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不生气:别让担心和爱转化为“气”
1.自己首先要有平稳的情绪
大人的世界充满了烦恼的事,遇到不开心、不顺心或者孩子不听话的时候,难免会情绪失控,所以经常可以看到妈妈皱起的眉头和无奈的耸肩,她们无可奈何地抱怨:“这么不听话的孩子,气都快被他气死了……”
妈妈动不动就暴跳如雷,会让孩子感觉莫名其妙,心中充满委屈,也会让孩子感到畏惧,时间久了,就会形成压抑的情绪。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也可能会和妈妈一样,易怒而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心理学上称之为“仿同”心理,孩子会把妈妈的欲望、个性特点不自觉地吸纳为己有,并表现出来。这极其不利于孩子后天健康性格的形成。
有一个妈妈和女儿在吃饭,那女孩儿看上去大约五六岁的样子,小家伙对装果汁的半圆杯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停地看过去摸过来,直到“嘭”的一声,果汁连杯子一起摔碎在了地上,小家伙的胳膊上也洒了不少果汁。
“你这个孩子怎么回事儿?你就是手痒痒!跟你说过多少遍吃饭的时候不要玩,你就是不听!告诉你,你再这样,我以后就不带你出来吃饭了!还不快跟我去洗手!”妈妈大声地斥责着女儿。
戏剧性的一幕就在这时候发生了,这个妈妈起身的时候太急,没有注意到餐巾还搭在她腿上,她刚一转身,那块餐巾就扯着盘子、刀叉、杯子、水瓶,“咣当”一声全摔在了地上。声音之大,引来了所有人的张望,妈妈难堪极了,她怒视着女儿:“都怪你!这下你高兴了吧!盘子都摔碎了,还吃什么吃!”小家伙原本就撇着的嘴,终于顶不住妈妈的愤怒,“哇”地哭了起来。
等那个妈妈拉着小家伙从洗手间里出来时,服务生已经给她们换了一套餐具,但看得出,妈妈和女儿的好心情也和玻璃杯、盘子一起摔碎了。
其实,当孩子把玻璃杯打碎的时候,她自己也被吓到了——如果她知道她玩杯子的后果是连果汁也喝不成了,那她一定不会那么做。可惜,这个孩子才五六岁,她还没有足够的“生活经验”来指导自己的动作。
作为妈妈,这个时候如果用轻柔的声音说:“没关系,再要一杯果汁就好了,玻璃杯很容易碎,最好不要拿来玩,知道了吗?”孩子一定会在心里感激妈妈没有骂她,也会更珍惜下一个玻璃杯;而妈妈自己也不会生那么大的气,当然也就不会因为心急火燎地起身而将那堆盘子、杯子全打碎了。
孩子“搞破坏”这种事多不胜数,很多妈妈遇到这种情况往往会怒不可遏,愤怒地教训孩子一顿。但换个角度想想,这些“事故”,也许是一个可以让他变得更好的机会。
叮当喜欢看《猫和老鼠》,为了看这部动画片,妈妈让她出去玩她也不愿意。妈妈担心这样下去,叮当会养成孤僻的性格,影响她的大脑发育,所以经常叫一些小朋友过来带着叮当玩。
一次家里突然停电,叮当大哭了起来,无论妈妈怎么哄她都不听,就是吵着要看《猫和老鼠》,还在地上打起滚来。面对孩子的胡搅蛮缠,妈妈终于动怒了,呵斥叮当说:“我管不了你了是不是?停电了,你要我从哪儿偷电去?”妈妈指着电视的信号灯处吼道:“你没看到这里都不亮了吗?不许哭了!再哭,就算来电了也不让你看!”
听到妈妈的怒吼,叮当哭得更大声了,直喊:“我讨厌妈妈,我恨妈妈!”
妈妈大吼道:“那你别管我叫妈妈了,你讨厌我、恨我,管我叫妈妈干吗?”
一些妈妈无法招架孩子的激动情绪,以为发脾气、呵斥、打骂等举动能治住孩子,却因毫无效果而变得越发烦躁。甚至随着孩子情绪的反复无常,妈妈的耐性也越来越小,常常在孩子将要发脾气前先呵斥孩子不许哭、不许闹,这也不许,那也不让,导致孩子的情绪无处发泄。
妈妈们言辞凿凿地要求孩子停止无厘头的哭闹,说得好听是教育,说得不好听就是威胁孩子。当孩子迫于你的威信不得不低头认错时,你以为已经有了成效,但实际上只是孩子选择了暂时屈服——相当隐讳的口服心不服。
教育孩子不能以暴制暴。当妈妈在情绪激动的情况下教育孩子时,又怎么能指望孩子会相信从一个脾气不好的人的嘴里说出的“要做个不乱发脾气的人”之类的话呢?
想让孩子学会控制情绪,首先自己要成为一名情绪平和的妈妈。妈妈是一个家庭里最重要的角色,她既可以使家庭成为一个温暖的、让人乐于回归的所在,也可以使家庭成为一个充满压力和焦虑的地方。只有妈妈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你和丈夫、孩子住的那间屋子才能成为真正的家,一个舒适、温暖、让人心生向往的地方。
2.孩子愤怒的时候,妈妈要理智
不管是看到别人发火还是自己感觉气愤,愤怒总是令人感到不舒服,而看到自己的孩子生气更加令妈妈们难以忍受。为了缓解这种不舒服的感觉,妈妈通常会要求孩子“别哭”或者说“没什么好哭的”之类的话。正是在这些时候,孩子心中种下了不良的宣泄愤怒的种子。
妈妈让孩子压制愤怒情绪的教育方式,会让孩子在长大后因为这些被压抑的情绪而爆发。害怕自己愤怒的人永远也学不会倾听愤怒所要传递的信息。所以,与其告诉孩子愤怒是不对的,“幸福的家庭”从不会发火,或者怒火最终将导致暴力与恐惧,不如教育孩子愤怒没有错。愤怒是自然的,是普通的,我们要以健康的方式体验它、表现它。
豆豆坐在餐桌前,一一看过桌子上的菜。妈妈将盛好的饭放在她面前,豆豆却将碗用力推了出去,对妈妈愤愤地说:“我不吃了。”妈妈不解地问:“为什么不吃了?”豆豆回答说:“没有我喜欢吃的。”
爸爸劝豆豆说:“乖孩子,这么多菜呢,来,尝尝这黄瓜片,特别好吃。”爸爸说着便给豆豆夹了几片黄瓜。豆豆看着碗里的菜,更生气了,她哭着喊:“我不吃,我不吃,我就不吃。”
妈妈赶紧过来哄她,将勺子放到豆豆嘴边说:“乖,来尝尝,就尝一口,可好吃了,豆豆一定会喜欢的。”豆豆推开妈妈的手,从凳子上跳了下来,躺在地上,手乱抓脚乱踢,哭闹着就是不吃。
爸爸本想发火,却被妈妈制止了。妈妈抱着豆豆说:“乖乖,妈妈知道豆豆想吃鸡蛋,妈妈这就去给豆豆做,马上就好了。”
哭是孩子的法宝,在孩子眼里,只要一哭闹,自己所有的要求都能得到满足。而在面对孩子哭闹的时候,很多父母也会很快地举手投降。孩子之所以喜欢哭闹,就是因为他们知道这是对抗家长的有效“武器”。
其实,孩子从出生开始就有了情绪。在最初的两年里,其情绪获得了快速的发展。一般来说,在孩子半岁以后,其情绪就表现得很明显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其情绪表现就会越发突出。而妈妈们常说孩子发脾气,一般是指那些消极情绪,比如愤怒、哭闹、耍赖等。在孩子不到一岁的时候,其发脾气背后的原因本质上大多是合理的,只是那样的表现形式让妈妈们觉得不大喜欢。孩子一岁以后,才逐渐有了故意用脾气操纵家长的行为倾向。
吃完晚饭后,安婷在给儿子瑞阳放好儿歌后,就去给瑞阳做手工。那首儿歌很短,没过多久,瑞阳就不停地叫妈妈给他重放。安婷放了几次之后,便没有再管瑞阳,而是专心地做手工。
等到过了10分钟左右安婷想起瑞阳的时候,发现他已经把护手霜抹在了脸上、衣服上,沙发上也被弄得到处都是。最让安婷生气的是,电脑被儿子弄关机了,而且上面也有护手霜的痕迹。安婷生气地冲儿子大吼道:“你看你像什么样子,一瓶护手霜都被你浪费了,看看你的衣服上、脸上,快点自己把脸洗干净。”
瑞阳洗完脸后就上床了,睡觉之前,安婷像往常那样讲故事给他听。安婷一个接一个故事地讲着,讲得自己都快睡着了,瑞阳还让她继续讲。突然,安婷想起阳台上的衣服还没有收,就去收衣服。衣服还没有收完,安婷就听到了瑞阳在屋子里撕书的声音。当安婷跑进房间的时候,瑞阳已经把书撕得差不多了。看到瑞阳愤怒的眼神,想想自己之前对儿子的怒吼,安婷把要骂出口的话咽了回去。她平复了一下自己的心情,然后到床边摸着瑞阳的头说:“瑞阳是不是对妈妈有意见呀?之前妈妈骂你,你是不是很生气?妈妈在这里向你道歉。但你也有不对的地方啊,以后妈妈不在你身边的时候,你可以大声地喊妈妈,但不可以这样乱撕乱弄,否则妈妈会不喜欢你的。”
“妈妈,我再也不这样做了,我要妈妈亲亲。”安婷亲完了之后,瑞阳就乖乖地睡觉了。
当孩子发脾气的时候,一些妈妈可能会说:“我辛辛苦苦把你拉扯大,给你吃,给你喝,你还有什么不满意的?有什么资格和我发脾气?”也会有一些年轻的妈妈觉得孩子的脾气越来越坏,已经到了无法容忍的地步,为了让孩子改掉这种习惯,她们常常粗暴地打断孩子所表达的愤怒和不快,甚至会大打出手。这些都是错误的。
每个孩子都有他们自身的需要,他们也需要发泄自己的不满和愤怒。所以,妈妈要先学会接纳孩子的愤怒,容忍孩子发脾气的行为,让孩子的不满得到更多的宣泄,这和毫无原则地溺爱完全是两码事。
妈妈要避免用愤怒去响应孩子的愤怒,因为那会使孩子的情绪发酵扩大。最好的做法是以平静、温和的声音响应孩子,如此,你才能引导孩子的行动,同时,你也以自己的行为为孩子示范了你希望在孩子身上看到的行为。
3.不抱怨,养成阳光性格的小天使
这是一个浮躁的社会,一个充满抱怨的社会。
领导抱怨下属做事不用心,老师抱怨学生不进取,家长抱怨孩子不听话;百姓抱怨领导腐败,学生抱怨老师不理解,孩子抱怨家长少陪伴……
当孩子没有做好某件事或没有按自己的意愿去做时,一些家长便会唠叨个不停,抱怨个没完。
很多家庭里都有一个爱抱怨的妈妈,可无数事实表明,抱怨只能带来负面效应。
有一个孩子上小学三年级,期中考试过后,他把成绩单拿给妈妈看,有三科成绩都是90分以上,另有一科成绩为65分。妈妈对孩子说:“怎么学的?一门课程差点不及格,才60多分,不行,必须抓紧。这样吧,给你请个家教,以后多花点时间学习,除了周末,不许看电视。”孩子很听父母的话,从此,每天放学后就去家教老师那学习。
期末考试后,这科的成绩是85分。妈妈开完家长会回家后对孩子说:“你怎么这么笨?我们花了这么大功夫每天送你去家教,成绩一点长进都没有,期中在全班排30名,这次反而掉到了32名,真让我们失望。”结果,整个暑假,孩子都没开心玩几天,除了上补习班就是在家学习。
又一个学期过去了,孩子的成绩到了90多分,进入了班里的前十名。这时,妈妈又说:“你看,家教和上补习班管用吧,否则,你还在30多名晃着呢!这年头,哪个孩子都不傻,大家都在使劲学,就看谁刻苦。”
又一个学期过后,孩子的成绩进入了班里的前五名。孩子满心欢喜地把成绩单拿给妈妈看,希望听到妈妈的表扬和肯定,希望妈妈能为自己的进步而感到骄傲。可这时妈妈却说:“这有什么可显摆的,你又不第一名,以后还得好好学习,不能贪玩。”
等到孩子真的拿了第一名时,妈妈又对孩子说:“可不能骄傲,一不小心,成绩就会掉下来,千万不能翘尾巴。”后来,在父母的严厉管教下,孩子除了读书学习,几乎不做别的事情,也很少跟同学玩。
经过努力,孩子考上了重点高中,后来又考上了名牌大学。但在大学二年级时,他患上了严重抑郁症,不得不休学一年,毕业后也一直郁郁寡欢,不敢恋爱,害怕结婚。
一个原本听话聪慧的孩子失去了活泼快乐的童年,没有了热情灿烂的青年,面对的将是不太乐观的难以成功的成年,这都该怨谁呢?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和挫折,这个时候,做母亲的不能抱怨,更不能袖手旁观,而应对孩子进行积极引导,让他们看到方向,看到希望。
妈妈要想做好子女的灯塔,首先要懂得给予自己希望。希望不是回忆过去,而是憧憬未来,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抱怨的人,才能真正走出困境,妈妈们的责任就是让孩子拥有一颗充满希望的心。
比如,孩子偶然在一次考试中失败,这个时候,妈妈要理解孩子的感受,把他从失落中拯救出来。你也可以让孩子知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用你温暖的言语让孩子懂得,失败有时并不是坏事,考试的目的就是为了查漏补缺,好好总结失败的教训,这样就为以后的考试增加了获胜的几率。
抱怨不是天生的,通过努力就能将其转变成一种新的态度——乐观。当你在生活中养成积极乐观的态度后,你会微笑面对每一天,面对周围的每一个人。如此一来,孩子看到微笑的母亲,自然就看到了生活的希望,看到了美好的明天。
有一个小女孩从小就不喜欢学习数学,一天放学回家,她对妈妈抱怨说:“算术真的太难了,从明天开始,我不去学校了。”妈妈用温和的眼光注视着女儿:“真的吗?你这么讨厌数学啊!我带你去一个地方,也许你会改变自己的想法。”
妈妈带着这个小女孩驱车奔向附近的一个农场,跑了一段时间后,车停了下来。妈妈指着道路一侧的废墟和工人住的简易房对这个小女孩说:“孩子,你看到那些房子了吗?”
“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
“以前这里住的都是有地位的人,但战争爆发后,这里变成了废墟。而住在里边的人也变得穷困潦倒。那些战争之前风光的人、雄伟的房子,都在战争中消逝了,成了这个样子。”
接着,妈妈又指着道路另外一侧略显壮观的房子对女儿说:“孩子,你再看这边。”
“妈妈,这边的房子怎么没有被战争破坏呢?”
“因为这里住的都是有力量的人,他们在战后凭借自己的力量建立了这样的房子并坚持了下来,屹立不倒。”
“那我也要成为有力量的人!”
“很好。只有做一个有力量的人,才能在遭遇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拥有战胜困难的武器,这样,你就不会在困难中变得跟那些废墟一样了。所以,你要好好学习。如果不认真学习的话,就得不到任何人的重视,尤其是女孩子。”
“拥有了知识,任何困难我们都不会害怕。”小女孩对妈妈说道。
很多年之后,这个小女孩把妈妈展示给她的景象用文字记录了下来,妈妈给她展现出来的坚强也真实地在她的人生中反映了出来。她把这些都写进了一本叫作《飘》的小说而流传于世,给很多试图从失败和挫折中重新站起来的人送去了希望。
这个小女孩就是著名的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玛格丽特的妈妈就是用这样简单的方式让女儿对自己的人生充满了希望,妈妈的教育培养了她热情、执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是妈妈教会了玛格丽特远离抱怨,要坚强,要靠自己活着,她才找到了自己的人生舞台。
其实,无休止的埋怨对孩子本身就是一种伤害。当抱怨成为一种习惯,孩子身上负面的东西会被放得越来越大,甚至孩子的一个眼神、一句话都可以让抱怨的妈妈浮想联翩,进而感慨孩子是多么的不成器。
无休止的抱怨只会破坏你与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加大交流的难度,让孩子产生“受够了”的厌烦思想,逐步走向自暴自弃。所以,与其让自己变成孩子厌烦的“抱怨”妈妈,不如把每一次的教育效果加强,让自己说的话更容易让孩子接受。这样,你不用那么累,孩子也会更加愿意和你沟通,关系自然就会变得融洽了。最重要的是,你摆脱了“抱怨”妈妈的称号,孩子的性格也会变得更加阳光健康。
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也没有百分百正确的事情。当家长不再用这样的“完美”来要求孩子的时候,也要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会有缺点和不足,让孩子学会理解别人和自己身上的缺点、不足,从而学会乐观地对待生活。
当孩子不小心做错某件事情的时候,可以告诉孩子:“妈妈小时候也有犯错的时候,但妈妈知道那样做是不对的,之后就再也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孩子是在不断的错误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的,下次的错误会成为他的一个新起点,慢慢地,他就会破茧成蝶。
4.从容面对孩子的“调皮捣蛋”行为
调皮、好动是儿童的天性,也是自觉性和创造力萌发的幼芽,只要不太出格,父母就不要对孩子限制太多。什么都看大人的眼色行事,唯唯诺诺,这样长大的孩子将来往往不会有什么出息。
但许多中国父母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在处理孩子“调皮捣蛋”行为时常常用管教的方式。
小虎小时候就像许多男孩一样,非常“调皮捣蛋”,让人头疼。
像许多男孩一样,在家里,他喜欢到处涂鸦。妈妈为他准备了图画本、画板,让他在上面画,可小虎喜欢即兴创作,客厅的墙上、柜子上随处可见其杰作,画完以后,他还要拉着妈妈的手点评一番:“妈妈,你看我画得好不好?这是妈妈,这是爸爸,这是我,还有奶奶……”
“好好,画得好,要是能画在本子上或画板上就更好了。”可等到下一次,他还是随处乱画。
除了画画随意,小虎的东西摆放得也很随意。他的玩具、故事书总是到处乱放,客厅里随处可见他的“军火库”、“飞机场”。
更让妈妈难以忍受的是,小虎是一个“人来疯”,每当大姐的女儿娟子、张老师的儿子小林来玩,小虎都会特别兴奋,一会儿在地上打滚,一会儿又往桌上爬,边蹦还边喊道:“我是齐天大圣孙悟空!”只差再拿根金箍棒大闹天宫了。这时,一旦有人说:“你们看,小虎还真有些像美猴王耶!”小虎就更来劲了。
虽然小虎的行为很让人生气,但为了孩子自觉地正向成长,妈妈从不耍家长的权威,用管教的方式规定孩子别这样、别那样,否则家法从事,而是尽量放手,由着孩子去,然后做一些正向引导。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学龄前小虎的调皮行为还好办,上学后的麻烦才真让人头疼。
小虎上学后,上课交头接耳、做鬼脸是常有的事。有一次,老师在上面讲课,他和两个同学趴在课桌下玩。还有一次,他上课揪前面女同学的小辫子,被老师罚站。第二节课,他报复这位女同学,在女同学要坐下时把板凳给抽了,女同学一屁股坐空,仰摔到地上,额头被桌角磕破,流了不少血。出了这样的事,老师自然要请家长。学校甚至发出了警告,要是小虎再不听管教,就勒令其转学。
“小虎这么淘气,都是你这当妈的惯的!他再这么下去,跟街头上的小混混没什么两样!”爱人盛怒之下第一次用尺板狠狠管教了小虎一通,小虎被打得鬼哭狼嚎。
为什么很多父母认为“调皮捣蛋”的孩子就不是好孩子,在孩子不守规矩犯小错的时候还能勉强容忍,一旦闯了祸,犯了大错,就不能再容忍而对孩子严厉管教呢?
这首先是因为许多父母都还没有客观地认识到孩子就是孩子,在他们的头脑中,没有成人世界的条条框框,所以他们在行动上更加随心所欲,常常与成人世界中的各种规矩相冲撞,引发出许多矛盾和冲突,从而给父母带来许多麻烦。尤其是男孩子,进入到集体以后,这种表现会更加明显。由于父母普遍都还没有认识到这些,所以他们会在怒气的主导下用管教的方式斥责甚至打骂孩子,在孩子惹了大麻烦后更是如此。
再者,父母只是看到了孩子因“调皮捣蛋”所带来的麻烦,却没有认识到相对尊重孩子调皮捣蛋的行为,对孩子适度放教会带来的好处:它能激发孩子的自觉行为及创造力。孩子在“调皮捣蛋”的时候,每个精神元素都会被调动起来,而且,在孩子不守规矩的行为中,往往隐藏着许多创新元素。
据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育心理学专家研究,自觉行为及创造力强的儿童多数具有三个让人讨厌的特点:顽皮、淘气、荒唐和放荡不羁;所作所为时逾常规;处事不固执,较幽默,但难免带有嬉戏态度。这也是许多杰出人物儿时大都是“调皮捣蛋”的孩子的原因。难怪会有日本教育家倡导“教育一个调皮捣蛋的孩子”。
那么,对待孩子的调皮行为,具体该如何做呢?
小虎妈妈的做法是对的,就是要在相对尊重和理解孩子调皮行为的基础上放教孩子,加强正向引导。绝对不能用管教的方式,这会把孩子管死,让孩子失去自我成长的动力。妈妈的问题是,正向引导得不够,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等到爱人气消得差不多后,小虎妈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诺贝尔生物学获得者卡哈尔小时候也是个淘气大王。一会儿在墙上涂鸦,一会儿上树掏鸟,一会儿又上房揭瓦,整天在外惹是生非,弄得学校和家长都非常头痛,训斥、禁闭都用上了,可卡哈尔还是老样子。有一次,卡哈尔用自制的弹弓射伤了邻居的孩子,闯下了大祸,警察把他抓去拘留了3天。卡哈尔的父亲是位大学教授,这次可真生气了,不仅中断了儿子的学习,还决定对儿子严加管教,逼迫他去学理发和修鞋,甚至讥讽道:“你这么调皮,以后也只能干这些了!”
在卡哈尔的两年学徒中,父亲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经过这段时间的思考,他终于明白了过来,淘气是孩子的天性,因为孩子淘气而又重新回到管教孩子的道路上是一种愚蠢透顶的做法。于是,他立即改弦更张,把儿子接回了家,并亲自执教,这才成就了今天的卡哈尔。
爱人听完这个故事后,沉默了下来。
“我要告诉你的是,你不能因为小虎淘气闯了祸就把小虎彻底否定,小虎不可能是街头混混!”妈妈哭道。
爱人也忍不住哭了。
“这也是我为什么在这一问题上较放纵小虎的原因。不能因小虎调皮捣蛋闯了祸,就彻底否定这一教育原则。”妈妈说道。
当然,通过此事,妈妈也认识到自己要加强正向引导。此次小虎闯祸虽有偶然性,但也跟她正向引导不够有关。
这次闯了祸,加上又受到了爸爸的惩罚,小虎老实了不少,但上课交头接耳做鬼脸的事还是时有发生。
也许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上初中后,小虎调皮的天性又显露了出来。
他的语文老师是武威人,说起话来鼻音很重。下课后,老师前脚走,他后脚就走向讲台,捏着鼻子,学着语文老师的样子,阴阳怪气地在讲台上念课文、讲课,弄得同学们一个个捧腹大笑。有一次,小虎正在即兴表演,恰好被折回来的语文老师撞上了,不仅狠批了他一顿,还把家长请来了。
这次,妈妈还像以前一样,在对小虎调皮行为给予相对尊重理解放教的基础上,开始加强正向引导。
“你觉着自己学老师的腔调即兴表演对不对?”妈妈问道。
“有什么不对?连毛泽东、周恩来都有人扮演、表演,不仅没人说什么,许多人都还说演得好,我扮演一下语文老师有什么不行?”小虎低着脑袋,撅着小嘴嘟囔道。
爱人看了一眼妻子,看她如何正向引导。
“没错。可他们在扮演领袖人物的时候,是不是也像你那样捏着鼻子,阴阳怪气,故意恶搞?”
小虎扑哧一笑,又连忙低下头。
“要是有人这样扮演领袖,你觉得是对领袖的什么?”
“不尊重。”
“那你那样扮演语文老师呢?”
“妈妈,我知道自己错了……”
之后,小虎的恶作剧行为依旧层出不穷、花样百出,但每次妈妈都会在尊重理解的基础上正向引导孩子,而不是简单粗暴地训斥了事。
“调皮捣蛋”是孩子的天性,在孩子因“调皮捣蛋”在外惹了大麻烦时,妈妈一定要冷静,不能因此对孩子进行全盘否定。孩子的调皮行为伴随着整个成长过程,小的时候会多一些,随着年龄的增长,就会慢慢少下来。不要期望正向引导一次就能去掉。
5.利用孩子的叛逆心理,激发他的进取心
16岁的孑然是独生女,妈妈对孑然的管教很严格。从小学开始,孑然就被妈妈逼着每天早上5点起床背英语,6点的时候去小区里跑步,7点准时吃早餐,自己去上学,晚上放学回家不能晚归20分钟,晚饭后,孑然还要上兴趣辅导课。
除了这些,妈妈还规定孑然不能乱交朋友,不能和同学进入KTV、网吧等娱乐场所,外出游玩必须有爸爸或妈妈陪同,平时的零花钱要一一上报……如果孑然做不到这些,或者是在学习中出现了差错,妈妈就会对她进行责骂,甚至还会用粗暴的方式让孑然记住教训。孑然没有辜负爸爸妈妈的厚望,学习一直都很优秀。
可是,在孑然初三那一年,她好像突然变成了另外一个人,经常和同学逃课,周末出没在网吧,结交了一些社会上的朋友。为此,妈妈狠狠地打了孑然一顿。妈妈原本以为孑然会慢慢地改过来,但孑然反而变得更叛逆了,她耳朵上的几个耳洞就像在向妈妈“宣战”。
孩子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的时候,在各个方面都希望独立,喜欢尝试一些之前没有做过的事情。在孩子小的时候,他们可能会因为妈妈管得过于严格而不敢和妈妈抗衡,但他们会把这种渴望一直放在心里,等到自己有足够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时再与妈妈对抗。
妈妈们应当适时地放松对孩子的管教,这样才能让孩子慢慢地消化他们的“叛逆”心理。
佳梦的女儿卿琴今年10岁了,卿琴喜欢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事。一天,佳梦做好饭喊卿琴吃饭,不料一直在看电视的卿琴听到妈妈的喊声竟然回屋写作业去了。
“先来吃饭,等吃完饭再写行吗?”任凭佳梦怎么和女儿说,卿琴就是非要坚持自己的做法——写完作业再吃饭。最终,佳梦和老公只好等卿琴写完作业,一家人再一起吃饭。
有时候,卿琴也会很明显地和佳梦“对着干”,这让佳梦既生气又觉得无可奈何。
在学习上,卿琴也有这种叛逆心理。如果她喜欢某科的任课老师,她的那科成绩就会很好;如果她不喜欢某个老师,那她那科的成绩就一定会差得一塌糊涂。
从小学到中学,这段时间是孩子成长的飞跃,他们开始有了成人意识,相对独立活动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现实中,他们一方面急于摆脱父母的管束,另一方面却又必须依赖父母而生存。这个时期的孩子缺乏生活经验,不能正确地理解自尊,只知道一味地要求别人把他当成人来看待。
这个时候,如果家长还是把他们当成小孩子来看待,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上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叮咛,孩子就会觉得烦,觉得家长伤害了自己的自尊心,从而产生反抗心理。
一旦孩子有了叛逆心理,他们就不愿意再按照家长的要求做听话的乖孩子了。这时,家长与其苦苦地压制,不如利用孩子的叛逆心理,巧妙地激发孩子的进取心。
有一个上班族的家庭,家中有个不喜欢读书且十分叛逆的孩子,注重教育的母亲给孩子请来了一位家庭教师。一般的家庭教师都是和孩子一起做功课,但这位家庭教师却不同,他不但不教功课,反倒成天和孩子一起打棒球。
母亲对这位家庭教师很不满,但有一天,母亲却听到正在和家庭教师玩球的孩子说出了“我想读书”这句话。为什么孩子突然表示他想要用功读书呢?原因是他在和原本有亲近感的书本隔离后,反而加强了他的读书欲望。换句话说,孩子原本就有对“用功读书”的自我实现欲望,但也存在着厌烦心理,游戏使他远离书本,也让他深感不安,从而刺激他表现出了读书的欲望。这种“逆疗法”对让孩子主动用功颇具效果。
处在叛逆期的孩子,他们对周围的事物都感到很好奇,喜欢尝试新东西,家长应该充分利用孩子的这个特点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从而帮助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例如,有的孩子把闹钟拆开,不停地问为什么。这个时候,家长不妨细细为孩子讲解一些简单的相关知识,这样不仅能增强孩子的求知欲,还能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这里说的顺着孩子的意愿,并不是指事事都纵容孩子,也不是对孩子叛逆的行为不予理睬,而是要让孩子自己发现做某件事的坏处,从而让他们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任性行为。对叛逆的孩子,家长要禁忌唠叨和无休止的指责。
6.生气的时候千万不要迁怒孩子
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心情好的时候,看谁都顺眼;心情糟的时候,看谁都不顺眼。现实生活中的人,无论对自己的亲人、朋友还是同事,都会有由于心气不顺而迁怒的时候,当然,大多数迁怒表现并不是十分明显,一般不会对对方造成伤害。
被迁怒最多的人,就是与自己相处时间最长的人——亲人。丈夫事业受挫折而迁怒于妻子,妈妈遇有不顺迁怒于孩子。夫妻之间,不过火的迁怒倒也无妨,让对方宣泄一下,自己再安慰两句,怒气也就消了,某种程度还能起到平复心绪的心理疗效。但对于未成年的孩子,尤其是年幼的孩子,妈妈的迁怒不仅无助于自己心绪的平复,还会给孩子带来心理的伤害。
丈夫在公司因工作疏忽被上司骂了一番,一整天心情郁闷至极,无处发泄。下班回到家,看到妻子还没有做好饭,怒火一下子就上来了:“你整天什么都不干,不工作,待在家里连个饭都做不好,家里乱成什么样子了,这点事都做不好,要你有什么用……”妻子无端被数落了一顿,心里自然气不过,做好了饭,见儿子仍然呆着不动在那儿看电视,便骂道:“伺候完老的,还得伺候小的,饭都做好了,就不知道自己过来吃吗?用不用八抬大轿去请你?我每天操持这个家容易吗?”儿子被骂得一头雾水,完全搞不清楚状况。他拿起遥控器,关了电视,把遥控器狠狠地摔在了沙发上。
这个例子很多家庭都发生过。一个人在外面受了气,这一愤怒会引起连锁反应。人的不满情绪和糟糕心情一般会沿着等级和强弱组成的社会关系链条依次传递,由金字塔尖一直扩散到最底层,而最后那个无处发泄的小个体,就是最终的受害者。
很多妈妈心情不好的时候,习惯拿孩子出气,不过很快就会后悔。有的妈妈打过孩子以后,又觉得心痛后悔,于是立即去抚摸孩子挨打的痛处,甚至抱着孩子痛哭,并加倍给孩子物质上的“补偿”。这种情况,在开始时孩子会感到莫名其妙,但是时间一久,孩子就会习以为常,并渐渐变得和妈妈一样“喜怒无常”。
27岁的李媛去年5月结婚,今年6月宝宝出生,朋友们都羡慕她迅速完成了人生两件大事,可她却是有苦难言。李媛曾是一名出色的公关经理,性格活泼,喜欢旅游,原计划到30岁再生孩子,但宝宝的突然来临让她措手不及。
李媛和老公小辰都是广州的独生子女。去年,两人结婚,新房的装饰还没撤下,李媛就发现自己怀孕了。今年6月,李媛产下儿子。由于双方父母不便照顾孩子,李媛只能请了月嫂。照顾新生儿辛苦琐碎,李媛手忙脚乱,小辰上班后,她一天打十多个电话向他抱怨。小辰忍耐不住,朝她发了脾气,李媛伤心地在家痛哭。
在极少的闲暇时间里,李媛玩手机,看到姐妹们在朋友圈里晒美食照、旅游照和逛街照,她想起自己天天只能围着奶瓶和尿布打转,觉得人生灰暗,毫无乐趣。遇到宝宝哭闹不休,她气急了,就会把宝宝扔在一旁,抱着手机痛哭。小辰见状,指责她“当妈也没有当妈的样子”,李媛觉得生孩子就是走上了绝路。
3个月后,产假结束,双方家长都认为宝宝还是由亲妈带最好,李媛只得当起了全职妈妈。现在,李媛偶尔参加朋友聚会,也不得不带上宝宝,她明显感到自己已不再受到朋友圈的欢迎。她对未来感到迷茫和惶恐,有时迁怒于孩子,对他态度冷淡,偶尔还会呵斥,事后又后悔,心情在这样的日子里越发压抑。
每个人都有不良情绪,不良情绪是一种“毒性”极强的精神垃圾,随时产生要随时把它排泄掉,不能让它久驻人心。排除这种精神垃圾的方法有很多,既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合理不合理,主要看会对自己和他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对自己,只要排除掉,就有积极的影响;对他人则不同,有些宣泄的方式可能会对他人带来不利的影响,比如迁怒于他人,尤其是对未成年的孩子,很有可能带来影响一生的心理伤害。
有太多的案例,家庭不合,父母总是把情绪迁怒于孩子,最后导致孩子离家出走或走上不归路。悲痛的结局是没有后悔药吃的。事实告诫我们孩子是无辜的。
人的情绪空间是有一定量的,负面情绪侵入,正面的情绪自然就会被等量剔除;删除了负面情绪,正面情绪又会得以很好的恢复,而且精神会更加饱满,以这样的心态面对你的孩子,孩子收获的就不再是伤害,而是快乐。给孩子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让孩子在健康快乐中成长吧!
7.教孩子理智面对负面情绪
孩子和成年人一样,在生活中难免会遇到挫折,产生负面情绪,他们也会郁郁寡欢、怒不可遏、无理取闹,这很正常。
如果妈妈希望孩子获取生活的快乐,就要从小教他学会应对负面情绪的影响。
寒假时,表弟石头从外地来过春节,住在方达家。方达和表弟在一起玩,有时很开心,有时也会起争执。
正月初六恰好是石头的生日,方达妈妈为石头预定了一个漂亮的蛋糕,送了一辆蓝色的小赛车模型作礼物,还把外公外婆舅舅都请到家里来为石头过生日。
一整天,妈妈都在为石头的生日派对忙碌,午睡前也没有像平时一样给方达讲故事,方达在床上翻来覆去很久才睡着。
晚餐开始前,亲戚们陆续到了,带来了很多漂亮的礼物,大家围在荧荧的烛光前,为石头唱生日歌,石头开心极了,整个晚上都大声地笑着。方达也收到了礼物,但和石头的相比少很多,而且他觉得不如石头的礼物好看,因此,方达整晚都很不开心。
晚餐后,大家在客厅里喝茶,妈妈收拾完餐具,看到客厅里只有石头在玩车。她叫了声“方达呢”,没人回应,妈妈便往卧室里看了一眼,方达在里面。她进去又叫了声,还是没人回应,妈妈蹲下身去看方达的眼睛,方达一下哭了。
妈妈问:“怎么不在外面玩呢?我给你也买了一份拼图玩具。”方达哭的声音更大了,他说:“我才不要拼图,我要石头那个!妈妈,我再也不想石头来我们家过年了。”
石头在外面听到了,有点楞楞的,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你看起来很伤心,是吗?”妈妈说。方达点了点头。妈妈继续说:“我来猜猜你为什么难过,是不是因为妈妈今天都在忙石头的生日派对,没时间关心你,外公外婆舅舅们来家里也更关心石头,石头拿走了大部分礼物,你却只得到了一点点礼物?”方达又点了点头。
“你也想得到那么多礼物,你觉得不公平,所以你很难过,又有点埋怨。”妈妈没有停下来,接着说,“如果别人得到了我想要的东西,那么我也会觉得难过。”
“孩子,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种感受,你想知道这个词是什么吗?”妈妈将方达抱进怀里说,“这叫嫉妒。你想要石头的礼物和大家的关注,但你却得不到,所以你嫉妒他。”
方达疑惑地说道:“嫉妒?”
“对,没错!”妈妈答道,“这种感觉很不好受。”过了一会儿,她抱着方达的肩膀说:“妈妈永远最爱你!石头难得春节来玩,妈妈对他照顾自然要多一些,对你关心不够,妈妈向你说道歉。前几天,你们在一起不是也玩得挺开心的吗?”方达点了点头,情绪和缓了很多。
“还记得去年你过生日的时候吗?你收到了妈妈和外公外婆的什么礼物?”
方达的眼睛有些发亮,“是一辆漂亮的红色跑车——闪电麦坤,外公还送了我一个蓝色小叉车!”
妈妈问:“你现在还喜欢这些礼物吗?”方达高兴地回答:“喜欢啊!”
妈妈建议说:“那就拿出来和石头一起玩吧,看看哪辆赛车跑得快。”
“嗯,看看我的蓝色小叉车怎么在旁边随时待命准备换轮胎!”
负面情绪只是孩子的一种表达方式,妈妈们不需要把它想得多么严重。但妈妈们常常会说:“别这样,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其实,这样说等于否认了孩子的不良情绪,非但不会使孩子的负面情绪消失,还会助长孩子的压抑和否认,对孩子产生伤害。
小凯已经参加游泳培训2个月了,可他居然没有下过一次游泳池,原因是他很怕水。无论教练怎么保证游泳没有危险,小凯就是不相信。每次训练回来,小凯都要对妈妈说自己害怕极了,担心掉进水里没人救他。刚开始,小凯妈妈还表示理解他的担心,并让他先坐在一旁看其他小朋友是怎么学习的。可是2个月后她发现,小凯的担心一点都没有减少,他总是坐在岸上看着别人,丝毫没有尝试的打算。最后,她打算找小凯好好谈谈:“妈妈知道在水里的感觉有点可怕,学游泳也不简单,但你看别的小朋友在水里也没事啊,教练叔叔会保护你的。而且,如果你大胆一点,挑战一下自己,说不定就学会了呢,那样妈妈会为你骄傲的。”
尊重和疏导孩子的情绪并不意味着一味地迁就、无原则地满足和忍让。在恰当的事情上和时机下,应该鼓励孩子积极地调整情绪,特别是当他一直沉浸在消极情绪中难以自拔时,更需要父母的激励。
作为家长,应该清晰认识到合理释放、转化负面情绪的重要性,只有把有利的方面充分发挥出来,才能把弊端尽力压下去。
如何释放负面情绪?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可以有几种简单的发泄方式。比如哭泣,这是缓解不良情绪的好方法,不仅可以释放压力,也可以增强免疫力;再如大喊大叫、运动等,只要把孩子的身体调动起来,内心的苦闷也会随着肢体的一举一动逐渐被发泄出来。
8.有宽容心的孩子,人生之路更开阔
有人曾经对中小学生做过一次抽样问卷调查,其中有一个问题是这样的:“对于过去欺负过你或严重伤害过你的人,你会怎么办?”对于这个问题,只有29.9%的学生表示会原谅他,有近24%的学生表示很难原谅或绝不原谅,其余的学生则表示原谅但不会忘记。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能够主动宽容别人的孩子实在太少,而事实上,孩子的宽容心是一种非常珍贵的感情,它主要表现为对别人过错的原谅。这种感情对于孩子个性的健康发展,尤其是情感的健康发展,以及对于孩子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妈妈带着未满4岁的萌萌参加学校组织的亲子活动。当老师安排小朋友两个人一组完成搭积木的活动时,萌萌拒绝与身边穿着旧衣服的男孩合作,她甚至皱着眉头对妈妈说:“我不跟他一组,我不喜欢他穿的旧衣服。”
萌萌妈妈担心这些话被男孩听到后会影响他的自尊心,急忙把女儿拉出了教室,并在走廊里严厉训斥她:“你怎么可以说这样的话?”此时,萌萌只是茫然地看着妈妈不做声。
对于萌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表现得如此“无情”一点也不奇怪,因为他们已经能够注意到他人身上不同于自己的特性。研究发现,6个月以内的婴儿就能注意到种族和性别上的差异;孩子从3岁开始就会对人进行分类,并且能判断出哪一类人更好一些;到了5岁,他们会把一些优良的品德与自己认为好的那类人挂钩;到了8岁时,孩子才会注意到社会对不同人的态度;等他们再长大一些,就会懂得如何面对社会的偏见,开始理智地思考问题。
由于孩子长大后面对的世界是多元化的,所以,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父母应尽力帮助他们改变偏见,塑造具有宽容性的性格,而最好的时间是在孩子的幼年时期。
富有宽容心的孩子往往心地善良,性情温和,惹人喜爱,受人拥护,而缺乏宽容心的人则性情怪诞,易走极端,不易与人亲近,因而人际关系往往不好。因此,教孩子学会宽容尤为重要,这不仅仅是为了让孩子今天能和伙伴们处理好关系,更是为了给孩子将来的人生奠定基础。
一位母亲带着女儿到度假村去玩,那天去游玩的孩子较多,工作人员一时疏忽,将她的孩子留在了网球场。等工作人员找到孩子时,孩子因为一人在空旷的网球场呆着受到了惊吓,哭得非常伤心,工作人员满脸歉意地安慰她。不久,孩子的妈妈来了。看见哭得惨兮兮的孩子,妈妈蹲下来安慰女儿,并很理性地告诉她:“已经没事了,那个姐姐因为找不到你非常紧张,并且十分难过,她不是故意的。现在,你应该亲亲那个姐姐的脸,安慰她一下。”听了妈妈的话,孩子停止了哭泣,亲吻了一下蹲在她身旁的工作人员,并柔声告诉她:“不要害怕,已经没事了。”
孩子的宽容之心最主要的来源就是父母。要培养善良、宽容的孩子,家长必须以身作则,为孩子做好表率,同时抓住教育契机善加引导,使孩子具有良好的心态和应对各种环境的能力,让他们拥有快乐的人生。
小薇是独生子女,父母离异后,她跟妈妈生活在一起。由于家庭关系长期不和睦,小薇性格孤僻,不善与人来往。妈妈也不时地告诫她,叫她不要轻易相信别人,凡事得靠自己,特别是男人,更加靠不住,最好不要和他们接触。因此,小薇一个朋友也没有,同学和她说话,她就猜疑是不是别有用心。特别是男同学和她打招呼,她就认为对方没安好心,想欺负她。她总是处处怀疑别人,敌视同学,每天都生活在猜疑、恐惧的阴影里,精神压力越来越大。有一天,小薇终于承受不了这种压力,精神失常了。
古希腊一位哲人说过:“学会宽容,世界会变得更为广阔;忘却计较,人生才能永远快乐。”看来,只有度量大的人,才能有稳定的、积极的、健康的情绪,而只有这样的情绪才能创造出一个真正快乐的人。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很容易出现自我中心倾向,表现在人际关系上,就是过多地考虑自己的感受而忽略对方的感受,心胸狭窄。这会严重影响到孩子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从而影响学习。只有使他们学会宽容,才有可能拥有融洽的人际关系。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有缺点和不足是人性的必然。和同学相交,和朋友相处,完全没有必要求全责备,可以求同存异,只要同学和朋友的缺点不是品质方面的,不是反社会的,家长就应该鼓励和支持孩子与之正常交往。对于朋友的缺点和不足,对于同学心情不好时所说的话和所做的事,我们没有必要事事计较,事事都讲究公平合理。多原谅别人一次,多给别人一点宽容和理解,也是为自己多创造一份好心境,使自己在个性完善的道路上又向前迈进一步。
当然,宽容不是怕人,不是懦弱,不是盲从,不是人云亦云,这一点必须向孩子讲清楚。必须让孩子知道,宽容是明辨是非之后对同学、朋友的退让,而不是对坏人坏事的妥协。对坏人和得寸进尺的人是没有必要宽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