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智慧06中庸而行,可以无忧
看这样一个典故:
墨子和杨朱要进行辩论大会,听众云集,而子莫却无动于衷。学生们问子莫:“老师,你为什么不去辩论会上听一听呢?”子莫回答道:“辩论会的结果我已经知道了,为什么还要去听?”学生们问:“老师,墨、杨两家,谁胜谁败?”子莫说:“没有胜者,也没有败者。杨朱以自我为中心,哪怕取一毛而利天下的事都不愿意去做,这样的人活在世上还有什么用呢?墨翟提倡兼爱非攻,哪怕是丢头舍足而利天下之事也要去做,这样的人活在世上有什么意思呢?我主张持中原则,既不像杨朱那样偏右,也不像墨翟那样偏左;物守中道,不偏不倚,有利而作,无利而歇,所以我子莫最终取胜。”
子莫的话充分体现了“中庸”的思想,就是为人处世不偏不倚,坚持中道。这对当下的管理者有着巨大的启示意义。
众所周知,领导和下属之间是一种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如果这种关系处于良好的状态中,上下级的需要就都会得到满足。因此,上级需要下级对本职工作尽心尽责,圆满完成任务;而下级则希望上级对自己加以重用,在成绩上给予肯定,在待遇上合理分配,在生活上适度关心。
因此,领导要适当地调整情绪,增加与自己性格、爱好不同的下属的交往,尤其对那些曾经反对过自己的下属,更需要经常交流感情,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和隔阂。在处理内部问题时,一定要“一碗水端平”,做到不偏不倚,坚守中道。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孔子的这句话,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立正自身,着眼于事实,待人处世要经过大脑的思考,以自己的是非观,理性地进行判断,不能人云亦云,也不能随便趋同朋友的观点,这就是君子“中庸而时中”。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生活中的“中庸”之道。
有一家公司宣布了裁员名单,小王就在其内,他有两个月的时间另寻出路,这种事情无论发生在谁身上都会很不舒服,小王心里自然也很难受。从名单宣布的第二天开始,小王就变得情绪十分激动,想到自己几年来的辛苦工作居然换来了这样的结局,他的心理很不平衡,思想上也无法想通。
于是,他先去找同事诉苦,后来又去找主任伸冤,不久又托人到经理那里说情,根本没有心思好好工作。然而,他的这些“努力”都没有奏效,这次公司裁员的决心十分坚定。奔走了将近一个月,小王感到精疲力竭,他想事情既然不会有什么转机了,干脆就死心吧。他一边开始着手寻找新的工作,一边决心把职责内的工作做好。于是,小王心里渐渐平静了,就像根本没有裁员一样,依旧努力工作着。
两个月很快就过去了,主任告诉小王,公司认为他是一个合格的员工,希望他留下来继续工作。
小王面对裁员的打击,行为从不理智变为理智,放弃了两种极端的态度,通过自己的理性分析,终于做出了正确的决定。所以说,一个人活在世上,站稳自己的立场至关重要。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都有所差别,所以朋友的正确观点和判断,我们要予以肯定和支持,反之,错误的观点和判断,我们则不能随便附和,要做到权衡两端,持中而立。
大家都知道“鹦鹉学舌”这个典故,其中学舌的本意就是模仿别人说话。鹦鹉比喻的就是自己没有主见,别人说什么就跟着附和别人的人。
宋朝释道原在《景德传灯录》记载:“有行者问:‘有人问佛答佛,问法答法,唤作一字法门,不知是否?’师曰:‘如鹦鹉学人语,话自语不得,为无智能故。’”
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小的时候,过5岁生日那天,父亲把她叫到跟前,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你要记住,凡事都要有自己的主见,要用自己的大脑来判断事物的是非,千万不要人云亦云。”
同时,一个人要立正自身,不仅仅只是做到不人云亦云这么简单,而且在那些关于个人道德品质和价值观方面,也不能盲目与朋友相和。严子陵就是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人。
严子陵年轻的时候很有名望,后来游学长安时,与刘秀结为朋友。后来,刘秀打败了王莽,在洛阳建立了东汉王朝,史称光武帝。刘秀登基以后就找到了老朋友严于陵,请他入宫。二人谈论以前的事十分投机,晚上,二人又共卧一榻,严于陵在睡梦中把脚放在刘秀的肚皮上,刘秀也没有丝毫怪罪。
当刘秀想要严子陵做他的谏议大夫时,严子陵却不辞而行,隐居在富春山下。到北宋,范仲淹任睦州知府的时候,写了一篇《严先生祠堂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以此来赞扬严子陵的高风亮节。
朋友贵在贫富之交。“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即便是朋友日后身居高位,也要端正自己,可以为朋友的成就感到高兴,但不能贪图富贵而攀附于他。《汉书》说:“势利之交,古人羞之”,这是一个人做人的道德准则,从这个意义上讲,比不随便附和朋友的言行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