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书之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亚历山大·莫里茨·弗赖
Alexander Moritz Frey

如果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没有跟这个过分热心的二等兵躺在同一个战壕中,他的命运不会如此。这个惜命如金、只对低俗的英雄小说有兴趣、总是脸红脖子粗跑来跑去的通讯兵是他同部队的战友。这个人的嘴巴上留一撇胡子,把英国人的一点风吹草动都看成是对他个人的攻击。他只要喉咙有点发痒,就跑去找军医,只为了夸耀:“在喉咙严重发炎的情况下,我还能坚守岗位。”是的,作家亚历山大·莫里茨·弗赖(Alexander Moritz Frey, 1881—1957)的一生极有可能完全不同,如果他没有刚好跟希特勒一起服役,如果希特勒没有刚好对这个因为写了《隐身人佐尔纳曼》(Solneman der Unsicbtbare, 1914)而声名大噪的作家有浓厚兴趣的话。因为他懂艺术,希特勒就总是不停地找借口接近他。但是弗赖不喜欢他。希特勒在部队里被看成是不可理喻、脾气暴躁的边缘人。除了后来曾帮希特勒出版《我的奋斗》及印发煽动性传单《国民观察》(Völkiscber Beobacbter)的马克斯·阿曼(Max Amann),没有人肯跟他亲近。而这个阿曼,军队里的中士,弗赖的直属上司,在弗赖闲暇时,总是一直传唤这个年轻作家到他那儿,以便跟这个经验丰富的皇家刊物作家取经,汲取撰写传媒文章的技巧。弗赖很不乐意,但是身为下属无法抗命。战争结束后不久,他收到阿曼正式的邀请,要他主持《国民观察》副刊。弗赖予以拒绝。这份刊物的理念和他自己的世界观南辕北辙,他说。很明显,阿曼和希特勒很希望拉拢他。希特勒一再亲自邀请弗赖,这位昔日的亲密战友,一起投入新运动。弗赖一再拒绝。这一点希特勒和阿曼永远不能原谅他。

强势的纳粹这么看好弗赖,是一件很奇怪的事。因为如果仔细读过他的作品《隐形人佐尔纳曼》,就会知道,这个作家完全不明白什么是国家主义的自我吹嘘、心胸狭小的自大、好战以及种族仇恨。《隐形人佐尔纳曼》是一部优秀的讽刺小说,一个妙趣横生又令人信服的荒谬故事,书中描写一个陌生人,有一天来到慕尼黑,宣称要买下市中心的公园,只有住在那里,他才能找到宁静,才能躲开所有的人,躲开这个世界。他提出很高的买价,城市也接受了。等到这个陌生人开始在公园边缘围筑高墙,城里的小市民便开始议论纷纷,嫉妒、愤怒、恐惧等情绪一一出笼。他在他们之中住着,他是一个可以拥有私密乐趣的人,独自一人,彻底置身局外,而周围的人却完全看不到他,天大的秘密被置放在公众、没有私人隐私空间的正中央。“我支付150万,为的不只是买树和买水,更是为了要买能够单独一个人待着,不被干扰的权利,孤独的权利。任何人都不是我的兄弟,任何人都无法引起我的好奇,我不需要任何人的照顾,任何人的关心。尤其是不需要关心,这是最重要的。”他解释给市长听了以后,就消失在他的公园深处。城里所有的小市民无所不用其极地想破坏他的孤独,他们无法忍受,在他们之中有一个神秘人物。“我们一定要消灭这种行为。”他们咆哮叫嚣,但是完全没有机会对付这个他们一点都无法了解的人。这个陌生人到最后留下一封告别信,还留下一个已经完全陷入疯狂的城市。

1909年,当这位年轻的作家在慕尼黑的艺术家朋友圈中朗读他小说的第一章时,很快草草结束。第一排听众里,有一个年轻人站起来请求弗赖继续念下去,他很确定他道出了在场所有人的心声。弗赖受到的惊吓反而比鼓励还多,因为站在他面前的不是别人,正是大文豪托马斯·曼(Thomas Mann)。“我脑袋嗡嗡作响,只听见‘下去’——我很惊讶,因为这也可能是轰我下台的意思。但是我动也不能动,只好继续念‘下去’。”几年之后,弗赖才写完整部《隐形人佐尔纳曼》。但是自这次朗诵起,托马斯·曼和弗赖便成为朋友。他们经常碰面,托马斯·曼赞赏他所有的作品,在各个方面尽可能地支持他。尤其在弗赖流亡瑞士时期,身无分文也没有赚钱的可能性,托马斯·曼总是尽可能资助这位老友。托马斯·曼甚至想接弗赖到美国,但是根据弗赖的传记作者恩斯汀(Stefan Ernsting)的报道,弗赖始终无法下定决心。

让纳粹忍无可忍,终于触发禁忌的书是1929年出版的一本非常超现实、极其强烈而且毫不留情的战争小说《绷带箱》(Die Pflasterkästen)。当时对这部小说的许多评论,都局限于雷马克(Remarques)的《西线无战事》(Im Westen nichts Neues)。事实上《绷带箱》的确是一部更一针见血、更为震撼的反战小说。内容很大一部分是他个人在战争中的经历和个人的观察,没有任何粉饰美化,巨细靡遗:“前天对扛抬武器还有用处,今天就成了废肉,被刺刀捅、挨枪弹,倒入战壕。如果在这里还能做什么有尊严、有意义的事,那就是现在这件事:为大地施肥。”最终弗赖让书中的主角,弗赖的自我,勇敢地呐喊,一如作者自己在真实世界中的愿望:“‘我不干了,’他疯狂大叫。‘不论我是健康还是有病,我要说出真相——我要说:军队和战争是天下最可笑、最无耻、最愚蠢的罪恶。’”

然后1933年来临。3月15日那天,弗赖去拜访他的同事阿尔弗雷德·诺伊曼(Alfred Neumann),在他坐落于罗森海姆附近的布兰嫩堡(Brannenburg bei Rosenheim)的家中喝咖啡、吃蛋糕。在那里,弗赖的管家通知他,冲锋队(SA)硬闯进来,把房子里的家具都捣毁了。他们还要逮捕弗赖,但是没有说为什么。当天晚上,诺伊曼把弗赖藏进车子的行李箱中,载着他偷渡过边界到达奥地利。弗赖这辈子再也没有踏上德国的土地。

艰苦的流亡生涯开始,他先落脚在因斯布鲁克(Innsbruck),很快又转移到瑞士。弗赖的生活跟很多流亡者一样,没有钱,没有发表作品的可能性,没有读者,没有国籍。生活如此艰难,他还是咬牙挺过来了。战争结束以后,他属于那些不以“被焚”之名而满足的作家,不愿意接受已经被遗忘的事实,他继续批判。他公开抨击墙头草机会主义者,例如瓦尔特·冯·莫罗(Walter von Molo)瓦尔特·冯·莫罗,1933年88个签署效忠希特勒(Gelöbnis treuester Gefolgschaft für Adolf Hitler)声明书的作家之一。,在莫罗写给他同流合污的朋友伊娜·赛德尔(Imi Seidel)的信上,还抱怨过这个愤怒反对他的作家弗赖:“您是知道的,我们的好弗赖脾气从来不小,连我他都有可恨的地方,因为1930或1931年的时候,我没有给他的书《阿拉贝拉的牺牲》(Arabellas Opferung)他所希望的评论,因为这本书列在当时败坏风气妨害风化的清单上。再来,我只跟您一个人说,虽然我对这条律法并没那么感兴趣,但是这本书确实好不到哪里去。”焚书的精神,市民的口沫,这些把弗赖以及其他许多作家的书在1933年5月丢进火堆里的狭隘思想,还继续存留在社会中,留存在骄傲自大、看不起流亡作家的文艺圈里。1957年1月24日,弗赖在瑞士巴塞尔(Basel)默默无闻、一贫如洗地离开人世。死因是脑溢血。在他垂死之际,因为他不愿同化而拒绝他入籍20年之久的瑞士,终于给了他瑞士国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