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超算:“银河”“天河”的故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0章 春天放歌(2)

【快刀子将军】

科学的春天终于来了。可春天也有倒春寒啊。

慈云桂带着巨型机研制重任兴高采烈地回到学校,竟有人指责他“爱出风头”“不自量力”,埋怨他领回了一个“白发工程”——大家都干到白发苍苍了,也未必能干成。

这些话虽然刺耳,却也不无道理。

人家“世界巨型机之父”西蒙·克雷研制“克雷-1”时,是什么条件?有世界上最深厚的技术积累,最雄厚的经济支撑,最完备的工业基础,最佳性能的元器件,最先进的制造工艺!

他慈云桂又是什么条件?正如有些人说的,他的研究所兵不够百,在全国同行里只能算个“小兄弟”。本来就条件艰苦,又经过南迁“雪上加霜”。国家百废待兴之际,经济落后,工业基础薄弱,电子元器件性能低劣,工艺水平极端落后。外国早已进入电子时代,实现了自动化流水线生产。中国依然是“手工作坊”,有些工序甚至还是“象牙雕刻”……

人家西蒙·克雷不喜欢喧嚣的城市生活,而偏好丛林里的安静日子。公司就在距离总部80公里的森林里为他建设了一座现代化实验室,让他带领团队在那里心情舒畅、安心适意地搞研究。

而慈云桂却要面对长期“阶级斗争”“突出政治”形成的官僚主义习气、“左”倾思想的余孽沉疴。它们对科研工作的影响,他过去已经领教够了。

就凭这些,他慈云桂如何成为“中国克雷”?

好在慈云桂面临的这些困难,国防科委也想到了。他前脚刚回学校,国防科委副主任张震寰后脚就跟到了学校。

张震寰一下火车,就握着前来接站的慈云桂的手说:“我是来给你当马前卒的。我们俩,还是在北京说的那句话:技术问题你慈云桂包了!其他问题我张震寰包了!”

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张震寰,参加过“一二·九”运动,1938年入党,曾任新四军四师九旅政治部主任,1961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既受过高等教育又长期征战沙场的张震寰,养成了当机立断、勇于担当的军人作风,兼有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知识分子情怀。

张震寰的性格,从他批阅文件的方式便可见一斑。凡下级上呈的请示报告,他阅后都会分轻重缓急,分别打上“+”“++”“+++”,批注了三个“+”的,那是十万火急,必须马上办,万万不可延误。

前不久,计算机技术专家胡守仁前往德囯考察,到了北京后突然想起应该随身带些外汇,以便在国外发现先进元器件时及时购买一些。

情急之下,胡守仁抱着试试看的心情,直接找到张震寰汇报自己的想法。

张震寰爽快地说:“我们出国一次不容易,是应该趁这个机会多做些调研。这个外汇,急事特办,我批!”

胡守仁说:“张副主任,那我让研究所赶紧把报告送来吧?”

张震寰笑着问道:“你们是哪天的飞机?”

胡守仁说:“明天下午。”

张震寰笑着问:“打报告还来得及吗?”

说完,张震寰拿起笔,写了一份特批笺,并在右上角批了三个“+”,交给秘书去财务拿钱。

秘书正好在打电话下通知,便把特批笺先放一旁。不久,张震寰从办公室出来,看见那份文件依然放在桌子上,立刻暴跳如雷:“你看见那三个‘+’了吗?还在这儿打电话!就不能办完了再回来打电话吗?”

半个小时后,张震寰把外汇交给胡守仁说:“这是一万美金,发现有价值的东西,不用请示,买回来就是。”

这就是张震寰的办事风格。在国防科技领域,大家都称张震寰为“快刀子将军”。

张震寰在校领导陪同下登上接站的轿车。校领导吩咐司机:“师傅,到学校招待所。”

张震寰说:“咱们还是先去看看计算机实验室吧。”

在计算机实验室,张震寰边参观边听慈云桂汇报。参观结束后,校领导说:“咱们上招待所吧?”

张震寰又说:“不急,你陪我到周围转转吧。”

校领导说:“张副主任下来蹲点,总要住一段时间,以后转的时间多的是,都十二点半了,先去吃了饭再转不迟。”

张震寰说:“转了再吃,正好多吃两碗。”

校领导只好又陪着他在校园里转悠。转到学校南大门,张震寰突然停下脚步,指着大门旁一间小耳房问:“这房子是干什么用的?”

陪同的后勤部门负责人回答:“暂时存放着一些教学器材。”

张震寰说:“能腾出来吗?”

后勤部门负责人说:“首长,没问题。”

张震寰说:“那就安排我住这儿吧。”

校领导连忙摆手:“张副主任,这可使不得。我们已经在招待所为首长安排好了套间。”

张震寰执意道:“套间,我这次就不住了,还是住这里好。”

校领导说:“这里条件实在太差了。长沙的冬天寒如冰窟,晚上穿着棉衣裤睡觉依然冷飕飕的;夏天则热似蒸笼,光了膀子还汗流浃背。怎敢让国防科委来的领导住这种地方。”

张震寰却说:“这里已经很好了,当年打仗能找到这么一间房子,感觉就像住宫殿了。”

校领导说:“可现在毕竟是和平时期嘛。”

“现在既是和平时期,也是战争时期。”张震寰指着一旁的慈云桂说,“我看慈教授带领大伙干的巨型机,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这场战争也同样激烈啊。住这里虽然没有宾馆的套间舒适,但这里一抬脚就进了学校,便于上实验室了解情况,大家有事找我也方便。”

校领导拗不过,只好让张震寰这位副大军区级首长下榻在学校大门的耳房里。

当晚,慈云桂再次前来探望张震寰。张震寰赶忙起身,拉住慈云桂一块坐到一张简易沙发上。

慈云桂看着这间简陋的大门耳房,满含歉意地说:“让张副主任住这儿,我们心里真有些过意不去呀。”

张震寰说:“我不是说了嘛,你现在也是在领着大伙打仗呢,我现在是一名工兵,来给你开路的。”

慈云桂说:“这可不敢当,张副主任是来给我们指路的。”

“慈教授,咱们都不用客气了。”张震寰快言快语道,“慈教授,巨型机的事怎么样?有什么困难尽管说。”

慈云桂摇头、苦笑。

张震寰拍着慈云桂的肩膀说:“有些问题你无可奈何,主要是你权力太小。没关系,我权力比你大,张主任(张爱萍)、李政委(李耀文)权力更大。你解决不了的,我来解决;我批不了的,我直接找他们俩批去。何况这次任务,是邓小平亲自决断的大工程,你慈云桂担纲这一重任,也是邓小平亲自点的将。有了这两条,我就不信还有哪个吃了熊心豹子胆敢不听招呼!”

慈云桂坦陈:“我们研究所,虽然干过我国第一台晶体管通用计算机‘441B’、第一台每秒百万次计算机‘151’,但相对巨型机来说,那都是小工程、小项目。单靠我们研究所这些人,恐怕干不下来。”

对此,张震寰深有同感:“巨型机确实是个国家级大工程,必须举全国之力,才干得成。国防科委已经做好为你们组建大队伍的准备。慈教授,你去调查,你发现谁、需要谁,我给调谁!”

关于队伍问题,慈云桂早已深入国防科委各单位、全国各大学调研过,队伍人选,慈云桂已胸有成竹。

慈云桂说:“七机部在湖南有个研究所,有批计算机人才正闲着呢,能否借用他们几年?”

张震寰说:“为什么要借用?那样别人来了能安心工作吗?干脆把他们调进你们研究所。”

“那敢情好!”慈云桂眉开眼笑,但随即欲言又止,“可是……”

张震寰知道,慈云桂“可是”后边的话是“我能调得了吗”。

这事,对慈云桂确实“难于上青天”。但对曾出任过战略武器试验委员会副主任、做试部长的张震寰来说,虽非易事,却也比慈云桂容易。

“这事你办不了,我来办!”张震寰痛快地表态,并拍着胸脯说,“慈教授以后要我调人,就走‘直通道’。什么报告、画圈,统统免了!你只需给我开个名单,我直接找张主任、李政委批去,看哪个单位敢不放人。要干成事,非这样干不可!今后,你要我办什么事,一不用报告,二不用写信,只要来张便条,不要头尾,写清一二三就行。要我什么时间办好,我就什么时间给你办好。不要经过秘书,直接给我打电话。半夜办的事,直接打我家,我起来接!”

慈云桂很快就列出一张急需商调的名单。张震寰当天就带着这份名单返回北京,在第一时间要到张爱萍主任、李耀文政委的批示,然后在批示旁加了三个“+”,再交给自己的秘书去落实。秘书看见那三个“+”,立马拿着首长的批示去找干部部门。

过了一个月,张震寰打电话问慈云桂:“人到了没有?”

慈云桂回答:“暂时还没有,不过听说快了。”

张震寰一放下电话,就跑到干部部门发脾气:“办事要简化手续,不能拖拖沓沓,别跟下边的人打官腔。怎么对完成任务有利就怎么办,不这样干,什么时候才能把亿次机弄出来呀?”

一个月后,七机部驻湖南邵阳的21名计算机技术人员,连同家属小孩一股脑儿来到了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办事如此神速,慈云桂已经大喜过望了。可张震寰还不满意:“调几十个人用了两个月,这样的办事效率,中国啥时才能现代化?!”

张震寰快刀斩乱麻。国防科委基地、航天部、石油部、核工业部以及复旦大学、武汉大学、湖南大学、湘潭大学等单位的计算机人才,纷纷向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研究所集结。

在中国巨型机起步之初,慈云桂办事可谓阻力重重,甚至在自己的“管辖范围”,有些时候、有些事情,都有人敢顶着不干。每逢这种情况,张震寰这把“快刀子”,就“一竿子插到底”。

计划投产的日子眼看就要到了,可计算机工厂建设还有40多个问题没解决,而且都是些超出“政策”、慈云桂拍不了板的事。

张震寰又火速飞到长沙,提着行李直接钻进工厂车间,站在机器旁,蹲在图纸前,向工人师傅请教,向技术人员征求意见,最后再来到厂长办公室,直截了当地问:“有什么事要马上解决?你说,我拍板。”

厂长说:“厂里缺个总工艺师,我们好不容易物色了一个,技术很好,就是级别太低了,才是个助理工程师。”

张震寰瞪着眼珠子说:“你管他什么级别,只要技术上拿得下就行。”

厂长说:“可用他就要突破政策规定。”

张震寰说:“我们共产党员办事要实事求是,一个人该不该用,主要看在工作上是否能胜任,不要太注重那些表面的东西。要是我是厂长,我就用他。巨型机任务十万火急,有些东西不能被所谓的政策捆住手脚。”

绕接组组长说:“张副主任,您都看见了,这一万多根线,从几号接几号,厚厚一大本,要是有个录音机‘念’,我们边听边接,不仅速度快还不容易出错。”

张震寰点点头:“嗯,有道理。你们快买呀!”

“可财务科说了,录音机不是生产工具,不能买。”

“乱弹琴!”张震寰又把眼睛一瞪,“去把会计给我叫来!”

会计来了。张震寰问他:“什么是生产工具?”

会计支吾着回答:“生产劳动中使用的工具,比如万能表、扳手、钳子……”

张震寰又问:“能帮助提高生产效率的其他物品,算不算生产工具?”

会计点头:“当然算。”

张震寰说:“那你去车间转一转,看大家需要哪些东西来提高工厂建设速度。”

3天后,录音机送到了绕接组组长手上。

就这样,张震寰一边听取意见,一边找人商量,一边当场拍板,一天下来,40多个问题落实了98%。

最后一个问题就是电。学校电压不稳,直接影响插件板质量。

张震寰毫不犹豫地决定马上修变电所,并亲自主持工程协调会。

会上,变电所建设的有关事项,绝大部分迅速落实,没想到最后竟围绕14根电杆问题扯皮不休。

张震寰问:“学校有关部门打算怎么解决?”

一个年轻人站起来回答:“首长有什么指示,我回去向部领导汇报。”

张震寰眯起眼睛问:“你是什么职务?”

年轻人说:“我是一名办事员,领导让我来听首长指示。”

张震寰说:“你能拍板吗?你能替你们领导做主吗?”

年轻人说:“我不能。”

张震寰压住心头的怒火,对年轻人说:“我们这里需要能解决问题的,不需要听会的。你回去吧,让你们领导马上来!”

学校有关部门领导来了,方案也很快敲定。散会前,张震寰指着那名领导说:“你立刻回去落实,明天上午10点,我来检查!”然后将目光移向在座的各位,“你们也一样。你们要我办的事,我一定办好。办不好,你们可以骂我的娘。但有一条,我要你们办的事,你们办不好,我也绝不轻饶你们!”

张震寰用铁腕重拳一举扭转工厂建设的被动局面,确保工厂在预定日期如期开工生产。

临走前,张震寰与老厂长握别,语重心长地说:“老江呀,往后的事情就交给你了。若能提早一天完成生产任务,我张震寰给你磕头!”

那个夏天,素有“火炉”之称的长沙,气温突破历史最高纪录。一天晚上12点多了,张震寰依然不敌闷热,难以入睡,便身穿背心、背着双手在校园里溜达,不知不觉走到了计算机实验室。他发现里边灯火通明,便信步走了进去,只见慈云桂和专家们还在工作,一个个热得光着膀子还汗流浃背。

张震寰走到慈云桂身旁问:“慈教授,你们热成这样,为啥不用电扇?”

慈云桂说:“电扇一开,吹得图纸四处飞扬,那更没法干了。”

张震寰说:“那就用空调呀,天气这么热,还加班加点干,中暑了怎么办?岂不更影响工作?”

慈云桂有些担心:“全校都没装空调呢,我们把空调一装,有人会说三道四的。”

张震寰说:“全校也只有你们在搞巨型机,任务需要嘛。买空调又不是为了享受,而是为了赶任务。别人要说,就让别人说去。等巨型机搞出来了,他们也就没什么说的了。”

10台空调装上,工作环境改善了,大家加班的时间更长了,单身的索性吃住在实验室,工作效率成倍提高。

张震寰经常对身边的人说:“要尊重科技人员,要和他们交朋友,要关心他们的生活,多为他们办实事、解难题,主动为他们承担风险,让他们放手去干。”

在每秒亿次巨型机攻关关键时刻,慈云桂手臂上长出许多小肉瘤。医生怀疑是恶性,要他住院手术。慈云桂怕耽误时间,影响每秒亿次机的研制,坚决不同意。一名同事给他找来一个偏方,说是鸡蛋清掺蛇蜕粉敷在患处疗效很好。夫人琚书琴找来一试,果然奏效。可恰在这时,北京一个重要会议需要张震寰和慈云桂一同参加。

琚书琴为难了,老头子去了北京,谁给他整药治病,要是病情恶化了怎么办呀?

张震寰得知这一情况,特意找琚书琴要到偏方,宽慰她说:“嫂夫人请放心,我保证慈教授治病、开会两不误。”

到北京后,张震寰特意安排慈云桂和自己住一个房间,让家人按偏方上药房买药,弄好每天送到宾馆来,自己亲自给慈云桂敷药。结果,会开完了,慈云桂的病也基本痊愈了。

慈云桂动情地说:“让首长给我敷药,实在不敢当啊。”

张震寰哈哈笑着说:“在巨型机研制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你是机枪手,我充其量是名压弹员。给你敷药,是我这名压弹员应尽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