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亲手整理的信息才能活用
如果在自己喜欢的笔记本中写入自己感兴趣的信息,笔记本就有了工具以外的意义。它会像你喜欢并读了多次的书一样,在你心目中的存在感越来越高。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拿出笔记本,试着翻几页,你前一阵想出的点子、喜欢的书籍、电影的观后感、休假时想做的事、愉快的体验和重要工作结束时的总结将尽收眼底,这些都是你想记下来备用的信息。记录的笔触中饱含当时的心情,资料和纸张全是实在的物体,它们会为我们还原当时状况,包括记录时的手感和触感。
我之前用过的第187册笔记本中连续记录了以下信息。
从北海道回大阪的夜行列车的乘车经历——乘坐喜欢的夜行列车时的心情等。
陪孩子玩耍时的发现——有趣的言行、想到的事情等。
报纸的书评《明治神宫》——“营造出古坟意境的森林”等引起读者兴趣的内容。
报纸社会版的报道《东京迪士尼乐园30周年》——附有从开园起至今的年表。在这则关于一家三代人一起游玩的报道中,“东京迪士尼是现代日本的象征”一句意味深长。
报纸的书评《广角镜》 ——创新论书籍。当时我觉得“产品本身所处的环境最重要”这一观点很有意思,以此出发写了一些感想。
车站里卖的牡蛎饭的图片——因为看上去十分美味。我认为这张照片有很强的感染力。
感谢信的草稿——把手写记录贴在上面。在乘地铁出行途中,我突然想:“对了,给那个人写个感谢信吧。”
大致来说,那个时期的我曾经对坐火车、育儿、寺庙和神社、明治时代、主题公园、现代历史、摄影、盒饭、创新、信件等事物感兴趣。
由此可见,我的思考其实是毫无条理的,这个发现让我大吃一惊。然而事实上,人们的大脑不就像这个笔记本一样处于混沌状态吗?
可以成为知识生产素材的,就是这样单纯的对兴趣和思考的记录。你能使用的任何信息都是自己记录或挑选的有趣信息,这会让你充满自信。
大约两周之后,在考虑如何撰写网上连载的稿件时,我重新阅读了被我纳入这册笔记本中的报纸上的书评,从中找到了灵感。虽然我没有直接引用文章,它却帮助我理解了创新这个题目都有哪些论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撰写《如何享受出差的乐趣》《国内旅行的魅力》《地铁上的阅读》之类的文章时,对夜行列车体验的记录就能为我提供参考了,虽然现在我只会跟朋友分享旅行见闻,但我觉得不知何时,这些内容会以现在无法想象的方式派上用场。
在阅读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日本的社会学著作时,我通过重读笔记中关于东京迪士尼乐园历史的报道,更好地理解了前者。今后,如果要写一些有关东京这片土地的文章,这段笔记说不定也能作为参考。
就是这样,从重要的事情到微不足道的细节,纳入笔记本的信息都能被灵活运用。实际上,我在过去的著作中也参考过这册笔记本上写过的内容。
我一边思考“有没有可以放入这个部分的积极事例”一边撰写稿件,不由得想起了我因为觉得有趣而摘录的访谈中的内容,回头重读一遍后,我发现这个例子放在这里再合适不过了。这样有效利用的例子不胜枚举。
或许是因为有过手动记录的过程,纳入笔记本中的信息是难以忘记的。即便表面上忘记了,也会在头脑的一隅留下影响。
所以不久后,你会想起你将可能有用的东西写进笔记本这件事,或者在不经意间重读笔记本的时候,发现某个点子能用在某件工作之中。
构建这种知识生产系统后,通过持续不断的操作,你可以解决平日的琐碎问题,也可以构思出重要的创意。
旅行经历也留在笔记本中
我去北海道出差的旅行记录,是由名片大小的记事卡片、剪下的时刻表、指定座位上的免费报纸和站台工作人员分发的纸张等组合而成的。
和工作没有直接关系的剪报
这是关于东京迪士尼乐园的报道。你亲自制作的剪报,只要没有什么特殊情况,一般是不会忘记的。在意想不到的情况下,你可能会发现它们的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