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着孩子长大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章 好妈妈准则二:做孩子的好朋友(1)

1.每个孩子都是天使

——心灵素养培养从小抓起

3岁的楠楠性格外向,平时活泼好动,可是一到演出、比赛这样的关键时刻就“掉链子”,不是畏缩不前,就是放声大哭,气得爸爸整天骂她“没出息”。

◇孩子为什么会这样?

俗话说:“三岁看到老。”它指的是孩子的性格在幼年期已经成型了。意大利儿童教育专家蒙特梭利在她的著作中也说道:“儿童的品格和品质,都不是我们的力量所形成的,而仅仅是儿童自己在3岁到6岁之间所进行的一系列长期而缓慢的活动的结果。”换句话说,孩子的性格在6岁之前已经雕刻成型了,这也是作为家长的我们应该关注幼儿性格健康发展的首要理由。

21世纪的科技与经济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教育之强盛又是以幼儿教育为根基的。幼儿教育的使命就是培养出具有面对新世纪挑战的意志、信心、素质和能力全面发展的人才。他们既要有智能,又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性格品质,这样才能承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大的心理压力,以抵御迅速变化的社会所带来的各种矛盾冲突。这就需要家长在孩子早期教育时就开始重视对孩子良好性格的培养。

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性的行为方式,是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集中体现。从幼儿心理和教育的理论角度来看,0~6岁是一个人一生中大脑发育最迅速的年龄段,是一生中最富有可塑性的阶段,也是人的智能和性格奠基最坚实的阶段。性格能够鲜明地显示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如对社会的责任心、诚实、正直等。

性格一旦形成便有着相对的稳定性。性格的初步形成是始于婴幼儿期,3岁的幼儿在性格上已有了明显的差异。儿童性格形成的起源是婴幼儿期的生活习惯。每个家长都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育儿,使婴儿产生固定性反应,即形成了习惯,每个个别习惯统一起来作为一种素质存在,便构成了个体的性格特征。婴儿正是在家庭中,由生活习惯和固定的行为方式养成了最初的习性,以此构成了其性格组合中的最基本成分。正如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的:“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从这一性格形成的起源可以看出早期教育对幼儿性格的形成起着制约和导向的重要作用。

◇父母该怎么办?

孩子的性格塑造的最佳期是在早期。由于孩子并不能意识到自己对事物的态度,他的行为方式也没有发展起来,更没有定型,只有在后天的环境下,在成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下,通过孩子自己的实践活动和积极主动性,在他的先天素质的基础上才逐渐形成他们独有的性格。遗传因素为心理的发展提供自然基础和发展的可能性,但社会环境对性格有着决定作用。

孩子良好的生活环境。良好的生活环境,包括情感环境、智育环境、德育环境、规律生活环境和美育环境。应该让孩子一出生就接受良好环境的熏陶,因为环境和时间的结合会像魔术师一样塑造人的性格。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是环境的动物”这句话说得一点也不错。家庭的教育氛围和情绪,应经常保持在愉悦、平静——这一“最佳情绪线”上,这样,孩子的智力才能最活跃,身心最舒适,学习最用功,容易商量玩和学的事情。可以说,最佳情绪线是孩子进步的生命线。

科学地爱孩子。对孩子性格影响最早、最深、最强、最经常的因素是父母的爱。爱是非常强大的力量,足以调动孩子全部心理活动,决定他们的状况和倾向。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是良好性格养成的起点。0~3岁是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婴幼儿对最初的行为印象最深,反复几次以后便形成心理定式,这种心理定式稳固以后便成了性格。“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播下行为的种子,就收获习惯;播下习惯的种子,便收获性格;播下性格的种子,便收获命运。”

早期良好习惯的养成,应从吃、喝、拉、穿、睡、洗、说、问、礼貌、劳动、独立行为等小事抓起,一点一滴对孩子进行积极鼓励和严格要求。经过这样培养,一个孩子好的成长就成功了一半。要求孩子时,不允许的事一开始就不允许,孩子便没有痛苦和反复,如果等养成了坏习惯再去纠正,那么一百个坏行为养成的坏习惯就需要两百个好行为去纠正,必然事倍功半,并伴随痛苦和冲突。在孩子1岁左右,特别要注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父母和教育者的表率和榜样作用。孩子所亲近的人的理想、信念、追求、兴趣、举止、言谈、脾气、文化修养和为人,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的性格,所以孩子很像是父母的“影子”。因此,家长千万要提高自身的修养,就像你家有一部“窃听器”、有一架“摄像机”,时刻在窥视着你,你的性格也将化为孩子的命运。家教,实际上是人生的传代。

相关链接

六种优良性格品质:

快乐活泼

活泼不只是好动,更不等于吵闹。活泼的孩子表现为:表情丰富,感知敏锐,口齿伶俐,双手能干,躯体活泼爱运动,思想活泼爱提问。

安静专注

安静的时候,孩子会静悄悄地一心做自己的事,如:静悄悄地下棋,悄悄地画画,静悄悄地读书、做手工,玩也要玩得专心。这种品格是小学、中学学习成功的保证。因为一个人如果一生中像屁股底下坐个陀螺一样静不下来的话,必将一事无成。

勇敢自信

不怕摔跤,不怕看病,不怕吃药,不怕打针,不怕小虫,不怕黑暗,不怕早起,不怕寒冷,不怕孤独,不怕陌生人。小孩的自信心主要表现为:自我意象好,他总觉得自己是个好孩子,聪明能干,妈妈喜欢我,爸爸表扬我,老师也说我不错。

爱劳动,关心人

勤劳表现为:爱劳动,爱做自己的事和家务劳动、制作活动,并且高高兴兴地做。孩子的善良主要表现为:关心家人和周围的人,有好东西有意大家分享。要培养孩子从小能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的美德,如看到爸爸满头大汗,会主动拿毛巾给爸爸擦汗等。

有独立性精神

这主要表现为:从小能自己一个人睡、坐、玩,能到邻居家串门,自己的事喜欢自己做等。

好奇心和有创造性

这主要表现为:对新奇的事爱看、爱听、爱摸、爱做、爱问、爱记、爱模仿又爱试验,爱走新路子,做事情喜欢独出心裁、与众不同,并且精益求精,不满意就重来,直到满意为止。另外,喜爱自己动手,想办法玩耍,想办法做玩具,做实验,搞小发明。

2.做个“百科全书”妈妈

——做孩子最好的启蒙老师

“我家有个‘十万个为什么’,但不是书,而是我的女儿豆豆。”豆豆的妈妈最近有点烦。女儿豆豆还不到4岁,可是问题却越来越多。“为什么呢?”成了豆豆的口头禅,不管什么事情,她都要问个“为什么”,而且总要一连串地追问下去,直问到妈妈哑口无言。

而昨天,豆豆看着爸爸妈妈以前的照片,上面有爸爸妈妈小时候的照片,还有他们结婚、怀孕时候的照片。尤其是看到妈妈怀孕时候的照片,豆豆好奇极了,就跑到妈妈的身边问:“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

妈妈说:“你是我从垃圾堆里捡来的。”

豆豆又问:“可是小姨跟我说,每个妈妈的肚子里都会有一个小宝宝,为什么我不是从妈妈的肚子里出来的,是捡来的呢?”

妈妈不耐烦地说:“小孩子问这么多问题干什么?快点洗手吃饭啦。”

豆豆看到妈妈不耐烦的样子,噘起嘴不情愿地去洗手了。

◇孩子为什么会这样?

孩子爱提问,不仅能反映出他思维发展的进程,更重要的是表明他好观察、善于捕捉周围环境中新异的事物或现象。而且,一般来说,爱提问的孩子总比不爱提问的孩子学得更多一些。

佳宇会说话以后,常常向大人提出一些有关周围环境的问题。佳宇的爸爸妈妈在和佳宇说话的过程中,也经常采用“这是什么呢”、“这是××”,“这是谁呢”、“这是××”的问答方式。这些自问自答的语言交流模式,使佳宇在1岁多就慢慢培养起爱提问的良好习惯。虽然说话还不清楚,他就能用“这是什么呀?”来提问了。一岁半的时候,佳宇的问题就更多了,不仅会问“这是什么”,还会问:“谁来了”“在哪儿”等问题。快满2岁了,佳宇有了探究事物原委的提问——“为什么”。如:“齐齐为什么哭了”,“灯为什么不亮了”,等等。

孩子不断提出新的问题,表明他的思维已有了进步,已初步知觉到一些常见事物的相互关系。一切思维从提问开始,让孩子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各种新鲜事物和环境,能激发孩子探索的兴趣,引发疑问。家长如能耐心热情地解答孩子的每一个提问,将有利于孩子积极开动脑筋、发展思维。

◇父母该怎么办?

孩子的好奇心很强,他们总是不断地向我们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并且有的问题使家长们不胜其烦,不是回答不了,就是不好意思回答。因此,对于多数家长们来说,孩子的很多问题犹如猛虎,唯恐躲避不及。

其实,家长不应该把孩子的问题看成是一种苦恼,而应该看成是一种渴望求知的心灵的倾诉,应认真地对待,不要逃避孩子的问题。

就算大人真的答不出孩子的问题,也不必为此耿耿于怀,这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你完全可以坦然地告诉孩子“这个问题爸爸(妈妈)也不懂”,然后建议他去请教老师、同学,或带他去书店、图书馆等,查找相关的书籍资料,寻找答案。这样做,既以现身说法教会了孩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勇气和坦诚,也让孩子学会处理问题的办法。

还有些家长,自认为有才,通晓各种问题,所以当孩子提问时,自然要表现三分:对于小小的一个问题,家长引古用今地论证,可能是忘记了孩子的年龄,不知道孩子并不能领悟冗长的解释。其实,家长过多的描述只会使幼小的孩子感到厌烦。

面对孩子的问题,我们任何一种不恰当的对待都可能给孩子带来不良的影响,所以家长们一定要慎重地对待孩子的问题:一方面,要认真对待孩子提出的每个问题;另一方面,也不要着急地想让孩子了解许多他还不能理解的东西。若能准确回答孩子的问题,要力求用规范的话语去回答或是一起讨论这些问题,并且回答要生动、具体,使孩子从小就能够享受到探索事物奥妙的乐趣。当你有这样的态度来对待孩子的问题时,孩子会为自己又知道了一些东西而高兴,并且他的求知欲也很好地被保护下来了。

另外,针对孩子的问题,家长既要善于引导孩子,还要鼓励孩子提问,平常要善于创设疑问的情境激发孩子的求知欲。

当然,有时候孩子提问,并没有什么目的,也不是非想得到答案不可,他们有可能只是为了引起大人的注意,或者故意想惹大人生气。这时,家长肯定不可能认真地对待孩子的问题,此时,大人可以限定孩子提问的频率,比如告诉孩子:“好了,从现在开始,10分钟之内你可以提问,不论什么问题都可以,不过,等这10分钟过后,我就要做我的事情了。”一旦得到你这样的指示,孩子也不敢违背你的命令了。

总之,明智的家长是不会随意敷衍或压制孩子的提问的,父母不仅要认识到这是孩子探索求知的表现,还要鼓励孩子大胆探索。只要教育得法,那么必定会让你的孩子问得开心,让家长自己也回答得开心。说不定你的孩子也会成为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呢!

相关链接

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提出“我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爸爸的身体和妈妈的身体不一样”这些关于性方面的问题时,父母用语言对孩子进行性方面的教育就算正式开始了。一个两三岁的男孩指着生殖器天真地问父母“这是什么”的时候,父母的正确态度应是自然地告诉他:“这是你的小鸡鸡”。

父母的态度应该像告诉孩子哪儿是耳朵、哪儿是眼睛那么自然。故弄玄虚、大惊小怪的口吻和表情都会给孩子心理上造成难以排解的神秘感和不正常的羞耻感。当孩子问这类问题的时候,他并不是想知道生殖器的性功能,只不过是想知道正确名称而已。

有的父母回答孩子提出的“生命来源”问题时,常借故说:“你是捡来的,是树上长出来的……”不正确的回答未必能使孩子真正相信。问题在于,孩子会感觉到父母不想让他知道“我是从哪里来的”,而且这问题是神秘的。当孩子长到七八岁的时候,已经模模糊糊地知道一些性的信息时,心中尽管存在着很多困惑,也不会向父母坦诚地询问了。因为他曾经在父母那里碰了壁。父母也因此失去了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并帮助孩子度过性觉醒和性困惑心理时期的最佳时机。

父母在回答孩子的性问题时,应遵循一条最基本的原则:平静、坦诚、自然的态度至关重要。由于孩子毕竟还不成熟,回答可以简单一点儿。关键不要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以免导致不正常的性神秘感和不正常的羞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