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有这样一所专门研究“中国”的大学
受访者袁诚亮,国内高中毕业后去日本留学,后考入日本爱知大学现代中国学部。目前就职于上海某中日合资公司。
诚亮从小就对日本有着一种特别的情愫,爱看日本动画、电影、电视剧。他说自己上小学时最开心的事情便是回家打开电视看日本动画片,《灌篮高手》、《圣斗士星矢》……即使是现在还能清晰记起那些动画中的某些片段。“高二那年,我有了去日本旅游的机会。那是我第一次去日本,日本服务业的敬业精神,整洁的环境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有就是来自旅居日本的舅舅的影响,让我有了高中毕业后去日本留学的想法。”
缘定“爱知”
没有悬念,诚亮高中毕业后负笈东瀛,开始了自己的留学生活。并且选择了舅舅当年的留学地名古屋,之后顺利考入爱知大学。“国内学生和家长可能对爱知大学比较陌生,但学校与中国有着深厚的渊源,在圈内早就声名远播。”提及母校,诚亮娓娓道来,学校前身是1901年在中国上海设立的“东亚同文书院”。二战后一度关闭,迁回日本。1946年,以东亚同文书院大学师生为中心创立了崭新的大学“爱知大学”。“爱知”既是地名,同时也含“热爱知识”之意。1997年设立现代中国学部,大学保存着庞大的中国研究资料。其中的国际中国学研究中心,作为现代中国学和国际中国学的研究基地,编纂了《中日大词典》,曾三次被日本文部科学省选定为卓越研究中心(Centers of Excellence,COE)·优良实践(Good Practice,GP),还获得了“若论中国研究或教育,非爱大莫属”的高度评价。该校也是日本中部地区唯一一所拥有文科系的大学。这段历史让作为上海人的诚亮倍感亲切。
在“爱知”的收获
诚亮报考的现代中国学部,分三个研究方向:日中语言、日中商务及国际关系。考虑到实用性,深思熟虑后,诚亮选择了日中商务。他说,学校带给自己最大收获便是自学能力的提高。教授会有意识地锻炼学生自我学习能力。比如大二时,会让学生自己查找各类文献及书籍,找寻自己感兴趣的论文选题,毕业论文选题宽泛,只要你愿意,并有足够的信心,金融、音乐、医疗等,学生都可作为选题。此外,学校集中了一大批研究中国问题的专家学者,他们不仅通晓中文,而且在中国发展问题上有着独到的视角,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其研究备受瞩目。“学校现已搬到名古屋市中心,人气攀升,有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报考爱知大学,我为母校感到自豪。”
回国“务农”
从爱知大学毕业后,诚亮选择回到上海。在他看来,与日本成熟且相对固化的市场环境相比,国内机会似乎更多一些。除此之外,选择回国还有一个因素,那便是舅舅的缘故。旅居日本的舅舅与日本合作成立了一家以种植有机大米及蔬果为主营的农业公司,诚亮欣然加入。他介绍说,中国传统农业喜欢使用农药化肥,土地不断吸收其中药物及重金属,久而久之土地遭到破坏,地里的蔬菜水果自然也不会好吃,这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而日本农业对于害虫通常采用物理除虫法,并加以天然物质制成的除虫剂,所用肥料多出于纯天然,宗旨是让市民能吃得更好更健康。提及当下的工作,诚亮自信满满:我们出售的农产品,有种小时候的味道!他甚至邀请我有机会一定去他们的基地参观一下。
深度体味“日本”
访谈中,诚亮反复提到日本人的“匠人精神”。“日本人会将微不足道的小事做到极致,让人佩服。”他举了化妆品的例子:我身边有许多亲戚朋友在使用日本的产品。日本人不论价格,哪怕是再便宜的东西,他们也会把质量做到最好。曾经有家酿酒公司就是在日积月累的悉心工作中发现一种活肤微生物pitera的。之后他们申请了专利,成立化妆品公司,这就是现在的SK-II。认真对待工作,用心做好每一件小事,日本的“匠人精神”可见一斑。如果没有这份“用心”,这份经验的积累,是很难有所“发现”的。
像其他留学生一样,日本也有让诚亮感到无所适从的地方。比如“距离感”。虽然日本人平时客气、礼貌,但实际上只限于打招呼,想要成为“哥们”那样的知交有点难。他们有自己的小生活、小圈子,不喜欢“染指”他人的生活,喜欢以“平行线”的方式相处。所以,留学生要学会独立、自主,培养应变能力。
日本环境适合“兴趣”培养
诚亮认为,一个人在异国他乡难免会觉得孤单、寂寞。如果能在学习之余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那么闲暇时间就会得到充实,也是一种很好的自我沉淀方式,而日本在这方面提供了很好的环境。“我喜欢摄影,闲暇时经常会参加各种摄影爱好者活动,或者去探访一些中古店(即二手店),用镜头记录在日本的点点滴滴,真的很有意思。”
TIPS 小贴士:关于“知日派”
相较于日本研究中国之透彻,中国对日本研究深度明显不足。这需要我们努力研究日本,就事论事,做个了解日本,知道日本的人,是谓“知日派”。“知日派”不等于“亲日派”。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朋友可以选择,但邻居不能选择。应从民间角度通过多开展两国间交流,增进彼此间了解,求大同存小异。价值具有流动性。福泽谕吉曾说:离开了时代和场所不能决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