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设施
1.鼓楼
鼓楼位于吴山东面,南接十五奎巷,北临大井巷,东迎中河路,西靠伍公山,是清河坊历史街区东南面的起始点。鼓楼古代为滨海敌楼,始建于五代时期的南朝,距今约1400年左右,先后名为新城戌、朝天门、拱北楼、来远楼、镇海楼,民间俗称鼓楼。隋开皇九年(589年),隋文帝杨坚平陈,罢郡置州,始有杭州之名,而此地也被命名为新城戌;唐末藩镇割据,战乱频繁,出于军事和政治经济上的需要,钱多次拓展和营建杭州城,并在隋城基础上筑杭州罗城,周七十里共建十座城门,就将新城戌改建为朝天门;元大德三年(1299年),经重新修建,改朝天门为拱北楼,大书法家赵孟颔还为此题《上拱北楼》。明代后期由参政徐本改名为镇海楼,明正德年间,因日本没落武士和浪人侵略浙江沿海,威胁杭城,故于镇海楼置大钟一座,大小鼓九只,作为报警报时之用,明朝嘉庆三十五年(1563年),浙闽总督胡宗宪为防御倭寇侵拢重建镇海楼,并请当时的大文学家徐文长撰写《镇海楼记》,勒石立碑于鼓楼。鼓楼直至于“文革”时期被拆除。重建后的鼓楼单体占地面积为865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046平方米,高19.47米,其中,城基内展览厅面积为260平方米,仿照明代鼓楼建筑形式,采用五开间、二重檐歇山顶风格、木斗拱装饰。为保护原有城墙遗址,鼓楼城基部分采用“抬”的办法,并充分利用架空的鼓楼城墙墙基,展示鼓楼城墙遗址。重建的古楼已经成为了杭州的标志性建筑,与吴山西面的城隍阁遥相呼应。
2.御街陈列馆
2008年3月,在中山南路112号被烧毁的居民宅基地里,考古部门挖出了南宋、元、明、清及民国等不同历史时期的道路遗迹,也使得埋在最底层的800年前的南宋御街重见天日。
在中山中路112号御街遗迹处,建起一个面积约为300多平方米的开放式御街陈列馆。考虑到尽可能不破坏地下的御街,设计者借鉴了浙江南部廊桥所采用的编木拱结构,利用大屋顶覆盖所形成的灰色空间,将陈列馆主体与其所属区域连接起来,构建富有力量感的动态曲折屋顶。
陈列馆分为御街透明展示区、御街展览馆、太湖房、辅助用房四大区块。参观者从入口进入就能感受到强烈的视觉冲击,同时还能透过门口的钢化玻璃和下沉庭院设计,一睹百年古道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