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总揽全局 统筹规划——领导干部统筹兼顾能力提升(2)
如今,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领导干部的工作环境极其复杂,领导工作千头万绪,各种联系相互交错,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处理好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各个阶段之间的关系,争取全局工作的最佳效果。领导干部在作决策或者执行政策的时候,要能够洞察全局、思考全局、谋划全局、指导全局、配合全局、服务全局,以全局意识统筹规划本地区、本部门的各项工作,切实把本地、本部门的工作放到国际国内大背景和全党全国全省的工作大局中去思考、去研究、去把握,不断提高领导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要全局在胸,把全局作为考虑和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能够审时度势、与时俱进;以辩证的思维分析全局,顺势而为、因势利导;以系统的方法谋划全局,瞻前顾后、统筹安排。
全局是由局部构成的,不能脱离局部而存在;但全局又高于局部,局部是全局的局部,对全局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同时,全局和局部又是相对而言的。在一定范围内为全局的东西,在更大范围内则可能成为局部;反之,在一定范围内为局部的东西,在另一范围内可能变为全局。两者在一定范围内可能相互转化。作为领导干部,既不能拘泥于局部,夸大局部,又不能为了全局的利益而忽视局部的积极性,而是应该统筹兼顾,着眼于全局。从眼前与长远看,则更应着眼于长远。可以说,讲全局、懂全局、谋全局是新时期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和能力。领导干部在作出决策或执行政策的时候,必须全面规划,通盘考虑,发挥好各个部门、各种力量的优势,为全局的发展服务。
四、在工作中立足当前、着眼长远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把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联系起来,既考虑现在发展需要,又考虑未来发展需要。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做到“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当前的利益、当前的发展和长远的利益、长远的发展结合起来,在做规划的时候,把目光放得长远一些,切不可为了眼前的利益,对将来的发展造成损害,这也是统筹兼顾的要求。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同志曾经用“施仁政”来做比方,阐述了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他指出:“所谓仁政有两种:一种是为人民的当前利益,另一种是为人民的长远利益,例如抗美援朝,建设重工业。前一种是小仁政,后一种是大仁政。两者必须兼顾,不兼顾是错误的。那末重点放在什么地方呢?重点应当放在大仁政上。”实践证明,正是毛泽东同志的这种观念,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工业基础。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强调:“在社会主义制度之下,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暂时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或者叫做小局服从大局,小道理服从大道理。我们提倡和实行这些原则,绝不是说可以不注意个人利益,不注意局部利益,不注意暂时利益,而是因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之下,归根结底,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是统一的,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是统一的,暂时利益和长远利益是统一的,我们必须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来调节各种利益的相互关系。”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长远目光,邓小平同志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20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又审时度势,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议,为中国的长远发展提供了新的道路。
在实践中,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有时候似乎是一对矛盾。当这个矛盾摆在领导干部面前的时候,需要领导干部以富有战略性的眼光,统筹兼顾两者,既不能为了当前利益,牺牲了未来的发展,也不能只顾长远发展,损害当前正当的利益需求。
当前,全面深化改革触及深层次的社会关系和利益调整,十分复杂。协调不顺、处理不好,改革就难以顺利推进,难以取得成功。要把握和处理好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站在国家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推进工作,决不能局限于某个地方、某个部门的局部利益,决不能拘泥于眼前的得失。要积极回应群众关切,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同时又引导群众着眼大局、着眼长远,理性合理表达利益诉求,营造安定团结的社会氛围。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要求领导干部在作决策或者执行上级政策的时候,既要遵循经济规律,又遵循自然规律;既要讲究经济社会效益,又讲究资源和生态环境效益;既要坚持实现阶段性目标,又要促进可持续发展;既要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要,又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坚决防止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努力实现经济与社会、物质与精神、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保证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永续发展。
五、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的领导艺术
毛泽东同志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中,曾经有这样一段论述,他指出:“在任何一个地区内,不能同时有许多中心工作,在一定时间内只能有一个中心工作,辅以别的第二位、第三位的工作。因此,一个地区的总负责人,必须考虑到该处的斗争历史和斗争环境,将各项工作摆在适当的地位;而不是自己全无计划,只按上级指示来一件做一件,形成很多的‘中心工作’和凌乱无秩序的状态。上级机关也不要不分轻重缓急地没有中心地同时指定下级机关做很多项工作,以致引起下级在工作步骤上的凌乱,而得不到确定的结果。领导人员依照每一具体地区的历史条件和环境条件,统筹全局,正确地决定每一时期的工作重心和工作秩序,并把这种决定坚持地贯彻下去,务必得到一定的结果,这是一种领导艺术。”只有抓住了本地区、本部门的重点工作,坚持贯彻下去,并同时推进其他工作,才能达到所有工作全面推进的目的。
在实践中,要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要处理好中心与全面、重点与非重点的关系,注重加强薄弱环节,善于抓住和解决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长远的重大问题,把工作的着力点真正放到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要问题上,放到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紧迫问题上,放到解决党的建设中的突出问题上。只有这样,才能把各项工作做好、做扎实。
关于全面推进、重点突破,毛泽东同志曾经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叫做“弹钢琴”。习近平同志指出,在中国当领导人,必须在把情况搞清楚的基础上,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突出重点、带动全局,有的时候要抓大放小、以大兼小,有的时候又要以小带大、小中见大,形象地说,就是要十个指头弹钢琴。首先,在弹钢琴的时候,弹琴者的十个指头都要有动作,不能有的动,有的不动。但是,十个指头同时都按下去,那就弹不成调子了。要弹出好听的音乐,弹琴者的十个指头动作要有节奏,要互相配合。这个比喻用到工作中,那就要求领导干部既要抓紧中心工作,又要围绕中心工作开展好其他方面的工作。
古话说“纲举目张”,就是拿起纲,目才能张,纲就是主题,就是中心工作。抓住了中心工作这个纲,其他一切就都有统属了。这就要求领导干部要努力提高观察形势、分析问题的能力,善于在纷繁复杂的矛盾中抓住根本,在不断变化的形势中把握方向。如果在工作中抓不住重点,干工作的时候“胡子眉毛一把抓”,其结果是即使付出很大的心血和精力,工作也不会做好,伤害的还是人民的利益。但是如果只抓中心工作,忽视其他工作的配合,即使中心工作做好了,整体的工作也难以推进。
回顾改革开放,我们不难发现,在邓小平同志的领导下,我国的经济建设是有条不紊、有步骤、有计划地逐渐推进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首先开展农村改革,搞土地承包制,解决农民生活问题,这段时间的中心工作在农村。1984年,工作重点转入城市改革,但是农村工作也没有丢。从1984年到1988年的五年间,我国经济迅速发展。首先是农村改革带来许多新的变化,农作物大幅度增产,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广大农民购买力增加了。随着农副产品的增加,农村市场的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又强有力地推动了工业的发展,使当时的经济发展上了一个台阶。
典型案例
邓小平统筹大西南恢复经济
建国初期,邓小平同志担任中共西南局第一书记、西南军区政委、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当时,西南地区刚刚解放,由于战争和国民党政府故意破坏,这里的经济濒临崩溃,城市里百业萧条,工厂停工、商店关门、工人失业。农村经济更是衰弱破败,农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恢复生产和发展经济成为当务之急。
1950年3月,邓小平在一次讲话中明确指出:“城市管理不好就没有中心领导,这可以看出城市领导乡村已经是事实了。我们想慢一点处理这个问题都是不可能的。”他强调“学会管理城市,是西南局的一个重要任务”,他抽调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干部组建了西南财经委员会,并亲自担任主任,全面领导西南财经工作。邓小平看到了重庆城市经济在西南区的作用,特别强调重庆的经济搞不好,重庆本区域以及外区的物资无法交流,物价就要波动,进而影响西南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大局。因此,抓住一个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起关键作用的中心城市,是城市工作的重中之重。
城乡经济又是互相促进的,农村土地改革和恢复生产的任务也摆在邓小平面前。他在1950年1月的一次讲话中指出:“一个封建落后的农村是不可能为工业开辟一条广阔的发展道路的……农业生产发展了,就能更好地为工业积累资本。农民生活改善了,购买力增加了,工业的出路也就解决了,现在遇到的困难那时也就不会有了。”他强调:“占人口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农民的生产力和购买力不提高,是谈不到工业化的。”因此,以邓小平为首的西南局决定,“西南的新任务是两方面,一方面要学会管理城市,另一方面是加强农村工作这个基础”。
在邓小平等同志的领导下,西南地区经济迅速恢复,土地改革顺利完成。当前,在全面深化改革关键时期,整体推进,才能统筹协调,把握改革大局;重点突破,才能以点带面,激发改革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工作时,把“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之一加以强调,这是对改革规律的深刻把握,对改革方法的科学认识。处理好这一关系,对于不断把改革向纵深推进,具有重要意义。全面深化改革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单项改革,而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复杂系统工程。要坚持整体推进,统筹谋划深化改革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要素,注重推动各项改革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协同配合,注重改革措施整体效果,防止畸重畸轻、单兵突进、顾此失彼。但整体推进又不是平均用力、齐头并进,而是要注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注重抓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重要领域“牵一发而动全身”,关系到改革大局,是改革的重中之重;关键环节“一子落而满盘活”,关系到改革成效,是改革的有力支点。以这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为突破口,可以对全面改革起到牵引和推动作用。
毫无疑问,现在的中心工作主要是经济建设,但是如果没有其他方面建设的配合,经济建设也很难搞好。就以与广大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社会建设来说:在某些发达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吸引了大量外来劳动力。在一段时间之内,由于治安力度不够,造成本地区治安状况的恶化。尤其是在一些外来人口聚居的城乡接合部,这种情况更加严重。如户籍管理问题、失去土地的农民的就业和居住问题、违章搭建房屋问题、环境卫生问题、社会治安问题等,有的问题处理不好,还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如果当地政府在重点推进经济建设的时候,能够同时考虑到这些问题,在保证经济工作这个重点的同时,全面推进社会建设的发展,那么社会建设、社会问题的管理和控制将能够有序发展,人民的满意度会更高,同时也有利于调动各个方面群众的积极性,促进经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