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简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8章 英格兰简史(6)

伊丽莎白之所以转变为自由统治的态度,是由于民众意愿,而她也机敏地发现了这一点。她的本意其实是专制统治。她之所以向下议院低头,为了抵制下议院的态度而道歉,并不是因为出于同情,而是由于她的政治本能提醒了她,她的王国完全是依赖下层人士的努力才得以打下的,要排斥他们是很危险的。她发现了一些她的前辈们所遗忘的真理,即王室和中产阶级一定要友好相处。她可以反对或辱骂爵士贵族和教士,将爵士和宠臣们送进监牢,但是,她和她的“下议院”和人民之间不能有任何阻碍。诗人斯宾塞在《仙后》中对仙后的奉承之辞表达了对女王伊丽莎白的无限忠诚。

也许是因为她知道,教会完全要按照议会颁布的法律而行动,而她自己登上王位也是由议会选举产生的,议会的权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多之前都由王室决定的事务都放权给了议会处理,比如经王室特允,由议会发起的反对贸易垄断的行动。一开始,女王并不同意议会的行动。但是,发现了大众情绪的力量之后,她很得体地做出了让步,公然宣布,她“以前从不知道如此(贸易垄断)之坏处”。

弗吉尼亚殖民

事实上,她的美德就体现在独立的人格之中,而外交上的一些重大胜利都多亏了她个性中的美德。赤裸裸的谎言完全被揭露出来,她没有一点点的羞愧,却因为那些臣子们头脑简单地将她说的每一句话都当成真理而觉得可笑。

她天性节俭,热爱和平,自然也不会去参与欧洲新教徒和罗马天主教之间的斗争。圣巴塞洛缪的大屠杀[44]并没有让她恐慌不安,她仍然向法国派遣了军队,借钱给法国政府以帮助那里的胡格诺派教徒[45],阻止菲利普二世在瑞士迫害卡文派新教徒,女王举英格兰全国之力,参与了一场她本人并不感兴趣的争端。她鼓励工业和商业贸易发展,也鼓励一切能够促进繁荣昌盛的行业发展。听取了罗利[46]在美洲开拓殖民地的计划,允诺将新的殖民地以她童贞女王的名号命名为“弗吉尼亚”[47]。她特许成立了“商人冒险公司”,意在与印度开展新的贸易(1600年),并逐渐发展成为英属印度。

玛丽·斯图亚特的诞生

尽管这一切都很成功,但坐在英格兰王位上的女人是悲伤的,孤独的。在这世上,她唯一的亲人就是表亲玛丽·斯图亚特,她一直都在策划取代伊丽莎白成为英格兰女王。

伊丽莎白身份的合法性一直遭到质疑,这个问题也给了反对者们一丝可乘之机,他们声称,伊丽莎白的母亲与亨利八世的婚姻遭到教皇拒绝,因此,这次婚姻是无效的。玛丽·斯图亚特,继承顺序上仅次于伊丽莎白,在女王身边编织了一张由阴谋诡计所编织的大网,就算没有让女王有性命和失去王位的忧虑,却总能干扰女王安宁的生活。

苏格兰国王布鲁斯没有留下后裔,他死后,苏格兰便由斯图亚特王朝统治。由于部族不和,加上不断反抗英格兰入侵,玛丽·斯图亚特被迫与法国结下友谊,而法国一直利用她来扰乱英格兰秩序,因此,每次英法一开吵,主要的问题就是苏格兰边境线。

1502年,亨利八世让姐姐玛格丽特嫁给了苏格兰国王詹姆斯四世,于是,英格兰和苏格兰结成了友好的联盟。然而不久,英格兰跟法国开战,苏格兰国王詹姆斯四世转而扶持自己的旧盟友。随后的弗洛登[48]之战中,詹姆斯遭遇惨败,并且被杀。他的继承者詹姆斯五世,迎娶了玛丽·吉斯。吉斯家族是法国天主教派的极端主义者之首,她的劝告很可能使詹姆斯一直对新教徒亨利有敌意,尽管亨利是他的叔叔。詹姆斯之女玛丽·斯图亚特出生后不久(1542年),詹姆斯在“索尔威·摩斯”之战中战败身亡。

玛丽·斯图亚特之死

这个不幸的孩子马上就变成了一系列阴谋诡计的众矢之的;亨利八世希望将这个小女王许配给自己的儿子,随后,爱德华六世使英格兰和苏格兰这两个对头结合到一起。但是,吉斯家族绝不向新教徒妥协!时任法国摄政王的玛丽·吉斯可不希望跟信仰新教的英格兰打交道,而是更希望能与法国亲近。玛丽·斯图亚特被指婚给了法国老国王弗朗西斯一世的皇太子孙子,并被送往了法国王庭,由王后凯瑟琳·德·美第奇[49]调教,让她足以匹配王后这一尊贵的称号。

1561年,玛丽·斯图亚特回到了英格兰。她年轻的丈夫仅执政两年就死了。当时她才十九岁,貌美如花,聪明绝顶,又大权在握,足以迷倒众生。她短暂的一生都在奢侈荒淫的王廷中度过,调教她的是欧洲品行最坏的女人凯瑟琳·德·美第奇,而吉斯家的长辈,她的两个叔叔也不是什么好人。自出生以来,她一直都活在阴谋诡计和罪恶的阴云之中。但她是个非常虔诚的天主教徒,于是也就成为了英格兰天主教的中心和希望。

玛丽·斯图亚特认为,伊丽莎白用自己一半的才智才能换得她的美貌。无疑,玛丽·斯图亚特嫉妒她才貌双全的对手,她非常自负,一直觊觎伊丽莎白的王位,还试图谋害伊丽莎白,伊丽莎白对此恼怒不已,这一点也不奇怪。事实上,伊丽莎白如此专横,我们怀疑她为什么要犹豫给对手致命的一击。

玛丽是否跟谋害伊丽莎白的犯罪行动有关,这一点我们不清楚。但我们知道,谋杀了她再婚的可怜的丈夫达恩利公爵[50]以后,她就迅速嫁给了这场谋杀案的主谋。不久,她宣布与博斯维尔的婚姻无效。这件事让苏格兰民愤四起,于是她逃亡到英格兰来避难,却恰好落入了伊丽莎白手中。

玛丽曾经大胆地说过,“她的表姑伊丽莎白之所以没有结婚,是因为不想失去让男人们向她求爱的机会”。也许正是由于记起了这句戏言,1587年,伊丽莎白才签署了赐死玛丽的文件。

西班牙“无敌”舰队

我们现在了解了玛丽的迷人之处,知道她胆大,有心机,也了解了她在外交和治国方面的才能,知道她的才能远远胜过伊丽莎白——当我们读到这一切,就会知道,她是吉斯家的女儿,是由凯瑟琳·德·美第奇教导出来的,我们也明白了她篡夺王位对英格兰而言意味着什么,伊丽莎白认为她就是对英格兰的威胁,于是,让她走上了断头台。回首从前,她在长期的监禁中耐心等待,她虔诚地祈祷,穿过英国佛泽林盖堡大厅,将她美丽的头颅枕在石头上,读到这里,我们的心中充满了遗憾,几乎要为这一幕而动容了。对待这样一位可爱的囚徒,我们很难秉持公正处死她,除非有约翰·诺克斯[51]那样的铁石心肠。玛丽与亨利·斯图亚特的儿子就是苏格兰国王詹姆斯六世。他对英格兰王位的觊觎却已经完全消失殆尽了。而那时,西班牙的菲利普二世却认为,此时正是征服英格兰的好机会,于是派遣了一支“无敌”舰队抵达英国海岸,呈新月形,排成一英里长。英国的小战舰,并不比小游艇大多少,由弗朗西斯·德瑞克[52]率领。英国军队很害怕这些西班牙巨无霸船,于是派遣了火船出海,很快就烧毁了新月形的舰队。“无敌”舰队的船被驱散在英格兰北部海域,后遭遇了一场令人胆战的风暴,风浪助英军赢得胜利,几乎摧毁了整个“无敌”舰队。

弗朗西斯·培根

英格兰伟大而且光荣。英格兰的土壤因为吸收了新知识而变得十分肥沃,而宗教、社会和政治变革就相当于在土壤的表层耕耘了一番,成果也是很丰硕的。整个欧洲都陷入了宗教战争之中时,新教的英格兰却出现了繁荣昌盛之景象,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托马斯·莫尔爵士的“乌托邦”梦想似乎已经实现了。到处都是新文化的踪迹。英格兰戴上了诗歌的花环,点上了精神之光,这样的景象世所未见,而且很可能不会再见到了。弗朗西斯·培根的名字足以照亮一个时代,而莎士比亚的光辉足以照亮那一个世纪。伊丽莎白女王没有创造“伊丽莎白时代”的光荣,但她却创造了一个和平盛世,英帝国就在此孕育而成。

如果说伊丽莎白女王一生曾爱上过某人,那这人就是莱斯特郡[53]公爵,这个人因为无望攀上女王而杀害了自己的爱妻艾米·洛布萨特。我们实在不愿意相信,伊丽莎白女王是这个谋杀案的同谋,但我们也无法忘记,她可是亨利八世的女儿!——有时候我们猜测,对这次谋杀案的记忆就跟杀死玛丽的记忆一样,让她在充实而欢乐的暮年悔恨。这时再没有男人在她耳旁甜言蜜语,她也不再对镜帖花黄,只是静静地等待着生命的结束。

1603年,伊丽莎白女王过世,过世前,也许是为了补偿1587年签署让玛丽上断头台的文件,她任命玛丽·斯图亚特的儿子,苏格兰国王詹姆士六世为她的继任者,也就是英格兰国王詹姆士一世,这真是命运弄人啊!

【第八章】

詹姆士一世

斯图亚特家族终于得到了梦寐以求的英格兰王冠,然而戴上王冠的人却是最不适合国王这个身份的詹姆士。他长相平平,举止粗俗,可没有一点母亲那样的尊贵气质。这个人思想狭隘,却被迫塞进了很多知识。他自高自大,自负而迂腐,刚愎自用,他还没有透彻地了解这些新知识,却用它去处理政务,颠覆了几乎所有伊丽莎白所制定的政策。她曾经很机智地放松了王权,使贵族不再凌驾于人民之上,但他却握紧了王权。她让自己服从于下议院的意志,而这个没有才干的暴君却公然反抗,只认为自己是至高无上的,宣扬“君权神授”,并称,人民应该相信“君王不会犯错”“质疑君王的权威就是质疑上帝”。如果他真心支持过英格兰国教会,那也是因为国王本来就是教会之首。那些意图将教会的主权交还罗马教皇的天主教徒,以及反对改革后的英格兰教会履行天主教教义的清教徒们,对他而言都是同样的可憎,而这理由也是一样的:因为他们都志在反抗他的权威。

新英格兰第一个殖民地

新教教徒们向国王詹姆士提交了一份800位教士签名的请愿书,请求让他们不再穿白色的法衣,施洗礼的时候也不再画十字——他却说他们“毒如蛇蝎”,如果在这样的事情上,他们不再屈从主教国王的意愿,那么“他们将被驱逐出境”。受此威胁迫害,大量新教教徒携同家人逃亡到了荷兰,随后,英雄般的新教教徒们登上了“五月花”号船,在美国海岸的一处地点登陆,他们称之为“普利茅斯”(1620年)。1607年,另有一些英国人在弗吉尼亚州的詹姆斯顿定居。这两个殖民地后来发展成为了“美利坚合众国”的领土。

火药阴谋

新教与天主教的不和导致了一场议会革命,国王在上议院召开会议时,以盖伊·福克斯为首的天主教反叛分子试图炸毁议院,推翻国王的残暴统治,除掉逐渐新教化的下议院,但是没有成功,却引起了清教徒更强烈的不满。

伊丽莎白对坚信天主教的西班牙一直是敌意的态度,并坚定维护欧洲的新教。詹姆士发现,西班牙政府也是专制统治,而如他自己一样伟大的西班牙国王,则是再合适不过的朋友。于是,他安排自己的儿子查理与西班牙国王的女儿联姻,并定下法规,让英格兰改信天主教,这真是不幸;而下议院为此愤愤不平,反对这场婚事,因此,国王因他们参与这与己无关的婚事而解散了议会,直到国王需要用钱时才再次召集起来。

詹姆士统治初期,人们似乎对他的虚荣做作很无语,被他惊呆了。溜须拍马的人在他脚下摇尾以示忠心,听着他迂腐的言论,并称他“君权神授”的理论真是绝对的真理。唉,我们不得不承认,弗朗西斯·培根[54],尽管他的才智之光足以照亮那一个世纪,尽管他不止一次抗议过君权压迫了人们的自由,但也不过是国王詹姆士忠实的奴仆和工具!

然而,与西班牙的这次联姻却唤醒了一种精神,在这种精神面前,詹姆士若是聪明一点,就会瑟瑟发抖。詹姆士是站在两座断头台之间,一座是母亲的(1587年),一座是儿子的(1649年)。他每加一次对英格兰自由的打击,他的王位的危险性也增加一分。他未经议会同意,增加赋税以反抗土地法,就已经种下了恶果,最终导致了儿子被砍头这一无可避免的结果。民愤四起,而下议院里的清教徒们开始说三道四,其含义不言而喻。培根遭到了贬谪,他的罪行——尽管表面上是“贿赂”,而事实上,他就是国王的奴仆和工具。

《圣经》的翻译

再次回顾詹姆士统治期的事件,我们发现,他并不会统治王国,是个好奇心很重的冒险家,还封了宠臣为白金汉郡公爵。我们看到,他试图将英格兰的命运与欧洲天主教联系起来,却徒劳无功。他的将领沃尔特·雷利因事冒犯西班牙而被他处死,原本詹姆士最渴望得到的就是西班牙的友谊。我们发现,他犯过无数错误,然而有三件事还是值得颂扬的。其一,詹姆斯批准了《圣经》的翻译,并将译本推而广之,一直沿用到今天。其二,他将所统治的英格兰和苏格兰统称为“大不列颠”。这两件事,以及1625年他的过世,是我们拍手称快的。

查理一世

詹姆士的儿子查理一世,至少就跟父亲不一样。他是个绅士。如果不是他不幸继承了王位,他的儒雅高贵,以及高尚的品味,无可挑剔的人品和操守,都会给他带来无尽的声誉和荣耀。然而,这些品质只属于绅士查理·斯图亚特。国王查理则飞扬跋扈,狡诈虚伪,固执己见,无视他那个时代的大局,也罔顾他的子民的本性。他统治期间所做的一切都加速了他的统治的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