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抱怨亦有其自身的价值——它带来的不仅是负面的能量,也有正面的作用(1)
工作的时候,我们向上司抱怨挑剔的客户;午餐的时候,我们向同事抱怨不通情理的上司;聚会的时候,我们向同性朋友抱怨自己的伴侣和孩子;晚饭后散步的时候,我们向邻居抱怨不尽职的物业公司。
我们的抱怨不仅在口头上,还蔓延到了网络。放眼各个论坛、博客和微博,抱怨的影子同样在不断地出现。
这样的普遍行为也被很多人认为是负面的,不应该存在。
的确,除非感同身受,否则面对别人的抱怨就不是件令人愉快的事情,尤其当对方的矛头正好指向自己的时候。
但是,抱怨真的是完全不必要的吗?
一个没有任何抱怨的世界,是否太过安静了?当所有人都对现状没有任何不满的时候,是否也代表着这个世界失去了进步的空间?
当忽然有一天,你的同事、你的伴侣、你的上司不再向你抱怨,你是会心安理得还是会忐忑不安?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抱怨亦有其自身的价值,它带来的不仅是负面的能量,也有正面的作用。
我们应该时而倾诉一下我们的不满,抒发一下我们内心的不悦,那样我们会发现生活的另一面。试试看吧,你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当然,前提只是偶尔抱怨一下。
【抱怨如空气,无所不在】
一位朋友因做事没有坚持到底而抱怨自己的记忆力差;
司机因发生碰撞事故而抱怨路上的坑洼;
被遗弃的情人会抱怨自己所做的一切;
教授会因为有人犯罪而抱怨社会;
老师会因学生考试不及格而抱怨他太懒惰;
运动员会因为自己出现失误而抱怨地板质量太差;
我们会因为所犯的错误而抱怨自己;
我们也能从诸如“你想干什么”、“你为什么这样做”等尖刻的问题中听出隐藏在其中的抱怨。
……
气候有冷暖,人生有四季。人生在世,有谁能事事如意?所谓的“不抱怨”,不过是人们的美好理想而已。
那么,哪些抱怨是适度的、必要的,哪些抱怨又是过了头的、不必要的呢?
1.适度的抱怨,是一种沟通的机会
有时候,适当地来点抱怨,能在各种社交活动中发挥润滑剂的作用,而且非常管用。
很多时候,了解都是从表达抱怨开始的。
譬如,一个人说:“我讨厌那部电影!”
对方也许回答:“你也讨厌那部电影?噢!天哪!我们真是心有灵犀!”
用抱怨来拉近人际关系有多种方式。
“天气糟糕透了!”
“是的,外面冻死人了!”
……
不论这些抱怨是否与我们有关,它们通常都是良好对话的开端,帮助我们找到建立互动的共同点。
很多时候,不抱怨、不倾诉,换来的往往是漠视,失去的往往是关心与爱护。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个杂志社做编辑。老板把一个人当两个人用,但那时候因为年轻,精力也旺盛,我又有些小自负,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轻易不求助,也深怕别人的同情。所以遇事,哪怕已火烧眉毛了,也要装出一副悠闲的样子。
有天收一封邮件,附件很大,我因为最近一直都加班,感觉有点累,就趁这工夫跑到阳台上抽了根烟。结果,老板跑过来问我,为什么不着急工作。
我很委屈,我就问,是不是一定要我做出很忙碌的样子,才能确定我是在做正事?老板想了想,又说了一句让我晕的话:“我觉得你一天都很轻闲啊。”
是不是一定要我手忙脚乱、天天抱怨,他才知道我在做正事?
后来离开了那个杂志社,但随着年纪的增长,我已经慢慢感觉到,凡事不抱怨的做法,总是有些欠妥。不抱怨、不慌张,很容易给别人一些误导,以为你还有更大的包容力去包容一些事。如此,就会失去很多沟通的机会。
什么是“适度”的抱怨呢?
同在一个部门的珍珍和大卫,都喜欢抱怨。
有一次,管理部的几个同事不约而同地请了病假,上司想要派他们两人前去协助工作。
接到上司的邮件后,大卫当场便在办公室里嚷嚷了起来:“管理部的人怎么一块请假啊,都生病了?谁信啊,肯定是一块逛街偷懒去了!”
珍珍看了上司的邮件后,立即给上司作了回复。她把目前手边的工作做了一张列表,还分别标明了重要度,然后指出哪些是其他同事不能帮忙解决的,以及如果交给不了解项目的同事做有可能会产生哪些错误。上司收到珍珍的邮件后,觉得她说得非常有道理,最后决定只派大卫过去帮忙。大卫只好一边做管理部的工作,一边加班忙自己的工作,还要一边喋喋不休地抱怨。
还有一次,珍珍的电脑出了问题,请IT部来维修,可一周过去了也没见人影。
大卫冷嘲热讽地说:“IT部的人不知道整天在忙什么?每次有问题都要等很长时间。领导们的电脑有问题他们怎么跑得那么快?就知道溜须拍马。”
在例会上,珍珍也主动跟老板抱怨,说维修申请表递到IT部一周了,可既没有来人维修,也没有任何回复,造成自己的工作被迫中断,很多工作还要拿回家做到很晚,也影响了每天的工作状态。老板非常重视珍珍的意见,立刻安排IT部的人员解决珍珍的问题,还在各部门之间开展了一次反馈意见的活动,了解各部门之间协作的情况。
每次遇到情况,珍珍的抱怨不仅解决了问题,还得到了上司的赏识;而大卫却因为抱怨,在公司落了个“小气”的名声,大家都不愿意同他合作。
可见,珍珍的抱怨是“适度”的,而大卫的抱怨是“过了头”的。
我们来总结一下:
(1)不要见人就抱怨
只对有办法解决问题的人抱怨,是最重要的原则。
向毫无裁定权的人抱怨,只有一个理由,那就是为了发泄情绪。而这只能使你被更多的人厌烦。直接去找你可能见到的最有影响力的一位工作人员,然后心平气和地与之讨论。假使这个方案不管用,你可以将抱怨的强度提高,向更高层次的人抱怨。
(2)抱怨的方式很重要
尽可能以赞美的话语作为抱怨的开端。这样一方面能降低对方的敌意,更重要的是,你的赞美已经事先为对方设定了一个遵循的标准。记住,听你抱怨的人也许与你想抱怨的事情并不相关,甚至不知道情况为何,如果你一开始就大发雷霆,那只会激起对方敌对、自卫的反应。
(3)控制你的情绪
如果你怒气冲冲地去找上司,表示你对他的安排或做法不满,很可能会把他给惹火。所以,即使感到不公、不满、委屈,也应当尽量先使自己心平气和。
也许你已积聚了许多不满的情绪,但不能在此时一股脑儿地抖落出来,而应该就事论事地谈问题。过于情绪化将无法清晰地说明你的理由,而且还会使得领导误以为,你是对他本人而不是对他的安排不满,如此你就得另寻出路了。
(4)注意抱怨的场合
美国的罗宾森教授曾说:“人有时会很自然地改变自己的看法,但是如果有人当众说他错了,他会恼火,更加固执己见,甚至会全心全意地去维护自己的看法。不是那种看法本身多么珍贵,而是他的自尊心受到了威胁。”
抱怨时,要多利用非正式场合,少使用正式场合,尽量与上司和同事私下交谈,避免公开提意见和表示不满。这样做不仅能给自己留有回旋余地,即使提出的意见出现失误,也不会有损自己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还有利于维护上司的尊严,不至于使别人陷入被动和难堪。
(5)选择好抱怨的时机
“在我找上级阐明自己的不同意见时,先向秘书了解一下这位头头的心情如何是很重要的。”国外人际关系专家这样建议。
当上司和同事正烦恼时,你去找他抱怨,岂不是给他烦中添烦、火上浇油吗?即使你的抱怨很正当、很合理,别人也会对你反感、排斥。
(6)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当你对领导和同事抱怨后,最好还能提出相应的建设性意见,来弱化对方可能产生的不愉快。当然,通常你所考虑的方法,领导也往往考虑到了。因此,如果你不能提供一个即刻奏效的办法,至少应提出一些对解决问题有参考价值的看法。这样,领导才能真切地感受到你是在为他着想。
(7)对事不对人
你可以抱怨,但你抱怨后,要让领导和同事切实感受到,你被所抱怨的事伤害了,而不是要攻击或贬低对方。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讲,别人通过一些事实证明自己错了是件很尴尬的事情,让上司在下属面前承认自己错了就更不容易了。因此在抱怨后,你最好还能说些理解对方的话。切记,你抱怨的目的是帮助自己解决问题,而非让别人对你产生敌意。
适度的抱怨,是一门艺术。
当我们被逼急了要抱怨时,我们要知道,抱怨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发泄,而是希望对方能有所改善,使自己满意。因此,想做到有效地抱怨就要讲究方式,不要见人就抱怨,也不要事事都抱怨,要有充分的理由再抱怨,抱怨时控制好情绪,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在抱怨与达到目的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第一,要纠正自己某些错误的信念和观点。
明白生活的真谛在于付出与回报的合理平衡。很多人的抱怨是因为内心根深蒂固的索取要求得不到满足造成的。其实,只要你懂得了幸福的意义不仅在于得到什么,还在于真诚付出的时候,你就会从根本上扼杀抱怨的内在诱因。
第二,反复确认抱怨的目的。
如果你不能反复检视自己抱怨的目的,就很可能不得不承担你不想要的结果。因为事物存在的问题总是比解决方法上的漏洞更显而易见。所以,抱怨前你要想清楚,万一自己的抱怨发挥了作用,你会喜欢它的结果吗?
第三,冷静思考,选对抱怨的对象。
我们之所以会满腹牢骚,多数是因为对事物缺乏客观的、冷静的分析,只是根据一些表面现象、个人的喜好评价事物。这样的结果就是,我们对事物的评价太主观、有失偏颇。很多时候,合理的抱怨会让你获得想要的结果,但是如果你选择的抱怨是不能改变或者不需要改变的事情,很显然,结果只会让你更加沮丧。
第四,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改进自己。
一旦有抱怨的心态出现,别急着满口牢骚,不妨先让自己冷静一下,回顾整件事发生的过程,反复自省,找到症结和问题所在。如果发现是自己犯懒,工作不够积极,就要注意查找自身的不足,改变工作态度,改进工作方法。
第五,多体谅,少指责。
因为我们没有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想问题,所以才会以一个无知的旁观者的姿态去指责、抱怨。倘若我们能够这样想:如果我们是对方,我们会怎么做呢?这样就能在“理解万岁”的基础上轻松地消除自己的抱怨。
第六,学会自我消解。
即通过自我劝慰、自我开导、自我调适,以独特的方法克服抱怨。例如,写下发生在你身上的五件事,列出你的抱怨,对照自己写的内容,回忆其中每一个细节,分析抱怨能真正帮你解决问题吗?把纸撕掉,最好把纸撕得粉碎,重复地写出来,再撕掉,直到你感觉不到激烈的情绪为止。
2.辨认出过度的抱怨,并防止它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根据这种更加冷静的观点给予或接受批评,那么抱怨就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消极情绪了。
但实际上,就像每个人都知道的那样,抱怨有时会有一些过分。如果我们对某人所犯的错误妄加抱怨、肆意攻击、横加批评,那么我们的抱怨就过分了。
如果人们想要增加欢乐,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或减小压力,那么理解及缓和这种过度的抱怨,是很重要的事情。可以预言,消除过度的抱怨可以减少争论,人们的生活会更幸福、更美满。
过度的抱怨不会带来任何有建设性的东西,它只能降低解决问题的可能性,破坏积极的人际关系。所以,防止抱怨过度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因为“不公平”引起的抱怨。
公平是什么?不公平又是什么?这是一组非常深刻、非常微妙的哲学命题。在这里,我们抛开那些深奥的大道理,只说说公平或者不公平与抱怨或者不抱怨的关系。
先看一个有关公平的故事:
美国的布鲁金斯学会多年来以培养世界上最杰出的推销员著称于世。该学会有一个传统,那就是每期学员毕业时,会给他们出一道最能体现推销员实战能力的实习题。
在尼克松当政时期,曾经有一位学员成功地把一台微型录音机卖给了尼克松总统。为了奖励他,学会赠给了他一只刻有“最伟大的推销员”的金靴子。但是在接下来的26年中,却再也没有人能够获此殊荣。
在克林顿当政时期,学会居然给学员们出了这样一道难题:请把一条三角裤推销给现任总统。
后来克林顿卸任,布什走马上任,学会的实习题也有所改变:请把一把斧子推销给布什总统。
由于之前26年时间里无数前辈都无功而返,许多学员都放弃了角逐金靴奖的机会。他们抱怨说,这个任务并不比推销三角裤简单,因为现任总统根本不需要斧头,即使需要也用不着亲自购买。
直到2001年,一位名叫乔治·赫伯特的推销员的出现,才再次打破了这一推销极限。然而,用乔治·赫伯特自己的话说,他并没花多少工夫。
他说:“我认为把一把斧子推销给布什总统是完全有可能的,因为总统在得克萨斯州有一个农场,里面有许多树。于是我给他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总统先生,有一次我有幸参观了您的农场,发现里面长着许多大树,有些已经枯死了。我想您一定需要一把斧头。眼下我这里正好有一把非常适合砍伐枯树的斧头,如果您有兴趣的话,请按这封信上的地址给予回复。’后来,他就给我汇来了买斧头的钱。”
曾经有记者这样问过布鲁金斯学会的负责人:26年的时间里,学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推销员,也造就了数以百计的百万富翁,难道说他们的能力真的不如乔治·赫伯特吗?为什么不把金靴奖发给他们?换言之,布鲁金斯学会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