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重读杰克·伦敦
杰克·伦敦短促的一生,留下了几十部作品。而与我生命最为贴近的,莫过于《野性的呼唤》与《热爱生命》。
前者,作家叙述的是一条驯良的家犬在严酷生活的种种磨砺中,终于变成山林中狼群首领的故事。后者描写的是两个淘金者,历经难以言喻的困境,在逃亡于死谷冰川时一生一死的故事。那位生者曾与一条饿狼殊死决斗到奄奄一息,最后终于步履蹒跚地走到大海之涯,看见了正在大海中行驶的船桅,从而告别死亡,获得了新生。
我难以估量这两部中篇小说在我沉沦底层的漫长岁月中,对我究竟起到了多大的催生作用。但我清楚地记得,在我告别劳改生涯时,这两部作品书页翻卷、书角污黑,那是我从煤矿井下挖煤归来时留下的手纹印记。返京后,我仍把这两部书以及杰克·伦敦其他作品《马丁·伊登》《海狼》等包上书皮,收藏于我的生命档案之中。
无须多言,杰克·伦敦曾是我的生活教师,他笔锋下严酷生存竞争的一个个画面,曾铸造我在底层生活中的强者意识。我十分感谢并感叹这位四十岁就自戕了生命和他的文学才情的作家。他童年活得十分凄苦,十一岁就外出打工,喘息于生活的重轲之下,1897年——他当时年纪才二十一岁,就乘船前往美国淘金热的阿拉斯加,在雪谷深山参加了淘金者的队伍。这样一位历经冰雪里程而没有倒下的强者,何以会有他最后结束生命的一枪呢?
今春打扫书橱尘埃,翻出了我生命档案中的许多东西,其中牵动我思绪之一的,就是曾给了我生存意志的杰克·伦敦。世界上著名的文翁,以自杀结束自己生命的为数不少。对杰克·伦敦的死,我在困顿的日子里没有时间剖析。当时,我像一块汲水的海绵,只知道从一切有益于铸造灵肉的大书中吸取生存下去的汁液。
1997年初春之夜,我在灯下重读杰克·伦敦,终于找到了他的悲剧之源,就在于他获得文学成功之后的迷失。他的传记上记载着,他是从十九岁发表作品的,但真正在美国文坛上确立了他的地位,是在1899年之后,当年二十三岁的杰克·伦敦,作品遍及美国的《大陆月刊》《黑猫》以及《布法罗快报》《家庭》杂志等报刊。到了1903年他二十七岁时,由于《野性的呼唤》一书的出版,而轰动了美国;时至1911年他的《铁蹄》《马丁·伊登》《热爱生命》《毒日头》……一大批作品出版问世,可谓已经红得发紫。
杰克·伦敦此时已然不是淘金者的杰克·伦敦,随着他的声名鹊起,青少年时代被压抑于心底的各种欲求,便如地火岩浆喷发而出。金钱、美女、别墅、游轮代替了他昔日笔下苦难的“巴克”,成为他生活的新宠,且看他在1911年三十五岁“我写作就是为了钱”的自白性宣言,已然完全背离了他生活的初衷,而成了世俗中的花花阔富。
1913年杰氏耗资巨大、历时三年营造的“狼舍”别墅竣工,不幸当年豪华的“狼舍”起火,杰氏立即筹划建造一艘命名为“斯纳克”(一种怪兽的名称)的游艇,同时再建一所新的富丽堂皇的花园。此时,杰氏虽然在别墅及游艇的命名上,还带有生命搏击中的烙印,实际上野性呼唤的闪光灵肉已死,只剩下了他被金钱蛀蚀的外壳。出于感情上的渊源,我想拒绝这一严肃的审视,但理性告诉我,这是后期的杰克·伦敦自己写下的历史。
一个充满生命蛮力和生活底蕴的作家,如果能够正确地对待成功之后的一切,他或许能写出更好的惊世之作。然而从宣布“我写作就是为了金钱”时起,他虽然没有举起手中的枪,但已经开始了自戕文学生命的行为;沿着这条迷途越走越远,便有了那最后的一枪。
掩卷深思,感到金钱这种东西是个魔方,人生活在物质社会中,离开它寸步难行;占有得多了,与一无所有同样可怕。它能导致任何一个热爱生命的人,转为轻蔑生命,自贱生命;如果走向极致,就会因滥性、滥情而全部失重!
壮哉!早期光彩夺目的杰克·伦敦!
哀哉!红得发紫、紫得发黑的后期杰克·伦敦!
1997年4月18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