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颁奖辞(2)
刘易斯用他在文字上无与伦比的天赋向我们展示了不止一个巴比特这样性格显著的人物。例如,书中几个旅行推销员在开往纽约特快车的普通车厢中的对话。他们对销售的理解是无比透彻的,“他们眼中罗曼蒂克的英雄,不是骑士、吟游诗人、西部牛仔、无人机飞行员或者主持正义的年轻地方律师,而是他们的上司,伟大的销售经理。在经理用的透明玻璃垫的木制办公桌上,总有分析不完的市场问题分析表。经理的积极争取是给他的最好嘉奖。他率领年轻团队,献身于永无止境的销售大业——做到最后,已不单是为了推销某种特殊的物品给特殊的人,而纯粹是为了销售业务而做事。”
在刘易斯另一部作品《阿罗史密斯》里,揭露和讽刺了当时美国医学界的弊病,一个理想主义的医生跃然纸上。我们知道的是,当今美国在自然科学、物理化学和医学界的研究在世界上是数一数二的,该国科学家也曾多次公开受到赞扬。原因就在于美国国力的强大,持续不断的发展,其源动力来自政府和那些有钱又有责任感的捐助机构。
私人想要创造工业财富,必须依靠不断革新的科学发明。科学与投机是相辅相成的两个不同领域的概念,投机分子不失时机地想要利用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从中攫取丰厚的利润。例如,研究细菌的科学家费了很大的力气研究出治病救人、防止细菌扩散的疫苗,而商人只是想着如何把疫苗从科学家手中用最小的成本夺过来,大批量地生产以获得更丰厚的利润。
《阿罗史密斯》马丁·阿罗史密斯受他恩师的感染,也继承了恩师的优点:才华横溢且富有良知。他是一个科学的理想主义者,严谨的态度让他成为一名优秀的研究者,可也导致了一个他的悲剧:他完成了一项划时代的发明之后,为了再做一次验证实验,耽误了发明的公布日期,结果被一个来自巴斯特研究中心的法国人抢先了。
《阿罗史密斯》揭示了医学界不为人知的一面,把医学学者的芸芸众生相刻画得像一个五彩斑斓的浮世绘。其中包括彼此钩心斗角的医学院教授,外表上冠冕堂皇、一脸正气似乎独立工作的研究员……实际上这些人没什么权力,而且必须要为纳税人和商业利益团体服务,被那些机构控制,像被用鞭子抽着来为这些机构的荣誉工作。这让我们感慨万千,不由得想起《大街》里那位谦逊的乡下医生,他所认为的荣誉就是和病人打成一片,做他们精神上的安慰者与支持者,只有这样才能创办起完善的公共卫生与社会福利,思想与行动是一致的。
阿罗史密斯那富有良知和才华的恩师哥德利伯是一个德国籍的犹太人。在这混乱不堪的众生相中,他却扮演着鹤立鸡群的角色。他属于一个典型的温厚且受人尊敬的人,洁身自好、正直,同时又流亡海外,是一个愤世嫉俗的无政府主义者与冷漠的厌世者。他不善于沟通,怀疑一切,他觉得他获得的赞助和捐款不符合人道主义要求,他对待某些人就像对待实验室里的动物一样冷漠。在之后的小说里,还有一位瑞典籍的医师,名叫高斯达夫·颂得利司。他是一个富有正义感和勇气十足的乐观主义者,哼着歌直捣黑死病的“虎穴”,为了让整个世界彻底根除带菌的老鼠,毁灭被传染的村庄。在临行的酒会上,他举杯痛饮并四处传播他的信条:卫生健康的学问注定要根除医术。
在刘易斯的描述下,阿罗史密斯的个人经历并不完美,甚至性格上的缺陷也体现得淋漓尽致。作为科学家,阿罗史密斯做事莽撞,经常得罪权贵,在金钱至上的医学界,他总是固守着自己的理想,然而这种理想,却得到了一位少女的青睐。这位少女是他在医院中邂逅的实习护士。当阿罗史密斯还是个一无所有、一事无成的医科学生时,他跑到西部一个小村庄去找她,并使她成了他的妻子。身为一个男人,他并没有保护好妻子。即使妻子全身心地投入并支持他的工作,甘于奉献自己的一切,即使她极具耐心地在那西部小村庄里孤独地等待着被科学工作和复杂的人际关系所迷惑的丈夫。
随后,当阿罗史密斯主动要求去西印度群岛那黑死病蔓延的地方时,她欣然跟随前往。阿罗史密斯在试验血清的时候又一次陷入科学主义和人道主义的两难境地之下,善良的妻子却因意外死于一间废弃的屋中,而她的丈夫却漠视着这一切。这个白白牺牲的可怜女子,就这样结束了她轻如鸿毛的生命,却又从精神层面震撼了我们的心灵,成为本书中最可歌可泣、至高无上的精神代表。
刘易斯有着扎实的艺术功底和知识储备,文字如行云流水,而这都是基于灵感的迸发。《阿罗史密斯》这部书达到了专家的水准,丰富的学识从字里行间流露,让人不由得怀疑刘易斯是否是真正的医生。刘易斯的这个“假医生”完全区别于为金钱而生的医生和庸医。刘易斯对细枝末节的探讨,只会像阿罗史密斯或哥德利伯那样富有学术性且细心。这部著作为真正的医生树立了一座纪念碑,这是大家普遍认同的事实。
刘易斯的另一部引人瞩目的作品是《埃尔默·甘特利》。这部小说深刻地揭示了美国宗教生活的虚伪和混乱,就像给这个看似精美的社会中最精美的部分动了一次外科手术一般。这部书通过读者们认为的“邪恶”的胜利,来含蓄地表达了对美的同情。例如,当世界上根本找寻不到六根清净的清教徒和他们所拥有的美德时,那么,美国某些古老角落里的宗教遗毒就会扎根在我们的思想当中。这种宗教以上帝的名义不允许再婚,更不允许放贷收利息。传教士们改变不了宗教,但能够缓和这种思想和宗教的僵化。这些遍布于美国各地的传教士们,以没有固定模式的传教方式到处出击(如“你好!魔鬼先生!”)。他们把人们丑恶的事情掩在教堂大门的后面,在外人看来,更像是一条条已经变质腐烂恶臭的鱼。甘特利就是这些传教士中的典型代表。刘易斯不能否认,也更不愿给这种行为添加任何虚伪的面具。但就纯文笔而言,《埃尔默·甘特利》的艺术价值依然是空前的。刘易斯灵巧地、纯朴地、有力地且富有幽默情趣地抨击着这样一种伪善。用沉闷的、普通的嘲讽总是不会引起注意,我们不用到处寻找这种注意去揭发伪善的蔓延,否则就如同把自己置于九头怪兽面前,危险不言而喻。
辛克莱·刘易斯最后一部闻名世界的大作是《多兹沃兹》,与书名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山姆·多兹沃兹是一个高贵又富有的“高级贵族”,是巴比特这种天顶市中产阶级一生也达不到的高度。这种富有的贵族,就算三百年过去,他也觉得自己身上流着的应该是英国贵族的血,但他是个五十多岁的美国人。他的妻子法兰就不同,四十岁出头的年纪,表面看上去是一朵冷艳的花朵,却势利、好摆架子,以自我为中心,虚荣心十足,沉湎于灯红酒绿的贵族生活中不可自拔,以致曾经爱她的多兹沃兹离她而去,任其自生自灭,直到她弥留之际。
离开法兰的那段时间,多兹沃思思考过“欧洲和美国”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他想弄清楚这究竟是为什么,却找不到一个能够令他满意的解释。不过,有一个浮于表面的观察结果便是,欧洲这片土地上还有着往日时光的痕迹,旧贵族的气息,这却是美国,这块被无休止征服开发过的土地上所蔑视的。美国是个年轻的国家,它是属于中产阶级大胆实验创新的国家。我们可以从刘易斯的小说中看到,当多兹沃思回到美国的时候,作者无疑是在赞同他的行为。
没错,辛克莱·刘易斯用一种美国人特有的口吻,代表着1.2亿年轻的生灵来讲述这个尚不完美的国家所经受的思想变革。他希望美国在精神层面成熟起来,度过这动荡不安的“青春期”,成为一个有别于欧洲的,综合意义上高度发达的国家。
是的,辛克莱·刘易斯有着令人欣喜的天赋,他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不朽的新鲜的美国文学,更能用文字这种工具将美国自征服这片土地以来所经历的种种思想上的境地一一刻画完全,不仅用稳健的笔,而且能让人面带笑容地去接受。在美国的新移民,都有着一颗年轻的心,并且善于自我批判,这种思想风格在这片未开化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刘易斯就是开路先锋。
辛克莱·刘易斯先生,你所创造的财富不止局限于美国,你更值得我们向瑞典、向全世界推广你的精神财富。在这个隆重的场合下,我用你所不了解的语言讲述着你的事迹。我本来可以“鸡蛋里挑骨头”地指出你的缺点,但这并不能掩盖你是一个伟大的美国新文学家、年轻却又知识渊博的文坛巨匠。你出生在美国,这里也有你的同胞。在你的著作中,你也曾用谦逊友善的措辞提到过他们。今天,我们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看到你,也很高兴我们的国家颁发给你这样一个至高无上的荣誉。现在,我邀请您和我一起起身,从我们的国王手中,接受此项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