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名旦六大家
豫剧“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中的旦行艺术所占比重较大,这与合称为“豫剧名旦六大家”的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桑振君几十年的舞台实践与教学是密不可分的。她们基于传统、继承革新、大胆吸收融合姊妹艺术、排演新戏,令豫剧面貌为之一新。她们还竭尽全力培养艺术传人,让豫剧得以薪火相传。
常香玉,原名张妙玲,1922年出生于河南省巩县(即现如今的河南省巩义市)。她自幼跟随父亲“豫西调”名老艺人张福仙学戏,并拜“豫西调”名老艺人翟燕身、周海水为师,主攻旦角。常香玉10岁登台,13岁以演出王震南为其改编的六部《西厢》而轰动古城开封。自此,六部《西厢》中的《拷红》也成为她的一部代表作。1956年,常香玉主演的豫剧《花木兰》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为戏曲艺术片,常香玉所塑造的巾帼英雄花木兰和“刘大哥讲话理太偏”等精彩唱段一时间传遍了长城内外,风靡华夏。2004年6月1日,常香玉病逝于郑州。2004年7月27日,国务院为表彰常香玉一生对豫剧做出的杰出贡献追授她为“人民艺术家”。虽然常香玉离世而去,但由她开创的激越奔放、大气磅礴的“常派”艺术著称于世,她的代表剧目“红”(《拷红》)、“白”(《白蛇传·断桥》)、“花”(《花木兰》)及《大祭桩》、《破洪州》、《五世请缨》,也经由虎美玲、王希玲、谷秀荣、党玉倩、汪荃珍、李金枝、王惠等嫡传弟子及众多的再传弟子一代代传承下去。在常香玉后人中,三位女儿陈小香、常小玉、常如玉均致力于研究整理演唱“常派”艺术,孙女陈柏玲,艺名“小香玉”,曾是豫剧舞台上红极一时的“常派”唱将,现致力于艺术教育。
豫剧《花木兰》剧照,常香玉饰演花木兰(来源于网络)
少儿表演豫剧《花木兰》,中国戏曲学院供图
陈素真,原名王若瑜,1918年出生,陕西省富平县人。她自幼跟随义父“祥符调”名老艺人陈玉庭学戏,1926年拜豫剧历史上杰出的教育家孙延德为师,1928年登台演出,自此开始了她辉煌的舞台生涯。1936年,上海百代公司专程赴开封录制了陈素真的10张唱片,这也是豫剧史上的第一批唱片。在这10张唱片中,既包括由陈素真唱红的《三上轿》、《春秋配》、《三上关》,也包括豫剧史上的大剧作家樊粹庭为其量身打造的《霄壤恨》、《义烈风》、《柳绿云》、《涤耻血》。陈素真与樊粹庭的合作始于1934年,由樊粹庭编写的《凌云志》、《义烈风》、《三拂袖》、《柳绿云》、《霄壤恨》、《涤耻血》、《女贞花》等新戏,纷纷由陈素真唱红,而陈素真也因为这些史称为“樊戏”的经典剧目在豫剧舞台上大放异彩,获得了“河南梅兰芳”、“梆子大王”、“豫剧皇后”等荣誉。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里,陈素真历尽艰辛,曾赴重庆、南京等地演出,饱尝颠沛流离之苦。1948年,陈素真在开封迎来了解放,她的艺术生命再次焕发,祖国各地均留下了她的演出足迹。1961年,陈素真正式落户天津,为天津市豫剧团当家主演。1980年,河南省豫剧流派汇演在省会郑州举行,陈素真应邀演出《梵王宫》(又名《洛阳桥》)、《宇宙锋》等“陈派”代表剧目,观众再次领略到了陈素真在《梵王宫·梳妆》中“甩大辫”的精彩表演。陈素真晚年落叶归根回到河南,致力于培养青年演员。1994年3月29日,陈素真因病在郑州逝世。在她之后,刚柔相济、含蓄秀美的“陈派”艺术传唱不衰,《梵王宫》、《三上轿》、《宇宙锋》、《春秋配》等“陈派”剧目依旧在豫剧舞台上演,吴碧波、关灵凤、牛淑贤、赵吟秋、郭美金等陈素真入室弟子也在为弘扬“陈派”艺术而孜孜不倦地忙碌着。
豫剧《宇宙锋》剧照,陈素真饰演赵艳蓉(来源于网络)
豫剧《宇宙锋》剧照,中国戏曲学院供图
崔兰田,1926年出生于山东省曹县,5岁随父母逃荒到郑州,11岁入“豫西调”名老艺人周海水创办的科班学戏,排名“兰田”,为周海水所培养的“十八兰”中的佼佼者。数年的科班生涯为崔兰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她生旦不挡,文武全才,未出科便小有名气。出科后,崔兰田主攻旦角,活跃在洛阳等豫西地区。1951年,崔兰田落户安阳,引领着安阳市豫剧团走过了半个世纪的辉煌历史。崔兰田通过多年的艺术探索,形成了深沉浑厚、蕴藉抒情的“崔派”艺术,她以演悲剧见长,由于京剧“四大名旦”中的程砚秋同样擅演悲剧,崔兰田便被称为“豫剧程砚秋”,她的代表剧目《秦香莲》、《桃花庵》、《卖苗郎》、《三上轿》久演不衰,被观众誉为“崔派四大悲剧”。崔兰田30岁时便着眼于培育艺术传人,共培养出以张宝英、郭惠兰、张晓霞、崔小田等人为代表的“崔派”嫡传弟子。1980年,河南影业公司与香港金马影业公司决定将崔兰田的代表剧目《秦香莲》搬上银幕,但崔兰田出于培养新一代演员的目的,将这一宝贵机会让予弟子张宝英。张宝英不负恩师的殷切希望,最终圆满完成拍摄任务,这部易名为《包青天》的豫剧艺术片,不仅在中原大地上产生较大影响,而且还传播到了海外。通过影片,秦香莲“三江水洗不尽我满腹冤枉”这段唱让广大观众再次领略到了独具特色的“崔派”唱腔。2003年4月5日,崔兰田在安阳病逝。
豫剧《桃花庵》剧照,崔兰田饰演窦氏(来源于网络)
马金凤,1922年出生于山东省曹县,自幼跟随演唱河北梆子的父亲学戏。1930年,马金凤逃难到开封,向豫剧名演员马双枝学唱豫剧,后又向司凤英、燕长庚、翟燕身等豫剧名演员学戏,14岁正式登台演出,以《三上关》、《老征东》、《罗焕跪楼》等唱功戏闻名于豫西地区。1956年,马金凤加盟洛阳市豫剧团。自此,马金凤在“牡丹之都”洛阳扎下根来,排演了一部又一部豫剧经典作品,她也因此被称为“洛阳牡丹”。早在1953年,马金凤在南京演出的时候,她与剧作家宋词等人合作,对豫剧传统剧目《老征东》进行了整理改编,并更名为《穆桂英挂帅》,1958年由江南电影制片厂拍摄为戏曲艺术片,“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等唱段通过影片传遍大江南北。1963年,马金凤带团进京演出根据豫剧传统剧目整理改编的《花打朝》,由她饰演的程七奶奶,轰动京华。1981年,马金凤又改编演出了豫剧传统剧目《对花枪》。至此,合称为“一挂两花”的《穆桂英挂帅》、《花打朝》、《对花枪》这三出戏成为马金凤的保留剧目,演到哪里火到哪里。其中,《对花枪》于1985年由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摄为彩色戏曲艺术片,更名为《花枪缘》;《花打朝》于1986年由河南影业公司与香港金马影业公司联合拍摄为彩色戏曲艺术片,更名为《七奶奶》。马金凤创立的“马派”唱腔清脆明亮、秀丽生动,她还以《穆桂英挂帅》中所塑造的别具一格的穆桂英创造了豫剧中的一个新行当——帅旦。现如今,年过九旬的马金凤依然活跃在豫剧舞台上,她与柏青、马兰、周桦、赵晓梅、关美丽、刘冰等众弟子一同为发扬“马派”艺术而努力。
豫剧《穆桂英挂帅》剧照,马金凤携学生饰演穆桂英,中国戏曲学院供图
豫剧大师马金凤在教学
阎立品,1922年出生,河南省封丘县人,父亲为“祥符调”名老艺人阎彩云。1930年,母亲带着阎立品背井离乡来到开封,从此,阎立品开始了学唱豫剧的艺术生涯。她先后向当时开封的豫剧名演员杨金玉、周青山学戏,主攻旦角,10岁登台后不久便挂牌主演《打金枝》等剧目,被戏迷亲切称为“小闺女”。1936年出科后,阎立品在河南及周边地区辗转演出。在多年的舞台实践中,阎立品创立了醇甜圆润、婉约娟秀的“阎派”艺术,她擅长扮演闺门旦,代表剧目有《秦雪梅》、《藏舟》、《盘夫索夫》、《西厢记》等。阎立品毕生对《秦雪梅》青睐有加,并亲自执笔整理改编剧本,正是有了阎立品对《秦雪梅》的精益求精,这出戏也成为她的最具代表性剧目,伴随着凄婉哀怨的“阎派”唱腔,不知唱碎了多少观众的心肠。1996年,阎立品病逝于河南省封丘县故土,但阎立品开创的“阎派”艺术这朵“闺秀之花”将永不凋零,深深扎根在广大观众心中,并经由张美贞、赵玉英、赵晓梅、朱巧云、原淑静等嫡传弟子及再传弟子在豫剧舞台上传唱不衰。
豫剧《秦雪梅》剧照,阎立品饰演秦雪梅(来源于网络)
桑振君,1929年出生于河南开封,父母均为河南坠子演员,6岁随父母学唱河南坠子,后来由于父母相继亡故,桑振君10岁学唱豫剧,14岁便担起戏班主演的重任。在旧社会,桑振君与其他演员一样饱受苦难,但依然坚守在豫剧舞台。1949年7月,桑振君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十九旅“前进剧团”,后随团转入许昌豫剧团,成为剧团当家主演。1964年,桑振君应河北省邯郸“东风剧团”盛情相邀,赴“东风剧团”任教,自此直至2004年7月9日在邯郸与世长辞,为“东风剧团”培养出一大批优秀演员。桑振君开创的“桑派”艺术,字乖韵巧,独树一帜,尤其是她所创立的“偷、闪、滑、抢”、“离调”的演唱技巧,被称为豫剧一绝,又由于她自幼随父母演唱河南坠子,因此她的唱腔中也巧妙借鉴融入了河南坠子的旋律。桑振君的代表剧目有《打金枝》、《白莲花》、《对绣鞋》、《投衙》等。桑振君不仅为豫剧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流派,也是一位出色的戏曲教育家,为培养豫剧演员做出了卓越贡献。
豫剧《白莲花》剧照,桑振君饰演白莲仙子(来源于网络)
戏曲小百科
豫剧流派概述
豫剧在发展历史中,形成了众多的流派艺术,除上文所谈到的旦行六大流派外,还有唐喜成(1924—1993)创立的“唐派”(横跨老生、小生两个行当),在豫剧界有着“十生九唐”的称谓,代表剧目《三哭殿》、《南阳关》;净行有李斯忠(1921—1996)开创的“李派”,代表剧目《下陈州》、《包龙图坐监》;丑行有“东方卓别林”牛得草(1933—1998)开创的“牛派”,代表剧目《七品芝麻官》曾于1979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为彩色戏曲电影,一句“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一时风靡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