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佛:FBI教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0章 为联邦调查局而生,为联邦调查局而活(3)

斯通已命令胡佛将调查局的编制和经费裁减到最低限度。1924年6月16日,胡佛上任六天后致函斯通说:“我已着手审阅局内每个雇员的人事档案,并已查出一批工作不力的特别侦探。”胡佛之所以热情十足地举行这种裁员政策,是因为导致调查局以前种种弊病的根源之一就是总部对其雇员监察不力。因此,着手裁员使胡佛易于完成严密控制调查局的任务。

司法部部长在年度报告中提及胡佛主管的工作时总是大谈特谈要裁减手下的人员。到胡佛上台的第一年年底,胡佛已解雇了361名雇员(包括盖斯敦·米恩斯),关闭了53个办事处。那年,调查局的年度拨款共为240万美元,胡佛从中节省了30万美元。到20年代末期,他的雇员已减至581人,其中339名是特工。这大大低于1920年的最高纪录(那年局内共有1127名雇员,其中特工人数为579名)。局所设的办事处亦减为30个。到1932年底,办事处减到22个。

为了体现自己是一个科学的管理者,胡佛决定试行提高特工工作效率的新方法。他强调要求新侦探要接受法律和财会知识培训。鉴于需要,也允许有例外,但这种特许是私下授予的。早在1925年,胡佛就在调查局纽约办事处创办了一所培训学校,由一名主管特工负责(主管特工是调查局各办事处的负责人)。可是,像联邦调查局这样小的单位办一所初具规模的学校对其人力、物力是一种巨大消耗。于是,胡佛很快便代之以另一种政策:将所有新侦探直接派驻各办事处,在主管特工手下接受岗位培训。其实,胡佛后来悟出了这所学校的价值,它不仅能够向特工们灌输正确的行为准则和履行公务的程序,而且也能在公众心目中树立调查局的形象。于是,他在1928年11月重新恢复了这所培训学校,该校旧址在华盛顿,新址在弗吉尼亚州的凡蒂岗市。

训练特工显身手

胡佛还尽量让调查局的新形象出现在新闻媒体上。最早见诸报端的调查局轶事是1930年刊登在《华盛顿明星报》上的一篇关于调查局培训学校的特写。这篇文章系胡佛的挚友雷克斯·科利尔所撰。他这样描写调查局:“它不仅是政府调查机关中最守口如瓶的,而且也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只有大学毕业生才有资格成为其侦探。”他将调查局的培训学校称为“山姆大叔的侦探大学”。在后几段中,他又称之为“胡佛局长的大学”。在人们心目中特别侦探是用非同一般的特种技巧培训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学者和绅士”。这种形象来源于胡佛旨在获得中产阶级之尊贵体面的改良观点之中。胡佛上台后为特工们规定的严格的个人行为准则也与此同出一辙。这一准则规定特工们在禁酒令下达期间不准饮酒,即使在下班后也是如此。胡佛打算为调查局树立起进步的新教改良的堡垒之形象。

胡佛十分重视对特工们的监督。履历登记与监察部门的复杂体制就是从此时开始的。局外的旁观者和心怀不满的侦探们认为这种体制十分繁杂。此间对调查局行政机构所做的一次调查表明:胡佛不遗余力地调整其监察机构,不断探索和完善其治局策略,使自己能够随时掌握手下每个特工的行踪。胡佛强化了主管特工的职责和权威——主管特工对辖区全体特工人员,包括反垄断监察员和律师界侦探全权负责。在此之前,反垄断监察员和律师界侦探从未受过任何直接的监督。主管特工至少须每月走访一次其辖区律师,提醒律师要确保协查案件的特工忠于胡佛。

1924年,调查局开始实施著名的定期监察政策,由设在华盛顿联邦调查局总部的特别监察处对各办事处实施监察。后来,监察内容也包括每隔六个月就对局属财产进行一次清理登记。

对特工所写的工作报告的整理编纂工作也在系统化。为此,胡佛发给每个特工一本活页条例手册。手册阐明了调查办案及总结案情时应遵循的标准程序。后来,他又下发了统一印制的调查报告表格(1929年,他制定了一本新的《规章条例手册》。1930年7月,该手册被重新修订)。

1925年7月12日,胡佛正式做出了严格控制使用调查局文件资料的规定。规定指出:只有具体办案的特工在经主管特工批准后方可调用局属文件资料,使用过程要有文字记录。胡佛继承了一套沿袭已久的、各司其职的体制——设九个处,每处由一名处级警司挂帅,此人有权调动和重新调整本处的特工和主管特工。

1925年2月20日,胡佛设立了一套新体制,即在华盛顿总部设六个业务职能处,负责查办不同种类的案件。这使华盛顿的调查局能直接控制主管特工。同时,胡佛当然也能驾驭和监控总部的人员。

规章制度与日俱增,特工们被训之又训。对许多特工来说,大量的时间都用于向华盛顿总部递交报告和申明自己没有违章之举上。规章制度的宗旨在于确保胡佛永远不会为那些他未曾允诺的事情而遭外界质问。此后几年内,胡佛喜欢说,“没有任何人能成就调查局的美名,但任何人都能使其名声毁于一旦。”

对调查局的大力整顿必然要触犯一些人的利益,因此,有些人向司法部部长投诉胡佛的“暴政”,但司法部部长并未理睬。也许是对这个问题有了认识,30年代末期,胡佛的领导重点从控制雇员转向分析动机心理和鼓舞士气。他创办了局内的报纸、社交俱乐部和办事处体育代表队。在同其他联邦机关的比赛中,这些代表队为调查局频频获奖。

在许多机构中都有这样一段时期:当纪律严明到高潮时,领导者要想保持士气,就必须为下属提供投诉方便之条件和增强政务透明度。调查局就处在这样的节骨眼儿上,尽管胡佛还得等几年时间才能受命施展其已注入他所主管的机构中的新才能。所谓新才能是指胡佛基于改良义务为将调查局纳入科学管理轨道而创建的体制。其目的部分在于随时纠正特工的失误,部分在于贯穿他整个人生历程的那种永不放弃的决心,即强化和灌输自己的意志和思想,并不断扩大其影响面。然而,如果缺少魅力与实际行动,那些严格的纪律、渴望及厌倦的情绪将会使胡佛创立的完善机构“罹难”。

胡佛时代的来临

在进行了一系列的整顿行动之后,调查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得不说,这一切都要归功于胡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