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T恤听古典音乐:巨匠时代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icon1

南方的巴赫

我总是梦见南方的老家。雨季之后,路上绿意浓浓。白墙乌瓦上布满了暗淡的水渍与青苔留下的斑痕。院子早已荒废,书房里却好像有人刚刚走开。小时候的我,穿波点连身裙,一副伶俐的倔样子,抬着脑袋直直地看生人。

我走到书桌前坐下,心想在这里终于可以安心写我的对位法论文了。

女孩有一搭没一搭地练习钢琴,巴赫的《十二平均律》,第二首赋格。我暗笑,小时候弹得好臭啊,完全心不在焉。

女孩忽然停下,扭头看着门口,一只华丽的虎皮猫正悄无声息地走进来,长尾巴高翘,好像刚从屋檐上飞下……

没有什么比机械的对位曲更能配合这个复古的梦境了。

南方的盛夏,树影,蝉鸣,一支专注于音阶自身运动的钢琴曲,让寂静的下午更加寂静。

梦醒后,听着远处高架桥上车流轰鸣,想起自己多年来荒废的学业。小时候没心没肺地弹巴赫,长大后心不在焉地选择了巴赫的对位法做专业,现在想来都是潦潦草草。即使如今,我仍是兴趣杂乱,无法全身心来研读巴赫。

不过,在梦里倒是非常清醒,这是我的起点与归宿。

 

我在往电脑的文档里一个一个敲字:

 

巴赫的键盘曲,按照他一生少得可怜的被记录的行踪,可以分为如下四个阶段:

 

早期(1703—1708),巴赫在阿恩斯塔特担任管风琴师。

这个城市位于德国中部的图林根山麓,他在那里写了《d小调托卡塔和赋格》。

这首乐曲饱满有力,常被误认作他的晚期作品,其实来自他青年时代的才华大爆发。

 

中期(1708—1716),巴赫在德国魏玛宫廷担任管风琴师。

此时他的职位较低,但已是远近闻名的管风琴师了,业务水平日益精进。

曾受邀到德累斯顿参加管风琴比赛,那个法国人听了他那摧枯拉朽的即兴演奏,偷偷溜走了,巴赫不战而胜。

 

盛期(1717—1722),巴赫跳槽到科滕担任宫廷乐长。

科滕是德国外省小城,那里的领主利奥波德亲王是一位业余音乐家,对一切时髦的艺术跃跃欲试,那个五年巴赫过得很愉快,大部分键盘名曲都是在此时期完成。

比如《十二平均律曲集》《哥德堡变奏曲》《二部创意曲》《三部创意曲》《法国组曲》《英国组曲》,一直到《赋格的艺术》。

 

晚期(1723—1750),丧妻之后的巴赫来到莱比锡担任教会乐长。

在那里他的工作主要是为教会作曲和培训合唱团,因而此时期的作品以合唱曲为主,如近300首康塔塔、《b小调弥撒》《马太受难曲》和《约翰受难曲》。

他利用业余时间修订了早年的《哥德堡变奏曲》,更作有炉火纯青的晚期代表作——室内乐《赋格的艺术》,包含15首赋格和4首卡农。

巴赫因用眼过度,此时患白内障而失明,但他仍以口授的方式作曲。

据说在某一首三重赋格的第239小节,他永远地画下了休止符,告别了音乐和人世。

他写到最后一刻。

……

 

音乐史总是像上面这样,将巴赫的作品按照工作地点来划分。

这样分类非常合理:

在当时,作曲是一门手艺活,基本上巴赫的领导喜欢听什么,他就写什么,因此他的乐曲很齐整地按不同单位的不同领导分类。

但巴赫天生是好学者,自我要求极高,决不为混口饭吃就满足,他喜欢整理修订,没事就爱翻出以往的乐谱修修补补,乐曲定稿的时间跨度总是很长。

像《英国组曲》,从魏玛开始写,到科滕修订完毕。《法国组曲》稍晚,从科滕开始写,到莱比锡完成。

这么一来,按时间顺序来考察这些音乐中的创作演变与心得,可能收获甚少。

按乐曲的体裁来看他的艺术追求或许会更明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