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管仲——成就春秋霸业的贤相(2)
军队方面:管仲强调寓兵于农,规定在国都中,五家为一轨设一轨长。十轨为一里,每里设一里有司。四里为一连,每连设一连长。十连为一乡,每乡设一乡良人,主管乡的军令。战时自动组成军队,每户出一人,一轨五人,五人为一伍,由轨长负责。一里五十人,五十人为一小戍,由里有司负责。一连二百人,二百人为一卒,由连长负责。一乡二千人,二千人为一旅,由乡良人负责。五乡一万人,立一元帅,一万人为一军,由五乡元帅负责。齐桓公、国子、高于三人就是军队的元帅。这样把保甲制度与军队组织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每年春秋,通过集体狩猎来达到训练军队的目的,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同时,又规定了全国百姓不准随意迁徙,人们之间团结居住,做到夜间作战,只要听到声音就能辨别出敌我;白天作战,只要看见容貌,大家都可以互相认识。
为解决军队武器的供给不足问题,规定了犯罪者可以用盔甲和武装来赎罪。这样可补充军队的装备。
经济方面:管仲提出了一个“相地而衰”的土地税收制度,也就是说,根据土地的好坏不同来征收数量不等的赋税。在这样的政策下,国民的赋税负担趋于合理,使得国民的生产积极性大为提高。同时又倡导发展经济,积财通货,设“轻重九府”,观察年景丰歉,人民的需求,来收散粮食和物品。又做出规定,国家统一铸造钱币,发展渔业、盐业、鼓励与境外通商。这一系列的政策实施之后,齐国经济开始呈现出繁荣的大好态势。
由于管仲推行改革得力,齐国出现了民足国富、社会安定的繁荣局面。一日,齐桓公提起了旧话题,对管仲说:“现在咱们国富民强,可以会盟诸侯了吧?”管仲慌忙谏阻:“在当今诸侯国中,比齐国强大的太多了,南方有荆楚,西边有秦晋,然而他们自逞其雄,不知道尊奉周王,所以全部都不能称霸。周王室尽管已经非常衰败了,但它毕竟是天下的共主。东迁以来,诸侯都不去朝拜,全然不知君父。您要是以尊王攘夷的方式去广为号召,海内的诸侯必然能望风而归。”
管仲所说的“尊王攘夷”,就是尊重周朝王室,承认周天子共同领袖的地位,联合各诸侯国,共同抵御戎、狄等部族对中原地区的侵扰。攘夷于外,必须尊王。一时间,尊王成为了一面正义凛然的光辉旗帜。
齐桓公二年,齐桓公以报收纳公子纠之仇为名,出兵伐鲁。当时,鲁国初败于齐,元气远未恢复。齐兵再次压境,鲁国举国上下一片恐慌,群臣无策,幸亏有曹刿出来为鲁庄公献上良策,在长勺打败了齐国。
胜利之后,鲁国又去侵犯宋国,齐国为了报复长勺之败,结盟宋国来攻打鲁国。然而鲁庄公因为采纳了大夫公子偃的建议,在秉丘打败了宋军。宋军一败,齐军只得撤走。次年,宋国为了昭雪秉丘之耻,再一次兴兵攻鲁,鲁庄公发兵抵抗,趁宋军还没站住脚就发动猛攻,宋国于是惨败。宋国连吃败仗,国内又逢内乱——大夫南宫长万杀了新立的宋闵公,不久宋贵族又杀了南宫父子。宋国的内乱,鲁国的战败,使得它们的力量大为削弱。
谭国是齐国西邻的一个小国。齐桓公逃亡时曾经经过那里,当时谭国君对待齐桓公的态度很不礼貌,齐桓公继位之后,谭国也没有派遣使臣送礼祝贺。齐桓公对此极为不满,因此管仲建议出兵问罪。此法正合管仲之意。谭国本来就小,力量十分微弱,怎能经受住齐国大军的进攻呢?结果齐国在没花费多少力气的情况下消灭谭国,扩大了自己的国土。
齐桓公五年,在管仲的策划下,齐国邀请宋、陈、蔡、郑等国在齐国的北杏会盟,共同商讨安定宋国的大计。遂国也在被邀请之列,但它没有参加。管仲为提高齐国的邦威,出兵灭了遂国。鲁国本来还比较强大,但因为接连被齐国打败,又看到诸侯国都服从于齐国,而不服从齐国的遂、谭两国又连接被消灭,所以也只得屈服于齐国。不久之后,齐国与鲁国握手言和,会盟于柯。这次会盟十分隆重,会场布置庄严,庙坛高筑,两边大旗招展,甲士列士,威武无比,齐桓公和管仲正坐于坛上。正是在这次会盟当中,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曹沫结盟事件。会盟规定,只许鲁君一人登坛,其余人在坛下等候。就在鲁庄公与卫士曹沫来到会场,将要升阶入坛之时,会盟宾相告诉他,不准曹沫参与升坛。只见曹沫戴盔披甲,手提短剑紧跟于鲁庄公身后,对宾相瞪大圆眼,怒目而视,眼角几乎都要瞪裂,惊吓得宾相后退几步,鲁庄公与曹沫于是顺阶入坛。鲁庄公与齐桓公经过谈判,最后达成了歃血为盟的协议。
正在这时,曹沫突然拔剑而起,左手抓住了齐桓公的衣袖,右手持短剑直逼齐桓公。齐桓公左右顿时被吓得目瞪口呆,举足无措。而管仲沉着勇敢,急忙插进了齐桓公与曹沫中间,用身体护住齐桓公,问道:“将军要干什么?”曹沫凛然回答:“齐强而鲁弱,大国侵略鲁国,实在欺人太甚,有失公义。现在鲁国城破墙毁,几乎快要压倒齐国了,请问,该怎么办呢?”齐桓公见势不妙,只得答应了归还占领的鲁国土地。约定草成,曹沫遂收起宝剑,徐步回位,事态平息如初,众人谈笑如故。会盟结束后,鲁国君臣等人胜利回国,齐桓公君臣却愤愤不乐,许多人都想毁约,齐桓公也抱着这样的想法。然而管仲不同意毁约,他劝说齐桓公:“毁约是不可以的,贪图眼前的小利,求得一时的痛快,后果是失信于诸侯,失信于天下。权衡利害,不如守约,暂时归还占领的鲁国国土为好。”齐桓公听取了管仲的意见。不久之后,宋国叛齐。次年,齐桓公邀请陈、曹出兵伐宋,又向周王室请求派兵助阵。周王室派遣大臣单伯带领王师,与三国军队共同伐宋,宋国在大兵的威逼之下,只得臣服。
此时,鲁、宋、陈、蔡、卫等国都先后屈服了齐国,谭、遂两国也早已被灭,只有郑国还沉陷在连续不断的内乱之中。因此,管仲建议齐桓公出面调解郑国内乱,以此来提高齐国的地位,加速实现天下霸主的意愿。郑国自厉公回国杀了子仪,又杀了恩人傅瑕,逼死大夫原繁,登位称君之后,为巩固其君位,希望联合齐国。管仲抓住这一时机,建议齐桓公联合宋、卫、郑三国,又邀请周王室参与,于齐桓公六年在鄄会盟。第二年,齐桓公又以自己的名义召集宋、陈、卫、郑又在鄄会盟。这次会盟尤其成功,取得圆满结果。自此,齐桓公已成为公认的霸主。
晋献公十年冬,由于郑国已屈服于齐国,齐桓公召集了鲁、宋、陈、卫、郑、许、滑、滕等国君,又在宋国的幽会盟。周惠王也委派召伯参加。这是一次空前盛会,几乎全部中原的国家都参加了。在这次盟会上,周国的代表召伯以天子的名义,向齐桓公授予了侯伯的头衔。晋献公十五年,鲁国内乱,鲁庄公死后,鲁闵公即位,不久却被庆父杀死。而后,鲁僖公即位,庆父畏罪自杀。鲁僖公为巩固其君位,与齐国会盟于落姑,从此鲁国也安定下来。
这样一来,齐桓公威望遍布于天下,德名远播于诸侯,进一步扩大和巩固了他的霸业。
3.老马识途,病榻论相
正当中原各国逐渐承认齐国的盟主地位之时,边境上少数民族狄人和山戎人也逐渐发展壮大起来。他们屡屡举兵犯境,给中原各国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周惠王十四年,山戎统兵万骑,攻打燕国,企图阻止燕国通齐。燕庄公抵挡不住,向齐桓公求援,然而齐桓公为了集中力量对付南方楚国,不愿意支援燕国。但是管仲认为,当时为患一方的,南有楚国,北有山戎,西有狄人,他们都是中原诸国的祸患。齐桓公若想伐楚,必须先进攻山戎,等北方安定了,才可以专心去征伐南方。如今燕国被犯,又主动求救于齐,此时举兵率先伐夷,必可得到各国的推崇。齐桓公深以为然,遂举兵救燕。山戎军队听闻齐师大队人马将至,掳掠大量财物就急忙解围而去,渴望早日脱离是非,岂知齐军与燕军即刻合兵一处,北出蓟门关火速追击,直杀得山戎兵马落荒而逃。山戎首领带着残兵败将逃入孤竹国,这才得到暂时的喘息机会。
齐军上下振奋,一鼓作气,围困了孤竹国,孤竹国派人诈降,为齐国献上山戎首领首级,谎称孤竹国国君已弃国逃亡沙漠。齐桓公于是以降将为前部,率军追赶。孤竹国降将将齐军诱入荒漠,自己则乘人不备逃之夭夭。是时天色已晚,茫茫的沙漠上平沙万里,举目凄凉,狂风卷地,寒气逼人,齐军前后队彼此失去了联系。忙乱中,齐桓公开始不知所措,急忙向管仲求教解危之计。管仲沉吟片刻,让随行士兵敲锣打鼓,使各队闻声聚集,屯扎一处,总算平安挨到了天明。谁知,天亮之后,沙漠中炎热异常,饮水匮乏,一望无际的沙漠难辨方向,全军将士莫不焦急万分。管仲见状,向齐桓公建议道:“臣听闻老马识途,燕军马匹多从沙漠北而来,也许有熟悉此地的,大王不妨令人挑选数匹老马放行,大军随而行之,或许能寻见出路。”齐桓公依言,命人选取了数匹老马,放行在荒芜的沙漠里,军队则紧跟在老马的身后,果然走出了险地。
孤竹国国君见齐燕大军被诱入沙漠,举兵攻进无棣城,赶走了守城的燕兵,躲避在山谷中的百姓也随之回城。管仲见此情形,灵机一动,计上心来,他命令将士数人扮作百姓模样,混入城中,半夜里举火为内应。然后,又分兵三路攻打无棣城的东南西三门,只留下北门让敌军逃跑,命王子成父和隰朋率一队兵马埋伏在北门之外。
当天夜里,忽见城中四五处火起,齐军内应砍开城门,放大军兵马入城。孤竹国国君见势不妙,率众夺路而逃,直奔北门。谁知一行人刚刚冲出北门,路旁突然伏兵四起,截住了孤竹国的君臣等数人。两军厮杀,孤竹国国君死于乱军之中。齐桓公灭了令支、孤竹,辟地500里,悉数赔给了燕庄公。诸侯莫不畏齐之威,感齐之德。
在救燕时,鲁国也表示出兵支援,但实际上是按兵未动。齐桓公对此很气愤,想出兵惩罚鲁国。管仲不同意这样做,他劝说齐桓公:“鲁国是齐国的近邻,不能为了一点小事就出兵,影响不好。为了齐国的声誉,我们可主动改善两国关系。这次征燕胜利,得到一些中原没有的战利品,不如送给鲁国一些,陈列在周公庙里。”齐桓公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就同意了管仲的提议。这样做对鲁国上下震动很大,其他各国反映也很好。
当时西北方的狄人也起兵进攻中原,先攻邢国(今河北邢台),气焰嚣张。作为霸主的齐桓公,当然不能置之不理。管仲也很关心这个问题,他向齐桓公说:“戎狄性情十分残暴,贪得无厌。诸夏各国都是亲戚,彼此关心,一国有难,大家都应相助,不能袖手不理。满足现状的安乐是很危险的,出兵救邢才是上策。”齐桓公很欣赏管仲的看法,就派兵援助邢国,邢国很快得救。不久,狄人又出兵攻打卫国,卫懿公被杀,卫国灭亡,狄人追赶卫国百姓到黄河沿岸。
宋国出兵救出卫国百姓730人。加上共、滕两邑的居民一共5000人,并在曹邑(今河南滑县)立卫戴公为国君。刚刚恢复的卫国,处境十分困难。齐桓公命管仲派公子无亏带着五百乘车马和三千名甲士去武装卫国,戎守曹邑。又给卫君带来乘马祭服,还给卫君夫人带来乘车和锦帛。此外还有牛羊猪狗鸡等三百余只,并帮助卫国修建宫殿。
邢国还未恢复,狄人又来第二次洗劫。公元前659年,狄人攻邢,形势十分严重。齐桓公和管仲立即联合宋、曹救邢。当齐、宋、曹军队到达时,邢国百姓如见亲人,纷纷投奔,狄人被打退。敌军虽退,但邢国还是被洗劫一空。于是齐桓公和管仲同宋、曹两国,帮助邢国把都城迁到夷仪(今聊城西南),这里靠近齐国,较为安全。使破乱的邢国得到安定。
邢、卫两国虽都遭狄人洗劫,但在齐桓公、管仲的主持下,都得以复国。当时的人们赞赏地说:“邢国人迁进新都城,好像回到了老家。恢复后的卫国,人们一时高兴,也忘记了亡国的悲痛。”
楚国一直是南方的强国。自公元前666年伐郑开始,一直在准备北上。公元前659年,楚国又出兵郑国。齐桓公与管仲约诸侯共同救郑抗楚。由于楚国不断攻郑,齐桓公和管仲约鲁、宋、陈、卫、郑、许、曹等八国组成联军南下,首先一举消灭蔡国,直指楚国。楚国在大军压境的形势下,派使臣屈完出来谈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