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关于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全面高涨
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全面高涨,是摆在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面前的中心任务,首要的任务。我们只有在这方面不断取得新的胜利,才能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创造条件,打好基础。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十二大报告集中论述了我国今后20年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部署,以及当前经济工作中要特别注意解决好的几个重大原则问题。
关于今后20年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简要地说,就是要从1981年到2000年,经过四个五年计划,实现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即从1980年的7100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28000亿元左右。尽管我们现在关于今后20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周密的长远规划还没有制定出来,但这个大的奋斗目标是经过认真考虑和研究才提出来的,决不是随随便便讲的。在确定这个目标之前,党中央和国务院曾多次同中央有关部委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负责人进行研究,有关部门曾进行了多种方案的分析、预测和比较,同时还制定了实现这个目标的战略部署和具体措施。因此,这个目标的提出是实事求是的,是有根据的,是建立在对我国经济的现实基础和各种潜力所作的全面分析上的。当十二大报告发表以后,有的同志曾提出了这样一种看法,他们认为,根据过去历史的经验,每当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提出以一种什么指标来作为奋斗目标的时候,往往得不到什么好的结果,因此他们担心今后会不会又出现片面追求产值,片面追求高指标的盲目冒进。这些同志的担心是有历史根据的,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我们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确实曾多次吃过高指标的亏。但是,他们现在还有这样的担心却是不必要的,也是没有根据的。
我国经济的发展需要有远景规划,有长远的奋斗目标,有长期、中期和近期(年度)的计划。既要做计划,当然就离不开必要的指标。这里的关键问题是指标是否提得合适,是否从实际出发,是否实事求是。把过去的情况都说成是每提什么指标就没有什么好结果,这种看法也是不全面的。我们过去的确吃过不切实际的高指标的亏,但大部分计划还是按期完成或超额完成的,否则我国过去30多年的经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不可能是主要的,巨大的。这次我们党提出的今后20年经济发展的奋斗目标,第一,它所要求达到的并不是不切实际的高指标,而是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关于这一点,下面还将着重地讲到);第二,它特别强调要把今后的一切经济工作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要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争取实现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发展速度,而决不是盲目地追求速度和产值;第三,它既规定了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经济发展速度,也明确规定了必须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改善人民生活,规定了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所要达到的目标,而决不是不顾人民生活改善的办法来进行建议;第四,它既规定了今后20年的发展目标,也指明了实现这个目标所要始终抓紧的战略重点,指明了做好各项经济工作的方针政策。有了以上这样几条,我们应该这样说,前面提到的有些同志的那种担心是完全可以打消的。
十二大报告发表后,对今后20年我国经济的发展目标,在一部分同志当中也还有另外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20年翻两番没有什么了不起,一种认为恐怕实现不了。对这两种看法应该怎样回答呢?根据报告的精神,应该回答两句话:一句是,现在提出的奋斗目标是宏伟的;另一句是,这个目标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但任务也是很艰巨的。为了说明这两点,下面给同志们提供一些对比性的数字和材料。
先说我们的目标是宏伟的。关于这一点,可以和世界上一些国家的情况比较一下。我们要在20年内使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平均每年的增长速度应该是7.2%。根据经济部门提供的资料,从1961年到1980年这20年间,世界上一些主要国家平均每年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是这样的:美国是5.3%,苏联是6.3%,日本是8%,联邦德国是3.8%,法国是4.6%,英国是2.4%,印度是3.8%。前20年,除了日本的平均增长速度略高于我们今后20年将要达到的平均增长速度外,其他国家都低于我们的速度,有的低得很多。我们的速度在世界上是比较高的。还要着重指出的是,从当前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来看,上面列举的这些国家在到本世纪末的今后20年间,差不多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继续维持它们过去20年所达到过的发展速度,包括日本在内,它们在今后20年的经济发展速度都要有所下降。这样,我们经过20年的努力,实现了预定的目标之后,就不仅可以如报告所说,使我国国民收入的总额和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居于世界前列,使整个国民经济在现代化进程中取得重大进展,使我国城乡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而且可以缩小我国同经济发达国家在经济技术上的差距。
再说我们的目标经过努力是可以达到的,但任务也是很艰巨的。这里可以先同我们过去经济发展的情况比较一下。从1953年我国开始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算起,到1980年,在过去的这28年间,尽管我国经济曾遭到过严重挫折和长期“左”倾错误的干扰,但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的增长速度仍然达到了8.2%。这说明,我们要在今后20年内达到的平均增长速度,在过去的历史上是曾经达到过的。再从前20年的情况来看。从1961年到1980年的20年间,尽管其中有一半的时间闹了十年内乱,但我国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的增长速度,仍然达到了6.1%,只略低于我们今后的20年所要达到的速度。现在,经过粉碎“四人帮”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拨乱反正,我们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已经牢固地确立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并且正在实践中认真贯彻执行和丰富发展;我们的国家已经实现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并正在日益巩固这种局面,稳定地走向长治久安;我们已经有了专心致志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充分条件,有了全面开创新局面的充分条件,决不会再发生过去那种人为的混乱局面和大的折腾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经历了严峻的考验而得到巩固地确立,经过逐步地改革和完善,它的优越性必将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有了这一切条件,有了这些必将长远起作用的根本性因素,我们要在今后20年内实现比前20年略高的经济发展速度,是完全可能的。对此,我们应该有充分的信心。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要完成今后20年经济发展的宏伟目标,在我们的面前还存在着不少的困难,还有一些不利的条件,因此工作任务也十分艰巨,决不是轻而易举的。比如说,由于过去经济工作中“左”倾错误的干扰,特别是由于十年内乱的严重破坏,形成长期以来我国国民经济的重大比例严重失调,各种经济结构很不合理,经济管理体制中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生产技术落后,这些情况虽然经过过去几年的努力有了很大的改变,但问题还没有也不可能在短短几年内完全解决。在今后20年的前十年中,我们还要继续进行经济调整,在这期间发展速度不可能很快,还达不到今后20年所要达到的平均增长速度。因此,我们就必须加倍努力地做好前十年的工作,以保证后十年即90年代我国经济的发展,能够以超过今后20年平均增长速度的更高速度向前发展。这当然就对我们的经济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再比如说,过去我们曾经达到过的经济增长速度,往往是带有水分的速度,就是说过去有许多产品质量不高,有些产品的物资消耗很大,有些产品严重积压,不适合社会需要,并没有给人民带来应该得到的实惠。而今后我们所要达到的增长速度,必须是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求得的速度,是扎扎实实、没有水分的速度,是能够给人民带来实惠的速度,这当然就不能不大大增加工作的艰巨性。又比如说,就比较而言,过去的基础小,现在的基础大,今后将会越来越大,每增长1%所包含的产值要比过去大得多,这当然也就要给我们的工作带来更为艰巨的任务。又比如说,在过去经济的发展中,尤其是60年代以来的经济发展中,我国能源工业特别是石油产量的迅速增长起了很大的作用,而今后若干年内这方面的条件却不如从前了。充分认识这些困难和不利条件,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更加扎扎实实地做好工作,以便更好地保证今后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这是完全正确的和必要的。如果只看到暂时的困难和不利条件,而对我们前面讲到的许多将长期起作用的有利因素估计不足,因而在困难面前裹足不前,精神不振,干劲不足,不敢于和不善于去“拼搏”,那就是完全不正确的了。
为了实现翻两番的目标,我国有关经济部门的初步计算和设想是:第一,到2000年时,能源总产量,钢、水泥、化肥、棉纱、纸等重要生产资料的产量,比1980年增长一倍。这方面要翻两番做不到。发电量的增长要和工业增长速度同步。机械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可能增长三倍到四倍。第二,由于技术进步,消耗降低,产品质量和加工深度提高,用同样数量的能源和原材料,创造的价值增长一倍,或者说经济效益翻一番。比如,工业产品的单位能源消耗,现在是100,到2000年时降为50,一吨能源就可以顶两吨用。在原材料工业和各种加工工业方面,增加新的品种,提高加工的深度和精度,实行产品的升级换代和全面提高档次,可以较大幅度地提高产品的产值。第三,一些新兴工业部门,如电子、信息、核能、石油化工、新型材料等等,将得到迅速的发展,这将极大地推动工业产量的增加和产值的提高。到2000年时,我国工业主体部分的生产技术达到经济发达国家现在的水平,就能够实现翻两番的计划。这些初步计算和设想,可供各地区、各部门制定今后发展规划时参考。
最近,有关方面的负责同志在议论到怎样争取实现今后20年经济发展的奋斗目标的时候,曾经谈到了两条很重要的意见。一条是,我们要做到工农业的年总产值在20年内翻两番,这是对一个时期的生产总规模提出的综合发展要求,绝对不等于说对所有地方、所有部门、所有行业、所有企业和所有产品,都毫无例外地要求翻两番。在整个国民经济的全局中,经过综合平衡,有的要翻得多一些,有的要翻得少一些,有的如物资消耗高、产品质量低、长期亏损或不符合社会需要的生产,不仅不能翻,还要限制生产甚至停止生产。如果不从全局出发,不从整个社会的需要出发,不从各地区、各部门、各企业和各行各业的实际情况和可能的条件出发,不讲综合平衡,什么都要翻两番,那就不仅不能保证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目标的实现,而且必定会“翻番成灾”,造成新的比例失调,破坏整个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这是我们必须事先认真注意和切实防范的。另一条是,我们要实现今后20年的经济发展目标主要靠什么,是主要靠过去那种超过国力负担可能的不适当的扩大基本建设规模来增加生产能力的老办法呢?还是主要靠对现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靠技术进步?当然,为了增加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必要的基本建设还是要搞的,但是如果把主要的依靠还是放在不适当地扩大基本建设的规模上,放在新建各种工厂上,无论是从投资的可能性还是从能源供应等条件来看,都是不可能实现的。我们必须走主要依靠技术进步的新路子。不走这条路子,就没有出路。世界上一些工业化的国家,在近几十年来的生产增长中,技术进步所占的比重有的高达90%,至少也在50%以上。日本现在消耗的能源同我们国家差不多,但他们生产出来的国民总产值却等于我们的四倍,其重要原因就在于他们采用了先进的技术。因此,我们必须在各行各业和所有经济工作干部与广大职工中,牢固树立生产发展主要靠技术进步的根本观点,认真解决好这样一个认识问题。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采取正确的政策和必要的措施,充分调动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开展技术革新的积极性,并且认真组织各方面的科学技术力量,根据生产建设的迫切需要进行技术“攻关”。如果在今后20年我们计划增加的工农业总产值中,能够有一半是依靠技术进步取得的,那么,我们的宏伟目标就不仅可以更有把握地实现,而且各方面的经济效益必将大为提高。这是我们今后极为重要的努力方向。
为了说明依靠技术进步的极端重要性和我们在这方面存在着的巨大潜力,这里再说几个具体材料。上海纺织工业解放初期共有243万纺锭,到1980年减少了40万锭,减少15%,织机也相应地减少了10%。但由于他们较多地采用了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发展了新产品,上海纺织工业现在的总产值比解放初期增长了6.8倍,为国家提供的税收和利润增长了82倍。在他们总产值的增长量中,属于技术进步的因素占66%。而就全国的纺织工业来说,技术进步在生产增长中所占的因素,只有13.74%。如果上海的经验能在全国纺织业中逐步推开,那将给国家创造多么巨大的财富啊!辽宁营口有个中板厂,过去那里的加热炉每加热一吨钢坯耗油344公斤,经过五次技术革新,减少到了57公斤,现在他们还在努力,要向世界的先进水平看齐。如果他们的经验能在全国条件类似工厂的加热炉上推广,将为国家节约大量最为宝贵的原油能源。我国现在年产一亿多吨石油。合理地用好这一亿吨油,尽量减少烧油,大力提高原油加工深度,这是国务院提出的一项重大的经济政策。这两年,我们在这方面取得了一些新进展,但还做得很不够。最近,国务院又提出,要把现在分别由石油部、化工部、纺织部三个部管的石油化工工业组织起来,组成联合公司,统一规划,提高工艺水平和技术水平。这样做了之后,据初步计算,每年至少可以为国家多创造上百亿元的产值,多提供几十亿元的税收和利润。这件事已经由国务院的主管负责同志牵头,开始着手进行。类似以上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许多。这些情况说明,只要切实地抓紧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技术改进,力求技术进步,这对于我国今后20年经济发展宏伟目标的实现,必将产生具有重大意义的决定性作用。
为了实现我们的宏伟目标,还要选好战略重点。按十二大报告讲的,一个是农业,一个是能源和交通,一个是教育和科学,必须在今后20年内始终紧紧抓住这几个根本性的环节。无论是这次代表大会期间代表们的讨论,还是报告发表后从各方面听到的反映,大家普遍认为,这几个重点是选得很准的。只要把这几个方面真正搞上去了,全局就活了,就一定能够带动我国各项生产建设事业和整个国民经济蓬勃地向前发展。
我国的农业情况,这几年由于推行了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认真开展多种经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村形势方兴未艾,发展得很快很好。这是最令人高兴的事。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农业的落后状况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人口多,耕地少,农业商品率不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不够强。为了说明这些情况,这里也举一些数字材料,供大家研究参考。
根据1980年的统计,我国平均每人占有农产品的产量,粮食是652斤,棉花是5.5斤,食用油是5.6斤,糖是6斤,肉类是24.5斤,水产品是9.2斤,这个水平还是很低的。农业还远远不能说过关,还不能满足工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进一步需要。按照初步测算,假如到本世纪末我国人口能够控制在12亿以内,今后20年粮食的需求量平均每年要增加160亿斤,而从1952年到1980年,我们平均每年粮食的增长幅度是多少呢?是110亿斤。所以说,今后20年粮食的增产任务是相当艰巨的。再从人口和耕地的状况来看。现在我国每人平均只有1.5亩耕地,而全世界的平均数是15.5亩。由于人口的增长,在今后20年内我国人口多、耕地少的矛盾,将会越来越突出。我们要在这样一个人多地少的条件下,保持粮食和各种经济作物不断地持续地增长,在有限的耕地上生产出越来越多的粮食和经济作物,这个任务更是十分艰巨的。我们现在的农业情况,每年是丰收还是歉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还要靠天老爷。当然,解放以后30多年来,由于大规模地兴修水利,进行农田基本建设,现在我国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同解放前相比是大不相同了,变化是很大的。不论是水利工程也好,农田基本建设也好,面貌是大为改观了。但是,据从1953年到1981年这28年间的统计,大体上平均每年都有4亿亩农田的受灾面积,其中受灾比较重的有两亿亩左右。因此,我们要保证今后粮食和经济作物以及其他农产品的稳定增产,并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发展农村的林牧副渔各业,除了要继续用政策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靠大力开展科学种田以外,还必须进一步下很大的力量,大大提高我国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建设,还要继续加强,不能放松。过去我们在这方面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存在的盲目性也不小,瞎指挥和一平二调的情况很严重。有些工程搞得不好,不仅没有受益,还破坏了生态平衡,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使农民受害不浅。今后水利建设和农业基本建设还要搞,但又必须把过去那种瞎指挥、一平二调的毛病去掉,把那种不照顾群众负担情况的毛病去掉。对过去的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建设,全盘肯定,看不到它存在的缺点,是完全不对的;全盘加以否定,甚至认为以后再也不用搞或不能搞了,这也是完全不对的。农业生产条件不改善,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增强,要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地增产是不可能的。陈云同志经常强调,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现在有10亿人口,8亿住在农村,农业增产了,农民这一头稳住了,什么事情就都比较好办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农业情况比较迅速地好转,不仅对全国经济形势的好转,而且对全国政治形势的好转,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在今后20年内,必须自始至终坚定不移地把农业这个重点抓紧抓好,以适应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
当前我国的能源和交通是整个国民经济中的薄弱环节。能源供应和交通运输很紧张,这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过去的若干年中,我国能源工业的发展一直是比较快的。最近几年来,陆上石油资源的后备储量勘探出来的不多,海上石油的远景很好,但投入较大规模的开发还需要若干年的时间。我国煤炭的资源是丰富的,但这几年一方面要调整采掘比例的失调,一方面扩大开发又受到了交通运输跟不上的限制。因此,这几年我国能源生产的发展速度放慢了。与此同时,各项生产建设中的能源浪费现象又十分严重,这就更加剧了能源供应紧张的矛盾。北京是电力供应保证的重点地区,但也不免要经常地分区停电。其他有些城市经常停电的情况就更多了。我们今后要把能源工业搞上去,保证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一方面要大力加强开发,同时要认真节约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效能,实行开发和节约并重的方针,在近期内尤其要特别注重节约。在这方面,我们的潜力还是很大的。前面已经提到过,我们现在消耗的能源总量同日本差不多,但生产出来的社会产品,只有人家的四分之一。我们必须大力提高技术,改善经营管理,降低生产的能源消耗。这样,我们就可以用同样的能源消耗创造出更多的生产总值,并且大大提高经济效益,促进整个生产的技术进步。从我国整个能源工业发展的前景来看,情况还是很好的,是乐观的。但我们要加强能源工业的建设以及同它相适应的交通建设,克服国民经济中的这个薄弱环节,这就需要有必要的资金。能源和交通建设都具有时间长投资大的特点,必须由国家统筹安排,及早准备。而现在我们国家一方面总的财力有限,资金不足,另一方面资金分散的情况又比较严重。我们要保证重点建设,特别是加快能源和交通的建设,就必须适当地集中资金。这里报告大家一个好消息。十二大报告讲了集中资金的问题之后,十二届一中全会刚结束,就由中央主要领导同志主持,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主要负责同志反复商量,研究了具体落实的办法。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同志都十分支持中央确定的适当集中资金用于国家重点建设的方针,并一致同意从现在各地方不列入国家预算的财政收入中抽出一定的比例,交给中央集中使用,作为国家重点建设能源和交通的基金。这是很大的一笔钱,对加快能源和交通的建设将起到重要作用。从这里也可以看到,这次十二大所确定的各项重大方针决不是讲讲就算了的,而是要坚决地及时地落实的。十二大结束后才几天,在集中资金这个重大问题上就已确定了落实的办法,其他的方针和措施也逐步采取落实的办法。这就生动地表明,中央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对逐步实现我们的宏伟目标的决心是很大的,我们更应该从中大大提高胜利的信心。
邓小平同志在十二大召开前,曾经专门听取了国务院和国家计划委员会主管经济工作的负责同志的汇报,着重了解了第六个五年计划的安排情况。邓小平同志最关心的一个问题,就是“六五”计划能不能为今后的发展做好必要的准备,能不能为“七五”计划的发展做好必要的准备,为今后20年翻两番做好必要的准备,计划的安排能不能衔接上。当时国家计委的负责同志向邓小平同志汇报说,要实现这一条,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要把能源和交通搞上去,而要把能源和交通搞上去,就要改变目前资金分散的状况,适当集中财力,由国家来统一安排。国家计委的负责同志当时谈到这一点时,曾经认为这是一个比较难解决的问题,因为要把分散在地方、部门和企业手中的财力集中起一部分来,由中央统一安排使用,这就不能不牵涉到地方、部门和企业的利益。邓小平同志当时就认为这也难也不难。要相信我们这个党,只要全党统一了认识,中央下了决心,各地方是会从全局利益出发的,是会坚决支持的。从我们前面讲的情况可以看出,邓小平同志的论断是完全正确的。这也说明,我们这个党是有集中力量克服前进中一切困难的强大战斗力的。
关于今后20年的战略重点,再一个就是教育和科技问题了。这个问题在报告中已经讲得很清楚了。为了和大家来一起加深理解这个问题,这里也来讲些具体材料。报告中讲到了我们现在职工的科学技术水平还比较低,熟练工人很少,科技人员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不能满足需要。这个方面是种什么样的具体情况呢?根据典型调查,在全国职工当中,文化程度在小学程度以下的(包括一部分文盲)占40%左右,初中程度占40%左右,受过高等教育的只占3%。在现有的工人当中,技术等级在一级到三级的占70%,四级到五级的占23%,七级到八级的工人只占2%。当然,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多年来工人技术等级没有评,其中有一部分应该升级的工人没有升,但是即使把这个因素估计在内,我国工人阶级队伍的技术水平也是不高的。特别是近年来大量青年进入工人阶级队伍,他们在就业前绝大部分没有受过必要的职业教育和技术训练,这种情况就更为严重了。在大中型企业的领导干部当中,据典型调查,比较精通、比较熟悉经营管理的大约占1/3。就是说,有相当一部分大中型企业的领导干部不那么熟悉业务,不那么懂得工厂管理。因此,我们今后20年要翻两番,要把重点放在技术进步上,要把重点放在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上,要把重点放在不断地提高我们的技术水平上,这里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要加快人才的培养,因为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是要由人来掌握的。不断提高广大职工的技术水平和不断提高广大干部的经营管理水平,是我们当前十分紧迫的任务。我国现有科学技术人员大约600万人,他们绝大部分是由解放以后的新中国培养出来的,这是建国以来的一个很大的成就,是首先应该肯定的。但是我们是一个拥有10亿人口的大国,是一个已经拥有几十万个企业的大国,各方面事业的发展都需要大量合格的技术人才,而现有的科技人员无论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不能满足需要。还应该着重指出的是,在我国现有科学技术人员当中,还有相当一部分面临着技术老化的问题。什么叫技术老化呢?这就是由于十年内乱的严重贻误,由于林彪、“四人帮”横行时期大搞所谓的“闭关锁国”,我国科技人员没有条件认真研究国际上这几十年来突飞猛进的先进科学技术,不能参加国际的科学技术交流,再加上我国过去的经济发展受到严重挫折,因而带来了科学技术的测试手段和实验条件也大大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这就使得我国科技人员的整个水平大大地落后了。一般地估计,我国现在的科学技术水平,大体上还处于国际上发达国家五六十年代的水平。当然,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从聪明、能干的中国人民中,仍然涌现出了许多具有卓越成就的优秀科学家,使我国科学技术的一些领域走在世界的前列,他们在国际上也是声誉卓著的。这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和光荣。但总的来看,我们仍然不得不承认我国科学技术水平大大落后这个严酷的现实。因此,我们要积极地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提高科技队伍的水平,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这就必须下更大的力量发展各级各类的教育事业。过去长时期内对这一点重视不够,十年内乱带来了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的严重倒退,粉碎“四人帮”之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有了很大的改变,取得了显著效果,但还必须继续付出巨大的努力,更上一层楼。我们一定要大力普及初等教育,认真办好中等职业教育,集中力量办好高等教育,特别是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以加速各方面专门人才的培养。这是极其重要的一环,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是全民族的利益所在。
为了实现我们宏伟的战略目标,在今后20年的战略部署上,必须按照报告所要求的那样,前十年着重打好基础,准备力量,创造条件,后十年争取进入一个新的经济振兴时期。后十年能不能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加快发展速度,关键还在于前十年的工作。这个战略部署是党逐步清除过去经济工作中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吸收长期的经验教训,又对我国当前经济情况和发展趋势作了全面分析之后作出的实事求是的正确部署。这个部署着重要求我们要立足于继续做好当前调整、改革、整顿的各项工作,扎扎实实地解决好目前仍然存在的种种问题,保证我国财政经济状况在今后五年实现根本好转,然后再在这个基础上向前迈进。这就从战略步骤上可以保证不出现人们所担心的盲目冒进。
根据十二大报告确定的战略部署,我们要为90年代更好更快的经济发展打好基础,在当前的整个80年代要特别抓紧抓好哪几件工作呢?根据个人对报告精神的体会,主要地应做好以下的几项工作,这就是:1.继续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经过这几年的经济调整,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之间比例严重失调的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变,这方面的调整任务可以说已经基本完成,这个成绩是很大的。但是,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内部的行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还有许多是不合理的,需要继续调整。2.全面整顿和改组现有企业,特别是整顿那些对国计民生起重大作用的一批重要企业。我国工业企业在从1970年到1981年间,由原来的19.5万个增加到38.2万个,增加近一倍,这固然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但也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许多企业开工不足,甚至开不了工;许多企业生产的工艺流程不合理,物资消耗高,产品质量差;许多企业经营管理混乱,甚至缺乏基本的经济核算。因此,区别不同的情况,全面整顿和改组现有企业,特别是首先把那些重点企业整顿好,这是挖掘潜力和提高经济效益的根本措施。3.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技术改造,尤其要抓好骨干企业和中心城市。4.集中力量认真搞好必要的重点工程的建设,特别是能源与交通方面的重点建设。5.大力培养各种科学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认真组织好科学技术“攻关”。6.继续积极地、稳步地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这一条十分重要。由于长期的历史原因,我国经济体制存在着许多缺陷,必须坚定不移地改革,不改革是没有出路的。不改革,无论是经济效益的提高还是整个社会生产的技术进步,都不能很好地做到。改革的态度必须积极,改革的步骤必须稳妥。前几年,在经济体制方面做了一些改革,扩大地方和部门的机动财力,扩大企业的自主权,注意同时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注意把企业和劳动者的生产经营成果同他们的物质利益联系起来,已经对活跃经济起了明显的作用。但这些改革还是初步的。现在要在调查研究、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抓紧制定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和实施方案,认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积极而又稳妥地逐步展开,把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一步一步地推向前进。
十二大报告强调指出,为了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全面高涨,实现今后20年的宏伟目标,“必须继续贯彻执行五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十条经济建设方针”。这十条方针,是建国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工作经验的系统总结,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同新情况、新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起长远的指导作用的。在继续执行十条方针的前提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又要特别注意解决好以下的四个问题,这就是:1.集中资金进行重点建设和继续改善人民生活;2.坚持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和发展多种经济形式;3.正确贯彻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4.坚持自力更生和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
关于第一个问题,前面已经结合着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讲到了,这里就不再多说了。有的同志提出,这次十二大报告强调要集中资金进行国家的重点建设,是不是又会像过去那样不注意改善人民生活了。这是一种不必要的担心和误解。社会主义生产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民,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这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一条基本规律。在我们今后的经济发展中,将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陈云同志提出的“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原则,这是一条根本方针。建设规模搞得过大,超过国力负担的可能,不能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生活,人民积极性受到挫伤,建设当然不能搞好。不进行必要的和可能的建设,吃光用尽,不能扩大再生产,国家和人民也没有希望。在财政问题上,过去我们的主要毛病是统得过多过死,统收统支,不给地方、部门以必要的机动财力,不给企业以必要的自主权,严重地影响了地方、部门和企业的积极性。这几年改革财政管理体制,这种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但又出现了某种资金过于分散的现象。这几年全国生产是发展的,地方、部门和企业手里的钱也比过去多了,但集中到国家手里的财政收入却没有什么增加,甚至还有所减少。长期这样下去,国家资金短缺,就会严重影响重点建设,特别是影响能源和交通的建设。能源和交通的紧张状况改变不了,国民经济的全局就活不了,这样各个地方的经济发展也将难以为继,所以要适当改变财政收入的分配比例,由国家集中必要的资金来加强重点建设,这是全国人民的利益所在。当然,现在讲集中资金,也是适当的集中,必要的集中,并不是又回到过去那种统收统支的老路上去。地方、部门和企业所必要的机动财力和自主权还是要保障的,否则又会把经济搞死,而不能继续搞活。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比较大幅度地提髙了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降低了农产品收购派购的基数,扩大了议价范围,这使农民增加了许多收入。这几年农民收入增加的幅度比较大,除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以外,主要是上面所说的因素。收购价格提高了,销售价格不动,国家每年要有二三百亿元用于各种价格补贴。经过十年动乱的严重破坏之后,过去几年为了帮助农民休养生息,促进农业生产,这样做是必要的。今后各种农副产品不能再大幅度地提价了,已经定下来的收购派购基数不能再降低了,议价范围也不能再无限制地扩大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应该主要靠发展农林牧副渔各业生产。从职工方面来说,职工工资的调整还会根据生产发展的情况继续进行,但不顾企业生产状况和收入是否增加而滥发奖金和各种津贴的现象,必须坚决制止,不能再继续下去了。总之,国家的重点建设要保证,生产要发展,在这个基础上继续改善人民生活,这是国家坚定不移的方针。
关于第二、第三两个问题,即坚持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和发展多种经济形式,正确贯彻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这是两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它们既是指导我国经济工作的重要原则,也是经济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的基本方向。概括起来说,在坚持国营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发展集体所有制的合作经济和劳动者个人所有的个体经济,使多种经济形式合理配置,相互促进;在国营企业和集体企业中,认真实行生产管理和经营管理上的责任制,更好地贯彻执行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利益原则;坚持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对经济活动的管理采取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三种形式,既要运用行政办法也要注意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全面地贯彻执行这些原则,就能把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同全国经济活动的统一性、计划性完满地结合起来,推动国民经济按比例地协调发展,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我们国家的经济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为基础的。但由于我国生产力发展的水平还不高,又很不平衡,所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必须保持全民所有、集体所有和劳动者个体所有这三种经济形式的长期并存。不能再像过去在“左”倾错误影响下那样,搞什么越大越公越好,搞什么急急忙忙地由小集体向大集体过渡,由集体向全民过渡。要从各地的实际情况出发,搞好多种经济形式的合理配置。在农村,要在着重发展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合作经济的同时,鼓励农民种好自留地,搞好家庭副业,搞好集市贸易,这对国家和农民都有好处。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是正确的,不应动摇,问题只在于要采取正确的政策和必要的管理措施,引导那些“冒尖户”用正当的办法劳动致富,不搞非法经营和歪门邪道。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要首先稳定下来,坚持实行,然后再总结经验和根据群众的意愿逐步完善,不能随意改变。在城市里,在国营的和集体的工商企业中,也要吸取农村的经验,逐步推行经济责任制。在企业中推行经济责任制,和农村又有很大的不同,工商企业的经营管理、生产流程、技术水平和技术要求等等,还是要比农业复杂得多。要努力寻找和创造适当的形式,把企业和劳动者的责任、权利和物质利益结合起来。
为了使我们国家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既是集中统一的又是灵活多样的,必须坚持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计划管理形式。我们既不能在计划管理上走过去那种统得过多过死的老路,也不能由于要改革经济管理体制,改革计划管理体制,而动摇了计划经济为主的原则,不能放松国家计划的统一领导。一定要正确划分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各自的范围和界限,不断提高计划管理的水平,改进管理的办法,逐步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计划管理体制。
最后一个问题,即坚持自力更生和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总的精神就是一定要坚持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这也是根本性的战略方针,决不能动摇;实行对外开放和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目的必须是有利于促进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有利于促进我国民族经济的发展,而不能对此有任何的伤害。这就是在这个问题上的基本原则。
报告特别强调我们的一切经济工作必须着眼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取之不竭的力量源泉,才能保证各项生产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这是全部经济工作的根本立足点,也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立足点。总起来说,我们党确定的我国今后20年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宏伟的,战略重点是选得准的,战略部署是实事求是的,各项方针政策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和正确的。只要我们振奋精神,鼓足干劲,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我们的目标是一定能够一步一步地得到实现的。任何消极悲观的情绪和无所作为的思想,都是毫无根据的,因而也是完全不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