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精英教育心理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5.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精英教育

我的教育学理论并非平面,而是相对立体的,它的理论结构图围绕着从目的到过程再到目的的循环方式,其中,过程还可以被替换成内容和方法。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成一个完美的人,这个“完美”不可捉摸,属于超验的范畴,即超出人类的经验,属于形而上的一方面。而教育过程则是研究怎样培养,靠的是经验、实验和观察,是形而下的一方面,过程是达到目的的具体手段。因此,我们需要从教育的目的、过程、方法和内容四个方面分别论述教育与心理学的区别与联系。


第一,教育目的与心理学。

我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精神,因为道德现在已经被人们认为是一切事物的最高目的,教育的目的也不例外。而兴趣的多方面性则是立足于社会的目的,也可以称为次要目的或间接目的,道德培养相对于兴趣多方面性则是终极目的,二者既有区别,也有统一性。兴趣的多方面性主张人个性的自由,就是对人类做出最客观的研究,这种研究认同每个人的特点。所以,一个优秀的教育者应该尽可能地避免影响个性的行为,这样才能使鲜明的个性展现出来。根据心理学的观念理论,我延伸出道德受到五种因素控制,也就是说,我们的心灵只有具备这五种因素,才能够引导自己往道德的顶点发展。具体如下:

内心自由:即内心不受外界力量拘束,能够很好地处理意志力与判断力的关系;

完善:主要强调心理的完善与意志的完善,即在强度、集中力和多样性方面实现互通;

仁慈:也与意志力有关,即个人的意志与他人思想之间的处理方法;

正义:与他人或社会发生矛盾时所应该坚守的;

公平:善与恶之间的正确判断。

这五种道德观念的本质是以人的内心世界为基础,专注于改变孩子内部的心理状态和结构,并按照一定的方法发展孩子正确的认知和意志力,并激发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和活动积极性,这五种道德观念可以称为“生活本身的原则”,是一种自由、理性与完美的表现,在道德观念的基础上,可以推及到相应的社会秩序与发展观。在道德的建立方面,我则强调从心理学角度出发,达到一种身心的统一,另外,伦理学也和教育学关系密切,我承认伦理学有其社会需求,所以我主张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尽量使其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但另一方面,我反对单纯地将孩子培养成“社会机器”的做法,因为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个性,我们应该顺应这些特点,并对其进行发展改造,使之适应个性的发展。我一直努力使个性和伦理达到一定的统一,即社会需求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从兴趣的多方面性来看,兴趣的和谐发展是实现道德的重要方式,心理活动如果达到了相对积极的状态,兴趣便能自然而然地产生。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时,他内心的观念运动就会加速,并作用于心灵,统觉因此受到影响。所以,兴趣的多方面性可以使观念的强度增加,加速完整人格的形成和心灵的完善,最后由观念形成意志力。意志力的长期积累又形成了性格,性格形成后,培养道德的目的也基本达成了。

兴趣的多方面性体现了对完整人格的尊敬,因为兴趣本身就是纯天然的,它符合孩子的天性,不论是完成最高目的还是一般的目的,把孩子兴趣的多方面性作为教育的重点都是完全正确的。另外,我们还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便是国家,虽说我们都不希望教育受到统治阶级的影响,但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不受影响。孩子不管在前期受到什么样的教育,长大后都会步入社会,从属于某一个阶级,他必须要适应这种生活。所以,我的教育理论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但我这样做也是为了使教育理论化,抛弃盲目教条和强制灌输。


第二,教育过程与心理学。

教育的过程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教育,二是管理。教育的过程是实现道德精神培养的主要途径,其蕴含着教育内容和方法,也是我的教育理论的核心。在教育过程中,兴趣的多方面性是重要的心理基础,而兴趣是集中力和审思的结果,可以激发一个人的心理活力,然后使之过渡到欲望,从而有助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是学生快速学习新事物的重要条件。兴趣的多方面性和学生的集中力结合到一起,就形成了联想、系统和方法教育理论。教育者应该充分利用各种心理学理论去研究教育的方法和内容,使教育过程符合心理学的一般规律。在这里,“集中力”和“审思”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集中力就是指将心智集中于某一事物,而排斥其他的思想意识和活动;而审思就是调和心理和意识的思想活动,即理性和深入的思考。

“集中力”和“审思”要求集中精神把对个别事物的认知连接成一个整体。根据长期积累的教育经验,我们可以大胆做出假设。教育其实就是一个连续的、直观的、令人精神愉悦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在编写教材和使用教育方法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本性,并把握他们统觉的特点,激发兴趣的内在推动力。我的四段教育法,严格定义了各种阶段,这是一种对学习主动性的激发,注重的是适应孩子的心理活动,而不是形式上的训练。下面是四段教育法的具体内容:

(1)明了:给学生明确地传授新知识,这是强制灌输阶段;

(2)联想:将刚学到的新知识同旧知识产生联系;

(3)系统:做出结论和概括;

(4)方法:以家庭作业和解答习题的方法,要求学生将所学到的应用于实际生活。

以上四个阶段所对应的心理状态分别是注意、期待、探索和行动。在教育过程中,儿童管理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管理可以独立于教育而存在,但教育却离不开管理。一方面,如果把教育完全当作管理,那势必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压迫。反之,如果对孩子的顽劣听之任之,那么最后,孩子自己都会怀疑这种教育的意义。因此,管理和教育的共同作用才能塑造出良好的人格,优质的管理才能保证教育的平稳运行,我们应该牢牢抓住管理这个法宝。其实,管理实际上也可以算是教育者和学生交往的过程,教育者应该根据孩子的不同特点进行不同的教育活动,让孩子养成自律的习惯,只有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得到增强,我们才有可能加速教育者和孩子情感的交融,使之达到一种空前的和谐境界。

在管理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孩子心理状态的特点和情况,管理措施的强度要以此为标杆,管理方法不能绝对和想当然,要尽可能灵活和开放。这样才能规避管理的缺点,用最轻松的措施达到最显著的教育效果。这是摒弃教条主义和独断主义的有利武器。


第三,教育内容与心理学。

人不同于动植物,所以,人不只是会进化,还能逐渐完善认知和心理状态。例如,植物的进化只是按照预定的轨迹进行,而教育却能影响一个人的心灵,从而对其感情和意志力发挥作用。所以,教育过程可以一分为二,一是经验,即人与大自然接触所产生的;二是社会交往,顾名思义,就是人与人交往所产生的。心理状态的改变就是二者的共同作用。根据这个理论,我们把兴趣的多方面性分为两类。一是知识类,即对物的兴趣;二是同情类,即对人、社会和宗教的兴趣。我主张不要对事物进行分类,只把心理状态分类即可,因为兴趣都是附着于事物才产生作用的。

在教育内容的选择方面,孩子与成人有很大的差异,但这并不能代表我们应该盲目地迁就孩子,即不要过分为他们编写特殊的书籍,或者避开他们不懂的知识。重要的是适应他们的统觉与观念,而不是实际的事物。

教育内容不光要有传统的人文、哲学、历史和语言,还要有足够全面的自然科学,为促进兴趣的多方面性,精英教育学应该开设化学、物理、地理、数学还有音乐、美术、神学、法律等多种学科。另外,课程安排应该适应孩子的接受能力,选择有利于兴趣多面性的教育课程。


第四,教育方法与心理学。

在精英教育学中,教育方法包括管理方法、教育方法、训育以及交易等项目。教育方法的理论基本来源于心理学思想,其中教育方法最为重要,必须灵活且具有开放性。因此,教育者要在枯燥的教育大纲中找到有趣的地方,并加以利用,而不是拘泥于各种枯燥的法则。另外,要根据学科的具体特点制定相应的教育方法,保证学生兴趣的多方面性。

教育方法必须符合感知、思维和运用的顺序,从简单的灌输接受过渡到联想阶段,经过一定的审思活动,到达系统阶段,也就是科学思维。教育之外,还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社会经验与人际交往能力,孩子将来必须要脱离狭小的学校,步入广阔的社会天地,提前进行这方面的训练也是一个提前适应的过程。

赫尔巴特的管理方法主要是威胁,其次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对那些性情异常乖张、不在乎威胁的孩子提前进行管理,防患于未然;二是对本性柔弱的孩子要进行适当的观察和监督,保证他们行为的正确性。即便我们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也不能过度限制孩子的自由,即不能阻挠他们主观能动性的培养。为了消除威胁和训斥的影响,教育者应该对学生付出爱心和友好,这样才能树立权威。

教育者应多组织一些孩子活动,即给他们布置各种任务和作业,以促进他们的勤勉,增加约束力。当这些措施都无法奏效时,也要采取一定程度的体罚,这样才能抑制他们原始的冲动情绪。

教育要有训育的配合,才能发挥最大功效。所谓训育,就是通过对孩子心理和行为的认同和否定来影响他们的情感和思想氛围,促进其道德观念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