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佛:FBI教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8章 为联邦调查局而生,为联邦调查局而活(1)

埃德加·胡佛之所以被人们所熟知,主要是因为他在调查局所从事的工作。联邦调查局从成立那天起,就已经预示着它将不是一个简单的部门。在它后来的逐步发展中,自豪感以及成就感并驾齐驱,由此创造了一个美国历史上政府部门的小神话。这一切,都源于胡佛对它倾注的一片心血。

升任调查局助理局长

美利坚合众国肇始于反抗英国严酷统治的北美13个殖民地,“主权在民”思想传统的存在,使民众往往对政府权力持怀疑态度,因而与欧洲国家相比,它的民选职位最为普遍,官员的任期也普遍较短。作为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武装部队总司令的总统,自始至终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期限和时间选举,从不推迟或提前,即使战时也是如此。在选举中,政党和政治活动家都能遵守“竞赛规则”,至少表面上是如此。尽管在竞选时争夺激烈,势不两立,但在选举结果产生后,落选者都能承认失败,祝贺胜利者,体面地下台(如系在职者),或声称下次选举再决高低(如系在野者);当选者则继续执政或上台执政。权力的转移是有秩序地、和平地进行的,保持了政局的稳定,从未发生过武装政变或宫廷政变改变政府的事例,这比起欧洲等其他地区国家,无疑是一种政治上的进步。

1920年,又是一个选举年。美国的总统选举程序非常复杂。从1832年以后,都是先由政党代表大会提名总统候选人,尔后由选民间接选举。因此,政治活动家的竞选也分为两个步骤:政党候选人提名竞选和正式选举竞选。

1920年6月,帕尔默前往旧金山,角逐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的提名,埃德加·胡佛这位得力干将也一同前往助阵。威尔逊为了国际联盟的建立曾进行了艰苦的斗争。国际联盟是成立了,但其中没有美国的参与。总统选举的日子临近了,威尔逊非常希望把大选变成人民对国联问题所进行的一次庄严的公民投票。民主党希望他能站起来,因为他就是国联这个盟约的化身。但是,他的健康状况已经使他力不从心了。1919年以后,他一度失去了言语能力,紧接着是突然的心跳紊乱,伴有呼吸困难,使他只能长时间地坐在床上苟延残喘。与部长们接触和治理国政的是威尔逊的夫人,她下令严守秘密,因为“威尔逊总统辞职将对国家产生不良后果,还会对他的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就这样,美国这艘航船由一个幽灵驾驶着,不时有一个立法案或否决案,经过那颤抖的手签署之后,从白宫那个人迹难至的隐居所里发出来。

美国历史上的总统竞选,一直是在共和党(驴党)和民主党(象党)之间展开的。此番共和党为了重夺江山,也陷入了长长的思索:它的全国代表大会一开始想提名赫伯特·克拉克·胡佛,利用他在战争期间曾领导多种国外救济委员会和国内粮食机构的政绩和声望,一举击败民主党。也有人提名伦纳德·伍德将军,以及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尼古拉斯·默里·巴特勒。但是,共和党的大多数人觉得,自从有了威尔逊这么一个人以后,美国对具有杰出思想的人已经厌烦了,因为在这样一位总统治理下,作为“三权分立”一部分的国会只不过是一枚橡皮图章罢了,必须另辟蹊径,寻找一个最平庸的美国人,一个最可以让人放心的人。这样,来自俄亥俄州的参议员沃伦·甘梅利尔·哈定成了幸运儿,他选择的副总统候选人是马萨诸塞州州长卡尔文·柯立芝。

1920年11月,哈定在总统大选中取得了压倒性胜利——1615.2万票对914.7万票。“这不仅是一次压倒性的大胜利,这简直是一次大地震。”报界如是说。威尔逊的痛苦思绪和他的病情一样每况愈下,他说,美国已经放弃了“富有成果的领导地位,去换取那一无所获的独立政策……我们曾经有机会取得世界的领导地位,但我们失去了这个机会,而且我们很快就将亲眼目睹这整出悲剧了”。或许是回光返照的缘故吧,威尔逊那瘫痪了的四肢渐渐恢复了生机。1921年3月4日,他勉强站了起来,陪同自己的继任者去了国会山。

哈定早在他的就职演说中就宣布,美国并不冀求“参与支配世界的命运”,他对美国待在国联外面无动于衷,因为国联的存在在他眼里根本不值一提。一朝天子一朝臣。在哈定组成的内阁中,安德鲁·梅隆入掌财政部,查尔斯·休斯任国务卿,赫伯特·胡佛负责商务部,约翰·威克斯执掌国防部,亨利·华莱士进了农业部,而司法部部长之职则由哈利·多尔蒂出任。

哈定似乎对“美国激怒起来”并不怎么担心,他甚至亲自接见了被释放的社会主义者德布斯。不过,这也许只是因为美国面临的“赤色危险”已变得微不足道的缘故,因为通过“帕尔默袭击”,美国共产党的人数已经锐减。而在多尔蒂看来,如果没有清洗、没有恐怖气氛,司法部的权力基础不就荡然无存了吗?因此,新政府上台后,司法部对镇压共产主义者和“激进分子”仍然是不遗余力,只不过不像“帕尔默袭击”时那样大张旗鼓罢了。不仅如此,他还把调查的对象扩大到了国会参众两院的议员。按照“战利品尽数归于胜利者”的政治分赃制度,赢得大选的共和党也得到了所有人事调配的大权。但政府机构的高效运作,需要训练有素、“政治中立”的专门家,埃德加·胡佛就是其中的一个。他自我标榜说:“我对政治不感兴趣,我不愿自己被贴上政党的标签。”

因此,在哈定政府上台后,尽管自己的保护人帕尔默在政治上已沦为一具僵尸,但胡佛仍被提拔为调查局助理局长,这时的调查局局长是威廉·彭斯,他接替了于1921年因心脏病去世的威廉·弗林。与花前月下、卿卿我我地享受青春活力的同龄人不同,埃德加·胡佛仍旧过着类似于苦行僧的生活。没有情人,没有休息,尽管自进入司法部以来办公室已换了多次,每天通宵达旦地工作的习惯却一直保留了下来,整理、分析调查局事务。

辗转于社交和家庭之间

1921年8月18日,司法部部长哈利·多尔蒂任命他的俄亥俄州的童年时的莫逆之交威廉·彭斯来掌管调查局。8月22日,多尔蒂任命年仅26岁的胡佛出任助理局长兼总管,年薪4000美元。助理局长负责全部行政事务并监督和指挥局内的日常工作,因而正需要像胡佛这样颇具官场活动能力和指挥局务的人就任此职。

胡佛任助理局长的三年内,其工作不必像他在红色恐怖时期那样不遗余力、疲于奔命,因而他得以更充分地丰富了自己的社交生活。他开始在哥伦比亚乡间俱乐部打高尔夫球,直至1936年他一直是该俱乐部的一名十分活跃的成员。与此同时,他在华盛顿共济会(他的哥哥狄克介绍他入的会)的活动范围也更为扩大。1920年11月9日,他获得联邦共济会第一分会三级会员的崇高头衔。1921年4月,他已拥有了皇家共济会总会会员的所有职衔。三个月后,他参加了华盛顿社团第一分团。1922年8月1日,他被选为阿尔玛斯圣殿会成员。

在此期间,胡佛还加入了大学俱乐部,成为全美理事会会员,获得了该会阅览室的使用权。在1922年,他被委任为军事情报处预备役军官。在担任助理局长的几年里,他一直保留着上尉军衔,这就为他与军事情报界之接触大开了方便之门。在20年代,军队情报界同军事侦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虽然已经成了高官,但胡佛仍和双亲一起住在西沃德广场413号。老狄克逊1917年从政府部门退休后一直患情绪失控症,也许是抑郁症,因而只好住进了马里兰州的劳拉疗养院。当他返回家中时,他的情绪完全与之前判若两人,他乖僻无常,粗鲁无礼。1922年,老狄克逊·胡佛终于过世。胡佛后来将林肯总统和他儿子塔德的合影挂在自己位于华盛顿西北住宅的前厅里。这幅照片或能唤起胡佛对命途多舛的父亲的怀念之情。

也许是为了帮助母亲排遣孤独感,1924年,胡佛家将狄克的长女玛格丽特接到家中。这使玛格丽特不必从马里兰州跑来跑去就在东区高中读完了书。那时,狄克一家刚刚搬到马里兰。后来,玛格丽特考入了师范学院,毕业后又考入乔治·华盛顿大学法学院就读。此间,她一直住在西沃德广场413号。玛格丽特效法叔叔,在国会图书馆找了份工作,自谋生计,半工半读。玛格丽特和妹妹安娜都记得:奶奶将埃德加叔叔的那幢住宅收拾得井井有条、窗明几净,餐厅的镶木地板“无时无刻不打着蜡,使人走起来如履薄冰”。胡佛母子俩的个性一个比一个强,因此偶尔也相互较量,互不相让。安妮·胡佛喜欢终日挂着窗帘,埃德加则偏偏愿意让阳光照进屋子里。胡佛每晚一回到家,就把窗帘拉开,而后就到自己房间里埋头于他带回家中的文件堆中。胡佛的侄女说:“这是智者之间展开的一种智慧对抗赛。”

每天早上,胡佛夫人总要让一个女佣人帮忙准备早餐。埃德加下楼时,早餐必须准备就绪,而且还要合他的口味,否则必须返工。他早餐总是吃烤面包片夹水煮荷包蛋,没咬几口就将餐盘放在地板上喂狗。早饭后他就带着狗去宾夕法尼亚大街替母亲买早报,下班后又把狗带出去遛。

毛头小伙入主调查局

1923年8月,哈定总统因心脏病暴发死于旧金山,时年58岁。两年的平庸统治,一言以蔽之,“声名狼藉”。根据美国宪法第二条第一款规定,副总统加尔文·柯立芝成为美国的第30任总统。

与哈定不同,柯立芝居官廉洁自好,任何银行大亨、工业巨头都不能收买他——当然,他们也无须收买他,因为柯立芝天生就是资本家利益的化身:他信奉的是亚历山大·汉密尔顿那套富者、智者的哲学,而不是以杰斐逊或威尔逊为代表的“民主”思想。“一个人失业,那是他自己的错”,这就是柯立芝的立场。柯立芝上台后,对政府机关的腐败作风进行了整肃,撤换了一大批高级官员。即使按照哈定时代弥漫全国的腐败风气来看,调查局也是非常突出的。调查局的特工中许多人本身就有犯罪记录,他们成为“管理小流氓的大流氓”后劣性更甚,竟然把一些调查文件和档案复制后出售给罪犯;司法部历任部长,如帕尔默、多尔蒂等,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公开授命调查局运用非法搜查或偷窃手段收集政敌的材料。为了杜绝这种活动,柯立芝任命一直大力抨击和批评帕尔默等人的前哥伦比亚大学法律系主任哈兰·斯通担任了司法部新任部长。新官上任三把火。斯通很快展开了重组调查局的一系列步骤,首先是把“道德素质差、工作水平低”的有关人员调出去。他下令:“调查局的工作必须从政治中脱离出来,不应当再作为政治打手们的垃圾箱,必须根据德行加以任用。其次,人员的提拔应以其业已显示的能力为基础,调查局将只能由司法部部长负责。”据此,伯恩斯被从调查局局长职位上撵走。一直在帕尔默、多尔蒂、伯恩斯麾下效犬马之劳的埃德加·胡佛如坐针毡,担心自己面临重找工作的前景。

1924年5月10日,斯通把胡佛叫到了自己的办公室。后者满心以为自己即将被扫地出门,不料,斯通却大声地对他说:“小伙子,我要你当代理局长。”一朝天子一朝臣。早在“帕尔默袭击”中,年仅23岁的埃德加·胡佛就展示了自己出众的才华和能力,再加上他事无巨细一律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不要家庭的温暖和情侣的温馨而是一心扑在工作中的“献身”精神,当然符合斯通所提出的任用和提拔标准。马上打天下,马下治天下。在野者尽可以冠冕堂皇地高擎着“公”的旗帜,道貌岸然地宣扬“平等、自由、博爱”“民有、民治、民享”,但一朝权在手,还是要祭起马基雅弗里主义的法宝,还是需要诬陷、告密、绑架、暗杀、窃听,正如英国思想家洛克所说:“谁认为绝对权力能够纯洁人们的气质和纠正人性的劣根性,只要读一下当代或其他任何时代的历史,就会相信适得其反。”“万千美德集一身”的柯立芝、斯通之流又能逃出这条政治上的铁律吗?而他们要保住自己舶“天下”,必然需要从事各种被他们批评过的隐蔽活动的专门家。不管是共和党还是民主党,不管是左翼还是右翼,不管是保守派还是自由派,不管是明目张胆还是心存顾忌,凡是当权者,尽管台上台下相互攻讦闹得不亦乐乎,其骨子里都是如出一辙,都是代表着资本家的利益,都离不开特务政治和秘密警察。这一次,柯立芝和斯通先生选中了久经考验的埃德加·胡佛。

这样,胡佛在1924年5月10日,继斯坦莱·芬奇、布鲁斯·比拉斯基、威廉·弗林、威廉·伯恩斯之后,成了调查局的第五任负责人(调查局的前身是1908年成立的特工队),时年仅仅29岁。从此,这个岗位将成为他政治生命的摇篮和坟墓,伴随他走过近半个世纪的历程,伴随他先后经历柯立芝、赫伯特·胡佛、罗斯福、杜鲁门、艾森豪威尔、肯尼迪、约翰逊、尼克松等8位美国总统任期,伴随他走上“美国英雄”的祭坛,成为“一个伟人,一个勇敢、爱国主义、忠诚的全国象征”(尼克松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