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左右逢源其实不难,处世的心计
1.聪明外露,不如智慧深藏
聪明是一笔财富,成功的关键在于你怎么使用。有智慧的人通常都会藏匿自己的智慧和聪明,不到火候绝不轻易使用。因为他们明白,在待人处世中,有许多事情你非要去较真,就是没事找事,问题会变得愈加麻烦。因此你不如做个大智若愚的逍遥人士,倒还活得更加自在。
生活中我们常听人说“难得糊涂”,的确,如今有很多年轻人总是喜欢处处显露自己的智慧,处处显摆自己的聪明。事实上,真正聪明之人大多深藏不露。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样做太傻,实不知,“傻子”才是最聪明的人。
中国古代有许多“愚憨”之人,宋代宰相韩琦就是“真人不露相”的典范。
韩琦以品性端庄著称,从来不在别人面前表现出自己一丝的才智和胆识。对于这样的老好人,没有人对他产生防范念头。但韩琦却用这种良好的外在印象蒙蔽了他人,于无声无息中除掉了朝廷的奸臣。
担任大内都知职务的任守忠为人老奸巨猾,经常秘密探听东西宫的情况,还常在皇帝和太后间进行离间。韩琦想制服这个奸臣,于是有一天自拟了一道空头敕书,只有参政欧阳修和赵概签了字,而未经中书省批准就直接下达了命令。
韩琦坐在政事堂,把任守忠传来,让他站在庭中,指责他说:“你的罪过应当判死刑,现在贬官为蕲州团练副使,由蕲州安置。”韩琦说完拿出空头敕书填写上,就让使臣把任守忠押走了。
任守忠想都没想要验证一下敕书是不是真实可信,就束手就擒。要是换上另外的爱耍弄权术的人,老奸巨猾的任守忠是绝不会轻易就范的。看来,再如何狡诈的人,也斗不过那些隐藏锋芒的人,因为你的聪明是在表面,而那些装“愚”的人却是聪明在暗地里。就这样,韩琦轻易地除了蠹虫,却仍然不失忠厚。
在现实生活中,年轻人为人处世一定要懂得善于隐藏自己,不要轻易暴露自己的底细,还要在自己得意的时候,懂得隐藏的道理。这样你才能把灾难避开,才能万事大吉,“小不忍则乱大谋”便是这个道理。
其实,大智若愚不仅是一种人生的最高修养,也是一种做人的谋略。大智若愚的人总有更多成功的机会,因为这个“若”设计了巨大的假像与骗局,掩饰了真实的感情。这种甘为愚钝、甘当弱者的低调做人术,实际上是一种精于算计的技巧,因为你不露真相,所以他人看不清你。“愚憨”实乃人生一大智慧。
鲁铭铭大学毕业后曾就职于一家外资企业,有五年工作经验,后来因为私人理由来到现在这家公司。谁知,才刚上班不久,经理就找他谈了一次话,大致意思是:既然你“能力”很强,那我就随时准备交班。
说心里话,鲁铭铭认为自己可以取代那个位置,因为对方是自学成才,知识修养先天不足;而鲁铭铭毕竟是科班出身,又有经验,不但工作能力强,还独立有主见。相比之下,经理就逊色多了,如今他竟然表示愿意主动让位,着实给鲁铭铭增添了不少勇气。
由于个性率直,喜欢直来直去,因此在讨论工作上的问题时,鲁铭铭常与经理发生争执。尽管经理曾不止一次地暗示过,可鲁铭铭却从来不当回事,继续一意孤行。时间长了,经理开始渐渐疏远他,并且有了防备,这使得在公司还没有打开局面的鲁铭铭失去了施展才能的舞台。
正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领导根本不用对你的批评做出合理解释,你既然身在职场,就必须要遵守“潜规则”。作为员工,如果你锋芒太露,就会在无形中威胁到领导的地位和尊严,成为领导“杀鸡儆猴”的牺牲品。
曾经就有一些专家提出过,要想在单位里出人头地,就必须十分巧妙地使自己成为引人注目的焦点,而不是过早的显露自己。因为过早的显露出自己的本事,只会让那些心胸狭窄,见缝插针之人乘机对我们进行“加害”。也许你会说,采用这样的办法不是永远无人知道自己的才能吗?其实,只要一有表现本领的机会,你把握住做出过人的成绩来,大家自然就会知道。
所以,在追求卓越的同时,我们一定不要过分张扬,否则只会给自己、给工作、给前途制造障碍。尤其对于一些正在奋斗的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来说,如果你非要处处都表现得比他人聪明,或是选择在不适当的时候展露锋芒,那么你恐怕就有被打入“冷宫”的危险,是要吃大亏的。
2.对不喜欢的人,脸上也要带着笑
沟通研究人员艾伯特·麦拉宾博士曾经做过一项研究,结果显示,人们喜欢或厌恶一个人,其中有55%的来自视觉线索,即脸部表情,另外有38%来自于音调,7%来自语言。如果一个人不能够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便很容易“上脸”。
人都有七情六欲,可以通过喜怒哀乐来适时的表达内心的想法。正因为此,我们往往能被他人“一眼望穿”。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隐藏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能喜怒都形于色。即便是在不喜欢的人面前,我们脸上也要满带微笑。
三国时期诸葛亮有一个名字叫做“阿丑”的老婆,据历史记载,诸葛亮的这位老婆尽管面相十分难看,但是却充满智慧。
有一次,诸葛亮前去岳父家拜访。因为那时未出嫁的女人只能待字闺中,不能出来见客,所以,当时诸葛亮与岳父谈论事情的时候,“阿丑”就躲在屏风后面。当诸葛亮在外面跟岳父谈论军事政治以及人生抱复时,“阿丑”便透过屏风看诸葛亮的一举一动。她发现每当诸葛亮谈到孙权时便眉开眼笑,谈到曹操则面色沉重。于是等“阿丑”出来送诸葛亮走的时候,送了一把扇子给他。
诸葛亮问道:“你为何会送我一把扇子呢?”
“阿丑”说:“我刚刚在屏风后听到你与我父亲的谈话,发现你每次谈孙权时很是高兴,但只要谈到曹操,你就面色沉重,所以我特意将这把扇子送于你。从今往后,当你高兴或者不高兴之时,就将这把扇子放在脸上挡住你的表情吧,以免让他人看见你露出的情绪。”
有位智者曾经说过:“适度地隐藏自己的思想与情绪是智慧的体现”,尤其是在如今这个人心叵测的社会中,每个人几乎都戴着面具在行事。二十几岁的年轻人,一定要懂得适时的为自己装上一副“笑容”面具。
人的每一种表情都代表着一种心情,一种对事对人的态度。如果你总是心里有什么想法,就立马“上脸”,就很容易给你的人际交往带来一定的阻碍。因为时刻将情绪挂在脸上的人,通常会让人觉得十分浅薄,处世不深,没有“心机”,做什么事情都沉不住气。为此,这样的人基本是没有人愿意与之交往与合作的。
二十出头的许晴在某设计公司策划部实习,可能是因为年轻气盛,他从不会掩饰自己的脸色。所以每当大家在一起讨论问题时,只要讨论结果稍微和自己的有了一点意见上的分歧,她便显现的十分激动,据理力争,搞的整个局面尴尬万分。时间一久,大家几乎不怎么喜欢和她在一起办公,平时也不喜欢和她来往。
这天,许晴刚刚完成了一个方案,在领导聚集的例会上,她第一次站在前面将自己的思路展示给大家,才讲了一半,下面就传来了咯咯的笑声,原来有两个比许晴早来半年的女孩在看手机彩信。这下可触怒了许晴,她停下来,盯着那两个不尊重别人劳动成果的同事,其他人开始还以为许晴忘词了,但是片刻之后,大家明显感觉到气氛不对。
许晴走到两个女孩旁边,将整本方案摔在她们面前,气呼呼地说:“太过分了,你们有没有念过书,不懂得尊重别人吗?”随后,她头也不回地冲出了会议室,留下一屋子目瞪口呆的领导。虽然在这之前,同事们都领教过许晴的厉害,但是没想到她在领导的面前也这样“放肆”,所以会后大家更是对她敬而远之了。而上司从这以后几乎不会找她研究策划方案的细节。许晴成了公司里的“独行侠”,内心混乱的情绪使她根本不能专心工作。没多久,她便主动提出了辞职。
其实,生活中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都有可能造成情绪的波动。但在现实生活中,总有不少人如同故事中的许晴一样,因为情绪的“走火”而造成悲剧收场。所以如果想要让自己在社交中更得人心,那么就请你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否则你就将为此而付出更多的代价。
年轻人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首先要做到的第一步便是学会隐藏自己的情绪,特别是当遇见自己不喜欢的事情的时候,你要学会稳如泰山,将真实的心情藏在心中,这样才能更容易获得他人对你的尊重。通常情况下,一个对于自己情绪拿捏妥当的人,不仅为人处事能够得心应手,生活的也能幸福美满。
所以,二十几岁的年轻人,一定要学会懂得藏匿自己的不良情绪。尤其是在交往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学会“喜怒不言于色”,这样即便是当时自己的情绪受到了波动,你也会将其深埋在心底,而不会造成尴尬的场面出现。
3.学会为配合别人的聪明而装傻
俗话说得好:“人心隔肚皮,虎心隔毛衣。”聪明人常常懂得在人生地竞技赛中隐藏自己,甚至千方百计地显示出自己比别人蠢笨,为配合他人的聪明而装傻,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守拙”,是一种掩饰自己、保护自己的人生韬略和心计。
都说“傻人有傻福”,这里的“傻”放在正常的生活中,指代的是一种做人处世的社会哲学。因为时常懂得在他人面前扮傻的人,通常都是社交人脉的老手和高手,他们往往用这种“愚人”心理博得了更多人的喜爱。
某日,陆羽和两位上司到委托设计的客户那里,对方除负责的一位董事外,还有两位部长出席。当天是双方的第一次见面,陆羽等人的目的是刺探客户的意向。
双方在会客室站着交换名片。这时,一位部长的名片夹里有样东西掉在桌上。陆羽的视线立即扫过去,其他人的视线也跟上去。突然,那位部长发出一声“啊”的惊呼,一副狼狈的样子,其他的人也屏息噤声。原来掉在桌子上的东西,是一张美女裸照。那位部长慌慌张张地捡起来,然后战战兢兢地窥伺董事和对方的脸色。
“哈哈,没看到,没看到。”一位董事面带微笑地说。陆羽见到这位董事的反应后,立马也当做无事发生的样子在一旁就刚才的事情继续进行商讨。很快事情便就在这笑声和亲密感中愉快的谈论完。
19世纪英国政治家查士德·裴尔爵士告诫他的儿子:“你要比别人聪明,但不要告诉人家你比他们更聪明。”的确,一个人如果看事做事毫无顾忌,言语之间总是随意而行,自然会造成他人心理上的不满,在不经意间得罪他人,从而对彼此之间的交情造成直接伤害。
德国有一句谚语,大意是这样的:“最纯粹的快乐,是我们从那些我们的羡慕者的不幸中所得到的那种恶意的快乐。”或者,换句话说,最纯粹的快乐,是我们从别人的麻烦中所得到的快乐。可能你不想承认,但是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从别人的麻烦中得到的快乐,比从你的胜利中得到的快乐大得多。
所以,做人不要太过炫耀,尤其是二十几岁的年轻人,一定要懂得适时的配合他人的聪明而装傻。要知道,也许你只是“傻”这么一下子,但“得到”的某些东西将可能受用一辈子。
陈先生在年轻的时候因为自己的三种特长而相当自负:第一是写得过人,第二是说得过人,第三是力气大得过人。因此在学校读书时,他就已经是一名猛将了。他从来不怕同学和老师,因为他觉得他们都不及自己。初入社会后,他依旧一直保存着这种骄傲,因此得罪了不少人。
不过,他醒悟的很快,经过一帮好友的提醒,他连忙在以前自己得罪过的一些朋友面前“负荆请罪”,消除了不少人的怨恨。但是他曾经那些蛮横做法显得影响仍旧难以完全免除,所以终究还是在人生的旅途中遭受了很多挫折。俗语说,久病成良医。他在饱经痛苦的煎熬之后,才明白自己以前的言行的确是太过嚣张,这些显然就是他为自己前途所安排的荆棘。
古人有云:“君子要聪明不露,才华不逞。”做人太单纯的人总是喜欢显露自己的才干,表现自己的优秀,为此他必然会遭受很多的挫折,因为这是没有心计的表现。在现实生活中,做人应适当耍耍心计,隐藏自己的锋芒,以避开一些明枪暗箭。
事实上,别人总是喜欢找谦逊之人身上的优点,挑自以为了不起的人的毛病,这是一个很意思的现象,是人们的逆反心理在作怪。所以,平时你要谦逊地对待别人,才能博得人家的支持,为你的事业奠定基础。当你用低调的姿态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或行动时,就能减少一些冲突,容易被他人接纳,即使发现自己有错时,也很少会出现难堪的局面,因为别人会因你的低调而尽量去原谅你的过错和失误。
所以,年轻人应该在适当的时候学会配合别人的聪明而装傻,不要什么时候都把自己包装成一个专业得不能再专业的精英,适时地装一下傻,声称自己对所就职的行业“不熟”,有何不可?
4.颇受欢迎的“同理心”
同理心,是搭建人与人沟通的心理桥梁。同理心包含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是否具有同理心是一个人逐渐成熟的标志。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如果拥有了一颗同理心,那么就能理解他人,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就能更加深入的了解对方的想法。
在人际交往中,几乎每个人都渴望被人理解,被人关注和认同。如果你能够拥有一份“同理心”,不仅能够帮助自己消除人际障碍中的“误读”,还能因为自己的“善解人意”而得到他人的更多关注,进而让你更受欢迎。
汪慧大学毕业后,进了一家私营制冷设备公司。因为当时的部门经理求贤若渴,看到他是重点院校的高材生,所以第一年就让他做销售主管。由于业绩突出,汪慧成了领导身边最信赖的人。
有一次,一家大采购商拜访公司。公司出面洽谈的除了经理和汪慧外,还有销售部长和技术部长。客户简单地问候后,就用英语直接进入了谈判主题。因为经理只能进行简单的英语会话,一大堆专业词语冒出来后,他把目光转向了汪慧。在将客户意思转述的过程中,为了使交易尽早达成,汪慧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添盐加醋”,擅自报低了加工费,承诺若干技术问题可以自行解决,客户听了立马就订了下来。
不久采购商就发来了订货合同,经理直到此时才搞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原来好几处公司做不到的条款被汪慧擅加承诺后列入了合同。如果单方毁约,将会招致索赔。此时,经理勃然大怒质问汪慧:“是谁让你就定下来的?你这让我怎么跟上级领导解释?”
最后,经过与客商反复磋商和解释,公司最终象征性地赔付了一万美元,这个极有市场潜力的家用冰淇淋机产品最终被搁浅。此时经理对汪慧的态度也降到了冰点,最后汪慧不得不换了另一份工作。
生活中,具有同理心的人往往能够“推己及人”,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方面,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东西或待遇,他们不会施加给别人;另一方面,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喜好推及他人,并尽量与他人分享这些事物和待遇。所以,他们往往是最受欢迎的人。
但是如今却有很多年轻人,像汪慧一样,以自我为中心,毫不顾及他人,根本不会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不懂得表示对他人的尊重,所以往往不受人欢迎。其实一个人如果在职场与人际交往中不能够“设身处地的体会他人的想法”,也就是心理学上说的,没有一颗同理心,那么就只会让自己的人际发展变得紧张和尴尬。
那么我们该怎样的去训练自己的“同理心”呢?下面有五种方式,我们不妨参照一下自己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提升。
(1)我怎样对待他人,他人就会以同样的方式对待我。事实上,生活中我们只有真正做到替对方着想,一切都将他人的利益放在首位,对方才会替我们着想。所以,不管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坚持用一颗善待他人的心去处理问题。
(2)适时的理解和宽容他人。想要得到他人的理解,我们首先就要学会理解他人。人与人之间本身就是个相互的过程,只有做到将心比心,才能达到交流沟通的目的。
(3)调换角度,学会审视自己。正所谓“静思己过”,只有当你真正将眼光放在寻找自我缺点之上,才能更好提升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因为在别人眼中的自己,有缺点的你才是真正的你。
(4)真诚坦白地待人。真诚的人大多是受欢迎之人,因此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做到诚实待人,在他人面前展现最为诚实的自己,而不是逃避责任、文过饰非。
(5)学会以真情换真情。你想要别人对你的真心,就必须让自己也成为真情流露的人,只有这样你才能得到真情回报。
当然,同理心也要有个“度”,否则你就很容易因为过度而导致适得其反。以下三种方法可以帮助你避免同理心过度:
(1)学会保持一定的界限。当我们在与他人同理的时候,一定要学会分清楚双方各自持有的界限。不要将两者完全混淆,尤其不要过度地跟对方的负面情绪共感。否则,你将受到对方不良情绪的影响,而造成自我情绪的崩溃。
(2)学会有分寸有尺度。同理心的目的是为了使双方更顺畅地沟通,因此,我们一定要明确知道对方可以接受的度有多少,对方是否需要我们的“同理心”,千万不要一厢情愿。
(3)人要学会“难得糊涂”。同理心其实是一种善意,而不是你必须做到助人为乐的标准。当别人此刻并不需要你涉及他的领域时,哪怕你发现了问题也要试着装糊涂,毕竟每个人都有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说到底,同理心实则是一种落实到生活中的行事风格,是我们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的主要因素。当然,同理他人并不意味着完全认同他人,而是因为懂得,所以宽怀。当你与他人能够真正做到“心意相通”的,那么你定然能够架起一座互敬和谐的沟通之桥!
5.放下清高,让自己“俗”一点
中国古代素有“贫者不受嗟来之食,志士不饮盗泉之水”的典故,并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和赞扬。生活中,我们时常会见到有些人,凡事都有一套自己的行为准则,对自己要求甚高。做人固然不能没有一股傲劲,但是太过自傲便显现的有些清高了,这种清高会束缚我们的手脚,禁锢我们的思想。
二十几岁的年轻人,不妨稍适放下你的清高,让自己“俗”一点。放下清高,你才能享有让人亲近的亲和力,才能够“随大流”,让自己办事的能力更加灵活,从而博得更多人的好感和认同。
戴仁拥有计算机博士学历,毕业初期他十分自傲地认为自己一定能够找的到最好的工作。于是在往来人才市场期间,他抱着非五百强企业不去,非管理层不干的宗旨,一路威风向前。
人才市场本就是个人才济济的场合,像戴仁这样顶着博士学位来应聘的可以说是司空见惯。戴仁的父母劝诫戴仁,如果大公司不好进,可以先从小公司一步步做起。可是戴仁一听就嚷嚷,说自己肯定能找的到。
三个月的时间过去了,戴仁终于收到一家上市企业的复试函,戴仁喜气洋洋地去后发现,原来自己征求的技术总监岗位已经被另外一个人占去了,因为面试主管觉得戴仁的资历还不错,所以想让他考虑一下是否能留在公司做其他的工作。戴仁听后,果断地拒绝了其他岗位的考虑。
就在戴仁抱着高薪高职的想法待在家的这大半年期间,几乎所有的博士同学都步上了工作岗位,虽说他们的收入未达到当初为自己设下的标准,但是总归是找到了工作,而且都在拼命地往上奋斗着,有的同学在这半年内已经升了一级。戴仁知道后真是悔不当初。
有句话叫做“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意思是说水太清了,鱼就无法生存,要求自己或者他人太严格了,那么其必定没有朋友。因此,我们做人千万不要太过苛刻,太过自傲,否则,就容易使大家因为害怕而不愿意与你打交道。
很多时候,清高的人喜好独来独往,并不是因为他们喜欢这样,而是他们认为自己鹤立鸡群,周围的人都不配与自己一起交流,一起同乐,所以这类人免不了被他人疏远。我们要在合适的时候,懂得降下身份和架子,甚至让别人看低自己,然后寻找机会全面地展现自己的才华,让别人对自己刮目相看。这样你的形象不仅会慢慢变得高大,而且能够博得更多人的欢心。
云亭是山东某财经学院财会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他只身来到东莞,由于无工作经验会计职位很少招男性,当盘缠用尽时,他无奈进入一家皮鞋制造厂做“储备干部”。
进厂后,他被安排到成型车间做一名流水线员工,鞋厂刺鼻的皮革、油漆、胶水味及赶货时天天的加班使他陷入极大的迷茫中,想想接受高等教育的自己竟然干着这样一份工作,云亭实在有些不太甘心。但是,经过几天的痛苦思索,他最终还是决定既来之,则安之。他认为自己通过努力一定能成为一块闪光的金子。
于是,云亭调整心态,一改往日没精打采的工作态度,专心学习成型技术,并给自己订了一系列计划和作息安排,除了把自己在流水线中的岗位技术学好、学精以外,下班后还经常向班长、组长及其他成型岗位的师傅虚心请教,了解制鞋流程、技术及管理方面的知识。他还凭借自己扎实的文化知识和活跃思维向上级提出一些工作建议,深得部门主管赏识。
半年后,云亭被升调到生管部门作生管助理,五年后的今天已是东莞一家大型台资企业成型主任的云亭。
人们常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任何群体都有维持群体一致性的特点。如果其中有一方有了偏离,那么必然会遭致群体的厌恶和拒绝,因为任何对于群体的偏离都有很大的冒险性。
做人固然不能不要尊严,但自尊心太重反而会束缚住自己的手脚,禁锢自己的思想,为自己的前途和发展蒙上一层阴影。其实,只要我们看看周围那些成功人士的经历就可以得知,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任何人生伟业的建立通常都是从最基础最基本的东西做起的,因为这些是为了你以后更好的发展所铺垫的最为坚实的基础。所以要想取得高的成就和薪金,不妨放低你的姿态,用踏实、虔诚的心态去对待你的工作。
年轻人一定要学会适时地放低你的清高,偶尔故意留下一点破绽给他人,显现的你比较亲和。这不仅仅是处世的一项原则,也是你行走社会的一门心计。
6.人至察无友,处世忌太较真
如今社会上有的人能够活得十分潇洒,而有人活得太累的原因,是由于每个人看待问题的角度与处理问题的方法不一样。
有些年轻人不管在生活还是在工作中,对待什么事情都特别挑剔。做人固然不能太过玩世不恭,但是也不能太过较真,否则就是钻牛角尖了。因此,年轻人要切忌太过认真,否则就会对什么都看不惯,连一个朋友都容不下,完全将自己与社会隔绝开来。
美国前总统富兰克林年轻时很骄傲,言行举止,咄咄逼人,不可一世,后来有一位朋友将他叫到面前,用很温和的语言对他说:“你从不肯尊重他人,事事自以为是,别人受了几次难堪后,谁还愿听你夸耀的言论?你的朋友将一个个远离你。你再也不能从别人那里获得学识与经验,而你现在所知道的事情,老实说,还是太有限了。”
富兰克林听了这番话后,大为震动,决心痛改前非。从那以后,他处处提醒自己的言语行为要谦恭,慎防损害别人的尊严和面子,不久,他便从一个被人敌视,无人愿意与之交往的人,变为极受人们欢迎的成功人物。
我们大家都知道,镜子表面看上去非常平滑,可是如果放在高倍的放大镜下,就成了凹凸不平的山峦。肉眼看起来很干净的东西,拿到显微镜下,可能会发现有许多的细菌。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戴”着放大镜去生活的话,那么整个世界看上去都会是满目凋零。如果我们再去看他人,恐怕很多的人更加无可救药了。
其实,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更没有完美的事情。如果我们总是用挑剔的眼光去看待世界,那么就很可能会遭遇更多的阻碍。
一位心理学家说过:“牺牲别人去做一件有利自己的事已经不妥当,硬把这件事当作对别人一种慷慨施与,就是无可饶恕的自欺欺人行为。而且,到头来必定失败的。”人人都有逆反心理,如果你总是习惯性地咄咄逼人,那么只会让对方更加愤慨,如果对方是个不讲理的人,那么你们势必会让形势更加恶化。
郭香和亚菲是一对好朋友,平常郭香比较率直,只要有人做错了事情,她都会一一指出来,有时候她做事比较咄咄逼人,常常摆出一副誓不罢休的样子。
有一次,亚菲和郭香上街游玩,两人边走边讲话。走到街边转角处的时候,突然被一个横冲而来的女孩给碰上了,而女孩手里的汽水一下泼在了郭香的衣服上。这下郭香可是火了,看见自己占了优势,又有充分的理由,她一把拉住那个女孩。那个女孩和后面跑上来的一个男孩是情侣,两人正在打闹,所以是无心撞上了郭香。女孩慌忙道歉,还给郭香纸巾,可是郭香却得理不饶人般。眼见对方的男友也要开始发飙了,亚菲连忙说:“没事,没事,这也不全怪你们,这个转角,我们也没看见,只顾说话了。”然后拉着郭香走开了。
古今中外,凡成大事之人必定拥有博大的胸怀。他们总是能够容人之所不能容,忍人所不能忍。他们拥有善于求大同的胸怀,吸引了不少的人。反之,那些喜欢“明察秋毫”,过份挑剔,什么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要论个是非曲直的人,往往最后只能关起门来“称孤道寡”,成为使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对象。
其实,给别人台阶下,是一个非常高明的举动,它体现了你对别人的宽容和谅解,又给自己赢得了朋友。记住,给别人面子,就等于给自己面子,给别人一个台阶下,就等于给自己一个世界。咄咄逼人的架势一定不要经常拿出来,要不然,你会在社会这个大圈子里面一路摔跟头。
所以,年轻人一定要明白,万事不可太过较真。尽管要真正做到不较真、能容人,不是简单的事,但是只要我们能够长存善解人意的想法,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设身处地地考虑和处理问题,多一些体谅和理解,那么你就能够换得别人更多的宽容,让自己的世界多些和谐与友谊。
7.得理也让人,饶人一条路,伤人一堵墙
过去的古人在修建房子之时,总会在适当的地方留下一点空间,从而避免被拉裂或者挤压变形。也就是说,他们试图用一种不完美的方式来达到完美的境界。而在如今以人际交往为主要发展形式的今天,如果我们每个人也能够适时的给他人留下一条过道,那么我们的人际关系也必将达到完美。
为人处世,懂得适时地退让才是真正的高明,因为这一小步的退让是在为日后更进一大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给朋友方便,实际上是日后给自己留下方便。
宋代有一名叫吕蒙正的官员,每当他与旁人的意见不同时,他总懂得用曲言婉转的方式来晓之以理。他由于胸怀宽广,气度不凡,深得皇上的信任。
吕蒙正初次进朝时,有一位官员非常挑衅地指着他说:“你也能当参政么?”吕蒙正只当没听见,莞尔一笑。但是他的同伴却为此而愤愤不平,想要质问那位官员的名字,吕蒙正却制止道:“假如我知道他的名字,那么我一辈子可能都忘不了,那还不如不知道的好。”当时几乎所有的官员都十分欣赏他的豁达。后来那个指责吕蒙正的官员亲自上门赔罪,并且还与吕蒙正结为了好友。
法国的雨果说过:“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吕蒙正这样做是对的,为人处世,留有缝隙,是一种君子风度,这可以显示一个人博大的胸襟和深厚的修养。
人生在世,为人处世要留缝隙,任何事情都不要做得太绝,得饶人处且饶人,宽容别人就是宽容自己,给别人留条后路就是给自己留条后路。如果你逞一时之快,伤害了别人的自尊,让人下不来台,等到对方有了机会时,就会对你心生报复。
有的年轻人有过登山的经历,在登山之前,很多人都会把主峰定位自己的行动目标,有点“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气魄,所以往往不屑于去关注沿途的景色,结果到了山顶,什么也没见着,扫兴而归。如果我们能够换一个角度,走到哪算哪,便能不慌不忙中能从容地欣赏到更多的风景。
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讲到:从前有一只大象在森林里漫步,因为刚下过雨林中有些雾看不清,所以它一不小心将松鼠刚采集的果实给踩坏了。大象十分真诚地跟松鼠道歉,但是松鼠却并没有原谅大象,反而为此耿耿于怀。
有一天,松鼠路过草坪的时候,正好看见大象在睡觉,心想:“我正好想报复一下大象,至少也要让我咬一口。”但是,因为大象的皮本身就十分厚实,所以松鼠根本就咬不动。于是,松鼠围着大象转了几圈,想啊想,终于想出一个好办法,它发现大象的鼻子是个进攻点。于是,松鼠忘乎所以地钻进大象的鼻子里,狠狠地咬了一口大象的鼻腔黏膜。
大象感觉鼻子里一阵刺痛,猛烈地打了一个喷嚏,将松鼠射出好远,松鼠被摔了个半死。好久,松鼠才从地上爬起来,非常痛苦的对前来探望它的同类说:“要记住我的惨痛教训,得饶人处且饶人!”
其实,在为人处世方面也应该这样,时刻想着为他人留一点缝隙,也就是为自己打造一条更宽的后路。如果我们凡事总是斤斤必较,不给对方留半点的余地,甚至不让自己牺牲一点利益,那么我们与对方之间的关系,必定会变得剑拔弩张。
很多人一旦得“理”便不饶人,总是非逼得对方鸣金收兵或投降不可。然而,他确不知“得理不饶人”虽然让自己吹响了这次胜利的号角,却也是下一次争斗的前奏。因为对方虽然“战败”了,但为了面子他要将利益“讨”回来。
所以,不妨学着去宽容他人吧。因为一些琐事而让彼此相处友好的两个朋友同室操戈,不仅划不来,最后还往往伤害了自己。二十几岁的年轻人一定要记住这个道理:“权力不可使绝,金钱不可用绝,言语不可说绝,事情不可做绝”,你的人生之路才能走得更远。
8.别欠人太多,也别施人太多
社会心理学家霍曼斯曾经提出过,人际交往实则就像是一个社会交换的过程,相互给予彼此所需要的,而这种交换就叫做人际交往的互惠。其实很多时候,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像是冷热水效应,必须保持一定的冷热平衡。
一些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因为从小受到家庭的宠爱,初入社会后认为他人要围着自己转才行,所以总是不去认真考虑对方的感受和利益。其实,没有一个人愿意对他人无偿地付出,但凡想要保持人际关系稳定的人,一定要懂得保持相互交换的平衡。
鲍雷是一个性格开朗的年轻人,但他的人缘关系却并不大好,主要原因是他总是处理不好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有一次快下班的时候,鲍雷办公室的一名同事的工作还没有做完,但是这个同事因为晚上临时有要事要办必须提前下班。所以,同事让鲍雷帮忙,代替自己接一下手头的工作。本来鲍雷当天的确是没什么大事,但是他和一帮哥们儿约好了一起吃饭,为了不让哥们儿失望,他断然拒绝了同事的求助,赶赴与哥们儿的约会了。后来,有一次鲍雷要出去办事,想借用同事的自行车,结果还没等鲍雷把话说完,就被同事以“自己要用”的理由拒绝了,那天鲍雷发现同事根本就没有用到自行车。
因为鲍雷的性格,同事们似乎都不大喜欢他,而且背地里老是议论他。后来鲍雷也渐渐发现了自己的不对之处,于是他决定改善一下自己的做事风格。慢慢的,鲍雷开始主动去帮助他人,但是这种主动劲却似乎总是有些过了。例如,有时候同事工作繁忙遇到了一些问题时,鲍雷总是好心地凑过去,协助对方一起完成。本来这些事情同事是可以自己完成的,为此同事们觉得鲍雷突然这样做,有点想多赚人情的感觉。所以大家以后看到鲍雷总是保留一定的距离,生怕他会“黏”自己,并且还有意要把他和自己分清界限。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像是一杆秤,随着心理的变化,中间的那个秤砣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为此我们需要不断地调节,才能达到最佳的平衡位置。欠人太多,或者过分地去施予,都将造成一方倾斜不稳。
年轻人行走于世,难免都会碰上需要帮助和帮助他人的时候,这个时候你就需要适当地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讲究和谐地保持双方关系的平衡与对等。毕竟人际交往中发生的互换与真正市场上的交易所遭遇的原则是一样的,也就是人们都希望自己的付出与回报是同等的,谁都不希望自己在交换的过程中多得或者少取。
我们还会发现,生活中经常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两个非常好的朋友,因为其中一个朋友给对方的好处过多,但对方却没有适时地“偿还人情”从而导致关系疏远,更甚者彼此最后居然还成为了敌人。可见,所谓的“好朋友”有时候是经不起感情收支考验的。
其实,无论是你本身个性如此,还是本来就不懂得半点的交际技巧,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初入社会后,都应该有意识地认识到人际对等的问题。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做,才能保持一定的利益对等呢?请大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对每个人都要平等相待。
天平要平衡,那么就必须把握两头的重量。在人际交往中,我们首先应该确认的是人人平等的原则,不论我们在社会上所处的地位的高低如何,在人格上我们都是相互平等的,决不能产生抬高自己贬低他人,或者放大他人看低自己的情况发生。另外,在人际交往中,对于所有的人,我们都应该给予相同的尊重,绝对不要因为一些客观条件而造成给予的不同。
(2)尽量帮助他人。
从小我们就明白,帮助他人是一种美德。其实,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大多数人帮助他人是为了以后他人能够更好的帮助自己。因为每个人有了困难的时候都需要他人伸出的援助之手,如果在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你没有伸出援助之手,那么当你深陷困境的时候,就没有资格要求他人提出帮助。所以,年轻人应该懂得,施与求永远是对等的关系。
因此,二十几岁的年轻人,一定要懂得人际交往中的互换原则,掌握一定的“秤砣原理”,那么你往后的道路就一定能够走得更加平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