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说孩子才肯听 这样听孩子才会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人无完人,对孩子的缺点宽容些

1.没有“完美”的孩子

世上本就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更何况正在成长的孩子呢?而且,孩子身上所谓的优点和缺点往往是辩证的,表面看是缺点,实质却可能包含着优点的潜能。辩证法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处于转化之中,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孩子的缺点是能够转变成优点的。

人的能力从生下来那天起,就是在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下而成长起来的。因此,作为缺点表现出来的东西,也可以说是客观形成的一种能力。既然是作为能力养成的,就很难完全矫正。无论是缺点还是优点,就如同我们现在无法改变过去的事一样,是既成事实,无论如何都不能否认。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反省过去,从中吸取经验教训,重新沿着正确的方向努力。

当孩子感觉到自己不如别的孩子做得好时,他们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然后到父母那里寻求一个证实或者一些安慰。这时,父母要做的不是在孩子的伤口上撒盐,而应宽容、鼓励孩子,让孩子始终对自己充满信心。

每个孩子的能力都是不同的,他们总会在一些方面有不足甚至缺陷。如果连父母都看不起他们,甚至嘲笑他们,孩子必定会更加自卑,甚至自暴自弃,这会毁了孩子的一生。

所以,赏识孩子,不仅表现在夸奖孩子的优点和长处,也不只是激励孩子更加努力和勇敢,还包括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缺点、短处甚至是身体的缺陷。包容孩子的缺点,可以帮助孩子克服缺点、弥补缺陷,从而健康地成长。

何丽已经上幼儿园了,她最不喜欢上的就是手工课,因为她总是不能顺利地做好老师教的东西,她的手不像其他孩子那样灵巧。为此,她非常苦恼,回家问妈妈,妈妈对她说:“每个人的能力是不一样的,你可能不如别人手巧,可你也有很多他们没有的优点。再说了,妈妈小时候还不如你呢,你看我现在不是什么都会做吗?”

妈妈的话让何丽信心大增:“对啊,我虽然不如别人手巧,但我能唱出好听的歌曲,还会给其他孩子讲故事。”

上小学后,何丽讨厌上了体育课,因为很多体育项目她都做不好,她不如其他孩子跑得快,不如其他孩子跳得高,甚至连一些简单的动作都不能顺利地完成,体育老师经常说她“笨”。看着别的同学在操场上快乐地跑着、跳着,她只能伤心地掉眼泪。

她去找爸爸诉苦,爸爸把何丽揽在怀里,心痛地对她说:“不是你笨,是爸爸不好,把这个缺点遗传给了你,我小时候还不如你做得好呢,不信你看……”爸爸说着,非常笨拙地在地上做了一个前滚翻的动作。看着爸爸笨笨的样子,何丽不禁笑了起来,原来,这么优秀的爸爸也有缺点。

对于孩子的缺点或生理上的缺陷,父母应该通过自己的赏识和鼓励,给他们生活的自信和勇气。有时甚至需要一些善意的谎言,巧妙地“骗”一下孩子,让孩子在谎言中忽略自己的缺点,抹平心中的自卑。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宽容孩子的缺点,教育好孩子呢?

(1)接受、同情孩子的缺点

孩子并非生来就不同,他的某些缺点可能是他的个性所致,这不完全是他自己所能控制的,所以,父母不能以“孩子不应该这样”的想法来教育孩子,而要同情孩子的缺点。如果要改正缺点,孩子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这其实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孩子的优秀,父母应该注意这一点。

只有接受、同情孩子的缺点,父母才能心平气和地帮助孩子纠正缺点,所以在教育孩子上,心态决定一切。

(2)不要直接指责孩子的缺点。

人都喜欢听赞扬的话,他们不是不知道自己有缺点,只是不愿意别人说得太清楚。所以,父母不要直截了当地指出孩子的缺点,那只会引起孩子的反感。这是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

在指出孩子缺点的时候,最好先赞扬他的优点。孩子很粗心,你可以先夸他做事果断,就是不够细心;孩子语文不好,数学不错,你可以先夸他数学厉害,然后说,如果语文能再加把劲,那就更厉害了。

(3)避免错误的家教观念。

让孩子变得出色是父母的最大心愿。然而,父母教育孩子的错误观念以及由此导致的错误家教方法,不仅不能纠正孩子的缺点,反而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比如,一味批评和指责孩子,认为棍棒出才子,企图用这种压力迫使孩子改正缺点,这种想法显然是错误的,只会使孩子越来越没有信心,让情况变得越来越差。错误的方法只能得到错误的结果,因此,家长在抱着教育孩子改正缺点、发扬优点的美好愿望的同时,千万不要一厢情愿,不讲科学,采取这些错误的方法来教育孩子。

2.“屡教不改”,也要再多给些机会

一些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老是在同一件事上犯同样的错误,尽管大人百般提点、催促,他依然不改。例如,进家门老忘穿拖鞋,每次回到家鞋一脱,光着脚丫就进屋了;做作业马虎,提醒过的错字总是一遍遍地错,似乎永远都记不住……每当你对他谆谆教导、循循善诱,他虽虚心接受,却总是屡教不改;而一旦你终于狠下心决定“以武服人”时,他却先声夺人,哭声震天,而后依然我行我素,让父母真不知该如何是好。

东东放学后喜欢和同学在操场上玩,常常玩得忘记按时回家。为此,妈妈很生气,总是对他大吼大叫:“我已经听够你的借口了,再也不相信你了。这次你要接受惩罚。从下周开始,每天放学就回家,不能出去,也不能看电视。我不在的时候,会让姐姐看着你。回你自己的房间吧,晚饭已经没了。”可这样做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东东还是很晚才回家。

有一天,东东和同学在操场上玩得正开心,忽然想起问时间,才知道已经比规定回家的时间晚了半个小时。东东不想让妈妈对自己发脾气,于是立马不玩了,拼命往家赶。回到家后,他向妈妈解释:“我真的问时间了,但已经晚了,我是用最快的速度跑回家的。”

而妈妈也采取了与以往不同的做法。她说:“你虽然尽力往家赶,但我还是不高兴。我不想再看到你那么急急忙忙的,我希望你答应什么时候到家就能做到。我们已经吃过晚饭了。厨房也没剩什么吃的了,你要愿意就自己做个蛋炒饭吧。”

东东想:“妈妈真生气了。从现在开始,我一定要按时到家,她既然相信我,那我就不能让她失望……我也不想自己做蛋炒饭。”

妈妈采用这样的方法之后,东东果然比以前早回家了。

随着孩子日渐成长,那些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顽症”令父母们伤透脑筋、束手无策。孩子积习难改,究其根源,是因为形成了心理惯性和心理依赖。对这种孩子,简单的痛打无济于事,因为打骂只是对错误的惩罚,而不是对错误的纠正。其实,每个人都是在不断地改正错误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当孩子犯错误时,家长要充分理解孩子,多从孩子的实际需要出发,多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想问题,稍有进步就要及时表扬,还要教给孩子一些改正错误或改掉不良习惯的方法。

以下的小方法,不妨一试。

(1)让孩子做一本记录自己童年生活的杂记簿

事无巨细,只要是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点点滴滴都可记录在案。这样做,不仅可以让孩子的每件事都做到有据可查,还能让你清晰地看到孩子成长的过程。也可以让孩子定期写一封“回忆信”,回忆自己曾做错的事情,看看现在是否有所改进,写信的周期和频率可根据孩子改进的情况进行调整。

(2)适当地“放权”

例如,早上起床后,让孩子自己选择要穿的衬衫和裤子,罗列一些小家务让孩子选择承担,鼓励他们收拾自己的小天地等。当孩子做出错误的决定时,你可以提醒他这些错误决定可能导致不好的后果。比如说,当他把玩具随意扔到房间的地板上时,你可以告诉他,这样做会导致那些玩具在一段时间内找不到。

然后,你可以和孩子一起做一次“长辈失败研究”。不妨告诉孩子,爸爸妈妈也有失败的时候,举一个他能力范围内所能思考和分析的例子,请他来分析当时爸爸妈妈失败是因为什么,如果是自己遇到类似的情况,又该怎么处理。

(3)多给孩子锻炼成长的机会

人的一生就像小孩学走路的过程,尽管会摔跤,但跌倒后爬起来就是成功。即便孩子摔倒了一千次,但仍有第一千零一次站起来的可能,所以,家长一定要多给孩子成长的机会。

3.引导孩子学会“自我反省”

天下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方法不对的父母。作为家长,首先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当孩子犯错误时,把孩子暴打一顿,表面上看是在教育孩子,其实是家长在找补自己的面子。打过之后,自己的情绪得到了发泄,对孩子却无法起到真正的教育作用,甚至会使他自暴自弃。对待孩子犯错屡教不改的问题,应该冷静处理,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多理解孩子,倾听孩子的心声,然后用引导的方法来帮助孩子改正错误。

曾仕强教授在《组织行为学》视频讲座中举了一个教育孩子的例子。

小孩子在墙上涂鸦,生气没有用,骂他也没用,但也不能放任。怎么办呢?

曾教授的做法是这样的:

爸爸:(以欣赏的态度告诉儿子说)你画得真好啊,我怎么没发现呢?我觉得我们应该把这个带回去给祖父看。

儿子:画在墙上,怎么能带给祖父看呢?

爸爸:你真聪明啊,我怎么没想到呢?那怎么办?

儿子:画在纸上就可以带过去了呀!

爸爸:好。(拿张纸给儿子)

儿子画完以后,爸爸带儿子去祖父那里时果然把画拿给祖父看,获得了祖父的大力赞扬。儿子非常高兴,很有成就感,回到家里后——

爸爸:在墙上画画吧。

儿子:我不要在墙上画,要在纸上画,画了带给祖父看。

爸爸:那随便你吧。

曾教授得出结论:不能给小孩子讲道理,给孩子讲道理是讲不通的,要根据孩子的心理需求选择更好的沟通方法。

引导是一种根据孩子心理进行启发的教育方式。当孩子不会做某件事情的时候,你需要给孩子做出示范,引导孩子学会如何做;当孩子做错了某件事情的时候,你需要引导孩子自我反省,找到错误的地方,从而改正过来;当孩子取得了一点成功的时候,你需要引导孩子看到更高更远的目标,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

反之,当孩子不会做某件事情的时候,你呵斥他,孩子就会有一种受挫感;当孩子做错了某件事情的时候,你责骂他,孩子就会觉得非常委屈和无助;当孩子取得一点成功的时候,你生硬地说道:“一点点成功,有什么好骄傲的!”孩子的情绪就会立刻陷入沮丧之中。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孩子,必然会对父母产生极大的怨恨,无法拥有和谐的亲子关系。

教育上有句话叫做“教育是为了不教”。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教育者之所以要教育他人,目的是引导他学会学习的方法,养成自我学习的能力。

有位哲人说:“孩子是伴随着错误长大的。”父母的责任就是不断纠正孩子的错误,让孩子从错误中成长起来。

孩子长大后总是要走向社会的,不可能永远在父母的保护和指示下生活,所以,他必须学会独立地处理各种事情,此时,引导孩子养成正确处事的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

每个孩子都会经历第一次,第一次做一件事情总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就连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都会出现问题,更何况是年幼的孩子!他们身心发展不健全,动手能力差,做起事来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面对精彩的世界,他们想做一点事情,或者他们想帮大人做一点事,但他们总是做不好,尽管有良好的动机,却总把好事变成坏事。

比如,孩子第一次帮父母洗碗却打碎了碗,第一次帮父母做饭却把饭煮焦了,等等。面对这种情况,有些父母会呵斥:“叫你不要洗你偏洗,现在把碗打碎了吧,快走开,我来洗!”“连饭都不会煮,真是笨呀!”……这些父母责问的目的是想用直接的方法让孩子自我反省,但在反省之前,孩子的内心已经产生了反感及反抗的心理,因为父母的严厉指责伤害到了孩子的自尊,让他产生了逆反心理。这种情况下,孩子就会有意无意地做出更多的错事,甚至失去尝试的勇气。

晚饭后,一家人正坐在客厅里看电视,这时,隔壁的刘奶奶带着一篮橘子来看4岁的明明。明明最爱吃橘子,他高兴地把一篮橘子藏到自己的身后,然后剥开一个橘子吃了起来。这时,爸爸走了过来,他也拿起一个橘子准备剥开吃,却被明明发现了。明明大叫起来:“这是我的,不给你吃!”

爸爸问道:“为什么不给我吃?你每天吃的东西都是我给你买的呀!”

明明说:“这是奶奶给我吃的,是我最喜欢吃的,你就是不能吃!”

爸爸又问:“如果别人送我许多你爱吃的东西,你想不想吃?”

明明犹豫了一会儿,说道:“这个……想吃!”

爸爸接着说:“就是嘛,有好东西要学会与人分享,这样大家一起吃起来才高兴。而且,好孩子要有爱心,要懂礼貌,给爸爸妈妈、奶奶都剥一个。”

听了爸爸的话,明明觉得很有道理,便很干脆地答应了爸爸的要求。

面对明明“吃独食”的举动,很多父母可能会说:“这没良心的小祖宗,亏我对你这么好!(责骂)”“呵呵,这小鬼倒挺精的。(纵容)”“谁说这是你的!橘子上有写着你的名字吗?(对抗)”“小兔崽子,不给老子吃,老子就揍你!(恐吓)”这些消极的沟通方式不会让孩子明白爱心的重要性,甚至会让孩子产生一种误解:想要获得东西,就需要通过暴力。

相比于这些办法,明明爸爸的引导显然更有效。

孩子在年幼时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这并不是孩子的错,而是孩子的心理决定的。这时候,父母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父母对于孩子自私的行为视而不见,或者纵容,甚至责骂、恐吓,不仅不能引导孩子为别人着想,关心爱护他人,还会加剧亲子之间的隔阂。

4.善待孩子的谎言

面对孩子撒谎的行为,家长会感到十分痛心和生气,进而大发脾气,大声呵斥甚至打骂孩子。

实际上,孩子说谎不一定是存心想骗别人,造成孩子说的和事实不符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家长在发现孩子撒谎时,应该冷静地分析一下孩子说谎的原因,然后再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文文属于特别贪玩调皮的那种孩子。一天,他父母约几个朋友到家里看刚装修好的新房子,大家从屋子的装修风格谈到主人的个人素养,并赞美了一番他们身为父母的用心良苦。可是,正当他们在一边高谈阔论的时候,小家伙的破坏开始了,他拿着彩笔在房间里洁白的墙壁上画了一个“神气”的蜘蛛侠。

大人发现后,厉声质问孩子是谁干的,才5岁的文文被吓得不知所措,惶恐地说:“不是我,是豆豆干的。”说着便用手指着站在旁边的邻居家的孩子,还装出一副气呼呼的样子。

文文妈妈便问豆豆:“你说,到底是谁画的?”

豆豆委屈地说:“阿姨,不是我,真的不是我,是文文画的。”一边说一边哭了起来。

难道真的是自己的孩子在撒谎吗?这也难怪,刚刚装修好的房子还没有入住,就被弄“花”了,搁在谁身上都会大发雷霆。可面对这样的情景,文文妈妈的态度却缓和了下来。她先哄了哄豆豆说:“孩子别哭,是阿姨不好,我知道,一定不是你画的,阿姨不会冤枉你!来来来,我们参观一下这是谁的杰作呀?画得这么逼真,还真像电影里面的蜘蛛侠呢!”边说边对朋友们使了个颜色,于是,朋友们便装着夸奖道:“是啊,是啊!听说现在有一种装修风格就叫墙壁绘画,你们这是在哪请的设计师呀?”

做了坏事害怕被责骂的文文此时脸上露出了骄傲的表情:“妈妈,你真的喜欢这幅画吗?”

“是的,真的很喜欢,要是再填充一下颜色就更好看了。”

“妈妈,你还不知道吧,这幅画是我画的!”小家伙这才自豪地承认了。

妈妈拍了拍孩子的脑袋说:“虽然你画得很漂亮,可涂在墙上还是不好的。”

文文说:“妈妈,你真的不骂我了吗?

“是啊,真的不骂你了,知错就改,还是好孩子。以后要一人做事一人当,敢于承认错误,更不能说谎,知道吗?”

文文听了,惭愧地低下了头,咬着嘴唇说:“妈妈,我知道了,我就是害怕妈妈会打我才说谎的。”

文文妈妈是个睿智的家长,即使是在盛怒之下,也充分运用了自己的智慧,不但让孩子主动承认错误,还利用这件小事给孩子上了人生道路上有意义的一课。

谎言的产生一定是有原因的,它来源很广,对孩子来说,可能就是各种各样的压力,如父母给孩子压力,老师给学生的压力,同学们互相竞争形成的压力,等等。没有哪个孩子天生就爱撒谎,当我们在说孩子说谎的时候,先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也许很快就能找到解决的办法。

其实,孩子说谎并非大人眼中的“道德”问题,切勿盲目批评,否则,很可能真的把孩子“推上说谎”之路。

想要解决孩子的说谎问题,就要了解孩子因什么而说谎,这样才能做到对症下药。

(1)幻想型说谎的孩子

4岁的乐乐不愿上幼儿园,只要一进幼儿园大门,他就哭闹不停,说里面有大老虎。“幼儿园里怎么会有老虎?”张女士觉得儿子在说谎,就训斥了他一顿;但乐乐在幼儿园里仍哭闹不停,说害怕大老虎。老师看他的样子不像“说谎”,可幼儿园根本没有老虎啊。后来仔细查找才发现,一个小朋友穿了件虎皮纹罩衣,这就是乐乐口里的老虎。

专家说,处于想象敏感期的孩子会把书本上看到的或很久以前做过的某件事情和现实混混淆在一起,分不清现实和幻想。当乐乐看到虎皮纹罩衣时,就想到了其与虎皮的相似处,区分不出不同,于是出现了幻想型说谎。越是年龄小,想象力、创造力丰富的孩子,越容易出现幻想型说谎。

遇到这种情况,家长不能随便给孩子扣帽子,这样会扼杀孩子的想象力。最好的方法是告诉孩子什么是现实,什么是想象,让他逐渐把现实和想象区分开来,同时教孩子表达自己的想象,比如“我想”、“我希望”。

(2)攀比型说谎的孩子

周周看见邻居小朋友拿着妈妈新买的手枪,他虽然很羡慕,但嘴上却说:“告诉你们,我爸爸买了一支比你还要漂亮的冲锋枪。”

攀比心理是导致周周说谎的原因,他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并非有意说谎。还有些孩子,为了取悦父母、老师,赢得他们的表扬而撒谎,这也是为了满足自己受人关注、表扬的心理需求。

遇到这种情况,家长要多表扬孩子的优点,满足孩子渴望被人关注的心理;此外,父母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不在孩子面前说谎;对孩子或他人的承诺要认真履行,犯错后及时承认错误,并认真改正。

(3)逃避型说谎的孩子

有一次,徐女士亲眼目睹女儿将牛奶洒在地上,但当她问起这件事情时,女儿却矢口否认,还说是隔壁邻居小孩儿干的。

因为做错事、害怕承担责任或者不愿做某件事而说谎,这在年龄稍大的孩子中普遍存在。对于逃避责任的孩子,父母应明确态度,告诉孩子自己喜欢诚实的人,鼓励他们说出真相;当孩子说出实情后,不要因为他做错事而责怪他,而要教他以后遇到此类问题时的正确处理方法,这样既能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以后不再犯类似的错,也能防止孩子因害怕批评而说谎。反之,如果父母不引导,而是一味批评,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孩子面不改色地随意说谎。

5.禁用“恶语”伤害孩子

也许你从来没想到过,自己随便说出来的一句话,会对孩子的心灵产生多么重大的影响。你所使用的语句可能让孩子更加乐于合作,更加自信,但也可能令他们感到挫败和自卑。

因此,父母应该多说能解决问题并让孩子快乐的话语,永远拒绝那些伤害孩子的话从自己的口中说出。

提起对孩子的伤害事件,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被人抢劫、勒索、欺负、性侵害以及被父母或教师体罚等。但对孩子而言,他们怕“软”伤害远胜过这些“硬”伤害,在他们的心中,排在第一位的是软性的“语言伤害”。“中国少年平安行动”组委会曾公布一项内容为“你认为最急迫需要解决的家庭伤害”的专项调查,结果显示,81.45%的被访孩子认为家庭“语言伤害”是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经常遭受“语言伤害”的孩子,心灵会被扭曲,即使成年之后,也会出现较多的行为障碍和个性弱点,难以适应社会。为了保证孩子能够健康成长,父母要对不良语言的严重后果予以高度关注,不要以为区区几句过头话不会对孩子造成多大危害,气急之下就口不择言地说许多刺激孩子的话,对孩子造成了心理伤害却浑然不知。

要知道,这种心灵的伤害比肉体的伤害更严重。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和“最亲近的朋友”,切不可成为这样的伤害者,让孩子感觉“最亲近我的人伤我最深”,因而疏远、躲避父母。

在一家商店里,小强非要买滑板,妈妈说:“你已经有两个了,不能再买了。”

小强说:“我就要。”

妈妈生气地说:“你这个孩子,怎么这样贪得无厌!”

听到妈妈的呵斥,小强立刻躺在地上尖叫起来:“我就要,现在就要!”周围的人都对他们投来诧异的目光,小强妈妈十分羞愧,一气之下就走出了商店。

在外面站了一会儿,小强妈妈觉得自己应该做些什么,就进去对小强说:“我知道你很伤心,很生气,我为我刚才那句话向你道歉。另外,我有个好主意,你愿意试试吗?”

此时,小强已经停止了尖叫哭泣,不解地看着妈妈。

妈妈说:“你想要滑板,可我不愿意给你买。我们可以到别的商店看看,有没有商店愿意把它作为礼物送给你。”

于是,小强高高兴兴地拉着妈妈的手来到另一家商店,问售货员是否愿意“送礼”。两人走了4家商店都碰了钉子,走到第五家时,小强说:“我不买滑板了,我还是玩家里的那个吧。”

遇到上述案例中的情况,通常情况下,父母的反应都会说“你不应该尖叫”、“不许哭”。但作为一个人,出现这些情绪是正常的。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情感,允许他们表达,否则定会造成对孩子心灵和情感的伤害。

怎样才能避免对孩子造成情感伤害呢?下面的建议,父母不妨参考一下。

首先,要清醒地认识到“语言伤害”的严重程度,在思想上高度重视。

其次,要多鼓励孩子,采用积极性语言教育孩子,时时刻刻注意不对孩子说伤害他们的话,尤其是在“恨铁不成钢”或气急的种种情况下,更要保持理智,控制好情绪,努力做到和风细雨、循循善诱。

再次,讲究批评的艺术,要以提醒、启发来代替指责、训斥。例如,用“我相信你可以做得更好”鼓励孩子有更努力的动机,用“没关系,慢慢来,尽力而为”帮助孩子调整焦虑、紧张的情绪,等等。

最后,要做好自我调整,以平常心看待自己的孩子,根据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因材施教,避免说出诸如“你怎么越大越……”“你都这么大的人了,竟然还……”“你怎么就不能像人家……那样呢”“我刚才是怎么跟你说的”之类的话,这些话语都会刺伤孩子的自尊和心灵。

已经习惯为孩子负面贴标签的父母要如何改变自己的语言呢?如果你已经伤害了孩子,请你先用“拥抱治疗法”来消除孩子心中的阴影,同时为你们的亲子沟通建立通畅的沟通渠道。

(1)紧紧抱着孩子,认识到自己以前曾经在不知不觉中向孩子心中传输过负面的评价,为自己给孩子带来的无意识伤害真诚地道歉,并传达自己对孩子的爱和赞赏:“宝贝,对不起!妈妈不应该说你胆小,妈妈知道你是个很坚强、勇敢的孩子……”这时,一定要调整引导的方向,即是积极正面的,而不是负面的,应该说“宝贝,妈妈很喜欢你勇敢自信的样子,真可爱”,而不是“你再这样,我就不喜欢你了”。

(2)请学会用反义词,即当你想对孩子的行为进行不好的评价时,先想想这个词语的反义词是什么,然后再说。例如:把“胆小”换成“大胆些”“勇敢点”,把“依赖”换成“独立”,把“懦弱”换成“坚强”,把“脾气大”换成“宝贝,慢点,放松”或“嘘,小声点说吧!妈妈愿意听”,把“贪玩”换成“游戏的时间到了,宝贝,我们现在来讲故事啦”,把“你很任性、倔强”换成“冷静些吧,亲爱的孩子,妈妈爱你,愿意跟你一起来看看是什么原因让我的孩子不开心呢?好了吗?愿意跟妈妈说说吗”。

(3)积极鼓励孩子。你可以这样跟孩子说:“再坚持一会儿,宝贝,你可以的。”“宝贝,你再专心一些,会更好,你一定行。”“你已经记得很好了,你一定可以记得更牢,一起加油哦!”除了这些积极的鼓励的语言,当孩子做到时,还可以给他一个击掌,再来一句“YES”,你会发现孩子的自信心与日俱增,眼里身上都充满了胜利者和自信者的光芒。

总之,“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同样是语言,功效却截然不同。父母们若想科学地教育孩子、关爱孩子,就该多用“良言”,禁用“恶语”,以免对孩子造成“语言伤害”,酿成无法挽回的过错。作为父母,为了孩子,从现在开始,改变自己的说话方式吧。

6.让孩子自己选择,更容易解决问题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孩子有时会一口拒绝父母的意见或指示?答案很简单:巩固他独立自主的权益,是孩子的本能。

为了避免在这一点上和孩子发生冲突,父母给孩子“提供选择”是个好办法。

举个例子,孩子要买一套运动衣,家长可以和孩子讨论,你说:“儿子,运动衣马上就给你买,你是买70块钱的,还是买100块钱的?”他选择哪种,你就给他买哪种。

这种选择给了他一个民主的机会,一个掌握话语权的机会。不让他在处理问题时独来独往,给他一个小的范围,让他在这个范围里去实施自己的计划,这样,孩子便在听话与不听话之间用这种选择的方式教育了自己,进而不再跟家长对抗。

实际上,有很多智慧的方法可以避免让孩子和家长分庭抗礼,产生对峙。比如,在学习方面,孩子很可能会由于各种原因造成偏科,这时候,家长可以尝试新的办法来教育孩子。一方面,自己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领悟对方的感受,给他转圜的余地,尊重孩子的选择,给予孩子重新考虑的机会。另一方面,让自己作为孩子的学习顾问,以建议的形式、探讨的语气给孩子一定的宏观引导和帮助,告诉孩子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兴趣应是多方面的,要培养自己广泛的兴趣爱好,同时也让孩子明白:学习不能光凭兴趣,尤其是小学阶段,是接受基础教育的阶段,不能偏科。在生活方面,家长也可以改变以往的做法,让孩子自己选择,这样做更容易解决问题。

孩子慢慢长大了,任性的花样层出不穷。早上起来,王女士给儿子准备好黑色的袜子,但他就是哭着闹着不肯穿;换一双黄色袜子,他继续闹,仍然不肯穿,即使强制套到脚上,他也会使劲把它脱下来。闹完了,哭累了,脾气也发够了,让他自己挑,结果,他还是穿了原来那双黑色的袜子。儿子天天这样,王女士苦恼不已。不过幸运的是,一次无意间,王女士发现了孩子的秘密。当时,为了省事,王女士预先拿好两双袜子,并向儿子询问了一句:“儿子,你想先穿黑色的袜子,还是黄色的?”“黄色。”儿子很干脆地回答,没有做出往常不合作的举动。太阳从西边出来了——儿子的合作让王女士大感纳闷,原本准备预留5分钟僵持的,没想到几秒钟就解决了。既然这么顺利,王女士就顺势多问了一句:“儿子,你准备先穿左脚,还是右脚?”“右脚。”儿子的回答爽快得令王女士难以置信。那天没有费一点力气,就解决了一个大难题。

好的行为经常做,就可以固化为一种好的习惯;好的习惯养成了,就可以造就一种好的性格,但前提是要弄清楚这种好的行为是如何发生的。如今的孩子接触外界的机会很多,在许多事情上已经有了自己朦胧的看法与态度,包括“选择”在内的各种自我意识也渐渐萌发。其实,孩子对黑色与黄色的袜子并没有太强烈的好恶区别,只是希望能通过选择得到大人的尊重和认同,从而产生一种孩子特有的成功感和满足感。

李女士怀孕7个月左右的时候,在娘家住了大概两个月。那段时间,不到3周岁的小侄女茹茹一直跟她在一起。其间,她体会到小孩子的教育真是挺有学问的。每次李女士的父母带茹茹出去的时候,她都要求他们抱着或背着她走,不管用什么方法,她总能说服爷爷奶奶为她“服务”。

有一次李女士带她出去,要走挺远的路,但由于事先大人们都告诉过茹茹:不能让姑姑背你,姑姑肚子里有宝宝,怕累。所以,她一直都没要求李女士背她。可能是真的有点累,茹茹走着走着就停了下来,说:“姑姑,我好累啊!”李女士知道,这孩子肯定又在打什么鬼主意,便也装着好累的样子说:“这样啊,姑姑也好累啊,都走不动了,要不你背姑姑吧!”李女士看到茹茹的表情由惊讶变为失望,还有些难过,有点心疼,便接着说:“宝贝,我们先在这休息一下,然后一起加油走回去,爷爷一定会夸奖我们的!”茹茹低头开始犹豫,李女士趁机说:“你是要背姑姑回去,还是我们休息一下走回去,你自己选吧。”想了一会儿,茹茹终于说:“我背不动姑姑,走回去好了。”于是,两人小小地休息了一下,便一起手牵手走了回去。一到家,她立刻跟她爷爷炫耀道:“我是自己走回来的,姑姑都走不动,我走得动!”听了这话,大家都争相表扬她,让她美得不行。

不要小看孩子的能力,他们真的可以做得更好,只是作为大人的我们要懂得放开手,让他们有更多锻炼的机会。不要小看孩子的判断力,他们绝对能选择好的、对他们成长有利的事情,只是有的时候,他们不知道某件事情的坏处到底有多坏。只要加以正确地引导,每个孩子都能凭借自己的分析做得更好!

李明小朋友挑食现象严重,不喜欢吃的东西一口也不吃,王女士多次劝导没有丝毫效果。又到吃饭时间了,李明一看见满满的一碗饭,还有鱼圆、白菜、蛋汤,眉头就皱了起来。王女士问她:“是不是不要吃饭。”他摇头。“不要吃菜?”他又摇摇头。“不要喝汤?”他还是摇摇头。既然愿意吃,为什么摇头呢?到底是什么原因?王女士耐下性子,先喂他,可他不肯吃。突然,王女士脑中闪过一个念头,何不换一种方法试试,比如允许他少吃一点呢?于是,王女士对李明说:“这样吧,你能吃多少就吃多少!”听见这话,李明马上点点头,拿起筷子就吃了起来,一会儿就吃下了半碗饭菜,还一边吃一边瞄王女士一眼,王女士高兴地对他拍拍肩。

从这件事中,家长可以领悟到:孩子不吃饭,其实是有他的想法和原因的。满满一碗饭对孩子来说可能就是个心理负担,这时,只要家长能给他一个选择的台阶,使他减轻心理负担,他便能愉快轻松地进餐。可见,孩子有他的内心想法和需求,有些想法他不善于用言语表达,便由行为表现出来。但即使是外显的行为,也有多种不同的表现方式,而且在孩子的行为表现背后还有成人所不可理解的心结。如果家长无法破译这份密码,就难以与孩子进行沟通,这样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所以,只有深入地了解孩子的内在需求,采取适当有效的对策,家长才能开启孩子的心志,培养其健康的人格。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而家长总是把孩子当作受教育的对象甚至是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的客体来对待,对孩子们只讲他们的责任,而很少提及他们的权利。功利主义观念又促使家长自觉或不自觉地为孩子去选择道路,设计未来,用自己的意志去控制孩子,忽视孩子本身的兴趣爱好;遇到与孩子的意志发生冲突时,缺乏应有的教育耐心,处理时求快、求省、求便,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滥用权威,这样会严重挫伤孩子的主体积极性。

如果我们只是用言语来劝告孩子这样不好,那样也不好,也许孩子当时会照你的意愿去做,可时间久了,就没什么作用了。我们需要选择的机会,孩子更需要选择的机会,所以,请给孩子多一点选择的机会。

7.肯定式批评,先说Yes再说No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犯一些错误,批评孩子可以说是所有为人父母者的必修课。但如果不分时间、地点,采用不适宜的方式批评孩子,甚至把批评变成对孩子的情感虐待,就有可能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使孩子和父母唱对台戏,与教育初衷背道而驰,最终造成孩子自卑、孤僻的性格。

因此,对于孩子的任何缺点和不足都不应归于长远,不能归罪于孩子本人,而应首先肯定孩子的本质是好的,他的缺点只是暂时的,是外界原因造成的,这样,他才有改变的可能性。记住,永远用语言来肯定孩子好的方面,引导他向好的方向发展,而不去固定他的缺点和弱点。

著名的教育家詹姆士说过一个教育孩子的诀窍:孩子们都需要肯定。

有这样两位小学生的母亲,当她们发现孩子的作业做得很不认真时,采取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效果也大相径庭。

一位妈妈发现孩子的作业写得特别潦草时,非常生气,盛怒之下撕了孩子的作业本,说道:“说了你几次了,你怎么就不长个记性,作业还写这么乱,你给我重写。”

孩子拿着撕碎的作业本,望着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就这样被妈妈毁于一旦,很是生气,嘀咕道:“我就不给你好好写,爱撕你就撕,看你能撕多少。”生气归生气,但明天的作业还得交,无奈只得重新写过。孩子心里憋了一口气,写得还不如之前好。妈妈见了大怒道:“我的话你怎么就是不听呢!”妈妈刚想撕掉,可一看表已经10点多了,重写已经不可能,只好这样了事。

而另一位妈妈发现孩子作业写得很糟糕时,虽然也很生气,但她克制住了自己不满的激动情绪。她知道,孩子不是不能写好,而是态度不认真。于是,她对孩子说:“你今天的作业怎么写得这样潦草,这样写,老师会认不出来的,你最好重写。我知道你不愿意,可为什么我还要坚持让你重写呢?因为妈妈相信你能写好,写第二遍肯定会比第一遍写得快,而且会好得多。妈妈绝对相信你!”

孩子一听妈妈的话,再看看自己写的字,说道:“妈妈,我再重写一遍。这次我一定认真写。”写完后,他让妈妈看自己写的作业,妈妈认真看过后,高兴地说:“我儿子的作业写得真工整,一定会得到老师的表扬。”后来,这个孩子的作业一直都写得很好,妈妈每天都会表扬他,他学习的劲头更足了。

同样是要求孩子重新写作业,前一位妈妈采用了训斥、强制的办法,给孩子的是压力;而后一位妈妈给孩子的是信任、鼓励,是动力,其结果自然不同。

现实中,很多父母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都会去批评和指责孩子,而批评和指责的本质都是消极暗示。潜意识的特性是无所甄别、照单全收的,所以,“你怎么这么笨啊”这句话就会被潜意识理解为“我笨”,并且形成自我定位;“你看看人家孩子,你再看看你”,潜意识就会被理解为“我不如别人家孩子”;“都和你说多少次了,你怎么就是记不住”,潜意识里会被理解为“我记不住”。

生活中,有些父母恨不能把嘴挖下来放在孩子耳朵边告诉他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可是,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往往很难成功。这时,父母会很无奈地说:“我已经尽力了,这些年为了这个孩子,我不知道操了多少心,摊上这样的孩子,做家长的也只能认倒霉了。”但是,他们哪里知道,恰恰是他们的消极暗示造成了孩子的消极定位,使孩子丧失了追求成功的自信。

我们再来分析赏识教育所用到的话。“你已经做得非常好了,如果再加把劲,你会更优秀”,潜意识里会理解为“我是优秀的”;“你已经很努力了,我相信你一定可以在下次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潜意识里会理解为“我很努力”;“爸爸上次和你说的事你做得非常好,这次忘记了没关系,我相信你下次一定可以记住”,潜意识里会理解为“我能记住”。这样,通过积极暗示,孩子就会有一个积极的自我定位。

由于不懂教育方法,大多数家长都会在教育的过程中否定子女,造成孩子消极的自我定位。其实,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牛顿或爱因斯坦,但大部分人之所以成为普通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的父母运用了造就普通人的方法教育他们。

父母对子女的否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给孩子否定、消极的暗示。

(2)当孩子提出某些建议的时候,不予考虑。

(3)给孩子设限,想当然地认为孩子不可能达到什么样的程度。

(4)对孩子的兴趣爱好实施打击。

(5)当孩子表现出要做家务劳动或者回报父母的动作时,予以制止。

(6)对孩子的目标表示怀疑。

事实上,日常生活中,父母对子女的否定不单表现在这几个方面。父母一切消极的行为和语言都是消极暗示。

孩子的年龄越小,越容易受到暗示的影响,暗示的时间越长,就会越顽固。自我定位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会一直指导我们的人生。

对孩子来说,犯错误其实是一个认识规矩与规则的过程。因此,当孩子犯错误时,大人首先应该弄清楚孩子是不是明白相关的社会规则与规矩,再判断应不应该批评孩子。父母应该针对孩子所犯的错误,用简明、扼要的话语指出他的错误所在,并告诉他只要改正,仍然是讨人喜欢的孩子,引导孩子朝正确、积极的方向发展。

批评孩子时,家长有几点需要注意。

(1)避免当众批评孩子

当众批评最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引起孩子的厌烦心理。有些父母认为,当着别人批评孩子,可以更好地激发孩子的自尊心,刺激孩子改正错误。但事实上,孩子的心灵是很脆弱的,这种刺激带给他们的更可能是伤害,而非激励。

(2)在肯定中批评

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赏识和肯定,父母批评孩子时,也应该设法寻找孩子错误中的闪光点,肯定孩子以前的努力和成绩。肯定中批评是最有效的批评,不仅可以督促孩子改正错误,还可以帮孩子建立自信。

(3)对事不对人

父母批评教育孩子时,应该尊重孩子的人格,做到对事不对人,不能因为一两次的小错误就否定孩子以前的努力,更不能搞大清算,把孩子以前所犯的错误一一列举出来,将孩子批评得体无完肤。只需明白地告诉他,这件事情做得不好,错在什么地方,以后要注意改正,这就足以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达到教育目的。

总之,我们要正确对待孩子的缺点和错误,先说Yes再说No。只是要给孩子“你能行”这样一个信息,当他有了“我能行”的自我定位时,就会对学习产生兴趣,并且逐渐改善自身行为并持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