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希特勒的崛起
旧秩序已成为过去,历史舞台已经做好了迎接阿道夫·希特勒这个歇斯底里的失败艺术家的准备。但希特勒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
希特勒生于1889年4月20日。当时他父亲阿洛伊斯·希特勒52岁,他的母亲28岁。希特勒是他们的第四个孩子,也是第一个活下来的孩子。
希特勒的家庭情况有些复杂。父亲阿洛伊斯·希特勒生于1837年,本名叫阿洛伊斯·施克尔格鲁勃,是玛丽亚·安娜·施克尔格鲁勃的私生子。他不知道自己的生父是谁,但据推测是一个名叫约翰·格奥尔格·希德拉的磨坊工人。
还有人猜测阿洛伊斯的父亲是名犹太人。这个传言的依据是玛丽亚·施克尔格鲁勃曾被怀疑给一个名叫弗兰肯伯格的犹太人家庭当过厨娘。在阿洛伊斯出生时,弗兰肯伯格正好有个19岁的儿子。尽管这个儿子有可能是阿洛伊斯的父亲,但没有记录显示当时在该地区生活着这样一户人家。
阿洛伊斯5岁那年,他的母亲嫁给了约翰·格奥尔格·希德拉。在他10岁那年,他的母亲去世了。小阿洛伊斯只得去投奔他的叔叔约翰·内波穆克·希德拉,跟他一起住在农庄里。也有传言说约翰·内波穆克·希德拉就是阿洛伊斯的亲生父亲,但他不能娶玛丽亚为妻,因为他已经结婚了。阿洛伊斯最终去了维也纳,在政府部门谋了个差事。
阿洛伊斯的叔叔为他侄子所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并希望他改姓希德拉,阿洛伊斯照做了,那年他39岁。然而,希德拉在档案里却被写成了希特勒。
关于阿洛伊斯和他的名字,还有几点值得一提。作为一名出生在奥地利农村的私生子,在当时并不是一件多么可耻的事情,所以除了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小阿洛伊斯并不耻于被看作一个杂种。此外,在19世纪,音标拼写法非常普遍。希德拉和希特勒听上去几乎没什么区别。
希特勒的母亲克拉拉·波尔兹尔是他父亲阿洛伊斯的侄女。她的祖父是约翰·内波穆克·希德拉,也就是阿洛伊斯的叔叔。阿洛伊斯要娶自己的侄女为妻必须得到特许,而当他们结婚时,克拉拉已经怀有身孕。但她没有保住这个孩子。四年后,阿道夫出生了。
据说克拉拉早就与阿洛伊斯有染,当时阿洛伊斯的妻子还在世,并且刚刚生下他们的女儿安吉拉。1884年,阿洛伊斯的妻子去世,她留下了两个孩子,儿子小阿洛伊斯和女儿安吉拉。阿洛伊斯与克拉拉在1885年完婚。在经历了失去三个孩子的痛苦后,克拉拉格外溺爱阿道夫。随后,她又在1893年和1896年分别生下了埃德蒙和保拉。
阿洛伊斯一家生活在奥地利北部城市林茨[1]附近的农场。年迈的父亲无暇照看他的孩子。他忙于工作,而且广泛的兴趣爱好也占据了他太多的业余时间。阿道夫6岁那年,随着父亲的退休,家庭生活也发生了改变。
阿道夫既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又要忍受父亲的厉声呵责。家里不仅有个蹒跚学步的孩子,而且不久之后另一个婴儿也即将降生。小阿洛伊斯也跟他们生活在一起,当时他只有13岁。他的父亲非常严厉,在他14岁那年,小阿洛伊斯选择离家出走。自此,他再也没有见过自己的父亲。
阿洛伊斯把自己的怒火全都发泄在他第二个儿子阿道夫的身上。阿洛伊斯显然是厌倦了枯燥的农场生活,于是他把家搬到了兰巴赫[2]。值得一提的是,阿道夫对兰巴赫附近的本笃会[3]修道院流连忘返,他在那里第一次见到了刻有“卍”字的石头饰品。早期修道院院长的名字听上去很像德语发音的“卍”。
希特勒想要成为一名艺术家,但他的父亲希望他能成为一名公务员,于是便把他送去林茨读高中。阿道夫不适应城市生活,也没能通过第一年的升学考试。第二年,阿道夫的表现稍好了一些,因为他是班级里年龄最大的几名孩子之一,他很快就成了这群孩子里的领导者。
希特勒小时候生活的地方靠近德奥边境,当地民众都对德国怀有好感。希特勒的小团体里有不少人都是亲德派。也许这就是惹恼他父亲的原因,毕竟他父亲时刻以奥地利为荣。
阿洛伊斯死后,13岁的阿道夫终于摆脱了父亲的压迫,重拾成为一名艺术家的梦想。当他16岁那年选择辍学后,学校终于松了一口气。因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阿道夫总是扮演着坏学生和捣蛋鬼的角色。
阿道夫的母亲对他十分纵容。她另一个幸存下来的儿子埃德蒙于6岁夭折。阿道夫是她唯一的儿子,无论他是睡懒觉,还是用象牙手杖自娱自乐,她都不加干涉,她从没有试图培养他的好胜心,或是让他出去找份工作。
他的朋友注意到阿道夫在那段时期非常焦虑,他无法容忍任何反对的声音。只要大家对他言听计从,唯他马首是瞻,所有事情就会井然有序。
他的父亲留下了一点遗产,希特勒计划用这笔钱去实现他成为一名艺术家的梦想。抱着求学美术学院的目的,他只身来到维也纳。
希特勒表现得非常傲慢,他对自己的艺术才华充满自信。然而,他却没有通过入学考试。被拒收后,希特勒甚至当面质问招生委员会,他想知道为什么他们不接受自己。
他只是不够优秀。这就是原因。
期间,他的母亲罹患癌症。阿道夫回家陪母亲走完了最后一程,然后又返回了维也纳,再次尝试获取入学许可,但又一次遭到了拒绝。尽管如此,阿道夫依旧我行我素,过着自认为是艺术家才有的生活:白天睡觉,晚上夜游,逢人就讲世界运转的方式、艺术的价值和禁欲的好处。
他的室友奥古斯特·库比思克是阿道夫在林茨老家的朋友。奥古斯特考入了维也纳音乐学院,这让阿道夫怒火中烧。当奥古斯特结束了为期两个月的军训,再次回到维也纳时,却发现希特勒早已离开了他们的公寓。
希特勒花光了身上所有的钱,只能怀着对室友的嫉妒离开了公寓,最终流落街头。当时是1909年,希特勒坚信自己最终会取得成功,他反复告诫自己,他不是为平凡的工作而生。
希特勒靠给临街店铺画海报谋生。当时,他有一个名叫莱因霍尔德·汉尼施的朋友。莱因霍尔德试图帮助希特勒出售他的画作。但希特勒却发现这家伙偷自己的东西,于是便让警察逮捕了他。
汉尼施后来这样描述希特勒在维也纳的生活:当时他住在一个收容所,有许多犹太朋友帮他出售画作。1937年,希特勒让警察逮捕了汉尼施,并把他关进监狱,他最终死在了监狱里。
希特勒有个不切实际的观点,他认为瓦格纳[4]的歌剧和其对英雄主义的讴歌创造了德国的奇迹。他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投身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堑壕里拼杀,梦想着德国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奇怪的是,促使希特勒离开维也纳的原因竟是强制服兵役的要求。那是在1913年,希特勒已经到了德国,但是在1914年初,奥地利政府找到希特勒,要求他服完自己的兵役。他对逃避服役的行为做出了道歉,可他没能通过体检,这样一来他就不必服兵役了。
然而在同年晚些时候,当德国在8月宣战后,希特勒却应征入伍。他在1916年秋天进行的索姆河战役中负伤。在柏林养伤期间,他第一次听到了德国民众强烈的反战呼声。他把责任归咎于犹太人,他确信这是犹太人为了阻止德国走向繁荣强大而进行的破坏战争的阴谋。
协约国获胜后,德国陷入一片混乱。马克思主义在俄国取得了胜利,而战败的德国也在悄然酝酿着同样的革命。德国当时是一个民主国家,它全力抵抗着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党人对其的冲击。
签订于1919年的《凡尔赛和约》确立了处理德国的新原则。德国不仅要向法国和波兰割让土地,还要赔偿因发动战争而造成的经济损失,而且德国的军事力量也受到了限制。
就是在这一时期,希特勒开始展现出他那令人惊叹的演讲能力,他不知疲倦地对德国的敌人口诛笔伐。调查慕尼黑的德国工人党是希特勒的工作之一。因为该党的名称暗示其成员可能是一群马克思主义者。
在该党的一次会议上,希特勒听到有人谈论巴伐利亚脱离德国加入奥地利的方案。即便他是一个反马克思主义的间谍,希特勒还是一吐为快。他精湛的演讲技巧给该党的创始人之一安东·德雷克斯勒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德雷克斯勒想吸收希特勒为该党成员。希特勒在了解了德雷克斯勒的政治观点后,欣喜若狂。他们在德国民族主义和反犹太主义的问题上持有同样的观点。当希特勒发现该党能够成为一股政治力量时,他迫不及待地同意了德雷克斯勒的请求。正值而立之年的希特勒,彼时充满了激情。
德国工人党当时还是一个仅有7名委员的小团体。他们在反犹报纸上标榜自己的立场,在1919年10月16日举行的一次集会上,希特勒给大约100人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讲。
希特勒反对犹太人和《凡尔赛和约》的慷慨陈词,促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参加集会。1920年2月24日,超过2000人来到集会现场。
希特勒概述了德国工人党的《二十五点纲领》。人群欢呼雀跃。希特勒认为应该设计一面象征该党的旗帜。他的想法是以红色为底,中间是一个白色的圆圈,圆圈内是一个“卍”字。
希特勒又将该党的名称改为民族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用德语书写就是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简称纳粹党。
《二十五点纲领》中的几点内容概括如下:
· 只有德意志民族才能取得公民资格
· 犹太人不能成为德意志公民
· 只有德意志公民才能在德国生活
· 每个人都必须工作
· 所有罪犯必须处以死刑
注释:
[1]林茨,上奥地利州首府,也是奥地利的第三大城市,是奥地利北部中心城市,多瑙河上游最大河港。
[2]兰巴赫,上奥地利州城市。
[3]本笃会,是天主教隐修会之一,又译本尼狄克派,529年由贵族出身的意大利人本笃所创。
[4]威尔海姆·理查德·瓦格纳,德国作曲家,著名的古典音乐大师。他是德国歌剧史上举足轻重的一位巨匠。前面承接莫扎特的歌剧传统,后面开启了后浪漫主义歌剧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