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肠道是会思考、有情绪的“第二大脑”

肠脑相连,大脑里的麻烦事,肠子也知道

肠道被认为是最能表达情绪的器官,心理上点滴的波动都能被它未卜先知。科学家发现,很多肠道疾病都和人的情感经历相关。情感经历坎坷的人罹患肠道疾病的概率会增加。

当工作不顺心,精神压力大,与同事或家人争吵之后,或出现重大的突发事件时,往往没有食欲;有的人生气时,可出现上腹痛、腹胀、胸闷等不适反应……致使你出现上述反应的并非是藏在颅骨里的那个大脑,而是你的“另一个大脑”——肠道。

是的,你没有看错,你的确还有“另一个大脑”,即肠道。肠道一方面受丘脑自主神经系统的支配;另一方面也可以独立思考,不用受大脑支配而完成消化、排泄工作,同时通过迷走神经将信息传递给大脑。

所谓“脑肠相连”,即大脑的信息会通过脊髓、自主神经,传导到位于肠管黏膜中的神经细胞中,使肠道做出反应。这是因为,肠道中分布着一亿个以上的神经细胞,且拥有完善的信息接收系统,是除了大脑之外,最敏感细腻的人体器官。肠神经系统分布于肠道肌肉层间及黏膜下层,操纵着肠胃蠕动、血液流速、消化液分泌和各种激素分泌。虽然你意识不到自己的肠道正在进行“思考”,但是肠神经系统确实可帮助你察觉环境中的各种状况,进而影响你做出反应。

女性肠道疾病的发病率普遍高于男性。因为女性比较敏感,容易产生焦虑情绪。当肠胃感觉到这些负面情绪时,就会直接用痉挛和腹泻来做出反应,引起肠胃不适等症状。

90%的疾病都始于肠道

人的肠道有8~10m,平均每隔3.5cm就有一个弯折,肠道表面积大,接触外来细菌的机会最多。同时,人体中99%的毒素是由肠道产生的,人体中84%的致病菌是在肠道内滋生的。一旦肠道健康受损,疾病丛生。

慢性病是以肠胃为中心,逐步形成并扩散到各个系统的,当其他系统出现病变时,肠胃是首先进入疾病状态或发生病变的,即“肠胃中心论”。

肠道垃圾堆积

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成年人的体内平均有3~6.5kg的肠道垃圾。即便我们每天都排便,也总会有一些食物残渣滞留在肠道的褶皱内,日积月累,它们在细菌的作用下干结、腐败、发酵,逐渐形成黑色、有恶臭、有毒的肠道垃圾。

肠道垃圾在有害菌群作用下,腐败、变质,释放大量毒素,一方面直接损害肠道健康;另一方面进入血液循环,侵袭其他内脏器官。肠道垃圾堆积,会导致口臭、臭屁增多、大便干结、各种皮肤问题等,进而还会损害肝脏、肾脏功能。

肠道菌群失衡

肠道微生物的分布、种类、数量和比例有一定的规律,与人和环境保持着动态平衡。饮食结构变化、年龄增长、四季变迁等都会影响菌群变化,甚至情绪、睡眠、工作紧张程度等也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间接影响肠道微生态。

肠道菌群就像人的另一个器官,在食物分解、营养吸收、免疫反应、新陈代谢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肠道菌之间互相制约,互相依存,形成了一种动态平衡。一旦平衡被破坏,引起肠道菌群和功能失衡,就会引发各种疾病。

肠道不仅是消化器官,也是免疫器官

很少有人知道,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其实还有常常被人忽视的肠道。肠道有人体70%以上的免疫细胞,抵挡着各种病毒的入侵。与此同时,人体其他的免疫器官,如肝、脾、胸腺等,都需要肠道提供的营养来生存。从这个意义上说,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肠内菌群平衡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基础,一点也不为过。


肠道虽然在身体内部,其实却像由口到肛门的一条“管道”,是对外界环境开放的系统。虽能获取好的东西,同时,外界的细菌、病毒也很容易入侵肠道。肠道一方面要吸收和消化营养,另一方面要抵御细菌、病毒的侵袭。

人体的消化道免疫系统由免疫细胞、免疫球蛋白(抗体)及肠道细菌组成。人体肠道内的微生物中,超过99%都是细菌,存活着100多种不同种类的细菌;人体有70%以上的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T细胞、B细胞等集中在肠道;还有70%以上的免疫球蛋白分布在肠道。所以,从这一点上说,肠道是最重要的免疫器官。

肠道黏膜具有对抗潜在病原微生物入侵的生理屏障和免疫防线的双重作用。肠道黏膜内含有丰富的淋巴组织,在这些淋巴组织中含有大量的肠黏膜上皮细胞、M细胞、抗原呈递细胞(Apc)、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DC细胞)、肥大细胞、嗜酸性细胞、K细胞、记忆B细胞和T细胞等。另外,在肠道黏膜上,还存在一种重要的物质——IgA(免疫球蛋白A),它能使一些病原体和毒素变得无害。这些细胞、组织相互作用,共同帮助人体抵抗有害菌的侵袭,维持肠道内健康。

小肠,消化吸收的主要阵地

小肠位于腹中,长5~7m,小肠上口起于胃的幽门处,迂回弯曲,下口与大肠相接,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

小肠的结构

小肠,一般根据形态和结构变化分为三段,分别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

十二指肠位于腹腔的后上部,全长25cm。它的上部(又称球部)连接胃的幽门部,是溃疡的好发部位。肝脏分泌的胆汁和胰腺分泌的胰液,通过胆总管和胰腺管在十二指肠上的开口,排泄到十二指肠内以消化食物。

空肠连接十二指肠,占小肠全长的2/5,位于腹腔的左上部。

回肠位于右下腹,占小肠全长的3/5。空肠和回肠之间没有明显的分界线。

小肠的功能

小肠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同时,小肠还能分泌小肠液,以不同的运动形式促进消化、吸收或推送食糜。

●消化功能

肝脏分泌的胆汁和胰腺分泌的胰液经导管流入小肠,与分布在肠壁内的许多肠腺分泌的肠液,共同作用,将食物进一步消化。

●吸收功能

小肠能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以及大部分的水分、无机盐和维生素。一般,糖类、蛋白质及脂肪的消化产物大部分在十二指肠和空肠内吸收,到达回肠时基本上吸收完毕,只有胆盐和维生素B12在回肠部分吸收。

●分泌功能

小肠的分泌功能主要是由小肠壁黏膜内的腺体(十二指肠腺和肠腺)完成的。正常人每天分泌1~3L小肠液。小肠液的成分比较复杂,主要含有多种消化酶、脱落的肠上皮细胞以及微生物等。消化酶在将各种营养成分进一步分解为最终可吸收的产物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运动功能

小肠的运动功能主要体现在不同的运动形式中。小肠运动形式主要有:紧张性收缩,它使小肠保持一定的形状和位置,并使肠腔内保持一定压力,有利于消化和吸收;分节运动,其作用是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增加食糜与肠道黏膜的接触,促进肠壁血液和淋巴回流,有助于消化和吸收;蠕动,其作用是将食糜向远端推送一段,以便开始新的分节运动。

大肠,人体重要的“垃圾集中营”

大肠对食物残渣中的水液进行吸收,并将食物残渣形成粪便,再排出体外,是消化吸收的最后环节。大肠起自回肠,下端连接肛门,成人大肠全长约1.5m,全程形似方框,围绕在空肠、回肠的周围。

大肠的结构

大肠可分为盲肠、结肠和直肠。

盲肠为大肠起始的膨大盲端(管道死端),长6~8cm,位于腹部右下方,向上通升结肠,向左连回肠。

结肠是介于盲肠和直肠之间的部分,按其所在位置和形态,又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四部分。结肠内壁不断地蠕动会把肠道内的便料推入下段肠道。

直肠为大肠的末段,长15~16cm,位于骨盆内。上接乙状结肠,下端以肛门而终。直肠可以吸收少量的水、盐、葡萄糖和部分药物,也能分泌黏液以利排便。

大肠的功能

大肠是消化道的小段,其主要功能是形成和贮存粪便、分泌黏液。另外,它还具有引起排便反射的作用。

●形成和贮存粪便

从小肠流出的食物残渣和剩余水分进入大肠后,大肠将其中的部分水分和电解质重新吸收,并使残渣变为固态而以粪便的形式留存在乙状结肠内。大肠的蠕动速度与小肠相比要慢很多,同时大肠的管径粗大,为贮存粪便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分泌黏液

大肠黏膜上有很多肠腺,这些肠腺主要的功能是分泌大肠液。大肠液中的水分经结肠重吸收后,只留下浓稠的黏液,使粪便易于下行。同时,大肠黏液有保护肠壁免受机械损伤,免遭细菌侵蚀的作用。

●引起排便反射

当结肠发生强烈的推进性运动时,储存在结肠内的粪便即被送入结肠下端,直至直肠。此时,肛门外括约肌收缩,阻止粪便排出。直肠内的粪便逐渐积聚增多,到直肠内容物的总量为150~200mL、压力达7.33kPa时,可引起排便反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