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英格兰简史(5)
印刷机发明
国王们交相更替,平民百姓只是远远观望着。即便他们不再在政府享有一席之地,他们的内心世界还是得到了开拓。卡克斯顿印刷了世界上第一本英语书,从而建立了自己的印刷厂,“所有艺术品的防腐剂”(印刷术)将新知识带进了千家万户。哥白尼发现了新的天空,而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从此,太阳不再围绕着地球转,而大地也不再是一大块平坦的土地。一股古典学术风潮开始在牛津复生,伟大的荷兰传教士伊拉兹马斯[39]建立了各种学校,并使人们为即将到来的变革有心理准备,很快,德国传教士马丁·路德(1466-1536年)就贴出了95条论纲,也是从这时起,马丁·路德开始了一场伟大的革命运动。
【第六章】
亨利八世
1509年,一位18岁的英俊的年轻人继承了王位,英格兰的希望之光再次被点亮了。他才智过人,为人坦率,谦恭有礼,也乐意接受新知识,赢得了所有人的心。在他的监督下,主教伊拉兹马斯对教会进行了清理,国王对政治和社会有着“乌托邦”式的梦想,托马斯·莫尔爵士[40]感觉这位年轻的亨利八世可谓是自己的知己。
通过联合对手卡斯提尔[41]和阿拉贡[42],西班牙逐渐变得强大起来,于是,年轻的亨利被安排与卡斯提尔国王卡斯特尔和王后伊莎贝拉之女结婚,这位凯瑟琳公主比亨利年长六岁,原本是他的兄长之妻,而亨利只是沉默地接受了她为王后。
在弗朗西斯一世的统治下,法国已经变成了一个堪比西班牙的强国,而英王亨利也踌躇满志,跨上了更大的历史舞台,穿过英吉利海峡,去面对强敌。法国征服英格兰的旧梦再次上演。法国国王弗朗西斯一世和德国查理五世在相互争斗以求争霸欧洲。随着他们之间的竞争,亨利的野心也初现端倪,准备护卫英格兰与德国的友谊。很快,他就陷入了一场外交竞争之中,竞争中的三个王国都希望能胜过其他两个国家。
沃尔西
亨利所缺乏的经验和技能都被总理大臣、红衣主教沃尔西所填补,他的个人野心就是坐上教皇的宝座,他巧妙地加入了这王庭游戏之中。这样的局面非常引人注目,但却被意外打断了,而伊拉兹马斯和莫尔德黄金梦,即通过科学知识的普及而使英格兰逐渐发展壮大的梦,也完全被摧毁了。
马丁·路德大胆地在威滕伯格的教堂门上贴出了反对教会的论纲,多个世纪以来被压抑着的愿景、悲伤和失望喷薄而出,欧洲大地上生出了一股强大的风暴,动摇了其根本。
英格兰既已加入欧洲政局的大游戏之中,她就从一个三流国家一跃而成了强国,当时,宗教新改革很快席卷了欧洲大部,而亨利八世抵制这种改革,相信天主教的欧洲非常满意亨利的做法。
然而,一个女人的双眼即将改变这一切。亨利八世看着安妮·博林迷人的双眼,就产生了对与自己兄长的遗孀凯瑟琳的婚姻的不满。他向总理大臣沃尔西吐露苦衷,而沃尔西也答应帮忙跟教皇沟通,以确保亨利跟凯瑟琳离婚。然而凯瑟琳却是查理五世的姨母,而查理五世又是罗马天主教跟信教之间斗争的胜利者,他的势力可不容小觑。因此,离婚的诉求遭到了拒绝。
此时的亨利八世已然不再像18岁时那样的柔情了。他无视教皇的拒绝,于1533年迎娶了安妮·博林,并以不遵从他的命令为由将大主教贬黜了。“她就是把我拉下来的力量。”总理大臣沃尔西这样评价安妮,他因为未能说服罗马教皇,被革去了红衣主教之职,后来心碎而亡,避免了遭受绞刑架之苦。
国王内心一直沉睡的恶魔终于觉醒了过来。他不会破坏法律,却会按自己的意愿修改法律。他组建了一个并不强势的议会,迫使他们通过法案,承认他和安妮的婚姻。另外还规定,他可以自己选择王位继承人,并使他本人成为英格兰教会之首。教皇在他的国度被永远废黜了,新教赢得了一次血腥的胜利。
亨利自己就能决定什么是正统宗教,什么是异端邪说,违背他的意愿就等于死亡。变节者和异教徒同样都会上绞架,不承认王权至上的天主教跟反对圣餐变体论的新教并驾齐驱。国王这次皈依新教是出于政治目的,而不是因为信仰;他鄙视路德提出的论纲,但是,太过相信与太过怀疑是同样有害而无益的。砍掉的头颅就像树林里飘落的树叶一样,三年内,那位改变了英格兰,也几乎改变了整个欧洲的王后安妮·博林,最终也走上了断头台(1536年)。
专制主义的“恐怖统治”确实是建立在对手的废墟之上的。贵族的权力已经不复存在了,教会惊慌失措,议会成为了一个仆人,只要遭到传唤,就会向国王点头哈腰。本是议会选举出来的国王,议会还要向他低头。“去,明天通过我提出的提案。”国王说,“不然,明天就要砍掉你的头。”第二天,提案通过,上千万的教会财富便充了公,被用于赌博挥霍一空,或是直接进入了国王的口袋。
接替沃尔西职位的托马斯·克伦威尔,就是国王手中的得力令箭。这位马基雅弗利“君主论”的信徒,不带任何愤怒、憎恶、遗憾、惋惜之情,平静地将人们送上断头台,就像伐木工砍树一样,王国里最尊贵的人都被记录在他的小册子上,被冠以“异教徒”或“叛徒”之名。其中最优秀最有智慧的托马斯·莫尔爵士,他不认为国王与凯瑟琳的婚姻非法,因为他无畏地坚持这种观点被砍了头。
安妮·博林被处死的第二天,亨利就娶了简·西摩,婚后生下一个儿子(后来的爱德华六世),简·西摩却在生孩子时死亡。1540年,克伦威尔安排了欧洲最普通平凡的一个女人,克里夫斯的安嫁入了皇室。而这位王后亨利却一点也看不上,很快就与王后离婚了;克伦威尔曾让德国画家霍尔拜因画了一张并不太好看的国王画像,用以开玩笑,但国王却因此而怨恨克伦威尔,这在当时就意味着死亡。1540年,克伦威尔被送上了断头台,同一年,国王亨利八世与凯瑟琳·霍华德结婚,但这位新王后也落得跟安妮·博林一样的下场。
最后一位王后凯瑟琳·帕尔,是一个虔诚的新教徒和改革者,她原本也是难逃厄运的,却侥幸逃过了。而亨利当时已经65岁,健康状况非常差,1547年,亨利过世,这位死亡之神的生命也终于走到了尽头。
无论亨利八世为何要改信新教,但这一举动确实让英格兰走上了迅猛发展之路;很奇怪,英王国的命运完全是两位最糟糕的国王改变的。
爱德华六世
亨利八世过世之后,王位由简·西摩的儿子继承,史称爱德华六世,当时才10岁。他眼见父亲不断娶妻,并且也对自己的两位姐妹玛丽和伊丽莎白继承王位的合法性产生了怀疑,于是,年轻的国王不得不指定自己的表姐简·格雷为自己的继承者。她当时十七岁,非常敏感而有思想,是个热心的革命者,她阅读的是希腊和希伯来的作品,写的是拉丁语诗歌,是史上最可怜的人物之一,她不情愿地戴上王冠,然而十天之后,她年轻的丈夫被囚禁了起来,而后死亡。爱德华六世过世之后,她被授予英格兰女王的头衔。然而,令人意外的是,这一次继承却遭遇了一次起义,甚至连新教徒派也参与其中。简·格雷夫人被囚禁了,而信仰罗马东正教的玛丽登上了王位。议会宣布,亨利八世与第一任王后的离婚无效,而他的第一次婚姻成为了唯一一次合法的婚姻。于是,这次议会运动将伊丽莎白冷落一旁,她被囚禁在高塔之中时,她冷酷无情的姐妹玛丽正在努力找寻证据,试图指控她为当时革命的共犯,她此刻似乎更靠近断头台,无缘王位。
玛丽
我们记得,玛丽·都铎的血管里流淌着残忍的西班牙国王的血液,还混杂着亨利八世的血液,那我们是不是能断定,她就是个冷酷无情的女王呢?她和西班牙菲利普二世联姻,推翻了她父亲所建的王国。跟父亲亨利八世不一样,玛丽很容易受信念驱使,跟她外祖母西班牙伊莎贝拉一世一样,她认为,如果不迫害新教徒,就没有尽到护道的责任,将无法进入天堂,而是进入炼狱;她很残暴,尽管也夹杂了一点点人性,但仍然有一点狂热,而且她非常希望能让天主教徒菲利普二世开心。但菲利普却仍然坚持留在西班牙;她用磨难的火光点亮英格兰时,加莱——自爱德华三世以来,英格兰军队在这里驻扎了两百多年时光——英格兰在法国的最后一块占领地,失守了。在这些突如其来的公私事务的打击下,玛丽死亡了(1558年),统治期仅5年。
玛丽的妹妹伊丽莎白继承王位的合法性仍然遭到质疑,因此仍然可能走上母亲被处死的那个断头台。有理由相信,是菲利普二世扭转了大局。对他而言,伊丽莎白比另一位近亲玛丽·斯图亚特更适合继承王位,玛丽·斯图亚特嫁给了法国皇太子(Dauphin,法国皇太子的称号),而法国又是菲利普的敌人和对手。英格兰信仰新教,总比让法国掌控欧洲大局要好吧!
【第七章】
伊丽莎白
亨利八世和安妮·博林之女伊丽莎白,一个受尽耻辱和磨难的女王,戴上了英格兰女王的王冠。如果当时的王室像现在这样看重血统的话,英格兰可能会害怕这个不忠的王后和冷酷无情的国王的后裔的。但是,玛丽一世的母亲凯瑟琳是最尽职而优秀的母亲之一,而玛丽一世给英格兰的历史抹上了一个巨大的血污,伊丽莎白却是英格兰最明智、最成功也最伟大的女王。她的个性杂糅了父亲的专横、胆识和狂妄,以及母亲喜好娱乐的本性,还有一些特点是父母皆不具备的。她对所要达成的目标的危险性有一种本能的直觉,这种感知总能够让她控制住专横的个性。
她就如同父亲一样说一不二,然而她个性专横冷酷,令人感到压抑,她也非常希望能得到王国的财富,她治理这个国家可是非常小心谨慎,也是无比精明的,手段温和而不压迫,这也是借鉴她父亲的做法。
她是个新教徒,却并不热衷要将新教作为英格兰的国教,也不喜欢自己如天主教徒一样,在私人祈祷室向圣母玛利亚祈祷,而且,她还抹杀掉了天主教姐姐玛丽的成果。巴结逢迎教皇的道歉信被收回了,然而她所支持的宗教改革,却并不像德国和法国的改革那么激烈。她所推行的改革就如她的父亲所推行的那样,柔和、适度,有节制,更多的是政策方面的变更而不是宗教信仰的革命。她所坚持的是,宗教必须统一,由英国国教会管理——还颁布了新的“信条”,就如同女王常说的那样,“让言论自由。”
这其实是她父亲残暴态度的更柔和的表述方式。教会[43],教义上是偏向新教徒的,然而表面上还是更倾向天主教,《至尊法案》却仍然使国家的统治权牢牢掌控在女王手中。除了想要为英格兰谋繁荣的太平盛世,伊丽莎白对教会和国家的政策主要是为了安抚民心,调和矛盾。因此,英格兰国教会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人民做出的妥协,它努力维持教会和教堂的基本形态和仪式,这是为了调解与英格兰天主教徒的矛盾。
天主教徒们受到了回国的难民支持,他们带回了卡文主义严苛的信条;最终他们自己单独组建了一个教会,罗马教皇在这里仍然至高无上,只为能打下更纯粹、更简单的基础,因此这些人被称为“清教徒”“非国教徒”,因为反对《至尊法案》而遭受了迫害。
伊丽莎白的阳刚个性与柔情的个性完全中和为一体。她的虚荣心也是非同寻常的。她爱听谄媚之辞,喜欢炫耀,任性、表里不一,以及与多人的风流韵事,给那位冷静果断专横的女王添加上了一种奇怪的光彩,不过,女王统治的国家发展迅猛。
她的婚事也是极其重要的一件大事。许多野心家都希望能与她联姻。她的姐夫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就是其中之一,由于父亲查理五世的退位,菲利普二世继位成为国王,他统治西班牙和瑞士,也是欧洲天主教的教皇。他以为,这位愚蠢的、没用的英格兰女王会很容易到手。只要娶了她,他就能将英格兰重新控制起来,就像他当时娶她的姐姐玛丽一样,天主教的势力可是无可匹敌的。
如果不看她那可怕的个人魅力,伊丽莎白真是会卖弄风情的。她以婚姻大事为由戏弄菲利普,就像猫玩弄老鼠一样。她从未想过嫁给菲利普,却一直让他等待自己的决定,这使得他对她的任性十分恼火,最终,他大叫:“那女人真是阴险!”但他却不曾想,那看似愚蠢的外表下,其实掩藏了一颗如钢铁般坚硬的心,头脑清晰、冷静,明智,就连他自己也比不上,而且她终有一天会限制与西班牙的外交,并称霸欧洲。她喜欢“新学术思潮”带进来的文化;热爱菲利普·西德尼创建的社团,她影响了当时英格兰所有的杰出人物;与诗人斯宾塞谈论诗歌,与意大利科学家布鲁诺谈论哲学;阅读古希腊的悲剧和原版的拉丁语演说词,能够熟练用法语和意大利语交流,并且还精通另一种粗野的语言,跟她的臣子和牧师们说话的时候,一旦生起气来,她就会说粗话,而这也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一旦有情况,她也会骂人。
但是,无论她还做了什么其他事,却一刻也不曾停止去了解自己统治的新英格兰。她感觉到,人民的精神越来越膨胀了,然而却不了解其缘由;但她还是很敏锐地察觉,她的政府应该有必要做出相应的改变和修饰了,因为人民的意愿似乎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