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夯实基础,轻松入门
——内部会计控制基本理论
1.1 明确概念——内部会计控制的含义
一、内部控制与内部会计控制
万事皆有因
内部控制是随着单位内部强化管理以及适应外部激烈竞争的需要产生和发展的。内部控制的最初源头是内部牵制。内部控制思想起源于18世纪产业革命以后,它是企业规模扩大和资本大众化的结果。18世纪末,美国铁路公司为了对遍及各方的客货运输业务进行控制和考核,采用了内部稽核制度,由于效果显著被西方国家各大企业纷纷仿效。20世纪初,随着股份公司规模的扩大,所有权与经营权进一步分离,为了查错纠弊的需要,使西方国家一些企业逐步出现了一些组织、调节、制约和监督生产经营活动的方法,出现了简单的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与会计控制的关系极为密切。早期的内部控制思想是以账簿之间的核对、账簿记录与财产的一致性以及财务报表数据的可靠性为其核心内容。20世纪30年代,世界性的经济大危机迫使许多企业普遍加强了对生产经营活动的控制,企业内部牵制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内部牵制的范围不断扩展,内部控制活动的内容也日益丰富,超越了会计及财务范围,延续到了企业所有的部门及整个业务活动,会计控制则逐渐变为内部控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是内部控制中的重要一环。
中国在长期的经济建设过程中也逐渐摸索出了一些关于内部控制的思想与方法。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政府就加大了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的推动,尤其是2007年财政部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更是进一步明确规定了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的内部会计监督制度。
二、内部会计控制的含义
明确基本概念
基于内部控制和内部会计控制之间的密切关系,首先,我们应该明确内部控制的含义。所谓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保证各项经营管理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内部控制可以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其中,会计控制的目的是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检查会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管理控制的目的则是提高经营效率,保证管理部门制定的各项政策得到贯彻执行。
内部会计控制是企业实行内部控制的主要方式和内容,是内部管理控制的基础,在内部控制中处于核心地位。
按照财政部《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2001年6月22日)的规定,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主要包括:货币资金、实物资产、对外投资、工程项目、采购与付款、筹资、销售与收款、成本费用、担保等经济业务的会计控制。
三、内部会计控制的性质
(一)对企业日常经营的经济业务执行情况的管理监督。
双重性质
由于企业一般都存在经营权的分层问题,权力都要分层下放给企业各个层级的管理者,他们之间会存在信息的不对称,而内部会计控制可以通过组织结构设计以实现管理层级之间的横向和纵向制衡,来保证有关会计信息的流动与沟通。
(二)对会计系统内部的所有权监督。
会计信息是企业投资者考察资产受托者经营业绩的重要工具,而内部会计控制就是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产不能掉价。因此,内部会计控制具有所有权监督的性质。
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利用会计技术和经营活动所产生的数据资料可以反映企业的运营状况,所有者不可能参与企业的日常经营,只能通过会计提供的信息来了解财产的变化情况。只有真实、可靠、有用的会计信息才能满足所有者的需要,内部会计控制就是试图通过一系列的控制方法来保证会计信息到达上述要求。因此,内部会计控制是所有权监督的第一层次。
四、内部会计控制的特点
(一)以企业管理组织机构设置为基础。
三大特点
企业组织经营活动必须设置具有不同职能的机构,从而使经营活动的资金流、实物流、信息流在企业管理系统中运动。内部会计控制主要是对业务流程的协调和监督,企业各个机构的管理者把经济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信息以各种形式传递给会计信息系统,同时组织机构内部也存在着管理控制和会计控制。
(二)具有规模经济效应。
规模经济是指随着产量的增加引起平均成本下降的企业技术。把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层次、环节的数量看作产量,把其控制投入的资源看作成本,那么内部会计控制的设计同样存在着规模经济效应。
(三)内部会计控制具有时效性。
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受到多种外部因素的影响,宏观经济形势、经济政策、市场供求状况等因素的变化会导致企业风险重点的转移。
另外,内部会计控制的时效性还体现在企业规模的变化方面。对于小规模企业来说,由于业务流程少,应以岗位分工牵制为重点,设计较为简单的控制。对于较大企业,应考虑建立内部会计控制框架,形成系统全面的控制体系,这样才能保证经营活动的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