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如是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章 道与无为

时间像一把锋利的镰刀。它收割着一切

时间以诅咒的方式进入这个世界

她会不会以我内心的结构形式

释放她那无与伦比的能量呢

谁又能解开时间的咒语呢

弄清和掌握《老子》哲学中几个终极概念和范畴,比如“道”、“德”、“有”、“无”、“无为”、“美”、“丑”、“善”、“恶”等概念,对于准确而深刻理解和把握《老子》学说至关重要。《老子》深邃的哲学思考,对宇宙本原的思考,对人本身及其社会的思考,《老子》辩证地看待这个奇妙的世界,在宇宙本原、物质运动、社会运行、人生意义、生命价值、时间与空间、永恒与短暂、有与无等方面都给我们以具有终极意义的导师般的启示。从哲学终极高度来讲,《老子》说“无”是一种客观存在,“有”也是一种客观存在,“有”与“无”是我们这个宇宙世界存在的方式,是时空存在的一种形式;“有”与“无”之间的关系要辩证地看,比如时间,我们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好像“无”,但它确实客观存在,且我们也能感觉得到。从当今科技时代看,比如原子核与电子,电子绕着原子核运行,如果原子核有乒乓球那么大,那么整个原子的空间像一座影院那么大,电子和原子核之间的空间全部是“空”的,好像“无”,但为什么电子能够环绕着原子核运行呢?其实这个“无”中一定充满了我们人类现在还看不见的“物质和能量”,迫使电子绕着原子核旋转;同样行星绕着恒星旋转,也应该有如此的道理。史蒂芬·霍金(英国,1942年—)的学说认为我们的现实宇宙已经有一百多亿年的历史了,然而,我们人类的文明史仅仅才短短的六七千年,我们现在认识世界认识宇宙应该也一定仅仅处在一个初级阶段而已,我们相信,我们现今人类的知识框架仅仅还是一个简单的基础而已,不必骄傲,我们才刚刚在一个起步阶段,我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看穿这个浩瀚的宇宙世界,我们人类现今的知识构架和科学技术水平还不能足以表述这个奇妙绚烂的世界,更不能准确地表达“玄之又玄”的“众妙之门”,只能去笼统地感性地去“悟”,我们还是井底之蛙,历史发展到当今世界,我们还动物般地在热衷于战争和争斗,还没有足够能力使我们的世界、使我们自身变得有秩序,变得像《易经》和《老子》所倡导的那种“有序变化”、“和谐”与“守中”,但我们同样相信,我们在不断地努力地前进着,未来会让我们认清那一切的一切。我们中华民族面对这个纷争、纷繁复杂的小小环球世界,《易经》与《老子》等经典,还可很好地学习和利用,且并不失为一剂温补之药。

为什么会有宇宙?为什么会有“道”?我们怎么会站在这个世界上?奇妙的本原问题。千百年来,西方人用数学用科技去实证宇宙,去探究“道”,而我们中华民族在《易》和《老子》等经典的哲学思想的严重影响下,始终在感性地只是“悟道”。运用科学和实证的方法,随着我们哲学思维的改观,随着经济社会的大发展,我们正努力地改变着这一认识世界的初级方法和方式。

“无为”到底指的是什么?“无为”的本质意义是指“无所作为”吗?是指在磅礴澎湃、生机勃发、不断发展变化、无穷无尽的万事万物面前,只能是消极等待、消极回避、无所事事吗?这样理解“无为”,是肤浅的、文字表面的,只能带来消极的逃避矛盾的思想,这样理解“无为”,实在是远离甚至背离了《老子》“无为”思想的本意。《老子》的“无为”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处处都包含着“有所为”的思想,“无为而无不为”。鬼谷子在《鬼谷子·捭阖》中说:“变化无穷,各有所归”,意思是万事万物无论怎样变化,终究是按照恒定的规律发展变化的,没有事物能够超越规律之上的,万物归宗于此;《鬼谷子》沿着《老子》思想的路径,也提到“无为”的概念,但鬼谷子取用了《老子》的“无为”意义的其中一个方面,说“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而牧之”(《鬼谷子·捭阖》),意思是根据对象的变化发展规律采取多种方式方法(或进或退、或贵或贱的方法)去驾驭它,方能成功,“无为”即为“顺应自然”之意,其实质,“顺应自然”本身就是一种“行为或作为”,即按照自然发展变化规律办事,否则就叫“妄为”,“妄为”其实质也是一种“为”,这是老子坚决反对的。其实,在《老子》里的这个哲学概念,我们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理解,方能接近《老子》“无为”的本意。一方面,“无为”是指遵照“道”来办事,按照万事万物的内在规律办事,只有我们掌握自然规律,即努力掌握“道”,就应该大胆去作为,大胆去尝试,就像老子之后的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在《养生主》中所谈到的庖丁,他掌握了牛全身的各个关节,掌握了牛的结构,掌握了客观对象的“道”,解牛便游刃有余了,既不费力也不费刀。只有我们不断掌握宇宙万物的发展变化规律,努力趋向于“自由王国”,解除了我们在客观对象面前的盲目性,我们人类的行动方能游刃有余,我们方能“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毛泽东《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另一方面,“无为”的确也包含有“不要作为”的思想。老子面对当时横征暴敛、战乱频繁、饿殍遍野的社会时局,为民请命,苦口婆心地劝诫那些昏庸的没有掌握治国规律的治国者千万“不要作为”,甚至说反话叫大家回到“小国寡民”的原始世界之中去,叫大家“老死不相往来”,这样,社会反而还会好些,社会反而还会按照自身的规律不断向前发展,老百姓的生活反而还会好过些,因为不受“乱政干政”不懂治国之道的统治者的干扰,老子不是笼统地憎恨统治阶级,而仅仅是唾弃那些昏庸无能者,痛恨“妄为”者。为什么《老子》五千余言始终蕴含着反复教导人要“悟道”、“得道”,实际上就是叫人们要努力去掌握自然规律、社会发展规律,要按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办事,这方面要努力地“为”,而违反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的事情,千万不要去作为,“乱作为”莫如“不作为”,最好“无为”。明代朱元璋(1328年—1398年)面对战后的国家初立时曾说:“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譬如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摇其根,要在安养生息之”,在社会治理上,他遵循了老子的谆谆教导。以此“无为”,其实在另一种形式上是大胆作为,赢得了明朝早期的初步繁荣。又比如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期间,对文化,我们作了一些傻事。“文化”是经人类千百万年的行为而后、一代代沉积下来的认识自然顺应自然改造世界改造自身的能力和智慧,既有物质的又包含精神的,它如同江河流水,文化只能疏导,而不能整体截断,除开那一片地域的人们无形地突然消失,便能使那种文化断层。人为地截断,只能是“抽刀断水水更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那是搞运动,硬性要截断传统文化上的东西,出现短时间的文化真空,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够,二、政治条件不够,三、人们思想水平上的条件不够,四、特别是文化上的条件不够,因为新文化体系和框架尚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新文化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取代我们有着多少万年积累起来的农耕文化,推翻这个现实的文化体系,当时所谓的新文化体系便是空中楼阁了,何况一种完备的新文化构架不会是几年几十年尚能建立起来的,它需要无数代人的共同努力,方可建立和完善,方可生根于民众,方可立足于社会,方可成为文化基因被认可和传承。人为地作为,不按规律、不按事物内在的“道”办事,这只能是一厢情愿的“妄为”,结果只能适得其反;若硬性去作为,结果会造成严重地思想上的混乱。毛泽东(1893年—1976年)一生重视新文化建设,曾经在新文化建设方面有过准确的表达:“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陈出新”,若果我们以此来作为,新文化体系将会愈加完善,构架将会更加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