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净值人群的特点和财富管理需求
“贫者愈贫,富者愈富”——《21世纪资本论》的启示
2014年,法国著名的左派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出版了《21世纪资本论》。在这本书里,皮凯蒂揭示了一个非常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通过对西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近三个世纪以来的有关财富收入的丰富历史数据的详细研究,皮凯蒂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在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各个国家的社会不平等都在逐渐地扩大。而得出这一结论的根本原因是财富或者资本,作为生产函数中最重要的输入要素之一,具有高度的流动性,它会自动地流到对财富回报最高的行业中。从这个意义上看,财富是最聪明的。这一特性决定了在社会财富金字塔最顶端的富豪们的财富积累速度将快于整个社会物质总产出的增长速度,导致在长期内,社会总财富逐渐向少数的高端财富家庭集聚,从而出现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现象。
另外,同样是由于社会的财富积累越来越不平等,未来社会中,一个人的家庭财富多寡,不仅由他自身的劳动努力决定,更由其所继承的财富决定。由此得出一个近似悖论的结论:自由市场竞争最终会消灭自由竞争。具体说来,由于自由市场经济鼓励人人努力创造财富,使得一部分人先于其他人富裕起来,由此,全社会所占有的财富逐渐开始不平等。同时由于财富本身会带来更多更快的财富积累,那些占有更多财富的家庭会逐渐积累起相对于其他人来说越来越多的财富,从而使得不平等现象越来越严重。这种不平等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出身反而比后天的努力和才能更加重要。生长在大富之家的人,不需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就可以获得比别人更多更快的财富积累。自由市场的竞争,最终导致后天的努力竞争逐渐在未来社会消失,换言之,未来的社会将会是越来越“拼爹”的社会。
托马斯·皮凯蒂的聪明的资本
皮凯蒂认为,最有钱的人总是最聪明的人。他们总会把自己的财富投资到回报率最高的地方,从而导致他们的平均收益率将长期高于整个经济体总体财富的增长率。在几百年的漫长历史时期中,“资本”的收益率平均比社会物质总产出的增长率高出2%—3%。这一现象,在长期上加剧了社会财富和收入的分配不平等,造成穷者愈穷、富者愈富。
作为一个左派经济学家,皮凯蒂认为,这样的结果是自由资本主义社会应该尽力回避的,因为它最终将可能威胁到现代民主价值观的基础,即人人生来平等。皮凯蒂认为,既然财富有逐渐加快积累的这种天然的属性,就需要通过政治制度和手段,比如在全球范围内实行更大规模的累进税、遗产税等,尽量抑制贫富分化和收入不平等的加剧。
皮凯蒂的结论出现在全球经济危机之后。刚刚经历过资本贪婪汹涌吞食一切的欧美各国民众,发自内心地对于那些大资本家感到厌恶。他们不断掀起各种反对精英的运动,比如美国的99%对1%运动、占领华尔街运动,以及欧洲的英国脱欧等。这些民粹主义运动的深层经济根源,来自对很多市场化国家民众的深刻观察:经济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利益,绝大多数被占社会总人口1%的少数人攫取。皮凯蒂的理论为这些民粹主义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从而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
读到这里大家可能会想,这是一个多么忧伤而可怕的故事呀!那么,事情真的是这样吗?
在中国,北京大学的一批学者怀着对皮凯蒂理论的尊重和对中国财富家族财富传承的学术研究理想,试图复制皮凯蒂的实验。相较于皮凯蒂只能利用过去三个世纪左右的数据来验证他的理论,中国存在超过千年的、不间断的封建社会历史,也有大量保存完好的历史记录。学者们试图通过家谱或者族谱的检索,追踪一个家庭从古至今的繁衍情况,观察它跨越千年的历史沿革,系统地统计其财富积累的路径,分析这一家庭到今天为止所形成的庞大的家族谱系和家族财富的分配。然而,经过长时间的苦苦搜寻,学者们并且没有找到基本符合皮凯蒂假设条件的家庭,即在过去千年中每年的财富平均增长率超过经济增长率2%—3%。是学者们不够努力吗?还是皮凯蒂的条件过于苛刻?
听上去,这个小小的条件平淡无奇:从1921年开始有研究人员对美国股票市场的每年收益率进行详细记录起,我们观察到以美国为代表的成熟资本市场上的股票市场投资平均的真实年化收益率在7%左右。而从1921年至今,全球(包括美国)GDP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不超过4%。任何家庭只要把自己的财富投资在美国的大盘股市上,就可以轻松地获得比全球GDP的增速快2%—3%的财富增长速度。事实上,在任何一代或两代人的生命周期中(30—60年),无数家庭可以轻松地满足皮凯蒂的条件,也就是家庭财富积累的速度比社会总产出的增长速度快2%—3%。所以说,皮凯蒂的条件并不是很苛刻。
可能大家又会问,既然家庭样本随手可得,而且财富增长速度的条件微不足道,为什么找不到这样的例子?在经历痛苦、失望和反思之后,学者们终于发现,原来,从短期来看非常微不足道、容易达成的皮凯蒂假说条件,从长期来看根本无法达成。实际上,我们可以从理论上证明,从长期来看,没有一个财富家庭能够满足皮凯蒂提出的看似微不足道的财富增长条件。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聚富之家
下面,我们用历史数据加以说明。在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的武德元年,即618年,中国结束多年战乱。当时中国总共有200万户口,国力强大,每年的物质产出占全球的1/4左右。由此我们假设,中国当时的财富也占全球的1/4左右。如前面所说,财富是对未来购买能力的一种储存。假设我们随便找到一个小生意人,他所占有的财富相当于当时10户中国普通老百姓拥有的财富,或者说相当于中国总财富的20万分之一,全球总财富的80万分之一。因为我们要求的条件并不苛刻,这样的家庭在当时俯拾即是。
我们用反证法来证明这个家庭不可能符合皮凯蒂的财富增长条件。假设这个家庭符合条件,也就是说,这个家庭从1400年前的相当于全球财富80万分之一的起始财富水平开始,在之后的1400年中保持了年均财富增速比GDP增速每年快2%。那么1400年后的今天,这一家族所拥有财富,在全球财富中所占的比例应该是
1/800000×1.021400>1000000
换言之,经过1400年左右“略快于”全球财富增长速度的积累,这一家族所拥有的总财富,将是全球财富的超过100万倍!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我们允许这样的家族存在,并且继续以略快于全球财富增长的速度积累财富,那么终有一天,这一家族拥有的财富将占据整个宇宙!
盛极必衰
读到这里,大家是长叹一口气呢,还是对未来的财富管理憧憬满满呢?我们不可否认皮凯蒂的结论——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之后,财富将逐渐集中在少数家庭手中。然而,我们可能也不需要为此过度担心。虽然作为一个整体,社会上的有钱人总是给人一种印象,他们的财富正在疯狂地积累着,似乎有一天它们将吞噬整个宇宙,但事实上,任何一个单个的财富家族,其拥有的财富都将经历盛极而衰的过程。在几千年的中国封建历史中,那些曾经富可敌国的家庭,最后并没有把他们的财富保留至今,反而早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对于任何一个特定的财富家族来说,一旦失去持续创造新财富的能力,家族财富的积累与传承往往会被不断出现的内斗、天灾、战争、革命,或者是家族中的不肖子孙打破。在中国几千年来从未间断的文明演进中,更能够精确描绘历史的,是“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换句话说,历史无数次地证明,对于财富家族来说,财富的传承对于财富积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财富传承的失败,往往导致家族若干代人积累的巨额财富的崩解!
中国的超高净值家庭日益关注财富的传承。从贝恩资本和招商银行针对中国超高净值家庭所做的抽样调查可以看出,近年来,国内的超高净值家庭都不约而同地把财富的传承作为财富管理的最重要的目标。有鉴于此,对于高净值家庭来说,代际传承、财富的保值增值,远远重于财富的继续增加。
图2–1 开始考虑财富传承的高净人群占比
数据来源:贝恩资本、招商银行联合发布的《2015年私人财富报告》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私人财富快速积累,超高净值人士的数量和他们所持有的个人资产规模都在快速上升。财富传承需求变得日益迫切,未来20年将是我国超高净值人群规划财富代际传承的重要窗口期。对于财富是否能够跨越世代恒久传承,全世界的民间智慧总体上给出了较为负面的回答。中国民间老话说:“富不过三代。”苏格兰谚语:“父亲买,子修建,孙儿卖,重孙街上当乞丐。”葡萄牙俚语说:“富裕农民,贵族儿子,穷孙子。”西班牙人说:“酒店老板,儿子富人,孙子讨饭。”而德国则用三个词“创造、继承、毁灭”描述三代人的命运。
世界范围内,能够历经百年而不衰的财富家族并不多见。很多显赫一时的家族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销声匿迹。可见财富传承出现障碍是大概率事件。如何尽量延缓财富传承的崩解,从而长期地维护家族的财富?家族财富规划的目的就是提前认识到财富保值增值和代际传承的艰辛,尽早着手、提前规划,使家族财富守得住、行得久、传得远、用得好。
我们观察到,中国的超高净值家庭大多是第一代财富家庭,大多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的30多年实现了财富的积累。目前,他们中很多人的主要精力还放在企业的经营致富上,也就是说更多的是在做创造财富的事情。对于如何规划家族财富传承,即构建家族财富管理系统,他们中的大多数还停留在思考和犹豫的阶段。其实,这对于他们财富的长期积累是非常危险的。那么,关于家族财富管理的第一个问题,我们先来聊一聊超高净值家庭的企业传承,看看有钱人怎么把钱传给下一代。
“创业不易,守业更难!”——家族企业传承的共性问题
家族企业在世界各国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对世界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美国,有90%的企业由家族控制;在英国的8000家大企业中,76%是家族企业,其产出占英国GNP的70%;法国最大的200家公司中,50%是家族企业。根据美国学者克林·盖尔西克的研究,世界范围内80%以上的企业属于家族企业,世界500强企业中有40%由家族所有或经营。家族企业的传承始终是一个难题,国外的研究资料表明,家族企业的中位寿命为25年左右,基本上是延续一代而亡。根据美国布鲁克林家族企业学院的研究,70%的家族企业没有传到第二代,88%的家族企业没有传到第三代,只有3%的企业在第四代以后还在经营。类似的欧洲研究表明,只有大约4%的家族企业能够传承4代人。
作者在北京大学进行的关于世界财富家族传承案例的研究中发现,大量的欧美中小企业,因为缺乏接班人,不得不寻找职业经理人接管,甚至直接出售。这其中不乏自身经营条件较好、技术实力较为雄厚的企业,很多当地企业甚至拥有中国企业非常急需的市场、专利、管理技术等。但往往因为继承人缺位,家族企业经营不下去,最终被迫出售。中国企业三一重工收购德国的普茨迈斯特,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虽然这对于中国企业走向海外的兼并收购是一个意外的惊喜,但从家族传承的角度看,这是喜是悲呢?
超高净值家庭往往有自己的家族企业,所以谈到他们的财富传承,就不可回避地涉及企业和企业家精神的传承。对于当前的中国来说,这一点的意义尤其重大。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成就了大批的优秀民营企业,但是在接下来的20年中,大批第一代企业家将逐渐因为年龄的原因退出历史舞台,大量的企业将面临交班的问题。
从十多年前横店集团董事长徐文荣、万向集团董事长鲁冠球、红豆集团董事长周耀庭等大张旗鼓培养接班人,到2003年山西海鑫集团董事长李海仓突然遇害、由23岁的儿子李兆会仓促接班,到碧桂园总裁杨国强把企业股权传给女儿杨惠妍,再到美的集团创始人何享健把美的电器董事长的职位给了职业经理人方洪波而让自己的儿子何剑锋自立门户成立盈峰集团执掌金融板块……媒体和研究人员对于中国民营企业的传承给予了高度的关注。放眼东南亚地区的华人家族企业,因为传承引发的问题也频频发生。台塑集团创始人死后,他的家族也没能逃脱家族纠纷。香港地产大亨新鸿基集团背后的郭氏家族和真功夫公司的家族成员内讧等也引起了众人的关注。
国内的有关调查显示,中国民营企业家已经超过300万,由于找不到合格的接班人,80%以上的中国民营企业家可能难以摆脱“富不过三代”的宿命。最直接的问题之一是,通过不同方式进行的调研都表明,在大样本中,中国民营企业的第二代中有相当多的人不愿意接掌父辈的企业。这一比例,根据不同的调研资料来源,从60%—90%不等。对于不少富有家族及企业来说,因为接班人的缺失,他们面临的可能不是“富不过三代”的问题,而是能否富过两代的问题。
没错,富豪的世界,也有忧伤。在我们给出解决方案之前,让我们先来冷静地思考一下企业为什么需要传承?
从企业自身发展的角度来说,要做成一个好的企业,往往需要超过一代人的努力。全球500强的家族企业中有超过40%的企业历经了至少三代传承。因为产品本身需要精雕细琢,品牌价值需要长期的建设培养,商业模式需要精心的设计并且要与时俱进。所以说,做好一个企业是一个慢工出细活的事情。然而今天,以华尔街为代表的资本通常非常短视,企业周围充斥着非常浮躁的投资者,需要有一些人站出来说:我是耐心的资本,我追求的不是短期急功近利的好处,而是真正长期对企业有利的发展。基于这样的原因,我们也看到一些企业自称要做不是家族企业的“家族企业”,比如马云称阿里巴巴要活102年,跨越三个世纪,真正实现“百年老店”的愿景。
从更高的层面来说,家族企业的传承不仅关系到企业自身能否持续成长,而且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将产生重大影响。针对东南亚以华人为主的国家的家族企业进行的研究揭示,华人家族企业上市公司(通常都是那些规模较大、比较规范、公司治理结构清晰、业绩良好的公司)在从第一代向第二代交棒时,其公司市值在5年内平均缩水6成左右。针对A股市场进行的类似研究表明,A股上市的企业在经历传承时市值平均缩水4成以上。
回到企业家本身,一位第一代企业家曾略带调侃地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到底是那帮孙子们的!”我们理解此处的“孙子”,是他们自己的孩子和孩子的孩子。还有一位企业家语重心长地说:“我这辈子取得过很多的成功。但是对我来说意义最大的成功,是看到自己的孩子成长为一个优秀的接班人!否则,我的人生仍然有巨大的缺憾!”据不完全统计,在中国的第一代企业家中,40%左右的企业家希望家族第二代能够继承企业;55%左右的企业家希望自己或者家族保留家族企业股权,但是由职业经理人进行管理;还有5%左右的企业家,在后继无人的情况下,无奈地选择减持、转让或者关闭企业。其中50岁以下的新生代企业家更倾向于认为第二代不必行使管理权,而只需要继承家族股权。
国外豪门也一样
爱马仕家族第五代传人声称:“爱马仕不是我从父母手中继承来的,而是从子女后代手中借来的。”言下之意是,如果说是从父母手中继承来的,这个企业就是自己的,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要是从子女手中借来的,意味着有一天要把企业还给子女。因此,传承既要对得起先辈,又要对得起后人。
“授之以鱼,授之以渔”——家族企业传承,传什么?
家族企业传承的简单定义,是把家族企业从家族的一代人手中延续到另一代人手中。狭义的传承,传的是企业本身。而广义的传承还应该包括企业家精神的传承、人的传承和企业以外的财富传承(包括物质和非物质财富)。
我们认为传承可以分为浅层次和深层次两种。浅层次的传承主要包括企业和财富的传承,深层次的传承则涵盖了企业家的精神、价值观、理念、使命、知识、技能、文化、制度(包括公司治理结构)等具有社会性的、无形的德行智慧和信仰,也可以说是泽及后世的那种对自然、社会和人的巨大的善意和德行。正如《周易》所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意思是积德行善之家,恩泽及于子孙。
首先,最基本的是企业的传承。这里面又包括企业的股权和企业的控制权。股权是财富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对家族企业未来产生的现金流的分配权。而控制权是家族对于家族企业发号施令的权利。在特定情况下,这两种权利是可以分割开来的。在东南亚华人家族企业中常见的金字塔形控股结构,就是一种比较典型的股权和控制权分离的公司治理架构。与之类似的,还有双重或多重股权架构。另外,还有的家族企业将其股份的所有权交给由家族控制的慈善基金会或者慈善信托机构,这意味着家族成员未来将不能继续分享企业成功所带来的现金流,但是家族成员仍然担任这些慈善基金会或慈善信托机构的负责人,从而对企业的运作仍然握有实际的控制权。
其次,是家族财富的传承。在本书的后面我们会看到不少例子,家族的第二代或者更后代的成员,往往会把家族企业的股份部分或全部变现,从而把家族的财富从主要集中在企业的股权变成主要集中在企业以外的金融财富。当然,这些金融财富的积累也有可能只是一种暂时的储存形态。在合适的时候,它可以通过投资设厂等方式再度转换成为新的对企业的股权。当前中国正在经历新常态和经济的升级转型,大量企业正处在从第一代向第二代交接的转型过程之中,很可能会经历家族放弃部分或者全部对原先传统制造业企业的控制权。同时很多家族的第二代会开辟新的战场,比如专注于资本市场运作或者在未来将资金投向股权类投资机构。所以说,家族财富的传承是企业传承的延伸和推广。
第三,是企业家精神和能力的传承。我们的企业家在让自己的家人子女接班的过程中,都会对他们进行知识和能力的大力培养。当然,实际效果因人而异。企业家能力有天赋的成分,很难完全通过后天的培养获得。但是仍然有相当一部分能力需要通过不断的历练,像学徒从师傅那里学本事一样,一点一点地培养起来。优秀的家族企业家,往往会在栽培后代接班人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心血。
第四,是企业家在企业和社会上的人脉资源的传承,我们也把这些人脉资源叫作企业家的社会资本。一个企业,特别是第一代企业,在成长的过程中必定会积累大量的社会关系,这些人脉资源对于企业的未来发展将发挥巨大的作用。同时,通过企业家的长期打拼以及企业与各种利益相关方的磨合,上下级员工之间,企业和客户、供应商、投资者,甚至监管部门之间形成了长期的默契。这些对于企业的未来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这一点对中国的家族企业,甚至东南亚地区的华人家族企业而言,尤其重要,因为华人圈存在一种非常重视人脉关系等软性资产的环境。如果这方面的传承出了问题,那企业可能很难在下一代手中发扬光大,甚至本身的生存都可能出现问题。
第五,是企业的理念、使命、文化、价值观和制度的传承。很多中国企业都希望自己成为百年老店,能够长久地存在,并且长久地对社会产生正能量。而这就需要企业树立正确的理念、使命、文化、价值观,同时制定正确的制度。只有在企业的后代能够完全认同前辈的理念、使命、文化、价值观和制度的前提下,传承才是长期可持续的。很多企业,其传承过程经历了社会的快速发展,在此期间,社会本身的理念、使命、文化和价值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好的企业应该能够做到在坚守传统的同时与时俱进,并且应该具有足够的柔韧性,能够使得自己的后代在一个变化了的制度环境中不断地寻找切合公司实际的新的理念、使命、文化、价值观和制度,这样才能不断传承,并且不断地做到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最后,传承绝对不应该是僵化的传承,不应该是不顾周边环境的变化而故步自封。时移世易,“兵无定势,水无常形”。如果一个企业的继承者只是简单地把所有要素都原封不动地全部承接过来,那么面对变化了的环境,他将会无所适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