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对残忍习以为常
正当司马懿在曹操的阴影下苦熬岁月之际,曹丕的日子也开始变得艰难起来。
曹丕虽然已经被任命为五官中郎将,作为丞相的副手,协助曹操处理军国大事,但曹操对曹植的好感却越来越浓烈。
这一方面固然是因为曹植在文学上的绝世才华挥发如神,赢得了曹操的欢心,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曹操在潜意识中对曹丕颇有不满。
说起来,这还是由一个女人引发的。
当初,曹操攻破了袁绍的大本营邺城后,一心想要占有袁绍美貌的儿媳妇甄氏。
曹操此人,好色成性,虽已妻妾成群,但对于绝色女子的热爱从未停歇,也惹出了不少桃色是非。他击败张绣后,与张绣的寡婶勾搭成奸,气得张绣反水,致使曹操长子曹昂死于乱军之中。他击败吕布后,立即将吕布部将秦宜禄的美貌妻子揽为己有。大将军何进败亡后,曹操毫不客气,顺势将何进的儿媳妇纳为自己的侍妾。
没想到,秉承了父亲好色基因的曹丕,这一次竟然比曹操下手还快,先行一步占有了甄氏。曹操虽然心有不甘,但总不能和儿子抢女人,只好应允曹丕与甄氏成婚。
这件事在曹操的潜意识中埋下了一颗竞争关系的种子。虽然在意识层面,曹操不再与儿子计较,但在他本人也无法掌控的潜意识层面,曹操却将曹丕视为了一个与自己对立的争偶对手。在潜意识的微妙影响下,曹操暗暗对曹丕心生不满。与此同时,曹植的异军突起又大大抢走了曹丕的风头。
曹丕的前途由此蒙上了浓重的阴影。而自身难保的司马懿只能是默默旁观,绝不敢踏入雷池一步。
日子在司马懿的等待与忍耐中渐渐流淌。在这静水流深的生活中,“权力三问”时不时在司马懿的心中洪波涌起。司马懿将曹操当作自己最好的老师,密切关注着曹操的一举一动,认真地加以揣摩分析。谁也无法预料,司马懿的这一为求自保的无奈做法竟然让自己变得谋略深沉,最终成为了一股改变天下大局的强势力量。
司马懿对曹操越是了解,就越是提醒自己绝不可轻举妄动。司马懿的谨言慎行,从不出头的策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曹操对他的怀疑被暂时冻结了。
此后,曹操在“三马同槽”恶兆的驱动下,下狠手诛杀了马腾、马休、马铁父子三人。曹操杀了这“三马”后,对于以司马懿为首的另一“三马”的防范也随之放松了许多。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权势更炽的曹操进位为魏公,从此拥有了自行封土建国的权力。曹操将经营已久的邺城定为魏国的首都。曹操此举,是对于两汉四百多年的制度(异姓之人最多封侯,不得僭越)的强力突破,给自己招来了很多敌人。
当初,王莽篡汉时,也是先以异姓之人升任安汉公为起点的。许多忠心汉室之人纷纷将曹操视为王莽第二,而对他恨之入骨。
汉献帝的皇后伏氏与父亲伏完不堪忍受曹操的一再僭越,密谋铲除曹操。但是,伏完父女行事不密,被曹操察知。曹操下令让郗虑、华歆率领铁甲卫士入宫擒拿伏皇后。
伏皇后吓得光着脚丫躲到夹壁墙中,却被华歆当着汉献帝的面披头散发地拉将出来。伏皇后哭着向汉献帝求救,汉献帝只能叹气道:“我自己也不知道还能活多久啊。”
曹操下令,将伏皇后及她所生的两位皇子杀掉,伏氏宗族也被满门抄斩。这极其残忍的一幕令朝廷上下无数仁人志士扼腕叹息。
司马懿获悉曹操这一最新的残忍之举后,心里也颇为不忍,但他的反应却远远没有当初听说曹操残杀吕伯奢一家时那样强烈不满了。
司马懿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反应呢?当初那个因为对曹操的残忍深恶痛绝而不肯为之效力的司马懿到哪里去了呢?
这其实是一种心理脱敏现象。当那些足以引发剧烈心理反应的外部刺激在频频出现后,个体会逐渐失去敏感性而见惯不怪。
司马懿原本对包括董卓曹操在内的权臣们为所欲为的大肆杀戮十分敏感,这会激起他内心强烈的不满与愤懑。但是,当他亲身经历以及耳闻目睹了一系列的杀戮事件后,他对残忍的敏感度渐渐降低了。
司马懿的残忍启蒙第一课是他的夫人张春华给上的。当初,张春华担心司马懿诈病的秘密会被家中的小婢女泄漏,立下杀手,扼死了小婢女。正是张春华的这一和司马懿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残忍之举,让司马懿放弃了用完全敌视的眼光来看待曹操。
此后,他在曹操身边,又亲眼目睹了一系列的残忍杀戮。随着他对“权力三问”的不断揣摩参悟,他渐渐接受了这样的观点:为了保住手中的权力,即便是不择手段也是可以的。而对那些有可能危及自身权力的不良因素,无论是什么,都必须坚决予以铲除!
司马懿的思想转变与对残忍的脱敏,是一个同步的过程,这意味着他的价值观在悄然间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也表明,他的内心也已经在重重深深的耳闻目染中变得残忍。
独特的天份与独特的际遇相结合,渐渐地将司马懿塑造成了一个集坚忍与残忍于一体的人。这个人逐渐具备了改变历史的巨大能量,只是他现在还没有机会登上历史的前台,成为激荡风云的主角。一旦他拥有了这样的机会,这将会是多么可怕的一个人啊!不过,这也仅仅是一种可能罢了,仅仅从司马懿当下备受冷落的处境来判断,他也许永远都不可能拥有成为历史主角的机会。
曹操残杀伏氏后,朝野上下噤若寒蝉,再没有一个人敢对曹操的僭越之举说三道四。曹操扫清了舆论障碍后,开始放手设置国中之国——魏国的朝廷规制。
曹操任命了魏国的尚书、侍中、六卿等重卿高官后,大魏公国就算是正式开张了。曹氏阵营中,人人喜笑颜开,唯独曹丕却感到了深深的失落。
原因很简单。曹操并没有正式册立曹丕为魏国太子!
此前,曹操的职务是大汉丞相。丞相一职,并无世袭之说。而此刻,曹操已经是魏国之公,拥有自己独立的领地、朝廷和百官,而且可以传子传孙,自然必须确立太子之位。但曹操对此却毫无表示。
曹丕一开始以为父亲是因为事务繁剧而暂缓册立太子。但渐渐地觉得情况越来越不妙了。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曹操东征孙权。曹操宣布,五官中郎将曹丕随军出征,邺城留守之职由曹植担任。
这等于是向外界发出了极为明确的信号,曹操准备要立曹植为太子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
自从从袁绍手中夺占了邺城之后,邺城一直被曹操当作自己的大本营。曹操此前的历次出征,留守邺城的都是曹丕。比如,建安十一年讨伐并州的高干、建安十二年攻打塞外的乌桓、建安十三年进攻荆州的刘表、建安十六年征讨陇西的马超韩遂,都是如此。这与历来帝王出征,太子镇守国都的古制暗合。
这一次曹操突然改派曹植镇守邺城,众人都认为这是曹操心意转变的铁证。而不善掩饰的曹操在大军临行之际对曹植的谆谆嘱托,更是将他的心意表露无遗。
曹操对曹植说:“我当初担任顿丘县令时,是二十三岁。现在回想当初的作为,全都正确无误,没有留下遗憾。你今年也正好是二十三岁,希望你好自为之!”
曹操这句话里的殷切之意就连傻瓜也听的出来。曹植听了,自然是满心欢悦,而同在一旁的曹丕听了,却是心如刀割,但却不敢有丝毫的表露。
曹操此次东征孙权没有讨到什么便宜,很快就收兵回师了。
这时,曹操的死对头刘备利用益州刘璋的昏庸无能,攻取了益州,并对邻近的汉中虎视眈眈。曹操闻讯大怒,再度出兵,要抢在刘备前面攻占汉中。
这一次出兵,曹操仍然让曹植留守邺城。分派给曹丕的任务却是担任督运专使,负责将各类军需物资从后方转运至前线。
两相比较,曹丕明显落了下风,大大不如曹植了。曹丕满怀郁闷,却不敢不认真对待曹操分派的差使。曹丕深知,如果自己的工作出现纰漏,影响了前方战局,那么,在夺嫡之争中,自己就彻底没戏了。
曹丕默默地生闷气,司马懿的好消息却来了。他终于得到了跟随曹操出征的机会。在一连荒废了几个春秋后,司马懿终于嗅见了一丝春天的气息。他早就看清了形势,目下的曹丕自身难保,不可能对自己施以援手。要想改变命运,就必须在曹操身上下功夫,以改变曹操对自己的不良印象。而随同曹操出征,则给了司马懿与曹操亲密接触的机会。
司马懿决定,在这一次攻打汉中的战役中,一定要绞尽脑汁,为曹操献上绝妙之策,以摆脱当前的艰难处境。
但是,从人类的普遍认知规律来看,要改变一个人的第一印象是很难的。司马懿到底能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如愿以偿地让曹操对他另眼相对呢?
……
心理感悟:权力往往会麻痹良知的神经。
心理脱敏现象那些足以引发个体剧烈心理反应的外部刺激在频频出现后,会导致个体逐渐失去敏感性而见惯不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