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唠叨让孩子听话的诀窍:学会与孩子沟通的技巧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章 轻松处理孩子的“小毛病”

所有的父母在养儿育女的过程中都面临着孩子的许多问题:哭泣、愤怒、尖叫、打人、咆哮、欺骗、骂人等;每一个父母都渴望帮助孩子改掉这些坏习惯。面对孩子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各种“毛病”,你会怎么办?爸爸妈妈们请收起你们的叹息、摇头、愤怒和打骂。孩子优秀只是教育方法更优秀。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的教育方法。

1.改正坏习惯用“减法”

卡卡有一个坏毛病,就是喜欢吸手指,他一天差不多要吸上十次。妈妈也曾经在卡卡一把手指放进嘴里的时候就呵斥他,或者是把他的手从嘴里打出来。不过效果总不是那么好。后来妈妈想了个办法,对卡卡说:“儿子,我觉得你是个大人了,不过你却总喜欢做像小婴儿一样的动作,有时候还是当着你的小朋友哦,你觉得很有趣吗?”

卡卡不说话,显然也不觉得是什么光彩的事,只不过是自己无法控制。

妈妈看着他的样子,又说:“我觉得你差不多一天要吸十次手指,不过我替你想了个办法,从明天开始你只可以吸八次,怎么样?”

卡卡爽快地答应了。自从妈妈这样说,他似乎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第二天他果然只吸了八次。妈妈又说:“儿子,从明天开始,只吸六次。”

就这样,一个星期后,卡卡基本改掉了这个不好的习惯。虽然他有时还是会控制不住地犯一两次。不过再过了一个星期,卡卡已经不再吸手指了。

案例分析

改毛病也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坏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那改掉坏习惯也不可能是一句批评一句呵斥可以解决的问题。其实有的坏习惯也令孩子很困扰,这时他们需要父母的从旁协助,给他们一点时间,用“减法”一点点把坏习惯变成零。

2.做道选择题

妈妈带小苇到肯德基玩,回家的时间到了,但是小苇却拒绝从游戏的设施里出来。他跟妈妈僵持了很久,妈妈的耐心渐渐没有了。妈妈抓住小苇的手,想把他从滑梯上的小房子里抱出来,结果小苇大哭起来。旁边的人看着这母子俩,妈妈觉得非常尴尬。

孩子哭闹不休,回家做饭的时间又到了,而在公共场合大声斥骂孩子是非常不合适的。妈妈想了一下,对小苇说:“我现在让你做一道选择题:一、我带你回家去,给你做你喜欢的晚餐,晚上睡觉前可以比以前多讲一个故事;二、我会大声骂你,这里这么多小朋友,如果你觉得当众挨骂很光彩的话你可以选这点,不过骂完了我还是会带你回家;三、我会把你从滑梯里抱出来,根本不用管你哭还是不哭,回家没有特意为你做的喜欢的菜,晚上睡前的故事也取消。你自己选一个吧。”

随着妈妈的声音越来越严厉,小苇的哭声也渐渐小了,终于他停住了哭声,对妈妈说:“我选一。”

案例分析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有时孩子比大人更能理解这一点。面前有三个结果相同的答案可以选择,孩子自然会选择。虽然扫兴但多少有点补偿的感觉。所以在孩子耍小性儿的时候,父母可以用这种“殊途同归”的答案让孩子答应配合,当然你必须要让他感觉到你的坚定态度,即无论怎样你都必须照我的话做,但我可以让你选择一个会令你觉得比较好一点的方式来做。孩子都是很聪明的,他们会知道自己愿意选择哪一个答案。

3.“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纯纯在家和小狗玩,但是她总是用手去拽小狗的尾巴,拽得小狗呜呜地叫。爸爸跟她说:“纯纯,你这样拽小狗的尾巴它会很疼。”

纯纯置若罔闻,还是不停地去拽小狗的尾巴,小狗被她拽得团团转,她还高兴地哈哈大笑。

爸爸说:“纯纯,你不是最喜欢小狗了吗?你为什么要拽它的尾巴?”

纯纯说:“我一拽它它就叫得很高兴啊,它不是喜欢我这样吗?”

爸爸说:“不是这样的,你拽小狗的尾巴,它会很疼。它叫是因为它不舒服,并不是因为它高兴。而且你总是拽它的尾巴它会生病的。”

纯纯说:“才不是这样呢,我觉得它跟我玩得很开心。”

说完她又去拽小狗的尾巴了。爸爸站起来走到纯纯身边,忽然伸手稍稍用力拉了一下纯纯的小辫子。纯纯吃惊地叫了一声,回头看着爸爸:“爸爸,你为什么拽我的辫子啊?”

爸爸说:“我拽你辫子的时候你也叫了,你是不是很喜欢爸爸这样啊?”

纯纯生气地说:“不喜欢不喜欢,我‘叫’是因为疼,不是因为高兴你这样做。”

爸爸笑了:“那你拽小狗的尾巴它也不是因为喜欢你这样做才叫的。”

纯纯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然后就不再拽小狗的尾巴了。

案例分析

孩子有时会作出一些不恰当的行为是因为没有意识到这种行为会对别人造成困扰,他们会一厢情愿地认为自己只是在和别人游戏,不觉得自己的行为有什么不妥。当劝诫的话语没有什么力量的时候,父母可以模仿孩子正在做的举动,并用此来对待孩子。当孩子受到这种实际来自他自身的行为的对待的时候,他才可以意识到原来自己这样做果然是不对的。感同身受的滋味自然比较容易让他们接受来自父母方面的批评。

4.让“灭火”的警报响起

小克发现了一样东西很好玩,那就是家里的门铃。他跑去打开门,按了门铃,然后把门关上。爸爸正在书房工作,听到声音走出来问是谁。小克说:“没人。”

爸爸进去工作了。小克又打开门,按了门铃把门关上。

爸爸又出来看是谁。小克说:“一个按错门铃的。”

爸爸又回书房工作去了,小克很兴奋,觉得可以这样骗过爸爸真是太高明了。当他又玩了两三次后爸爸觉得不对劲了,他想一定是有个捣蛋的孩子在门外。于是他再次返回书房的时候没有进去,而是站在书房门口观察。

结果爸爸真的看到了那个捣蛋的孩子。不过这个捣蛋的孩子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的儿子。

爸爸说:“我都看到了,小克,为什么这么做。”

小克嘻嘻笑着:“爸爸,你不觉得这样很有趣吗?”

爸爸说:“看样子你正玩得高兴,我觉得你应该冷静一下。现在回到你的房间去,关上门。在你没有平静以前不要出来。你安静下来想一想,或者你会找到一个好一点的娱乐方式也说不定。”

小克灰溜溜地回房间去了。过了一会儿,他探出头来说:“爸爸,我想玩一会儿游戏机。”

爸爸说:“你觉得这是比按门铃有趣的事情吗?”

小克不好意思地笑了。

案例分析

孩子往往会以一种大人意想不到的方式而玩得不亦乐乎。他们会越玩越兴奋,难以停止。对于由于捣蛋而兴奋的孩子,你可以平静告诉他,只有他安静下来,才能让他继续玩。因为孩子的兴致很多时候都是一瞬间的事,当父母响起浇灭他玩兴的“警报”,并要求他安静下来的时候,他会很快发现其实前一分钟做的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有趣。而为了获得父母允许他寻找别的游戏的许可,他会把他的热情转移到一些比较正常的游戏中去。

5.别太相信他的眼泪

悠悠在家里的客厅里玩,她拿起一件玩具随手扔到地上,发出很大的响声。正在厨房做事的奶奶听到了,匆忙赶来,给她捡起来,摆回原位。没想到一转身,玩具立刻又被扔到地上。奶奶很疼悠悠,又给她捡起来,说:“乖孙女,干嘛老扔玩具啊?”

悠悠说:“闲得无聊,好玩。”说完又往地上扔。

这时妈妈回来了,正好看到悠悠丢玩具的一幕,就立刻让悠悠捡起来。悠悠不愿意,妈妈的表情和语气就变得很严肃了:“悠悠,妈妈给你说过,要爱惜别人的劳动。家里是奶奶和妈妈辛苦打扫干净的,你难道不应该珍惜我们的劳动吗?”

看到妈妈严肃的样子,悠悠开始哭了。奶奶连忙说:“没事没事,她扔我给她捡起来就行了,别把孩子弄哭了。”

妈妈说:“妈,要让孩子明白不应该做的事情就绝对不能做,您先进去休息会儿,我和她说。”

妈妈又对悠悠说:“如果是妈妈把你手工课上亲手做的手工品到处乱扔或是弄坏了你会生气吗?”

悠悠哭着说:“当然会了。”

妈妈说:“这就对了,每个人都应该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所以,立刻把玩具捡起来放好。”

悠悠慢慢从沙发上下来,虽然还在掉眼泪,但是已经开始动手收拾玩具了。

案例分析

生怕孩子受半点委屈、一看到孩子的眼泪就心软,无条件地满足宝宝是老人的“通病”。这个时候,妈妈既不要和老人“硬顶”,也别妥协,不妨请老人暂时离开,理直气壮地照着你认准的做法去做。千万不能被孩子的眼泪乱了阵脚,因孩子的大哭大闹就改变初衷。毕竟,好的理念必须得以实施才能见效。孩子小,并不是可以放纵他们的理由,不该做的事情从一开始就要杜绝,不能由着孩子的性子来。

6.给自负的气焰浇盆水

小引很聪明,他的智力明显高于同龄人之上,因此他总是比别的孩子更快地掌握老师教的知识。对此他很得意。渐渐地,他开始看不起身边的同学。

孩子这样聪明,父母当然很高兴。但是妈妈也越来越发现了儿子的自负情绪。她决定和儿子谈谈。

妈妈说:“小引,听说最近老师又表扬你了。”

小引得意地说:“那当然,老师最近经常表扬我的。”

妈妈说:“老师为什么表扬你?”

小引说:“因为我聪明啊,老师教什么一说我就会了。”

妈妈说:“你是不是觉得你比别的同学都强,觉得自己是全世界最棒的?”

小引没说话,显然是默认了。

妈妈说:“看样子你是很得意了。不过呀……”妈妈故意卖了个关子。

“不过什么?”小引急忙问。

“你虽然这么棒,不过有一个故事你没听过。”

“什么故事?”小引不服气地说。

“‘井底之蛙’的故事,你听过吗?”

小引立刻明白了,他说:“妈妈,你的意思是说我在自己的小世界里自高自大是吗?”

妈妈说:“看来你真的很聪明。不过确实是这样,你在学校里是很棒,但是走出学校呢?孩子,这个世界很大很大,如果因为自己的一点优势就高高在上目中无人的话,你会变成一个不受欢迎的人。更何况,一个人的聪明才智应该是拿来帮助别人的,并不是你用来炫耀自己的资本啊!”

小引低头想了好一阵,说:“妈妈,你说得对,我想我是应该改一下了。”

案例分析

自负是指自我评价过高,目中无人,这种心理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这种心理容易使孩子陷入孤芳自赏的怪圈,脱离自己身边的正常生活环境,让孩子完全丧失与人正常交往的能力。因为没有人愿意和自负的人交朋友。因此一旦发现孩子自负的苗头,父母就应当运用“制冷”的手段,适时地给孩子泼点冷水,让孩子学会理性地评价自己,正确地认识自己,再用温和劝慰的语言加以引导。自负的孩子往往是聪明的孩子,只要方式方法恰当,他们会很快领会父母的意图,并且接纳父母的意见。

7.先打“预防针”

爸爸带一家人出去郊游,儿子小举很高兴。但是出门前爸爸对小举说:“小举,虽然出去玩是很让人高兴的事,不过有的东西咱们可得预先说好。第一,到了目的地,爸爸妈妈要先打点好野炊的事情,你既然也是家庭的一份子,就不可以只顾自己玩,一点忙也不帮;第二,吃完饭以后,大家就可以去欣赏周围的景色了。但是你不可以自己一个人走得太远,最好是在爸爸妈妈的视线范围内;第三,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我们都要爱惜,不要随便攀折。就这三点,你答应吗?”

小举一口答应:“没问题。”

到了目的地,大家开始做准备工作。很快食物做好了,一家三口开心地在大自然里品尝美味的食物。吃完了饭,爸爸妈妈稍作休息。只不过是扭头的工夫,爸爸就发现小举已经消失在自己的视线外。爸爸妈妈着急了,立刻起身寻找儿子。一直找到树林的边上,才发现儿子正站在那里仰头看着一只漂亮的小鸟。

爸爸生气极了:“小举,咱们出门前说定了什么?”

小举不吭声,显然也知道自己违背了约定。

爸爸说:“晚上回去以后,你要负责清洗今天使用的餐具,作为违背约定的惩罚,你同意吗?”

小举如释重负地点点头,显然知道爸爸原谅了自己。

案例分析

兵法上说,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在教育孩子时也是这样,与其孩子出现问题后,再去管教、愤怒,还不如提前就给孩子打好“预防针”,提高孩子的“免疫力”,让孩子少走弯路,少犯错误。当然,打了“预防针”不代表就能完全杜绝孩子犯错误,这个时候,就要让孩子知道,我们已经有言在先,既然违背约定就一定要受到惩罚。孩子也是会有弥补过失的心理的,这种时候他们往往会乐意接受处罚而换取父母的原谅,下次再犯同样错误的机会就会减少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