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难忘玉米面
六、七十年代,在我们这里,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城里人去粮店买粮,不用问,粮口袋里装得最多的就是玉米面。细粮百分之三十五,余下的是粗粮,粗粮的多一半就是玉米面。几乎家家如此,不管你是当官的还是老百姓。白面、大米算是细粮。细粮不经吃,一个星期吃两顿白面馒头,剩下的日子就得吃粗粮,也就是吃玉米面。烫面窝头、起面发糕、玉米面糊糊等等,便成了每家餐桌上的主要食品。
玉米面多了不能老吃窝头,想着办法换花样,那叫粗粮细做。多少掺一点白面,把玉米面和稀了,经发酵,对碱,摊在灶火上的饼铛子里,把两面的火候烙匀,做熟,叫“黄儿”。吃两张黄儿,就一碗土豆、茄子、豆角、西红柿、青椒熬成的大烩菜,喝一碗滚烫的绿豆稀饭,出一身汗,这饭吃得香甜,舒服。
六十年代末,时兴吃用玉米面做的“钢丝面”,顾名思义和“钢丝”一样,又硬又精,每把一米多长。怎么吃呢?先用温水把“钢丝面”泡软了,控干净水,上笼蒸,半碗菜,半碗“钢丝面”,菜汤要多点,调着吃,在当时这算是改善生活,因为压一斤玉米面做得钢丝面要三分钱。“拿糕”算是地方土饭,先是往锅里盛两碗水,等水开了往里倒一碗玉米面,用手抓几根竹筷子,在锅里顺一个方向使劲不停地搅,看着玉米面快熟了,添半碗开水,煮一会儿,再搅,等熟了就叫“拿糕”。拿糕蘸菜汤,准保吃个香!我小时候去公园里玩,公园的鸟棚子里养的有一种鸟儿叫八哥,八哥会说话儿。小孩子们问:“八哥吃得啥饭?”八哥说:“拿糕。”粗声粗气地和人说的一样。用玉米面做面条儿需掺一半的白面,就这样面还是发酥,平着把面团擀开,然后,切成三寸宽的长条,再摞起来切成筷子宽的细条,锅里的面汤要宽点,煮着吃捞面,浇一勺肉沫儿、长白菜一起熬熟的面臊子,放点辣椒,那是上等的家庭饭菜。用韭菜、粉条、白菜、炒鸡蛋拌成菜馅,用半发面的玉米面做皮,做成菜团子,又是菜又是饭,七八岁的孩子也能吃三个、两个。
一九七三年三月,我随火车押白糖去北京,在北京东站货运休息室里碰见几个装卸女工正吃午饭。一个女工边吃边说:“这玉米面窝头,孩子们不爱吃,嫌划嗓子。”我思忖,在我们那儿,天天吃玉米面,也没听说划嗓子。那个年代,北京也供应玉米面。
后来我到农村插队,可以说一年四季,一日三餐,顿顿都离不了玉米面。早晨出工,早饭是玉米面做的搅面粥,实际上是多一半的玉米面,少一半的小米。中午饭是软谷子糕。软谷子和谷子长得差不多,离远了不好分辨,走近了一看谷子穗是圆头的,谷子杆是黄颜色的;软谷子穗开杈,谷子杆呈黑红色。软谷子糕没黍子糕好吃,但非常软,村里人叫黑谷子糕。做黑谷子糕至少需加三分之一的玉米面,要不软的拾不起来。晚上是稀饭窝头,吃饭的人多,炊事员用手捏窝头捏不过来,用大铁勺子磕,一勺一个。插队青年中的男同胞,一顿吃六、七个不成问题。用俗话讲:“肚子就像让狼掏了。”真能吃。
改革开放,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每天吃大米白面已不是梦想。八十年代,我曾听说过一个故事,说美国总统里根的夫人南希,为了健康美容每天早晨吃二十颗新鲜玉米粒儿。当时,我觉得不可思议,每天到哪儿找新鲜的玉米呢?如今用新鲜的玉米粒儿做的罐头,放在冰箱的冷藏柜中,想吃多少取多少,三天五日坏不了。饭店里松仁玉米、玉米鱼丁、鱿鱼玉米,已成了人们调剂口味、美容养颜的大众菜谱。插队的时候我听说,玉米在外国主要用作饲料。现在中国的玉米不也是主要用作工业原料吗?据报纸上讲,为了解决能源问题,我国要用玉米生产酒精,然后用酒精作汽车燃料。一是解决了农民卖粮难,二是降低了环境污染。真是天大的变化!
平常日子家里为了调剂生活,也要用玉米面蒸一些发糕,但发糕与以前的窝头有着本质的不同。过去吃窝头是为了填饱肚子,现在发糕里又是红枣,又是葡萄干,又是白糖,又是多一半的白面,吃发糕是为了调剂口味、吃点粗纤维有益于身体健康。
有一次,我说儿子,你也吃一块发糕,你看这发糕多么好吃。儿子说,吃不惯,划嗓子。又是不可思议。八十年代在城市里出生的孩子,喝牛奶,吃白面大米长大,能理解大人吃玉米面的情感吗?
2001年9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