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消毒剂和防腐剂有何区别?
消毒剂和防腐剂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常总称为“消毒防腐剂”。主要用于体表、器械、排泄物和周围环境的消毒,黏膜、创面、腔道的冲洗,以预治病原体所致的感染,作为部分药品的防腐剂等。
(1)消毒剂 消毒剂(Disinfectant)也称化学消毒剂,用于杀灭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要求,将病原微生物消灭于人体之外,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达到控制传染病的目的。常用消毒剂按成分分类主要有:含醛类、酚类、醇类、碱类、含氯类、含碘类、过氧化物类、环氧乙烷、表面活性剂、重金属类、染料类等。
① 酚类:包括苯酚、甲酚、卤代苯酚及酚的衍生物,常用的煤酚皂,其主要成分为甲基苯酚。卤化苯酚可增强苯酚的杀菌作用,例如三氯羟基二苯醚。
② 醛类:包括甲醛和戊二醛等,可作为一种活泼的烷化剂作用于微生物蛋白质中的氨基、羧基、羟基和巯基,从而破坏蛋白质分子,使微生物死亡。甲醛和戊二醛可杀灭各种微生物,但对人体皮肤、黏膜有刺激和固化作用,并可使人致敏,因此不可用于空气消毒,仅用于医疗器械的消毒或灭菌,且经消毒或灭菌的物品必须用灭菌水将残留的消毒液冲洗干净后才可使用。
③ 醇类:最常用的醇类消毒剂是乙醇和异丙醇,可凝固蛋白质,导致微生物死亡;可杀灭细菌繁殖体,破坏多数亲脂性病毒,如单纯疱疹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醇类杀灭微生物作用受有机物影响且易挥发,应采用浸泡消毒或反复擦拭以保证其作用时间。醇类可作为某些消毒剂的溶剂,而且有增效作用,常用浓度为75%。据国外报道:80%乙醇对病毒具有良好的灭活作用。
④ 碱类:碱类消毒剂如氢氧化钠,能水解菌体蛋白和核蛋白,使细胞膜和酶受害而死亡。
⑤ 含氯类:包括无机氯化合物(如次氯酸钠、次氯酸钙、氯化磷酸三钠)、有机氯化合物(如二氯异氰尿酸钠、三氯异氰尿酸、氯铵T等),溶于水可产生具有杀灭微生物活性的次氯酸。次氯酸分子量小,易扩散到细菌表面并穿透细胞膜进入菌体内,使菌体蛋白氧化导致细菌死亡。含氯消毒剂可杀灭各种微生物,包括细菌繁殖体、病毒、真菌、结核杆菌和抵抗力最强的细菌芽胞。
⑥ 含碘类:包括碘酊和碘伏,可杀灭细菌繁殖体、真菌和部分病毒,可用于皮肤、黏膜消毒,医院常用于外科洗手消毒。
⑦ 过氧化物类:具有强氧化能力,各种微生物对其十分敏感,可将所有微生物杀灭。这类消毒剂包括过氧化氢、过氧乙酸、二氧化氯和臭氧等,优点是消毒后在物品上不留残余毒性。
⑧ 环氧乙烷:属于高效消毒剂,穿透力强,常将其用于医疗器械、医疗用品包装后进行消毒或灭菌,而且对大多数物品无损害,可用于精密仪器、贵重物品的消毒。
⑨ 表面活性剂:双胍类和季铵盐类消毒剂属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具有杀菌和去污作用,一般用于非关键物品的清洁消毒,也可用于手消毒,将其溶于乙醇可增强其杀菌效果作为皮肤消毒剂。由于这类化合物可改变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常将它们与其他消毒剂复配以提高其杀菌效果和杀菌速度。
⑩ 重金属类:如升汞等,能与菌体蛋白结合,使蛋白质变性、沉淀而产生杀菌作用。
⑪ 染料类:如甲紫、利凡诺等,能改变细菌的氧化还原电位,破坏正常的离子交换机能,抑制酶的活性。
(2)防腐剂 防腐剂是指天然或合成的化学成分,能杀灭或抑制病原微生物生长繁殖,用于加入药品、食品、颜料、生物标本等,以延迟微生物生长或化学变化引起的腐败。防腐剂的防腐原理,大致有如下3种:一是干扰微生物的酶系,破坏其正常的新陈代谢,抑制酶的活性;二是使微生物的蛋白质凝固和变性,干扰其生存和繁殖;三是改变细胞浆膜的渗透性,抑制其体内的酶类和代谢产物的排除,导致其失活。防腐剂包括以下几类。
① 苯甲酸类:苯甲酸钠亲油性大,易穿透细胞膜进入细胞体内,干扰细胞膜的通透性,抑制细胞膜对氨基酸的吸收,并抑制细胞的呼吸酶系的活性,从而达到防腐的目的。其防腐最佳pH为2.5~4.0。
② 山梨酸类:山梨酸钾为酸性防腐剂,具有较高的抗菌性能,抑制霉菌的生长繁殖,主要是通过抑制微生物体内的脱氢酶系统,从而达到抑制微生物和起到防腐的作用。对细菌、霉菌、酵母菌均有抑制作用。防腐效果是苯甲酸盐的5~10倍。其防腐效果随pH的升高而减弱,pH=3时防腐效果最佳。
③ 脱氢乙酸类:脱氢乙酸及其钠盐在水溶液中降解为醋酸,对人体无毒,是一种广谱型防腐剂,对食品中的细菌、霉菌、酵母菌有着较强抑制作用。
④ 尼泊金酯类:包括对羟基苯甲酸甲酯、乙酯、丙酯、丁酯等,其中,对羟基苯甲酸丁酯防腐效果最好。防腐机理是:破坏微生物的细胞膜,使细胞内的蛋白质变性,并能抑制细胞的呼吸酶系的活性,pH4~8范围内均有良好的效果,性能稳定且毒性低于苯甲酸,是一种广谱型防腐剂。尼泊金酯类难溶于水,所以使用时先溶于乙醇中。
⑤ 乳酸钠:乳酸钠是一种新型的防腐保鲜剂,对大肠杆菌、肉毒梭菌、李斯特菌等有很强的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