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角度看人生:活出全新的自己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8章 换个角度看自己:让潜能在勇敢中被激发(2)

03.正确认识自己——自省、自律、自强

我们一生都在苦苦地探寻成功之路,其过程极为复杂,也颇多纠结,但贯穿始终的生活态度却可以十分简单,那就是:坚守信念,量力而为。我们无论做人或理事,都是源于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现实的感悟,并不一定都需要很高深的学问或很丰富的经验。而最重要的是认识自我,我该做什么、我会做什么。这种认识对每个人都是意义重大。

人们都会去认识、评价别人,但往往不会客观、中肯地评价自己,这就是人性的弱点。客观地讲,我们穷尽一生都难以完全消除这个弱点,圣贤尚有错失,何况我等?但我们可以从心理上逐步纠正,以提高自我认识的觉悟。努力从“自省、自律、自强”这三方面去认识自我,会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理念。

遇事自省,是对处事行为的心态调节。无论面对成功或挫折,无论接受批评或赞扬,我们都要对具体事件的动机和行为做出冷静的审视和反思,总结出经验或者教训。体会成功时,不要总夸大自己的能力表现,要多看到社会的推动和他人的帮助。经历困难时,切忌总是抱怨别人的支持不够,要多分析自己的谋划是否不当或者行为是否失措。只有通过对各种曲折经历的不断反省,才能检验出自己有哪方面的能力,能做什么事,会做什么事,找出自身的缺陷或不足,认识自己的优势或长处。

人们都会思考认识自己的问题,并有很多理论在高屋建瓴地提出认识自我的重要性。但怎样才会形成正确的认识呢?

认识自我是一个长期的并伴随一生的过程。要使认识达到正确,只有在自省中总结和吸收,使之能对自身条件有较为清楚的感知,并给以肯定。扬己之长而避己之短,行能为之事而弃难成之作。凡可为或不可为的选择,都要基于自身的条件而定,并保持平衡、平静的心态去面对事物,以此达到心理的健康。

主动自律是对处事行为的心理约束。我们的日常行为是受个人思想直接支配的。而个人思想的形成与其所受的教育、学习和经历有关。每个人都具有一定的道德理念和价值追求,并以此确定了自己安身立命的思想原则。其指导意义就在于它规划构思了该做什么样的人,可以做什么样的事。世间的事物是纷繁复杂的,并非事事都可为,只有坚守自己的思想原则,才能把握好做人和处事的基本要求,也才会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人生定位。

自律是一种主观的思想检验。在行为发生前,要检验这一行为是否符合自己的做人原则,以确定该不该做。在行为过程中,要检验是否符合自己的处事原则,以避免过程失误。行为结束,无论成功或失败,都要认真总结,从经验或教训中得到感悟,用以修正自己的行为理念,使个人的思想原则更趋成熟。

自律思维应建立在主动意志的基础上,主动自律是自信心的体现。能主动自律,就是对自我意识的超越。切不要等到事态已发展到困难重重了,才想起去规范约束。要使自我监督成为常态行为,并在自律时合理节制自己的行为能力,使自己成熟。

坚定自强,是对行为信心的原始推动。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自省和自律已经解决了能不能做和该怎样做的问题。但能否做好并达到理想目的,则主要取决于信心。相信自己是树立信心的根本,坚定了信心就能坚定行为的方向。保持了自强,就能保持事业的动力。

要实现自强,首先必须充分自信。当你面对困难或者是自己从未经历过的事件时,当然应该谨慎从事,但一定不要心存畏惧,要坚信自己有办法、有能力去处理好面临的问题。当然,也要正视自己的弱点,努力地去学习,以弥补自己能力的不足,而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长处。坚定自强,你就能自信,拥有信心你就会拥有成功。

人的一生最重要的是认识自己,这当然是一个逐步成熟的过程。我们的责任始终都在于能够正确地认清自我。自省可自明,自律促自成,自强保自信,这是当前在认识自己的思想转化中,应引为借鉴的行为观念。

通过认识自己,可以实现扬弃,就能找准自己的人生位置。做益于社会的人,行利于发展的事。把握主动,去积极乐观地追寻成功,去实现你的人生价值。

【明白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哈佛大学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调查的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都差不多的大学毕业生。

结果是这样的: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3%的人,有清晰而长远的目标。

25年后,哈佛再次对这群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是这样的:3%的人,25年间他们朝着一个方向不懈努力,几乎都成为社会各界的成功人士,其中不乏行业领袖、社会精英;10%的人,他们的短期目标不断地实现,成为各个领域中的专业人士,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60%的人,他们都在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剩下27%的人,他们的生活没有目标,过得很不如意,并且常常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这个“不肯给他们机会”的世界。

其实,他们之间的差别仅仅在于:25年前,他们中的一些人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而另一些人则不清楚或不很清楚。

目标是一种动力,也是最能挖掘潜能的杠杆。在很多时候,我们认为自己“行”,就会觉得有无穷的力量和勇气,变得英勇无比,在困难面前像个勇士。目标是人生路上的灯塔,能用不灭之光照亮人生的前程。

01.探究一下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从入校的那天起,S就立下了到美国留学的志向,并且非名校不可。大学四年,在大多数人浑浑噩噩度日的环境中,S拼命苦读,成绩始终保持系内前三,平均成绩很高,各项英语考试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地进行。在专业领域学习的空当,她积极参加各种学生会活动、义务活动、拜访知名教授,打好关系,为日后的推荐信作准备。

大四毕业的时候,S顺利收到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的录取通知书,并且为她提供四分之三的奖学金(哥伦比亚大学是出了名的难得给奖学金的世界名校)。五年的硕博连读,在同期毕业生已经在职场打滚五年之后,她毕业了。她顺利地在上海落户工作,年薪是多数人难以达到的标准。工作尘埃落定之后,她开始谈婚论嫁了。她嫁给了同样在哥伦比亚留学的上海男人。在哥伦比亚大学这几年,她在全世界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在非洲、南美洲进行公费考察。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她的目标挺俗气的,但一个俗气的目标,只要是自己想要的,为之奋斗并最终达成,无疑就是一件美好的事。

小丽,女,家庭条件优越,长相漂亮,毕业于某211高校国际商务专业。该学校的该专业在国内也是数一数二的。毕业之后,她被中石油选中,分配到中石油云南分公司做财务工作。薪资虽然不及一线城市,但是在昆明也属上乘了,并且是在中石油这样的国企。工作没有半年,她就辞职了,因为“太累了,没有前途”。辞职之后的整整一年时间,她没有工作赋闲在家。询问她原因,她说昆明没有好工作。但因为家在这里,她不愿意离开家,怕自己在外面太辛苦,所以就这么一直闲下去了。反正家里养得起。她不清楚自己是怎么想的,只记得自己曾经迷茫地对朋友说过:我真的不知道我到底想要什么。

从小学开始,我们就被老师和家长要求树立自己的理想。写作文的时候,我们会敷衍性地写出“医生”、“律师”、“科学家”之类的空头名号。在不清楚职业内容的情况下,何谈“想要什么”。高中毕业,选择专业,进入大学就读,顺利毕业,找到工作。大多数人的生活轨迹都是这样平平稳稳,无惊无喜的。忽然有一天,疑惑自己到底在做什么,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头痛难忍,想不清楚,然后用“反正几乎所有的人也都是这样活着,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找不到生活的方向,还不是照样活着”的话来安慰自己。如果问他们“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他们或许会反问:“我为什么一定要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

有些人宁愿平凡度日,更多人是不愿思考,不愿为之做出努力。对于新闻中经常出现的成功人士,我想提出一个问题:“是什么帮助他们丰富了自己的人生?”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我们不断地在不同的演讲场合、励志书籍中看到或听到“做你真正想做的事”,听得耳朵都出茧子,但是,真正能做到的有几人?事业、家庭、爱情有时候并非是障碍,让我们无法随心所欲,而是我们根本不清楚自己想做什么。太多的人不敢问,因为害怕失望而不敢提出疑问,心存侥幸得过且过。

史蒂夫·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中,谈到我们曾经听过无数遍的忠告:你必须找到你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在工作上是这样,在爱人上也是这样。工作会占据你生命的一半,真正满足自己的唯一方式就是做你认为值得的工作,而能让你觉得自己的工作伟大的唯一方法,就是喜欢你正在做的事。

那么,问题自然地出来了,我们如何才能尽早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让我们沮丧的是,我们总是听到别人告诫自己一定要做自己喜欢的事,但是从未一步一步教会我们如何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

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在寻找自己喜欢做什么的时候遇到困难呢?因为他们从来未曾真正审视自己。在生活和工作节奏这么快的现代社会,花时间和自己在一起,似乎成了无所事事的标志。人们总是通过持续地做某件事情,不管是玩游戏、和朋友一起聚会,还是参加各种职业培训班,等等,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做这些事本身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却让人怀疑大多数人都有着“我每分钟都要做一件事情,因为我不能跟自己独处”的心态。人们想尽办法充实自己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但现实却恰恰相反,人们越生活越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人们觉得应该周游世界,多经历一些事情来确定自己喜欢做什么。其实你只需坐下来,好好和自己对话。请不要玩你的手机、上网、看电视、聊MSN、听你最喜欢的歌曲、下棋或玩扫雷游戏、查收电子邮件、回电话、喝杯水、去洗手间、看着时钟、读杂志文章,而是一点一点地思考自己,然后作决定。其实答案已经在你的心中了,你只需把它挖掘出来,避免拖延,你的大脑已经吸收了各种各样的讯息和经验,它已经有了等待解开的答案。

让我们开始吧:

第一步:对自己说,你一定会找到答案。

给自己肯定的心态,你可以找到答案。这个过程会花费很长的时间,但没有关系。确定感可以帮助你逐步获得“反自我放弃”的身体机制,避免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因失望而放弃。

第二步:列出自己的愿望清单和技能清单。

不要觉得你可以在自己的头脑里做这一切,拿张纸写下来。列出每一个你想得到的兴趣和每一种哪怕微不足道的技能。也可以想想自己对什么不感兴趣,然后写下对应面,或许你会发现技能和兴趣的重合。将那些记下来,用于第三步。

第三步:留出一些真正独处的时间,集中精神,通过问自己正确的问题来描绘自己想要做的事。

人们留出时间听音乐、烹饪、看电影、读书,但当关系到他们自己个人未来的时候,从来不曾留下任何时间,这让人很惊奇。在独处的时候,你必须问自己一个十分清晰的问题,清晰在这里是关键,问题越清晰,答案也就会越简单。不要一上来就问自己“我喜欢做什么?”这样的问题太宽泛,让我们把它变窄点,尝试着问你自己:

我在日常生活中喜欢什么,能够同时利用我的能力和兴趣,为自己和别人创造价值?

这种价值是通过什么方式创造的?

这种价值创造如何与事业结合在一起,通过什么方式赚钱?

即便某个答案看起来很荒谬,也请你写下来。写下你所有的答案,仔细浏览,你会发现,当你写下答案并且看着它们,会驱使你萌生想写新答案的念头,可能让你注意到以前从来不曾关注过的领域和答案,你会为你所写的东西而感到惊奇。你会知道,你想要的到底是什么,是你正在努力的,还是你曾经放弃的。

套用英特尔公司前总裁格鲁夫的话,人生最奢侈的事就是做你想做的事,那么人生最奢侈的生活就是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英国心理学家萨盖做的实验证明:戴一块手表的人知道准确的时间,戴两块手表的人便不敢确定几点了。

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经济学家韦奇观察到,即使一个人已有了主见,但如果有十个朋友的看法和他相反,他就很难不动摇。易趣公司CEO吴世雄对此深有体会:“中国市场上的诱惑太多,机会太多,割舍最难。不是做什么,而是决定不做什么最难。”

公司的商业机会如此,员工的职业规划也如此。

拿亨利·福特来说吧,当年爱迪生公司许诺福特做主管,条件是福特要放弃内燃机车的研制。福特的选择很轻松:“我早就知道我一定会选择汽车。”年轻的福特知道自己存在的价值,知道自己的路与众不同,他要做的就是汽车制造的先驱,而不是区区一个不知名的主管。如果福特当年选择做主管,很难说还有福特汽车公司,也难说美国是一个车轮上的国家。

再来看托马森·沃森,他被撵出公司时已经40岁了,而且拖家带口,但即使在那个时候,他选择职业也很慎重。他先后拒绝了制造潜艇的电船公司和生产武器的雷明顿公司的邀请,他觉得这些红火的公司在二战后就没有什么前途了。道奇公司请他做总经理,但不能分红,沃森也没有接受。

如果沃森没有拒绝这些对别人来说十分诱人的职位,就没有了后来的IBM公司。

选择做什么工作,就是选择自己是什么人。选择怎样的生活就选择了怎样的人生。

一位名叫希瓦勒的乡村邮递员每天徒步奔走在各个村庄之间。有一天,他在崎岖的山路上被一块石头绊倒了。

他发现,绊倒他的那块石头样子十分奇特,他拾起那块石头,左看右看,有些爱不释手了。

于是,他把那块石头放进自己的邮包里。村子里的人们看到他的邮包里除信件之外,还有一块沉重的石头,都感到奇怪,便好心地对他说:“把它扔了吧,你还要走那么多路,这可是一个不小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