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天才,来自于“有目的的训练”
——针对性的强化训练,可以让每个人成为杰出人物
一、这个世界由三种人组成
天才,经过训练成为天才的普通人,没有成为天才的普通人,你是哪一种?
从人类诞生开始,我们的阶层构成始终是一个金字塔形状,从上到下包含了三种人。我们可以加入财富、身份、地位等不同的元素,但都不会改变这个牢固的三层结构。
第一种人——顶尖人才
顶尖人才站在世界的顶端,领导和深远地影响着各个行业。他们可以是一百年才出一个的发明家、科学家,是首富,也可以是世界各国的高级政治人物,掌握着世界绝大部分的资源。从智商上,他们当然被称为“天才”。因为这些人不是著名政治家,就是大公司的开创者和CEO,或许是科学界的领袖。总之,世界绝大多数人是在他们的领导下生活、学习和工作。
第二种人——创新人才
站在中间层的是创新人才——还有个更为名副其实的称呼:破坏性人才。他们经过一定的训练,但未能上升一步,是世界各地的创新者和破坏者。作为对现状不太满意的一员,他们对制定游戏规则的人不断地发起挑战,并利用一切手段提高自己的能力,因为这些人不甘于平庸。
第三种人——普通人才
在最下层的是世界上绝大多数的、没有把天赋挖掘出来的普通人。他们是身边的你、我、他,是你的同事、家人,甚至是你自己。具体表现在,对于提升自己的计划不太感兴趣,认同现状,对自己未来的一生都有一个可见的预期——“就这么过下去吧!”在公司,接受领导的管理;在学校和家中,受到师长和父母的监管。在金字塔的三层结构中,他们是被动和服从的代表。
你可能疑惑不解、愤愤不平:“为什么在上面的不是我,我比他们差在哪里?”其实你一点儿都不差,至少从基因的角度来说,你体内的天赋并不亚于那些获得极高成就的人。问题还有一句“为什么”。
为什么你有天赋,却没能成为天才?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同时也是本书的开篇主题。通过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将看清一些隐藏在面纱后面的真相。比如,我听过的一句很有代表性的抱怨:“明明是我提出了这个构想,那个家伙却先我一步做出了计划。”
在北京的一家公司,策划部的吴先生就是这么说的。他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开会时总能提出奇思妙想。在最近一个项目的策划会议上,他率先提出了新的点子,受到领导的赞扬。领导采纳了他的建议:“大家好好想想,怎么把小吴的这个想法变成现实。”
吴先生激动不已。他花了两天时间来修正自己的思路,又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来进一步完善。他本以为一周后的部门会议上,自己的计划书一定能再次震撼全场。结果距离开会还有两天时,他忽然得知,一个同事已经拿着厚厚的计划书跑进领导办公室,拿下了这个项目的主导权。
“看来你觉得他配不上这个计划?”朋友问。
“他是个很笨的人,平时极少发言。”吴先生不服地说,“而且我也不相信他短短4天就能做出详细的计划书。”
但是后来吴先生发现,那个笨家伙并不止用了4天,而是用了“6天”——会议结束的傍晚他就开始通宵加班,一天只吃两顿饭(中午饭省掉了),就像疯子一样在极短的时间里盖了一栋“漂亮的房子”。换句话说,当吴先生还在思考如何美化整体思路时,那个人已经用尽全力钻研这个思路的细节了。
于是,一个有天赋的人没能成为人们眼中的天才,至少没有站到成功者的领奖台上。另一个天赋可能稍差的人却取而代之,从最下面的阶层跳到了上面的第二个阶层。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这个人也许还会向上攀升。
所以,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
1.一个顶级人才必须从最基础的环节做起,在无人理睬的时候发起冲击。
2.如果你认为自己是有天赋的,就必须付出比常人多数倍的努力,因为我们无法保证那些拼命的家伙是否会笨鸟先飞。
二、大部分的天才都成功于不间断地针对性练习
天分决定的只是下限
当扎克伯格准备将脸书业务推向中国时,哈佛大学的一个调查机构发起了一项调查。第一个题目是:“你是否认为扎克伯格这样的人是成功于他的天赋?”但重要的是第二个题目:
“如果不是,你认为他是怎么做到的。为何你做不到?”
两个月内,有七千余人通过邮件寄来了他们的答案。有68%的人认为扎克伯格因其天赋而成功。有人给出的解释是:“扎克伯格在学校是一个异类,古怪的想法,冷漠的行为,朋友很少,可他成功了。除了天赋,还能有什么呢?”对于第二个问题,有21%的人认真地给出了回答:
“他一定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就在我们看不见的时间里。”
了解内情的人——扎克伯格身边的朋友、初期合伙人和亲密的校友都知道,这个创办脸书的伟大天才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般靠一两个想法就脱颖而出。他榨干了所有的课余时间,训练自己在平台开发方面的能力。他思考了数千遍脸书的发展模式,提出了上千种不同的方案,并做了严谨的论证。为了验证一个全新的想法,他不间断地重复试验,只为了让系统减少一个“无伤大雅”的BUG。
NBA巨星科比·布莱恩特也是一个勤奋的天才。他称自己昔日的队友、四届总冠军球员沙奎尔·奥尼尔很懒惰。他瞧不上那些有天分却疏于训练的人。在接受《纽约客》采访时,科比批评奥尼尔,说:“奥尼尔这么懒惰的事实常常令我抓狂。我们每天都是有努力训练的责任的。”
在赛场的辉煌之下,科比的私生活是单调和枯燥的。他经常会一个人去球馆,不拿球进行训练,好像在和影子练习。受到批评的奥尼尔形容道:“科比是训练狂。我走进球馆,看到他在那里做切入、突破、投篮的训练——唯一的不同就是他的手上没有球。我觉得这很奇怪,但这对他的提高显然是有帮助的。”
在经年累月不间断的训练中,科比享受这种重复。他默默地计算自己投进的球,1,2,3,4……一直到投进400个球,然后停止训练。要成为一名万人敬仰的球星,首先要成为一个训练魔鬼。科比对于训练的高度投入,使他的队友可能都不愿意和他一起参加练习,因为他的带动作用太大了,那是超级魔鬼训练。
科比的训练师说:“我会帮他安排好令人难以置信的训练强度,包括‘自杀式俯卧撑’。他会用力撑起身体,双脚离开地面,然后完成击掌。这是极为困难的动作,但这样的训练要做3组,每组7个,并且这只是他很多训练中的一种而已。”
天分能够决定的只有下限。它保证你不会得太低的分数,提供了一个入门的门槛。但你能走多远,成就会有多高,则不是天分可以左右的,而是你为之付出的努力。当你发现自己最擅长的技能时,要把它开发到极致,就要用高强度的练习来持久地训练,成为一个最刻苦和最执着的人。
我在哈佛商学院的导师曾说:“一个偷懒的天才,比不上一个认真努力的普通人,任何行业都是这样的。如果你经常偷懒,享受舒适,一段时间后,你就会看到自己的人生轨迹是下滑的。如果再经过一段时间,你还没有做出改变,那么这种下滑的轨迹就是不可逆转的。”
最聪明的脑子也需要经常练习,否则就只会钝化
即使你的脑子很聪明,也要经常练习思考。你有书法、唱歌的天赋,也要定期进行专业提升。任何技能给予我们的天赋都不是永久保鲜的,如果不能强化训练,就会“不进则退”。
所以,与其说天赋成就了天才,不如说“有目的的针对性训练”造就了那些幸运的天才。
三、如何才是“有目的的训练”?
怎样解释神童现象?
2014年8月,全日本心算选拔大赛在京都举办。日本埼玉县小学的三年级学生辻洼凛音赢得了“日本心算小学生”称号。她是全日本心算界最年轻的选手,成为人们公认的小天才。
日本全国心算教育联盟设立了包括乘法在内的六个比赛项目,比赛的难度很高。参赛者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抢答正确,满分1500分。这次心算比赛,从小学生到成年人共有559人参加。辻洼凛音在146个优秀的小学生中脱颖而出,实为不易。
辻洼凛音的母亲说,女儿从小就对心算很感兴趣,主动要求学习心算。女儿还利用计算机的屏幕闪现来进行心算训练。5岁时,她就参加了当地“心算教室”的专业训练。
从一开始,辻洼凛音便展现出了心算天赋。6岁时,她已经被日本全国心算教育联盟第345回鉴定为暗算的合格9段。当时,和她同段位的对手已是中学2年级学生,而她还是幼儿园的小朋友。由此可见,她是全日本年龄最小、段位却最高的心算练习者。到小学1年级5个月时(7岁),她获得了最高的10段位,成为全日本年纪最小的心算纪录保持者。
这是了不起的成绩,说明她是神童。但神童是如何形成的,完全靠天赋吗?
第一,喜欢和专注的练习
她的老师高柳说:“这个小女孩喜欢心算,也专注于练习心算。她把大量的时间放到训练上。当其他小朋友在玩游戏和看图画书时,她都始终沉醉在这件事情里面。所以我对她未来的成长十分看好。”
第二,有目的的训练
虽然她还喜欢游泳、弹钢琴和练习体操,但她把主要的精力放到了心算练习上。在她每天、每周的课目表上,心算是排在第一位的计划。这就是有目的训练——你必须抓住一个主要目标——适合你的目标,并有利于释放出全部天赋,然后进行针对性的强化练习。
辻洼凛音能在30秒内迅速算出5条题目。每当休息日一家人出门购物时,她成了一个不喜欢购物的小女孩,待在家里练习心算。这些购物玩耍的时间加起来,成为她达成目的的一个坚实基础。每天放学以后,她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去找邻居家的好朋友,而是练习心算,一直到晚上9点或10点才吃晚饭。
经过有目的的训练,她最擅长7位数的乘法,甚至比世界纪录保持者笹野健夫更擅长乘法。当旁人称赞她的天才时,并不知道她默默付出的这些辛苦。
文艺复兴时期的法国著名画家欧仁·德拉克罗瓦(Eugène Delacroix,1798-1863)说:“无论哪一行都需要职业的技能。天才总应该伴随着那种导向一个目标、有头脑、不间断的练习。假若没有这一点,甚至连最幸运的才能也会无影无踪地消失。”
这就是神童现象的本质。就像教育学家认为的,世间并不存在着什么天才,只有智能的低下与聪明的区别。天才的基因藏在每个人的体内,区别是有人开发出来了,有人一生都让它沉睡。
羡慕天才的同时,你做了什么?
人们羡慕天才,这是一种普遍现象。“你看,巴菲特是一个选股天才,他太厉害了。我要是有他的判断力,也会成为亿万富翁。”失败的股民这么说。他们在表达羡慕时,除了流露出闪光的眼神,什么都没做。
现代心理学研究指出,在开始学习的前3年,一个人的发展往往可以造就人的一生。也就是从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的这个阶段。但在我看来,真正决定命运的是从学习到毕业后的10年内,而且也只是决定了60%。因为对于一个有天赋、要开发天赋的人来说,高强度的努力和付出是伴随自己一生的。
1.在羡慕别人的同时,要拿出一张纸,写下自己的天赋和开发计划。
2.想一想,自己“要干什么”,也就是找到自己的“目标”。
现在有许多人,他们一分钟就可以记忆无数的阿拉伯数字,背诵一大篇理论,出口成章,思维活跃。还有许多人,他们对于事物有惊人的、精确的发现力,是判断问题的高手。但是在长期的竞争中,最后脱颖而出的并不是他们。如果你跟踪这些人的生活和工作,10年内你就能看到一个结果:
虽然他提出过更好的构想,实现这个构想的却是另一个人。
虽然他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却是另一个人。
虽然他的记忆力很好,成为专家学者的却是另一个人。
“另一个人”长什么样呢?
1.他的天分不一定比你强,但他比你更认真、更努力。
2.他认为,忍受孤独和勤奋付出是应该的,并不关注别人如何看他。
3.他清醒地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并有高效率的计划和行动。
神童和天才都是天生的吗?我们现在可以给出一个结论:天才是训练出来的。同时,天才的成长和成功的过程也是孤独的、乏人理解的。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天赋和擅长的方向,但要学会科学及高度专注地练习和强化天赋,有目的地开发这些潜能,才能把天赋变成成果,将“一个人的技能”变成众人受益的、无限升值的财富。
四、目的的构建和强化
没有目的的努力,就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懒惰
我们首先要找到“目的”——目的就是你发奋努力要做成的一件事、要实现的一个目标。没有目的,我们的任何天赋、能量和意志力都无法聚焦。
我的同事、曾任麦肯锡管理咨询公司的高级咨询人员(Consultant)8年之久的洛达先生举例说:“爬山时怎样才能快速地攀到山顶呢?不是因为你的意志,是因为你有明确的方向。有了方向,你便知道自己要干什么,然后看见要走的路线,规划自己的步骤和节奏,分配自己的体力,训练自己的技术。”
也许你要问:“如何才可以克服自己的惰性而将自己推动起来呢?为什么我有明确的目的,却仍然懒惰得不想有所作为?”
没有目的的努力,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懒惰。但有明确的目标时,有些人也仍然感觉自己的投入不够。惰性是一件很不容易克服的东西。这同时也说明,那些惰性强大的人对于目的的认知和构建力度,是存在极大问题的。
比如:你可能制定了一个内心并不强烈认同的目标。你以为自己必须做这件事,实际上“并不必要”。在这种情况下,对于自己的天赋开发和技能训练就不会投入100%的精力——潜意识不断地寻找偷懒的借口,让你慢慢地泯然众人,磨掉了天分和热情。
一个“有利可图”的目标
我到一些城市讲课,听到一个观点:“意志是克服惰性的一种力量。”没错,今天的人们都在强调意志,但“可靠意志”的形成,是要靠一个值得所求的目标。就是说,这个目标对你是有利可图的——我们值得这么去做,因此有理由发动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在这样的目标面前,任何娱乐消遣和享受的东西都是不值一提的。
“利”是人类进化的主要目的之一。学习是为了谋得生存发展之利;爱情是为了娶妻生子之利;写代码是为了开发程序之利;创业是为了理想实现或赚取财富之利;发明创造是为了改变世界之利……喜欢“利”并不可耻,因为有利可图是人类的本性,也是世界进步的推动力。
建立一个“有利可图”的目标,就成了开发我们潜能、释放我们才华的重要一步。否则,仅凭初期的热情和动力,再强大的天赋也坚持不了多久,便可能弃之它寻,半途而废。
一个最向往的目标
洛达在他的咨询工作中重新阐述了“理想”:“让理想因我们而实现,还是我们实现了理想?这不是问题,重要的是你是否向往这么一件事情。”“向往”非常重要,它意味着无尽的热情和源源不断、始终不减的兴趣。
在训练自己的天赋之前,先要为你树立一个理想的和最向往的目标。
问问你自己:
1.我要得到什么?在今天和未来
2.我最喜欢和最向往的东西是什么?让我热爱、擅长和感到舒适的目标
对于这些问题,先在心里为自己找到基本的答案。也许你喜欢写程序,就像扎克伯格或其他优秀程序员一样;也许你擅长管理,想成为一位卓越的管理大师,或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也许你有音乐天赋,想把这方面的能力开发出来,成为著名音乐家;也许你有成为作家或画家的潜质,但对于如何实现目标还没有头绪。
这些是答案,也是目标和目的。等你确定下来后,将发现生活中有许多项目(在做的事情)突然变得有意义起来,而另外又有些东西变得不那么重要起来——可能昨天你还无比重视它们,今天就已视之为粪土。
这时,你就能找到一些可以把自己发动起来的力量,强化目的,并开始针对性的练习,特别是因此具有了超越别人的干劲。从这一天开始,你所付出的一切劳动才是有价值和有意义的,会拥有最低的损耗率和最高的产出率。
一个“立足当下”的目标
不要只盯着大目标,不要将“目的”概念化和虚空化。现实中的大部分人恰恰都在这么做。数月前,我去广州出差时认识了一位宋先生。他很擅长谈论目标,也善于总结自己的优势。比如他说:
“我做了3年生意,发现算账不是我的特长。我最厉害的地方是做创意,做前瞻规划,所以我需要找一帮牛人替我实现这些意图。如果我能找到5到8个牛人,那么我的公司3年内就能做到20亿的规模,5年后就可以上市。”
我问他:“你准备怎么做呢,如何开发你这个优势?”
他的回答是:“我需要去找一笔钱,告诉投资方这个规划。”
在整个对话过程中,他的眼睛都盯着5年后的蓝图,没有看到眼下迫切要做的事情。例如:他最擅长的创意能力,通过哪个项目体现出来?他有没有拿出一份说服大众、投资者和可以让下属死心塌地为之效命的计划,把最擅长的东西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
不能立足于当下,我们的目的就成了无根之木。在不合时宜的阶段,目标过大有时未免觉得遥远,而且太过于抽象。在这种目标面前,想强化我们的技能也不容易找到立足点。所以,要先从现实的小目标开始,展开一个简单的训练,迈出坚实的一步。
假如想存钱为自己购买一片果园(种植果树是你的天赋),你首先要做的并不是研究怎么扩大果园的规模——未来让果园上市或占领全国市场这样的蓝图,而是先要把建立一个小果园的钱准备好。没有启动资金,梦想再美也是泡沫。
明确了目的,接下来要做什么就很清楚了:
第一,你要存钱。一方面是开源,另一方面是节流。为了攒钱,多工作,少支出,先成为一个勤奋的人。
第二,你要借钱。如果存钱的方式太慢,很久都没有攒够启动资金,就要去融资。这时你要列一张清单,明确融资对象,训练自己的“借钱能力”。
通过确立现实的目标,制定务实的步骤,你会开始觉得空谈是有罪的,因为自己没时间想那些不着边际的东西。早晨要早起,才可以免得把时间浪费在床上。晚上要晚睡,才能多赚一点钱,准备得更充足一些。
这时,你觉得早起晚睡有了正面的意义,甚至觉得孤独寂寞也是一种积极的体验。它们在为你的人生创造成果。在起床之前,你就已经知道起来之后该忙些什么,就可以顺利地把自己从床上拉起来。在睡觉之前,你也明白今天做的事情哪些是有意义的,哪些需要改进,并为自己在某一时段的松懈感到羞愧。
同样的道理,假如你想在学问、艺术层面有一点成就,开发出自己引以为傲的天分,那么,达到目标的方法不是谈论成功后的场景,而是用功地阅读、练习和高强度的重复。比如读书,你要开始找一些自己应该读的书放在桌上,排出次序,一本本地去读。任何的浮躁心态都是一种破坏;你要弹钢琴或唱歌,就应该反复地弹奏曲目,训练嗓音。这些事情都是立足于当下,然后让我们的未来受益。
强化目的,可以使用一些刺激性的策略
有一位哲学家说:“我们要活得好像明天就要死去一样。”我们谁也不知道自己的生命在哪一天终结,因此活得漫无目的,有时40岁了还不清楚要做什么——虽然过去的40年他已经劳碌半生。
大部分人在潜意识中都预期自己可以活到100岁,至少会有80岁。有时临睡前躺在床上时,我也思考这个问题——我一度料到自己具有90年的寿命,不会像早夭的奋斗者那么倒霉。每当有这种想法时,人们就会放松对时间的要求。所以,在自己的黄金年龄(20到30岁左右),人们不慌不忙,对于目标没有紧迫感,对于“目的”缺乏认知。你可能明白自己有一些天赋、追求,却不急于全力开发自己的潜能。
而认真生活的人则相信,只有自己可以掌握这短暂的当下。时间是有限的,精力也是有限的,当下要做的事情是唯一能把握的任务。因此,他尽量地利用他每一分钟、每一秒的时间去强化他自己,以一种极限的付出把自己武装起来。
现在很多人的问题是:只有价值观,没有方法论。
怎样给自己强烈的刺激来“强化目的”?——你可以用3个“对比”校正方向。
1.对比别人的目标——和相同资质的人相比,你们在目标方面的区别是什么?
2.对比别人的方法——和水平发挥更好的人相比,你们在方法层面的差别是什么?
3.对比别人的结果——和对方的结果相比,你们在路径方面的不同是什么?
对目的不明确的人,他在方法层面也会犯错误。比如,如果一个人不清楚大学毕业后是做大数据构架师,还是市场经理,那么他在学习中的方法运用一定会出问题。因为他有可能选择错误的工具来加强技能,最终起不到效果。看起来他很努力地学习了4年,结果没有开发出自己的天赋。
建立和强化目标,是帮助我们克服惰性的方法之一。除此之外,你还要设法给自己找到一点正面的鼓励,否则很难把兴趣长期地维持下去。如果没有持久的鼓励,几个月后你就会对一件事情感到厌倦,就不可能再有什么强化训练,而是随波逐流。“正面的鼓励”是什么?就像存钱,银行账号上面不断增加的数字便是最能使我们得到安慰的鼓励,它让你做这件事的时候充满动力。
然而最主要的,还是要在心中牢牢地记住一句话:“在选择目标方面,没有多少时间允许我们随意浪费。”构建和强化目的只是第一步,我们要深刻地洞察自己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必须完成的使命,然后带着使命感进入状态,开发自己体内的天分。
测试:如何提高你的“目的指数”
【请回答下面9个问题】
1.从什么时候开始,你清楚地知道了自己未来20年内应该实现的主要目标?
A.知道;
B.不知道。
2.当每天清晨醒来,你能否立刻意识到这一天你要完成的任务,并深知每一个步骤?
A.是;
B.不是。
3.对自己选定的目标(研究领域、开发技能),你是否足够坚定自信?
A.是;
B.不是。
4.在构建目标时,你是否能够针对性地发现和确立应该进行“强化训练”的方面?
A.能;
B.不能。
5.你认同“天才应该比普通人更刻苦”这句话吗?
A.认同;
B.不认同。
6.你认为自己比周边的人更努力还是相反?
A.更努力;
B.相反。
7.你是否认为自己在某一方面比其他大多数人更出色?
A.是;
B.不是。
8.在针对性的强化训练中,你是否愿意将某一环节的训练无限重复下去,哪怕看不到希望?
A.愿意;
B.不愿意。
9.在努力了很久之后,你突然发现自己的目标是错误的,会放弃对另一个正确的目标继续努力吗?
A.不会放弃;
B.会动摇意志。
◆天才都是目的性很强的人,并为之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哪怕一个细小的环节,也要有千锤百炼的心志和持之以恒的行动。不要怕乏人关注,不要总想活在聚光灯下,要伏首苦练,拥有自己最拿手的本领。
章总结:开启自己的“有目的训练”
天才不是一种天生的能力,它也不纯粹是一种经验。因为在许多领域有成就的人,数年之后反倒表现得十分糟糕。这说明经验无法成为凡人跃迁到天才的主要因素。天才源于练习,而且是有目的的强化训练。例如著名的投球手赖斯,他花很少的时间去比赛,但是却针对自己的特殊需要设计高强度、专业和针对性的训练。在本章中你可以看到,经过长时间的针对性的努力,在特定领域内可以显著地提升我们的表现水平。训练的关键是提高效能,所以必须富有针对性,建立正确的目的。
第一,有目的的训练需要“反馈”。
针对性训练对于结果的反馈必须是可以持续得到的。没有反馈的训练只会发生两件事情:你将不再进步,或者你对此不再在乎了。反馈可以让我们看到练习的进展,清楚地知道自己距离目的地还有多远。
第二,专注和集中的注意力必不可少。
针对性训练要求强大的专注和集中,因为它的工作量是如此巨大,以至于似乎无人能长时间地坚持下去。哪怕你的目的是明确的,意志力是强大的,也可能半途而废。科学研究显示,一天练习5个小时似乎是时间的上限,能做到这一点已经相当不错了,能长期坚持下去则可以取得巨大的成功。因为一个人不可能整整一天都保持高度集中的练习状态,但我们至少在练习的时间内保持高度的专注。
第三,训练是缺乏乐趣的,要做好思想准备。
现实中,做得心应手的事情当然会让人感觉舒畅,但这恰恰是针对性训练的对立面。任何有效的训练都是枯燥的,是缺乏乐趣的,你必须接受这个事实。从本质上说,有目的的训练往往令人十分不快。
第四,要避免进入一种“自动状态”。
形成习惯不好吗?在某种程度来说是不被允许的。本书建议你将强化自己的意识融入本能,但要避免形成过于强大的习惯。因为伟大的成功者从来不允许自己进入自动状态,这就是针对性的练习要达到的效果——你要避免自动性,或者说避开惯性,以避免进入另一种僵化的思考和行动模式。
第五,快速可靠的方式。
天才具备特别的记忆技巧。他们以快速和可靠的方式对于大容量的知识进行长期的记忆。这是可以训练的,前提是你要找到适合自己的便捷模式,在知识和练习之间建立一条通畅的路径,对擅长的领域实现深层理解,并成为一种坚固的知识结构。这是非常辛苦的,而你必须努力才能够做到。
第六,拆分式的反复练习。
你清楚地知道自己要传达的信息,挑战在于如何高效地表达出来。这适合于艺术领域的强化训练。知识和其他信息可以被拆分成片断,对每个片断进行分析,然后反复地强化练习,实现能力的进步。例如写作、演讲和音乐。
第七,创新的练习。
天才的一个共同点是他们的创新能力。在取得任何突破性进展之前,这些杰出人物都花费了多年的时间去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从量变到质变,需要一个雄厚的积累过程。一切练习都是为了创新,因此你要始终如一、完全沉醉于自己的领域之中,积累大量的知识,最终实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