气先盛后衰,主军士气先衰而后盛,待客军盛气过后,主军再动手,往往能获胜。

危难之际察人

原文

专从危难之际,默察朴拙之人,则几矣。

译文

留心在危难的时候,默默观察朴厚实在的人,则在识人上做得差不多了。

评点

从小处细处危难处观察人,是识别人的重要途径。其原因是在这种时候,人通常少伪装而多真面目,易于辨识。当然,这也不是唯一之途,有的人不护细节却大节不亏,若以细处下定论,则定论有可能不符。曾氏善于从细小处看人,但他也善于从大处着眼,如看人的德识、精神、气概等等。应该说,大小结合,衡人就更准确了。

不说假话

原文

信只不说假话耳,然却极难,吾辈当从此一字下手。今日说定之话,明日勿因小利害而变。

译文

的确只是不说假话罢了,但这点很难做到,我们应当从这一个字上下手。今日说定了的话,明天不要因小利害而改变。

评点

这话是对李鸿章说的。李鸿章志大才高,又是曾氏的学生,故而很受曾氏的器重。但李为人办事较为圆滑,曾氏对此不满意,常以“诚”相教。薛福成《庸庵笔记》记载曾氏对初进幕府的李说“此处所尚惟一诚字”。又吴永《庚子西狩丛读》记载曾氏不同意李对洋人打痞子腔,而以孔子说的“忠信可行于蛮貊”一语相赠。这里说的“不说假话”,也是以“诚”教李。

视爱民为性命根本之事

原文

爱民乃行军第一义,须日日三令五申,视为性命根本之事,毋视为要结粉饰之文。

译文

爱民是军队的第一要务,必须每天三令五申,将它视为性命根本之事,不要看作是讨好或是做门面装饰的文字。

评点

人类社会为何要组建军队?一防外人侵犯,二防内部人起来叛乱夺权。两者都不是针对普通老百姓来的,何况军队要靠百姓的粮饷养活。所以,军队爱百姓是天经地义的。但自古以来,少有爱民的兵士。这是因为兵士手里握有刀把子,平民百姓怕他。于是本为百姓之一的平民一旦穿上军装,便敢于欺负他的父母兄弟,故而稍有头脑的带兵者都要严格申饬爱民护民的军风军纪。湘军组建之初,曾氏就十分重视这一点。他亲自撰写通俗易懂的《爱民歌》,令官兵天天传唱。此歌开头两句便是:“三军个个仔细听,行军先要爱百姓。”

简傲不是风骨

原文

词气宜和婉,意思宜肫诚,不可误认简傲为风骨。风骨者,内足自立、外无所求之谓,非傲慢之谓也。

译文

说话口气要和婉,用意要诚恳,不可将简略傲慢误认为是风骨。所谓风骨,指的是内心自立、对外无所求,不是说的傲慢。

评点

这话也是对李鸿章说的,希望李克服散漫简略傲慢的习气,谦和待人。曾氏对风骨的阐述极值得我们注意。风骨指的是内心能自立自强,对外无所索求。这是很好的品性。古话说“人到无求品自高”,无求者才能有风骨。

君逸臣劳

原文

养身之道,以君逸臣劳四字为要。省思虑,除烦恼,二者皆所以清心,君逸之谓也。行步常勤,筋骨常动,臣劳之谓也。

译文

养身的方法,以君逸臣劳四字为紧要。减少思虑,清除烦恼,这两者都是为了使心清静,说的就是君逸。勤于走路,活动筋骨,说的就是臣劳。

评点

君指心,臣指四肢。心宜清静,四肢应多活动,这就是曾氏的养生之道。在这种观念指导下,曾氏有一些具体的养生做法。如以静、求缺、不忮不求等养心,使心境宁静浩大。以饭后散步、养花种菜、勤洗脚等劳动四肢,求得手脚灵活血脉畅通。

自立与推诚

原文

用兵之道,最重自立,不贵求人。驭将之道,最贵推诚,不贵权术。

译文

用兵的方法,最重要的是自立,求人不可贵。管理将领的方法,最可贵的是推出诚心诚意,权术不可贵。

评点

在人群中的立与达,靠的是自己,别人的帮助是次要的。与部属相处,诚心诚意是永久的,权术是暂时的。

奉方寸如严师

原文

吾辈位高望重,他人不敢指摘,惟当奉方寸如严师,畏天理如刑罚,庶几刻刻敬惮。

译文

我们这些人位高望重,别人不敢批评,唯有将自己的心奉为严师,畏惧天理如同畏惧刑罚,或许可以做到时时刻刻都有敬畏心态。

评点

湘军统领李续宾当时官居浙江布政使,地位已经很高了。身处高位的人,别人一般不会当面指摘,法规法纪也常常会网开一面,对于自己的监督和约束,更多地靠自律,也就是曾氏所谓的以心为严师。古人说神明在上,西方说上帝在看着,其实说穿了,都是自心在起作用,所以《大学》《中庸》都强调君子要慎独。

诚心虚心

原文

凡办一事,必有许多艰难波折,吾辈总以诚心求之,虚心处之。心诚则志专而气足,千磨百折,而不改其常度,终有顺理成章之一日。心虚则不动客气,不挟私见,终可为人共亮。

译文

凡是办一件事,必定有许多艰难波折,我们总归以诚心来谋求,以虚心来处置。心诚则志向专一而精力充足,千磨百折都不会改变常度,终会有达到目标的一天。心虚则不会有骄慢之气产生,不挟杂私见,最终可以被人们所共同体谅。

评点

这段话说的是办事所应有的两种心态,即诚心与虚心。诚则实心实意,可以之应付办事过程中的困难磨折。虚则理智客观,可以之应付办事过程中的人事纠葛。

任事之人不必惧毁

原文

大抵任事之人,断不能有誉而无毁,有恩而无怨。自修者,但求大闲不逾,不可因讥议而馁沉毅之气。衡人者,但求一长可取,不可因微瑕而弃有用之材。苟于峣峣者过事苛责,则庸庸者反得幸全。

译文

大抵对事情承担责任的人,断不能只有赞誉而没有诋毁,只有别人的感恩而没有怨恨。注重自我修养的人,但求得大道德上不越轨,不可因别人的讥议而泄自己的沉毅之气。衡鉴人才,取的只是一技之长,不可因为小小的缺点而放弃有用之材。倘若对锋芒显露者过于苛责,则平庸者反而侥幸保全。

评点

既任事,就不要怕遭人指责。曾氏当年以严刑峻法整治乱中湖南,即向朝廷表示过:“但愿良民有安生之日,即臣身得残忍严酷之名亦不敢辞。”关键是自己心中要有定数,这个定数便是“大闲不逾”。

与运气赌一赌

原文

事会相薄,变化乘除,吾尝举功业之成败、名誉之优劣、文章之工拙,概以付之运气一囊之中,久而弥自信其说之不可易也。然吾辈自尽之道,则当与彼囊也者,赌乾坤于俄顷,校殿最于锱铢,终不令囊独胜而吾独败。

译文

事机相交,变化乘除,我曾将功业的成败、名誉的优劣、文章的精工笨拙,一概放到“运气”这个袋子中。久而久之,更加相信这种说法不可改变。但我们这些人自我努力的途径,当与袋子,在一瞬间跟乾坤赌一赌,于锱铢间较量一下先后,终究不能令袋子独胜而我独败。

评点

这是一段很有意思的话,系同治三年三月写给好友兼儿女亲家郭嵩焘的。正当攻打南京城最关键的时刻,江西巡抚沈葆桢却拒绝将本省厘金解往南京城下的吉字营。为此,曾氏向朝廷亢辞相争。最令曾氏气愤的是,沈乃曾氏一再荐举而越级提拔才出任赣抚的,在此生死关头,却恩将仇报。曾氏在激愤之中,说了这段话。话中的意思是,遇上一个沈葆桢只能怪运气不好,但即便明知是运气所然,也要赌一赌,也要计较一番,不能让运气独自获胜。虽然,赌的不过是乾坤的一瞬,计较的不过是国库中的一锱一铢而已。

笔者认为这段话很有启示性。尽管人生有许多事情不能由自己决定(即付之运气一囊),但也要在力所能及的时间和范围内竭力求取更好(即赌俄顷与校锱铢)。

知人晓事

原文

大非易辨,似是之非难辨。窃谓居高位者,以知人、晓事二者为职。知人诚不易学,晓事则可以阅历黾勉得之。晓事,则无论同己异己,均可徐徐开悟,以冀和衷。不晓事,则挟私固谬秉公亦谬,小人固谬君子亦谬,乡原固谬狂狷亦谬。重以不知人,则终古相背而驰,决非和协之理。故恒言以分别君子、小人为要,而鄙论则谓天下无一成不变之君子,无一成不变之小人。今日能知人能晓事,则为君子,明日不知人不晓事,即为小人,寅刻公正光明,则为君子,卯刻偏私晻暧,即为小人。故群誉群毁之所在,下走常穆然深念,不敢附和。

译文

大的错误易于辨识,貌似正确的错误却难以分辨。我以为处高位者,当以知人、晓事两点作为自己的本职。知人的确不容易学到,晓事则可以依靠阅历来努力求得。晓事,则无论与自己观点相同或不同,都可以慢慢开导,借以达到和衷共济的效果。不晓事,则挟私固然会办错事,秉公也会办错事,小人固然会办错事,君子也会办错事,圆滑者固然会办错事,狂狷者也会办错事。再加上不知人,则一辈子背道而驰,绝不会和睦协作。所以常言都以分别君子、小人为紧要,而我的观点是天下无一成不变的君子,也无一成不变的小人。今日能知人能晓事,则今日为君子,明日不知人不晓事,则明日为小人,寅时公正光明,则寅时为君子,卯时存阴暗私心,则卯时为小人。故而对于那些众人所赞誉或众人所诋毁的,我常常严肃深刻思考,不敢附和。

评点

中国典籍好谈君子与小人,但较为空泛,且常常以僵化的观念来看待。曾氏提出一个划分君子与小人的实在标准,即能否知人晓事。当然,它不是唯一的,曾氏也未将它视为唯一。同时,他认为君子与小人并非一成不变。当拥君子的实在内容时即为君子,否则即为小人。因为有这两点,这段话遂具有学理上的价值。

不问毁誉

原文

国藩昔在湖南、江西,几于通国不能相容。六、七年间,浩然不欲复闻世事。然造端过大,本以不顾死生自命,宁当更问毁誉?以拙进而以巧退,以忠义劝人而以苟且自全,即魂魄犹有余羞,是以戊午复出,誓不返顾。

译文

我过去在湖南、江西,几乎全国不能相容。咸丰六年到咸丰七年这段时间里,真想浩然归林而不再问世事。但是开创的事情过大,本就以不顾生死自命,怎能再问毁誉呢?当初以拙诚之心进入,而以取巧的方式退出,以忠义规劝别人,而以苟且偷安来保全自身,即便是灵魂深处都抱有羞愧,所以咸丰八年复出时,发誓不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