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第一步——选题
1.如何选题
写书面临很大的困扰是在什么地方呢?总结来说,就是该写什么书、什么书才是市场需要的。从1996年到2000年,我写了很多书,最多的一本也只卖到了2万册,平均一本卖1万册。直到写到《大败局》,才卖到了30万册。那个时候我很困扰,接下来我该写什么书?这种感觉很像武侠小说里面的练武功,你关起门来在山上练,练了很多年。怎么才能成名呢?你一定要找个人杀一杀。问题是你要杀谁呢?所以江湖上练武功的人家门口常会来很多挑战的人,你只有把他杀了你才是最厉害的人。所以选题很重要,要有很强的创作能力,现在的问题是“要杀谁”?
我没有办法确切的说“就是这个东西”,只能够根据每个人的能力来分析。秦朔曾谈到过写作与市场呼应度的问题。我们不可能去讨好市场,这个呼应度指的是我们的创作能够跟市场的需求相统一。这也是时机的问题。但有一个普遍规律性的东西可以思考:你写作的公共价值是什么?
所谓的公共价值部分是,你要创作的选题、对象和人物,究竟有没有公共阅读的价值。最简单的判断在于它在行业之外的影响力有多大。我们往往是判断他在行业内的影响力多大,其实从图书出版的角度讲这个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他在行业外的影响力有多大。每一个企业家从行业性企业家变成公众的人物,在图书里面看得很清楚。当马云出现在图书上的时候,他一定是公众人物,IT外的人不会来关注他。比如俞敏洪,俞敏洪的公司还不能排入中国500强,他公司的资产才10多亿,英语行业也不是一个大的教育行业,企业资产也排不进去,但是为什么俞敏洪有书出版?而且有好几本?这就说明这个人有公共价值。比如说唐骏,他身上承载的某些商业价值超出了行业本身。公共价值部分,是需要作出判断的。
做这个判断的过程,就是“选题”的过程。选题,就是要“选择有公共价值”的人或事物去进行创作。这就是财经创作寻找选题要遵循的规则。
2.如何把握选题的时效性
上一节我们谈了“公共价值”。即便是一个有公共价值的人,是不是在这个时间出最好?所以在选题中,也有时效性。
比如郑作时有一本写马云的书《阿里巴巴: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直到现在这也是阿里巴巴唯一授权的书。这本书出版的时间点是在阿里巴巴收购雅虎中国时,这本书基本上把阿里巴巴推向了图书市场。后来我就建议作者在书的前面再加一万多字,出精华版,结果卖了大概5万多册。第二版为什么量很大?因为那时候阿里巴巴上市,关注度很大。所以时效点很重要。郑作时还写过《汽车“疯子”李书福》,这个书出版以后,销售没有我们预期那么好,我们后来反思为什么。这本书写得还是挺不错的,我认为很大的原因就是时效性不够。外界最关注李书福的时间点应该是WTO以后,2005年以前,他是以悲剧化的方式进入行业,然后万拳打死老师傅,当郑作时出版《汽车“疯子”李书福》的时候,他已经过了疯狂期了,变成了很普通的汽车制造商,所有的奇迹就慢慢淡化了。书是一种商品,到市场上面临着很残酷的事情。我们有机会放到任何一个书店,从最新畅销书的堆头做起,可能小的出版社都没有这个机会。如果你做得不好的话,会直接竖到书架上,开始还会在书店正中间的书架位置,然后往后退,退到大概找不到的角落里,这个过程大概是两个月的时间。如果没有时效能力的话,就很麻烦。
我们现在做书,时效性会变得更重要。像唐骏的《我的成功可以复制》,刚出版三四个月,已经卖到12万册左右。那时候他刚宣布离开盛大,我们就找他谈,要给他出书。我们给他提供了很多选题,最后决定出传记。另外其他唐骏的书加在一起的销量,跟我们这本差不多,这就在于我们时间点选的比较好,整个方向切得很准。然后是排他性的,自传性的选题。他那个时间点又是所谓第一职业经理人的炒作点,一下子把这个书撑起来了。
我们去年还出版了《大道平安》这本书,平安这么一个很封闭的企业,去年要出书,为什么?因为它去年是20周年,马明哲做企业做了20年。在这个点上,我们就有机会研究这个企业,市场也会关心这个企业,这本书卖了六七万册。所以时效点很重要。为什么?因为中国改革开放40年,很多企业都是10年、20年、30年走过来了。还有一些行业,比如说地产、保险,一定有某一个时间点。像深圳特区成立30周年徐明天出版了《春天的故事——深圳创业史1979-2009》,卖得也很好。
当我们想一个选题值不值得花那么大的精力去投入的时候,要考虑公共价值、时效性,以及你是否具备相应的“资源”。这个资源是指可以无限接近这个企业,当都准备好,这本书的市场效应就会被预期到。这就是选题的问题,对作者来讲也是很困扰的一个问题。
3.好选题的特点
好的创作选题,在我看来有三个特点:
一、一定是一个好问题。选题本身是一个问题,比如说《激荡三十年》本身是由一个问题引发出来的。当时我到哈佛去当访问学者,美国人问我,你告诉我,这二十多年来中国的企业是怎么发展的?这本身是一个问题。而你发现当时的图书市场没有人解决这个问题,所以这是一个好选题。
二、这个问题要有强大的现实性,是跟现实有关的问题。这是财经书的一个大特点,你是为当世写作的,或者是为某一个家务而写作,与国家有关的东西。
三、适合自己的题材才是好题材。我在2004年选了这个选题之后,给秦朔打电话,他当时刚刚到上海办《第一财经日报》。我跟他说,我决定写一本书,想在2008年出版,内容是关于中国经济的三十年。到30年的时候中国经济发展就三十而立了,一定需要有一本书来描写中国经济与成长。他当时跟我说,全中国大概有5个人可以写这本书。我简单排了一下,我说我能写出来,秦朔说他也能写出来。他说,写这本书要有一个条件:要有足够长的采访调研时间,而且你的文笔一定不能是学究型的文笔。后来为什么这个题材定下来是我来写,中间也经过一些调整。比如要有足够的时间,秦朔说他没有时间去写。还有你要敢赌,因为你2004年写的书,要到2008年才出版,实际上这本书是2007年出版的。你不知道花这么久时间写的书能卖多少册,但我当时算了一下,保底能卖5万册。其实当时我有其他机会,比如说去办一本商业周刊。所以,心里要对写这个选题的愿望特别强烈,才能最终写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