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生死誓言
关羽、刘备、张飞在涿郡相聚,三人的关系日渐亲密,迅速发展为至交好友,情同手足。三人中刘备年龄最长,就约定刘备是长兄,关羽是二哥,张飞是三弟。
但是,在纷繁复杂、勾心斗角、充满危险的汉末社会,仅仅有兄弟情谊是不够的,三人之间还需要有一个政治身份约束。从官职看,三人中刘备官职最大;从经历看,刘备又比关羽、张飞经历复杂,经验丰富。所以,三人的关系以刘备为核心,虽然同床共寝,恩深义重,但是,刘备是主,关羽和张飞是从,大庭广众之下,对外交往之时,刘备是君,关羽和张飞是臣。因此,关羽、张飞对刘备是“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
这就是维持刘、关、张三人终生情谊的“君臣+兄弟”关系,这种关系在长期的政治、军事斗争中十分牢固,任凭各种风吹浪打,坚如磐石。在关羽和张飞心目中,刘备这个大哥是永远的,这个君主也是永恒的,无论什么力量都不会改变。在刘备的心目中也是这样,这两个结义兄弟胜似亲生兄弟,这两个忠心耿耿的大臣,比其他任何人都重要。就君臣和兄弟关系来说,有时候,刘备心中的兄弟关系远远超出了君臣关系,或者说为了这两个兄弟,他可以把国家利益置之脑后。关羽被杀后,刘备不顾众多大臣的劝谏,更不顾孙权遣使请和的诚意,不考虑吴蜀联盟的重要意义,毅然决然率领大军向孙权发动袭击,最终导致张飞被部将杀死,自己也身死白帝城。
刘、关、张三人生死与共、历久弥坚的君臣、兄弟情谊影响巨大,所以在《三国演义》中,被演绎成“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桃园三结义”,在历史上、文化上、民众中产生了相当重要的影响,成为传统文化中异姓兄弟结拜的重要范例。
【链接】桃园结义是《三国演义》的虚构
桃园结义
桃园结义是人们熟知的典故,但是,这个故事在历史上是没有的,完全是小说《三国演义》作者的虚构,是作者根据历史上相传已久的民间传说改编出来的。虽然三人的关系极为亲密,相互信任,以诚相待,但是从历史资料来看,三人的关系并不像小说中所渲染的那般动人,也没有在桃园“结义”。
据《三国志》记载,三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这是历来渲染三人亲密关系的重要佐证,但是,史书更多地记载了三人之间的君臣关系,说关羽、张飞对刘备是“侍立终日”,既是“侍立”,自然就不是纯粹的兄弟关系,还说关羽、张飞“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这就把关、张二人作为刘备侍臣、充当马前卒的身份说得非常明白。有一次,关羽甚至还说:“我受到了刘将军厚恩,誓言与你共生死。”称呼刘备为刘将军,可见他们之间还是有一定距离的。《三国志》在记载关羽和张飞的关系时,也说关羽比张飞年长数岁,张飞以“兄事之”,就是把关羽当作兄长一样看待。关羽被杀后,曹魏大臣刘晔谈到刘备和关羽的关系时,说他们“义为君臣,恩犹父子”,用的是君臣关系和父子关系。这些资料都说明,从刘备和关羽、张飞之间的关系来看,君臣关系高于兄弟关系。这样的话,桃园结义所表现出来的兄弟情义,在现实中或许没有那么深厚。
桃园结义的故事很早就在民间流传了,较早的文字记载,可追溯到元初郝经为顺天府监督重建关帝庙时写的一篇《重建庙记》, “王(关羽)及车骑将军飞(张飞)与昭烈(刘备)为友,约为兄弟,死生一之”。元代有杂剧《刘关张桃园三结义》,话本小说《三国志平话》都有桃园结义的故事。到了明代,小说《三国演义》的出现,不仅把桃园结义的故事演绎得相当精彩,也把桃园结义的故事推向了高峰。
顺便谈一下很多人喋喋不休的刘、关、张三人的年龄问题。在《三国志》等历史资料中,只有刘备的年龄记载最准确,刘备生于东汉桓帝延熹四年(161年),死于章武三年(即曹魏黄初四年,223年),享年六十三岁。记载关羽和张飞的年龄时说“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也只是模糊地说“数岁”,关羽、张飞只有卒年而没有生年,所以,关、张二人的年龄不可考。
历史上,很多人对关、张二人的年龄问题颇费心力地进行考证。元代学者胡琦考证出,关羽生于延熹二年(159年),比刘备大两岁。清代有人考证出关羽生于延熹三年(160年),比刘备大一岁。至于张飞的年龄,有人根据后来的《关公年谱》记载,张飞比刘备小四岁。这些说法影响很大,但是因为考证者距离关羽生活的时代久远,又没有详实的依据,很难令人信服。
涿州三义宫(摄影:吴山海)
关羽逃难涿州与桃园结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