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农村金融供给应重视发挥期货市场作用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农业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我国农村金融供给不足,一个重要原因是农业的风险高、收益低。我们认为,期货市场是分散、规避和转移农业风险的重要平台,能够有效撬动银行、保险等其他金融机构对农业的投入。加强和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应重视发挥期货市场功能,支持期货市场与银行、保险、资本市场融合发展,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为建设现代农业和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一、农业风险是制约农村金融供给的重要原因
农业是一个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交织并存的高风险产业。从自然风险看,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2003—2012年农作物年均成灾面积超过3亿亩,约占播种面积的13%,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特别是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局部地区自然灾害呈加重态势,极端天气和病虫害多发频发重发。从市场风险看,随着农业市场化、全球化、金融化程度的提高,影响农产品市场运行的因素更趋复杂,农产品价格波动频率加快、幅度加大,部分农产品价格周期性波动明显,暴涨暴跌现象时有发生,农业的市场风险日益加剧。
农业的系统性高风险以及农村金融供求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增加了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加上农业生产经营分散、金融服务单笔业务成本高等因素,影响金融机构积极性,对农村金融供给形成了制约。一方面,涉农贷款不良率偏高,信贷支持有限。截至2012年底,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0.95%,但同期涉农不良贷款率为2.4%,其中农村信用社为5.4%、农村商业银行为2.35%,均明显高于商业银行整体不良贷款率。这导致银行特别是大型商业银行普遍不愿开展涉农贷款。截至2012年底,我国金融机构本外币农村贷款余额为14.5万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比重为21.6%,尤其是农户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比重仅为5.4%。另一方面,农业保险赔付率偏高,保险供给较少。2012年全国农业保险赔付率(赔款支出/保费收入)高达62%,而同期包括财产险、寿险、意外险、健康险等在内的原保险赔付率仅为30%。这限制了农业保险险种开发,造成承保范围偏窄,阻碍农业商业保险有效供给,致使农业保险以政策性保险为主。2012年,全国农业保费收入240.13亿元,其中政策性保费规模为235.48亿元,占比达97.98%。
二、期货市场是加强农业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
农业作为高风险行业,对于分散风险、融通资金的需求十分迫切。从欧美发达国家的实践看,普遍注重依托期货市场开展金融创新,设计多样化的农业风险管理工具,为不同市场主体提供更多的避险途径和选择,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发展。主要经验借鉴有:
一是完善期货品种体系。以美国为例,期货市场最早由农产品市场发展而来,到现在已经建立了相对较全的农产品期货期权品种。据美国商品期货监督管理委员会(CFTC)网站统计,截止到2012年9月,经CFTC审核加自我认证备案的农产品期货合约共有135种(已被审核102种、备案自我认证33种),包括粮食产量、油籽产品、粮食、纤维制品、活畜及肉制品、奶制品、食品以及其他农产品等八大类别,基本覆盖了美国农业生产及贸易往来的主要农作物品种。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农资衍生品和天气衍生品合约。丰富的品种和成熟的市场,既提高了农业生产客户的参与热情,也为银行和保险公司转移农业风险提供了多元化渠道,从而使农村金融体系能够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
二是搭建风险管理平台。发达国家金融体系大都是混业经营,对于金融机构参与期货市场并无过多限制,利用期货市场控制农业业务风险是常见手段之一。对于商业银行而言,一般对企业贷款前都要求他们通过期货市场对大宗商品进行套期保值,甚至有些银行如荷兰银行直接对企业套期保值做出相应信贷支持。对于保险公司而言,天气期货期权衍生品的产生与发展,为转移和分散农业自然风险提供了新途径,使保险公司能够直接利用期货市场规避风险,事实上成为农业保险的再保险平台。据美国天气风险管理协会(WRMA)调查,农业对天气风险管理工具的查询需求已从2005年的7%上升到2011年的12%,天气衍生品市场(包括期货、期权、互换和套保期权)交易额已从2003年的46亿美元上升到2011年的118亿美元。天气期货不但被农业生产者用来作为规避自然风险的工具,其作为金融衍生品的投资价值也得到了市场的认可,世界著名的大型保险公司如Swiss Re等都积极参与其中并大力推动。
三是促进金融机构协作。典型的例子是巴西“农业信贷票据”(CPR),一种承诺未来某个时间在某一地点交付一定数量农产品的债券凭证。发债人主要为农业生产者,发行时间由发债人自定,但发行前必须对抵押物进行登记,并由保险公司或银行提供担保,之后由巴西银行承销,并在巴西商品交易所等平台进行流通和结算,投资者包括金融机构、贸易公司、农资生产商和农业企业等。在CPR运行中,期货市场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期货交易所为CPR提供专业清算服务和电子化快速交易,间接提高了CPR的流动性、安全性和信用等级;随着CPR逐步由实物交割发展到现金交割再到期货指数交割,CPR的灵活性、透明性和风险可控性不断增强,投资者可以在期货市场进行套保来规避风险,这大大提高了投资者购买意愿,拓展了CPR的融资空间。正是由于引入了期货市场,CPR成功实现了将风险由承受能力较弱的农业向承受能力较强的金融业的转移,成为一个各方均能从中受益的金融工具,农业生产者可以在产品收获之前获得生产资金,金融机构提高了中间业务收入,投资者拥有了更丰富的投资渠道。所以,CPR自推出以来得到了市场欢迎,截至2011年底,主要交易平台托管余额已超过200亿美元,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
三、利用期货市场增加农村金融供给的有关建议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得到了长足发展,价格发现、规避风险等功能日益显现。同时,农发行等单位积极试点推动“银期合作”,为更好发挥期货市场作用进行了有益探索。但总体来看,利用期货市场发展农村金融仍处于探索尝试阶段,还有很大的潜力和空间。为此建议:
一是加快推出期货新品种和新工具。充分发挥期货市场作用的前提是要有覆盖农业各领域、各环节的期货品种。目前我国农产品期货上市品种仅有10多个,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且缺乏规避农业自然风险的天气、巨灾等衍生产品。建议借鉴国外成熟市场的经验,根据我国农业发展实际,尽快推出覆盖农业各品种产业链的期货与期权产品,并研究推出温度指数等适合产业特点的天气衍生品,逐步形成与农村金融需求相适应的衍生品市场体系,为管理农业风险提供新工具。
二是积极推动金融机构加强协作配合。在目前我国对金融机构实行分业经营与监管的体制下,专业期货机构无法满足零散分布于广大农村市场的金融产品风险管理需求,银行业和保险业虽网点优势明显,但缺乏对期货市场风险控制和实体操作的了解。应鼓励和支持银行、保险公司、期货交易所、期货经纪公司等金融机构加强合作,利用期货工具设计满足农村信贷、保险需求的金融产品,从而实现优势互补,为涉农企业提供更加完善和有竞争力的服务。
三是开展允许信贷资金参与期货市场试点。《期货交易管理条例》明确规定,“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违规使用信贷资金、财政资金进行期货交易。银行业金融机构为期货交易实施融资或提供担保的业务资格,由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从加强金融市场监管、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角度考量,这十分必要,但也导致企业只能利用自有资金在期货市场套期保值,是期货市场不能与其他金融机构互动服务农业的重要原因之一。建议选择若干金融机构开展试点,在加强信贷资金使用监管、有效管控信贷风险、确保信贷资金安全的前提下,适当允许农业贷款企业利用信贷资金进行农产品套期保值,为今后更好地运用金融资本服务农业发展积累经验。
2013年12月3日
(孙大鹏 大连商品交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