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金刚经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 《金刚经》序曲 佛祖日常生活的平淡与庄严

像交响乐的序曲一样,《金刚经》在正式说法展开前,也有一段“前奏”,这种形式在佛经的注疏里也称之为序。与大多数佛经不同,《金刚经》的“序幕”起于一段普通的日常生活。

佛与一千二百五十名大比丘(出家的僧侣),一同住在由祇陀王子所建,给孤独长者所布施的花园(祇树给孤独园)里,修行打坐。本来平淡的日常作息,却因为出现在佛说《金刚经》之前,而显得格外有深意。

引子:该吃饭了

天亮以后,日中以前,这是出家人吃饭的时候。佛的戒律是每天只吃中午一餐。佛教讲,众生各有吃饭的时间,早晨是天人吃饭的时间,中午人道吃饭,下午畜生吃饭,晚上鬼道吃饭。佛采用的制度,以人道为中心,只在中午吃一餐。按佛理讲,佛本来不吃饭也可以,但他既然在世间现了肉身,就要以身作则,同众人一样按时吃饭,给大家做榜样。

出家人的饭是从众生那里乞讨来的,俗语叫作“化缘”。所以这段序的起因是到了用餐的时间,大家一起准备去化缘。

佛当然也不例外,他穿起僧伽梨(佛门礼服),端起自己的饭钵(盛饭器具),同大家一起赤脚去了化缘地——舍卫大城。

主题:化缘

抛开神迹不谈,单说肉身的释迦牟尼,在说《金刚经》之时,已经是信众无数了,像祇陀王子和给孤独长者这样的豪门、财主也不在少数,所以他即使不去化缘,也会有人供养。但佛祖坚持不受供养,甘愿同众比丘一道化缘,给众人传达的就是一个圣凡平等无差别的思想。

佛赤着脚步行五六里才到了舍卫大城。按照所遇到的顺序,佛挨家挨户地去化,不分贫富也无论贵贱,直到把自己的饭钵装满,就盖上盖子不再继续了。这里头也有戒律。

一是化缘要随缘。按照所遇顺序,一个一个地来,不能只去穷人家或者只去富人家。这也是讲平等。穷富本是因果造化,没有缘分深浅的差别。本来这不是戒律,但由于弟子中出现了只挑穷人化和只挑富人化两种极端的情况,佛就把这一条也定成了戒律。

二是托钵不贪多。个人的钵都是根据自己的饭量选择的,这一钵饭够你吃就不要再托,也就是说这一家供养满了就不要再托,这一家没供养满就再托第二家或第三家,一直到满了钵,这就化完了。一般情况,每天最多走七户人家。

佛陀平凡的一天——日常生活中的佛法

这样一来,每天化缘就等于每天持戒。

举止:威仪

出家人化缘并不同于乞丐讨饭,他们是很讲究威仪的。

钵是自带的,饭满钵了,就盖上盖子,带回讲堂去吃。卫生不说,而且人格上独立,举止上也不失仪。

等回到讲堂,吃饭的时候,威仪又显出来了。世俗之人吃饭都穿便装,即使贵族也会脱下外套,更不用说那些赤膊裸背当街饮吞的市井乡民了。而佛和众比丘仍然穿着盛装僧伽梨进食,自然而然地就比随意着装要庄重。

吃完饭,要悉心整理好僧伽梨和饭钵。这时候才把大袈裟脱下来收好,按规定折叠整齐,装在衣袋里挂起来。饭钵要清洗干净,装进钵囊里挂起来。之后,佛还要把脚洗干净,因为走了十多里路,双脚沾满了泥巴,这样打坐、念经都不会安心。所以佛也作了硬性规定:饭后要洗脚。

这些程序都是戒律,佛带头严格执行,并且有专人监督。放在今天,即使最讲威仪的军队也不过如此吧。

讲平等而严格自律,佛的形象自然就能够庄严起来。众比丘看在眼里,难免会有所感悟。根基不同,感悟的深浅就不一样。但毕竟,佛的言行,触发了诸位比丘的大智慧,他们会去主动思考问题,去觉悟佛的身教。

尾声:即将去休息

一切收拾停当,铺开坐具,佛准备打坐了。

佛与众比丘一天只在饭后休息一会儿,其余时间除了化缘吃饭、讲经说法之外,多是结跏趺坐在蒲团上入定。所以,这个坐具也是寝具,而传到中国之后,更多是让人跪在上面当拜具。不过要注意,佛今天不是去躺着、卧着,而是打坐的姿势,也可以说,从这个时候起,就开始准备修行禅定了。

本来事情已经结束了,或许大家就着坐姿就休息了,但偏偏有人在这个时候跳出来请教问题,整个讲堂的气氛也随着他们的问答为之一变,于是才有了《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佛的衣食写照——于平凡中见真知

三衣

出家人有五衣、七衣、大衣三种服装。

五衣

梵语叫安陀会,它由五条布相接而成,一长一短,也叫作务衣,就是不论睡觉做事都不离身的内衣。

七衣

梵语叫郁多罗僧,它由七条布缝成二长一短,翻译为汉语叫入众衣,即在大众中所穿的常服。跟大众一起诵经,在一块儿参禅打坐,做早晚课,过斋堂,都要搭七衣。

大衣

梵语名僧伽梨,即九衣,也叫福田衣。这个衣服分下三、中三、上三共九品。下三品的大衣跟七衣一样,二长一短,中三品是三长一短,上三品是四长一短。它是在乞食、说法、觐见国王时所穿的,是佛门的大礼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