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高分作文应规避的问题
高考考场作文因其分值高(60分或70分)而决定了它的严肃性。作文既要能够彰显考生的文采气质,又能够体现思考的深度。这就要求考生必须清楚地知道高考语文作文规范和规避问题。杜绝出现开头过长、划痕重、字数过多或过少以及英文单词过多等低级错误现象。
一、高分作文必须规避的低级错误
1.错别字多,划痕重
高考语文作文评卷细则规定:每个错别字扣1分,实际上因错别字尤其是显著位置的错别字扣分大大高于这个规定。文面不洁,是不良学习态度的反映,字体潦草,随心所欲的涂改,致使卷面墨迹斑斑,作文难得高分。
考场作文,字迹要清晰,书写要美观,字体要适中。涂抹过多,有碍观瞻;下笔过轻,看不清楚;字体太小,难以辨认;字体过大,张牙舞爪;字体倾倒,不够美观。如果出现笔误,就在错别字上轻轻画一条斜线,千万不要在错别字上过多勾画,这会在阅卷的电脑上显示出黑乎乎的一片。此外,标点符号有区分层次的作用,要正确使用和书写标点符号。卷面整洁是考生语文功底的直接体现,同时也让阅卷老师心神俱静,享受文字里蕴涵的整齐、匀称,品读字里行间蕴藏的大气、娟秀、平和等独特个性。
2.字数不够,基础弱
高考阅卷规定的扣分原则是不足字数,每少50个字扣1分。实际操作起来,阅卷教师会在定等时按降等处理,所扣分数比这个规定要高得多。高考语文作文要求800字以上。但是仅写800多字,会让阅卷教师觉得该生语文功底一般,有勉强凑够字数之嫌;有的考生卷面写得很满,给人臃肿之感,没有空白美,使阅卷教师感觉话没说完。
其实,作文的最佳字数是950字左右(答题卡的倒数四行左右,一般认为是视觉上的“黄金分割点”)。12年的“本事”全要在950字左右表现出来,让阅卷者的“火眼金睛”看出你的写作水平。
3.漏写题目,缺主题
高考阅卷规定的扣分原则是缺题目扣2分。事实上,题目犹如一个人的脸,让阅卷老师猜来猜去显然不会高分。有的考生习惯于后写题目,但是由于时间关系或者慌乱容易遗忘,所以要特别注意。
4.英文过多,意不明
高考语文作文考查的是汉语的书写表达能力,而且个别阅卷的老教师是学习俄语的,使用英文,会使其理解起来有困难。
5.段落多少,不适度
有的学生作文写成“老三段”,中间有大长段落,感觉像初中水平的文章。有的学生频繁分段,使文章内容不集中,主题不够突出。根据对历年高考语文学生满分作文的分析、高考语文作文的字数要求和答题卡的布局安排,发现一篇考场950字左右的文章,写成七、八个段落最为适度。当然也可根据主题的表达有自己独特的段落分布与设计。从段落的整体布局上看,长短交错段落最美,不要整齐划一的“豆腐块”。
6.事例单一,不丰富
有的考生一个例子写全篇,还有的考生全文使用的事例都是同一类,没有变化,这些都将高分的标准之一“丰富”,排除在写作要求之外,自然与高分无缘。
二、高分作文注意事项
1.段落求分意识明确
每一段都要有明确的要分意识。高考语文作文的“面积”有限,切记要“高产”。写作每一个段落时,要明确写作目的是为了“深刻”、“丰富”、“文采”、“创新”哪一项得分,完成每一个段落之后,考生都应认识到哪项有分,抑或交叉得分。如果没有达到此标准,则要考虑该段能否保留。
2.审题准确谨慎动笔
审清题干再动笔,不要忙于书写(答题纸是唯一的一张)。审题要慢,求快不得。一些同学一看到作文题目和要求,便急不可待地写起来,写了一半才发现理解错了题目,或没领会好命题的要求,时间没了,不允许重新写了,只好这一句勾去,那一句加点,卷面一塌糊涂,只能以失败告终。在审题时要“宁停三分,不争一秒”!看清了题目,明确了要求,反复思索,整体的框架搭建好了,开头和结尾都确定了,前前后后的关系想清楚才动笔。这样,不必再作大的改动,文章才能因题而作,才能保证拿到高分。
构思要慢,下笔要快。打草稿、拟提纲要快。在打草稿、拟提纲的时候,不必考虑字是否漂亮,个别的词句是否最佳,要听由思路顺流直下,一气呵成。修改润色是最后的检验关,要细细推敲,精益求精。
3.把握材料切忌跑题
材料作文,要经常用一句话提到材料,以免有跑题、另起炉灶之嫌。引入材料要简捷、切题,段落开头不可过长。要养成迅速入题的习惯,开门见山,迅速表现文章的主要内容。有时分几层说,也要做到“开篇点题”,然后再层层推开,少说“客套话”、“过场话”,不能大量复述话题与材料,或大摆存在的问题。因为“以叙代议”往往会冲淡说理的内容。(附范文一)
4.重复扣题突显主旨
写作过程中要反复、多次地提到主题。高分作文必定是扣题行文的,而这些字眼需要在文中“多次显现”,多次“反射”,强化阅卷者“该考生是扣题的”印象。考生可在以下方面“明扣”与“暗扣”相结合,加强扣题效果:
其一,标题点题。题意即是文意,见解鲜明,简洁醒目,这样能一下子吸引评卷老师的眼球。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要求自拟题目,我们可以用标题来点明中心。
其二,开头点题。落笔入题,紧扣标题,为全文定下基调,使阅卷教师一下就抓住意脉。
其三,段中点题。开头结尾点题固然很重要,但也不能把中间的主体段落给忘了。在中间的关键处、醒目处适当地写上几个点题的句子,常常可起到纲举目张、突出主旨的作用。
其四,结尾点题。在充分叙述、说明或议论的基础上,水到渠成,一语破的,既能让阅卷教师充分地、准确地把握中心思想,同时在结构上能够起到收束全文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在反复论证主题的时候,切忌偷换话题。如文题写“苦难”,后面论述“坎坷”。(附范文二)
范文一
高分作文材料引用要简洁
材料作文不可大段重复材料,因为对阅卷老师来说这一信息是无效信息,只需点到即可。考生也不可通篇不提材料,有另起炉灶之嫌疑。
【材料】20世纪上半叶,美国一个农场里,农场主人用铁链把一头公牛锁在一棵榆树上。久而久之,铁链在距离地面3英尺的树干上勒出一道沟痕,数年后铁链深深嵌入树皮中。后来有一年,当地遭到“荷兰榆树病”的袭击,大片榆树死亡。而大灾之后,这一地区唯有这棵榆树没有死亡,反而越加茁壮。专家得出结论,正是那条铁链拯救了榆树的生命。榆树从生锈的铁链上吸收大量铁质,对致病菌有很强的免疫力。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苦难的榆树
被铁链扼住命运咽喉的榆树,不仅没有死于铁链的束缚,反而在铁链中汲取营养,使自己在疫病来临时“独善其身”。榆树战胜了苦难,苦难给予了榆树更为强大的生命力。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棵榆树,只有经历铁链的磨砺,才能获得战胜命运的力量。海明威曾说:“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
围棋选手古力就是这样一棵榆树。他从小被人们冠以“围棋神童”的名号,面对父母、师长、亲族的期许,他背负了太多的压力与孤寂。他曾因忍受不了学围棋的寂寞而一度沉迷网络游戏,可是他最终克服了一切苦难,战胜了素有“石佛”之称的韩国选手,成为第一个获得围棋“大满贯”的中国人,开创了辉煌的“古力时代”。他说,他是背负着苦难一路摇摇晃晃地走过来的。苦难并不是只带给我们痛苦和泪水,它还可以给我们迎来光明的未来。所以,让我们用双肩担起生命的重量,让苦难在心中磨出厚厚的茧,穿越一切暴风骤雨,走向那如花似锦的明天。【从生命的角度体现深刻原则】
阿比·卡润同样是一棵承受着苦难的榆树。他两岁时便被诊断为脑瘫,为了让自己能行走自如,他必须每天扶着楼梯的扶手“爬”楼梯。她倔强地坚持着,最终虽不能与正常人一样跑跳自如,却也看不出明显的缺陷。正是凭着苦难中磨砺出的韧劲,她一举夺得爱荷华州美国小姐的称号。这个美丽聪慧的女子,背着苦难的行囊,从比常人低得多的起点,奋斗至常人无法企及的高度,战胜苦难,收获心灵的坚韧。【从心灵的角度体现深刻原则】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不论古人今人,凡能成就一番伟业者,皆是经历过风雨的展翅大鹏。
上帝在创造一个生命的同时,也创造了苦难。每一个生命都需要承受多或少,重或轻的苦难。这些是不可避免、无法替代的。苦难是人生的一个绝对标志,痛苦是生命的孪生姐妹,而选择面对或者逃避,仅在一念之间。
假如上帝在第十九层地狱,我愿意穿越十八层地狱之火的烤灼,去邂逅上帝唇边的一抹微笑。
【解读】开头直接引入材料并指出立意中心,干净利落。两个实例的运用体现“丰富”,从生命和心灵角度的提升以及多处引用体现深刻原则。每段结尾以及抒情式结尾体现“文采”。符合高分评分原则:丰富、深刻、文采。
范文二
高分作文要反复扣题
【材料】任何事物都有内外之分,有的事物外在形式与内涵底蕴表里如一,有的则外在形式与内涵底蕴达不到和谐统一。内涵不事张扬,若没有犀利的眼睛,善感的心灵,往往会把它忽略。
请以“内涵”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解读】内涵,就是人物内在的涵养,它包括气质、气度、胸怀、精神、学识、修养等,是内在的东西。人是需要华丽的外表,还是需要充实的内涵?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我们应该通过知识、精神、智慧和人格来充实自己的内涵。让自己变成一个有气质,有气度,有内涵的人。立意明确了,要选用的材料,古今中外,数不胜数,从我们熟悉的课本中就可以梳理出足够的典型材料。
内涵是一种美
牡丹,因为有了它的雍容华贵,所以被誉为“国色天香”;莲,因为有了它的高雅纯洁。所以被誉为“花中君子”;菊,因为有了它的淡雅隐逸,所以被誉为“花中隐士”。人,因为有内涵,才变得美丽。
内涵于无形中流露出美丽。朱自清宁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面粉,这铮铮傲骨是一种美;谭嗣同宁肯站着死,决不跪着生,这大义凛然是一种美;屈原宁肯自投汨罗江,也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这愤世忧国是一种美。他们于无形中选择了美,因为他们内在的气质,因为他们所具有的内涵底蕴,让他们有了不平凡的举动,让他们为后世留下了一段段佳话。
内涵在抉择之中表现出美。人因为有了内涵,才有了惊人的举动。司马迁,只因为李陵说了几句公道之言,便被处以宫刑,面对生与死的抉择,他毅然选择了忍辱而生,最终完成史学巨著《史记》,成就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学巅峰。徐本禹,一名普普通通的大学生,看到山区那些无助的失学儿童,毅然选择踏进深山这一条路,是他的爱心让他有了这样的选择。他的爱心便是一种内涵,而他的内涵给他送去了一阵阵掌声,一声声称赞,同时也展现给人们一种美。
内涵于磨难中展现出美。娴静端庄的气质,清纯静穆的眼神,纤纤玉手舞出了人生的辉煌,邰丽华不消沉于自己的苦难之中,而是努力让生命开出最绚丽的花朵,这是因为她对生命的执着。她有一种内涵美,这种美驱使她去实现自己人生该有的价值。在磨难之中,内涵把她最漂亮的一面展现给了大家。
内涵是一种美,内涵美需要自己去培养。“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释放出了一种飘逸美,仕途遇挫的他转身投入到自然山水中,这是一种内涵美,一种超然物外的内涵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释放出了一种博大的美,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坚守自己的一片忠心,这是一种内涵,一种取舍有度的内涵。他们都有一双锐利的眼睛,一颗善感的心灵,他们找到了人生的意义所在,因此也就升华为一种内涵。内涵是他们在对事物所感所触时培养出的一种内在的精神,是对人生的一种理解方式。
一个人的内涵展示着他的美,让人感受到他的深度与意蕴,内涵本身就是一种美。
【解读】语言流畅,论证有层次感。列举了朱自清、谭嗣同、屈原、司马迁、徐本禹、邰丽华、李白、文天祥等大量丰富的事例,彰显了阅读视野的广阔和素材积累的深厚。一些古语名言的运用,增添了本文的文化底蕴,尽显思想的深刻。自然景物式开头及排比论证的运用,增强了本文论证的气势,彰显了文采。符合高分原则:丰富、深刻、文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