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银河奖征文(特别赞助:微像文化 阅文集团)(3)
皇宫里所有的太医都战战兢兢地来了,望、闻、问、切,所有招数都使上了,却怎么也没看出个所以然来,但他们又不敢直说,最后推举出一个资历最老的太医去见朱元璋。
“陛下,我观殿下应该是夜间多梦,虚耗精神,导致神智混乱,才会发此胡言,所幸老臣有一补气安神的祖传秘方,殿下服用之后,当可药到病除。”
服过药的朱允炆果然正常了许多,没有再发过那般惊世骇俗的奇谈怪论。
只是从那以后,朱元璋却时有记起,心里不免嘀咕:这狗屁不通的不经之谈,到底是何人教给允炆的?
二
“舰长,探测器监测到生命信号,距离在半光年之外。”
说话之人是个相貌奇特的生命体,他的皮肤呈暗红色,上面布满了诡异的纹路,此刻他的手指着面前的全息屏幕,上面是一些蠕动的字符。
“追踪信号,确定生命信息的具体位置,分析具体情况。”被称作舰长的人一边走到全息屏幕前,一边吩咐道。
没过一会儿,数据反馈回来。
“生命信号来自于一颗二级行星,略呈椭圆形,主要构成物是硅酸盐物质及金属化合物,生命维续来自于一颗三级恒星,主要智慧生命体为五级碳基生命体,比较原始。按照《生物进化总纲及详述》的推演,此地已经形成了文明,有观测的必要。”
“那就行动吧。已经过了两个冰冻期,总算有点儿乐子了。”舰长说道。
这些皮肤暗红的生命体,是提克星人,他们来自遥远的提克星,多年以前,提克星遭遇了一场险些灭族的大灾难——他们被另一颗星球上的生物入侵了,经过了漫长的战争,他们才最终获得了胜利。为了杜绝此类情况的再次发生,他们大力发展自己的科技。绝境是逼迫科技进步的最强动力,提克星的科技发展得非常迅猛,科技发展为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他们不再需要劳作,不再需要付出。就这样过了许多年,他们中的一些人开始不安分了,他们总觉得这个宇宙中还有许多的生命面临着威胁,他们给自己安排了一项使命,那就是寻找宇宙那些有危险暴力倾向的生命,然后摧毁他们,以维持宇宙的和平。
这一项使命一经提出,马上变成了争议的中心,有人赞成,也有人反对。但激烈争吵过后,赞成的人占了上风,就这样,一艘名为“和平号”的循环生态暗物质巡航舰,悄悄地进入广袤的宇宙中。
此刻,这艘巡航舰正飞速地往地球驶去,准备抵近仔细观测。
当一颗蓝色的星球出现在提克星人眼前的时候,所有人都惊呆了:这颗星球太美丽了,就像一颗湛蓝的摩尔宝石。
“我们占领这里吧?”有人小声地说,似乎是半开玩笑,但也透露出某种心思……
“注意你的言辞。”舰长皱着眉头,他明显地生气了,“如果不知道《法典》的第一万零六十七条是严令禁止以任何理由入侵生命摇篮的话,那你就给我抄写一万遍!”
说话的人赶紧道歉,并表示自己只是开玩笑,其实没有这个意思。
舰长不再说什么,他下令开始启动观测装置。
就在这时,刚才一直被这蓝色星球所吸引的观测员静树突然说话了:“舰长,我申请以降临的方式观测。”
这话一出口,包括舰长在内的所有人都吃惊地看着他。
有人开口提醒道:“静树,这个星球的原住民看来还处于极度原始的状态,去了的话,你很可能永远无法再回到这里。”
随后许多人也开始这么劝说,大家都觉得静树的想法太荒唐。
静树并没有回话,而舰长也想看他的反应,没有说话。
两人久久对视,最终舰长开口了。
“批准。”因为他已经从静树的眼睛里看到了答案。
降临仪器旁边,舰长皱着眉头看着静树。
降临观测方式,是针对一些被浓浓电子云层包裹的星球,扫描仪器无法正常运行时采取的“抛弃”式的非常规方式。通过在降临之人的眼球内植入微型远程观测器,连接到星级飞船上的观测系统上,那样,降临之人看到什么,就会实时记录到观测系统当中。当然,也不是所有的事情都会记录,系统会截取有用的影像留下,将无用的剔除,随后,系统会分析影像包含的信息,测量当地文明的“残忍度”,如果被判定超过安全范围,将会进入纳米分离弹的投放程序。
纳米分离弹是专门对付生命体的大杀器,一旦纳米分离弹投放,会在很快的时间之内将该星球上的所有生命体分解成为一个个孤立分子,使其成为一颗死星,但却不会对其他的物体造成任何影响,若干万年后,又会繁衍出另一批新的生命。
实施降临之后,降临之人将永远无法回来,永远留在异乡异国,而且降临之人除了自动上传眼睛所看到的信息之外,也无法再和母舰取得联系。一直以来,没有人愿意这么做,在以前,需要降临的时候都是让一些犯了重罪的人来进行的。
“能告诉我原因吗?”在临行前,舰长实在不忍心就这样让静树离开,本来,他甚至已经内定静树将成为下一任舰长的……
静树并没有回答,实际上他也回答不出,他也不知道为什么看到那颗星球,自己就涌起了这么强烈的冲动,要到那里去,似乎有什么东西在吸引着自己。或者,是自己已经厌倦了这样的生活?终生生活在一个飘动的大容器中,永远没有脚踏实地的感觉,这令他一直感到异常空虚。
长时间的沉默之后,舰长轻轻地叹了口气。他了解静树的性格,有一些事情,他不想说,谁也问不出来。
舰长伸手按下了按钮。
三
洪武十五年,太子长孙朱雄英不幸夭折,年仅八岁,朱元璋在悲伤之余,将朱允炆立为长孙,希望用帝王王气护持他。时年,朱允炆五岁。
五岁应该是一个孩童最为活泼的年纪,但朱允炆依旧很安静,而且他已经识字,整日将自己关在书房里读书,尤喜历史类书籍。书读得多了,也使得只有五岁的朱允炆看起来像个学究一般,不能以寻常儿童视之。
朱元璋草莽出身,本身并无多少文化,是以登基之后尤其重文,朱允炆如此好学,极得这位当过和尚还讨过饭的皇帝的欢心,祖孙俩时不时会在书房待上一整天。每每谈话,朱元璋总感觉自己面对的是一名满腹经纶的夫子,不禁暗暗称奇、满心欣喜。
洪武二十五年,皇太子——也就是朱允炆的父亲——朱标去世。在此期间,朱允炆因为父病,昼夜不离卧榻。父亲离世之后,朱允炆大哭三天,其心之孝,可见一斑。
太子离世,王储之位空缺,朱元璋的几个儿子每日钩心斗角,觊觎太子宝座,置兄弟亲情于不顾,朱元璋大感痛心,是以并未再立皇储。
这时的朱元璋,已经身患疾病,他自感时日无多,是以宣召朱允炆觐见,祖孙二人促膝长谈。
“允炆啊,标儿死了,你说朕的皇位传给谁好?”朱元璋满含兴趣地看着自己的孙子说。
朱允炆想不到祖父竟然会跟自己谈论这件事,他略一沉思,说道:“皇祖父心里早有定论,何需询问孙儿?”
朱元璋深吸一口气,抬头看着殿顶的大梁,陷入了沉思,期间表情数度变换,似是在追忆往事。
良久,老皇帝开口说道:“朕这一辈子,前半生征伐,后半生安天下,虽杀人无数,但自问也算是一位贤君,治下臣民虽不如唐时繁盛,但总归要比宋朝那几个皇帝有志气,若是无朕,此刻中原还在蒙古鞑子的铁蹄之下苟延残喘。”
说完,他眼神略显涣散地看着前方,轻声叹息道:“但有一事,却让朕颇为惋惜。允炆可知是什么事?”
朱允炆还未答话,朱元璋又自顾说道:“那就是朕在近几年,陆续将那几个陪朕南征北战的功臣尽数杀了,他们都是朕的兄弟手足。你可知道,这是为什么?”
朱允炆沉默,此刻他明智地没有回答,他知道,他此刻只能做一个倾听者。
“这些朕的兄弟手足,他们为大明朝的建立立下赫赫功劳,征战期间他们也对朕忠心耿耿,甚至可以为朕去死,但那时候,朕不会让他们去死。然而现在不同了,他们都是英雄人物,每个人的智慧都不弱于朕,徐达、蓝玉都是罕见的名将,功高震主……特别是那刘伯温,朕知他忠心为国,但他太聪明了,聪明到让朕不寒而栗。我已经老了,但你们还年轻,留着他们,你们……”说到这里,朱元璋略微一顿,问道,“朕的基业如何而来?”
“祖父是顺应天命,起义推翻旧朝,得登大宝。”朱允炆答道。
“好个顺应天命,这不过是那几个史官为了讨好朕而杜撰的而已……其实朕就是个屠夫,朕是踩着累累尸骨登上皇位的。但杀人者人恒杀之,将来或许也会有人踩着咱们的尸骨,登上那至高无上的位置!朝代更替,不外如是。所以,朕杀了他们,杀了那些忠心耿耿的兄弟。不但朕要杀,朕的子孙后代在必要的时候也要杀。只有‘杀’,才是这世间最让人感觉到安全的字!”
房间里没有风,但朱允炆感觉到背后起了一层鸡皮疙瘩,冷汗浸背。
“这也许会在后世的史书上留下颇招非议的一笔,但朕不在乎,也不后悔,只是感觉惋惜,惋惜他们见不到朕所开创的盛世。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你要仔细记住这句话。”
“这世上没有圣人,平民如是,皇帝亦然。昔年唐太宗杀兄屠弟以得皇位,宋太祖欺少主年幼,发动陈桥兵变,才得以黄袍加身……每个开国皇帝的手上,都有无数的血腥,世事如此,朕也莫可奈何。到了那个时候,你不杀人,别人就会杀你。”
说完这些,朱元璋心情似乎开朗了一些,他的表情明显带着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朕的皇位,在朕感觉中,由四子朱棣继承最为合适,但你的这位四叔性格太狠,权力欲强,喜争强好胜。皇储之争,燕王虽然没有敢在朕的眼皮子底下做得太过火,但朕毕竟不是瞎子,燕王有些行为实在太过无情,皇位传与他,不少人就要遭殃,恐非黎民百姓之福。是以朕在观察多年之后,认为你宅心仁厚,必能善待百姓,乃是最合适的人选。”
朱允炆愕然,随后斟酌说道:“祖父,这有点儿不合规矩。”
“在朕这里,朕的话就是规矩!”朱元璋眉毛一竖,一股手握生杀予夺大权的威严气息扑面而来。
“你只需记得,继承大统之后,要将你的四叔调离京师,朕恐他将欲行不轨。你登基之后,朝廷上的官员,只要犯罪者,皆可杀;让你不放心的人,罗织罪名,也可杀。但民心不可欺,民心没了,你的朝代也就结束了,你要谨记。”
四
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咽下了最后一口气,大明朝的第二位皇帝朱允炆继帝位。
皇宫内室,朱允炆完成登基大礼之后,疲累不堪地坐在椅子上。
这时,一位老太监求见。
宣进来之后,老太监呈上了先帝朱元璋的遗诏。
朱允炆皱眉看着手里的黄绢,遗诏的内容只有寥寥几个字,但内容却触目惊心:
速将燕王朱棣斩杀,迟恐生变!
从这几个字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朱元璋是有多么的惊慌和焦虑,因为他太了解自己的四儿子了。
黄绢在朱允炆的手里翻来覆去,那上面的字如同一把把利剑,刺得他不停地在内室里走动,好似想躲避那凌厉的剑光。朱允炆当然记得,先帝朱元璋断气之前,都还在念叨着燕王,对朱棣一万个不放心。
终于,朱允炆停了下来,小心地将那黄绢藏起,眉头渐渐舒展开来。
“也许是祖父看错了……”
朱允炆终究没有听朱元璋的话而痛下杀手,他所做的,只不过是分化朱棣身边的力量,并开始削夺一些藩王的权势和封地。但这也引起了朱棣的强烈不满——既有对父亲的不满,也有对自己侄儿的不满。
一个有力量而又心怀不满的人,带来的就是对不满的无情宣泄。
号称“为国靖难”的燕军,开始杀气腾腾地从边关向着京城行去。打着“清君侧”旗号的朱棣,咬着牙、红着眼,恨不得插翅飞到皇宫里。那无知小儿安敢如此欺我,你不仁,就别怪我无义!
熊熊烈焰在皇宫各处疯狂肆虐,无情地收割着生命。火圈外面,是燕王朱棣的“靖难”之军,他们正狞笑着挥舞着手里的武器收割生命,速度并不比大火来得慢。皇宫里到处都是狰狞的笑声和绝望的哭喊声。
皇宫外三里远的一处高楼之上,朱棣正在悠闲地喝着酒,好似对那泼天的大火无动于衷。
大火足足燃烧了三四日,整个皇宫毁于一旦,到处是断壁残垣,焦黑扭曲的尸体遍地都是,那狰狞的表情如同在诉说着当时的残忍。
火灭之后,燕王朱棣号啕着奔来,那哭声感天动地。朱棣趴在朱允炆的尸体前,泣不成声地诉说:“贤侄,你若不如此,何以至此?”
其话之意不言而喻,旁边跟随的亲信众臣们无不毛骨悚然,但俱不敢有任何表露,他们知道,如果惹怒这位啼哭的人,火可能就要烧到自己家里了。
随后,朱棣继位。志得意满的他在皇宫大摆筵席,但他却不知道,所有人都不知道,他们在不久之前与死神擦肩而过。
五
“老和尚,你说现在这个世代怎样?”
“地有出,民有食,中原无战事,可称盛世。”
“朱棣性子虽然乖张,但时运倒是不错。”
“怎么?怪他夺了你的皇位?”
“那倒没有,我本就无心于皇权,只是感觉颇对不起祖父……希望祖父泉下有知,不要怪我。如今我随你云游天下,颇对胃口。”
“你与佛有缘,时候到了,不需我引导,自然就会皈依。”
谈话的两个人,一个是一位老和尚,颌下是长长的白须,另一位是个年轻和尚,正是前皇帝朱允炆,此刻他双眼紧闭,面露淡淡的微笑。
朱允炆并没有死在那场大火之中,虽然没死,但他的眼睛却被大火燃出的浓烟熏瞎了。
时光匆匆而过,转眼又是十数寒暑,老和尚已经病入膏肓,不久于人世。弥留之际,朱允炆一直陪在他的身边。
老和尚硬撑着坐起,整了整身上的僧衣,双手合十,面西而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