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截拳道之道
李小龙曾经这样评价截拳道:“它是宁静灵魂之艺术,宁静得如同月光洒在深邃的湖泊上。”这对许多人来说听起来有点意外,即使是李小龙在美国奥克兰、西雅图和洛杉矶武术学校的徒弟,也感到有些吃惊,他们回忆起李小龙在教学中更强调有效的和不拘一格的实战,而不是对精神真理的追求。然而,李小龙上面所说的话并不仅仅是故作姿态,“为赋新词强说愁”地大发诗意。作为一个习惯用哲学头脑思考的人,李小龙一生对功夫、哲学、心理学甚至诗歌都有比较深入的研究,这在他创造一种新的武术形式中获得了充分的表现,其对博大精深的武术的理解在武术界很少有人与之比肩。
对人生的新洞见进一步影响到了李小龙对实战的态度。他的实战方法首次强调每个习武者的绝对自由,这在武术历史上还是首创。李小龙在1967年创立的截拳道(李小龙经常称之为JKD)是武术中的一个全新的方法,它主要产生于李小龙长期对运动学、生理学以及其他学科的科学研究。作为创始人,李小龙曾预见截拳道在全面实战中是一种简明、直接、有效的武术体系。1970年,一次偶然的脊背重伤(后期一直不见好转),使他几个月卧床不起。在此期间,李小龙不能坚持身体训练,但却让他有以前腾不出来的时间训练自己的思维。结果是他有机会深入成熟地思考人的各种条件,这些思考超越了平时仅仅停留在身体或实战领域层面上的问题。
李小龙开始寻找答案。他开始理解人类的各种行为方式,包括搏击的原因、人的动机目的以及人是怎样演进、成长和发展的。不仅如此,他还理解了所有人类日常活动的终极原因和目的。这种思考让李小龙看到了实战中各种各样的体系和方法存在的内在局限,包括他自创的截拳道也有局限。他开始预想,能不能创造一种“无法之法”、“无招式的招式”?这样习武者可以在运动中不受任何教条的羁绊,达到精神上的自由。
最终,李小龙认为,截拳道并不旨在有效地制服对手,而是有效地克制自己,以克服个人情感上的障碍、不安、恐惧和受压抑的情感。换句话说,它是摆脱自身情感上的羁绊,实现完整自我的表达方式。李小龙意识到,从别人那里是找不到苦口良药和帮助的,只有自己才能完全拯救自己。他作出了这样的结论:“每个人必须上下求索以实现自我,这是师傅所不能传授的。”在本章中,我们读到的是李小龙关于人的身体条件的评论和洞见。从介绍习武者在实战中应该熟悉的独具特色的手法开始,以论述人怎样才能获得精神自由为结论。本部分还介绍了李小龙第一篇公开发表的论文,其八易其稿的经历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这篇论文涉及他的新的信仰系统。最后一稿最终发表在1971年的《黑带》(Black Belt)杂志上,题目是“从经典的徒手自卫术中解放自己”。(非常巧合的是,这篇文章后来在美国加州一家名为奥哈拉的出版社出版的《李小龙传奇》(The Legendary Bruce Lee)中又重印,因为它见证了李小龙最后的思想演进过程,值得一读。)
3.1 截拳道:截击拳法之道
截拳道训练和控制我们通往格斗的终极目的。这一终极目的是回到人的最初自由状态,它简单、直接、不拘于传统。受过良好截拳道训练的人既不与力量作对,也不完全放弃抵抗。他会像弹簧一样灵活柔顺。面对对手的力量,他顺势而为,不正面冲突。他不固执于技法,而将对手的技法变为自己的技法。
面对瞬息万变的情形,练习截拳道的人应该能够适应具体环境,而不拘束于人为的机械招式。其行动应该如影随形,其使命就是顺其自然地完成“整体”的另外一半。
截拳道强调的不是“增”,而是“减”。不是与日俱增,而是与日俱减。训练的最高境界通常是返璞归真,只有半吊子的人才叶公好龙。因此,重要的并不是一个人积累了多少墨守成规的知识,而是如何将这些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际中。“实用”绝对比“招式”重要。
我们要通过个人在不同境遇中的感觉理解截拳道,而不是通过一个孤立的过程。孤立意味着死亡。任何技法不管多么有价值,多么受人欢迎,如果痴迷其中,也会成为一种病态。
学习规则,遵守规则,然后将规则融会于心。简言之,进入一种模式而不受制于它,遵守规则,以达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我的截拳道弟子们,请谨记这一点:所有固定的套路都缺乏适应性和灵活性。真理隐藏在所有的固定套路之外。水可以放入碗中成为碗的形状,放入杯中成为杯之形,它是如此地具有柔顺性、适应性、协调性!
当人们对这种艺术的把握日臻成熟,就会进入无形之形的阶段。就像冰溶于水,它能适应任何结构或容器。当一个人进入无形的阶段,无形就成为一切之形。当一个人没有风格,就可以适应所有的风格。
自由阶段最主要的含义是:所有的方法都成为他的方法,而不拘束于其一。同理,习武者可以运用任何技巧和方式,以实现其目的。效率是最起作用的。
一旦你了解到截拳道的真理,你就等于处在一个没有圆周长的圆心上,从而能够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截拳道协会会长 李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