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越剧
剧种概述
越剧是流行于全国的地方戏曲剧种,但她仅有百余年历史。这一新兴剧种,在百余年间,从浙江嵊县的乡间步入都市,后又登上大上海的舞台,在几代演员的不懈努力下,越剧最终在浙、沪等地生根发芽、繁荣发展,并传遍全国,闻名于世界。
越剧是从流行于浙江的民间说唱“落地唱书”发展而来。1906年,“落地唱书”演变为戏曲演出形式,称为“小歌班”,又称“的笃班”。1922年,小歌班男班艺人在上海演出时,为与同在上海演出的“绍兴大班”(即现在的绍剧)相区别,改称“绍兴文戏”。1923年,绍兴文戏的第一个女子科班在浙江嵊县施家岙成立,1924年赴上海演出,由此进入“女子文戏”时期。自此,一批批女演员先后登上舞台,演员结构也发生了“乾坤大挪移”的变化,改由女演员扮演生、旦、净、丑各行当人物,“娘子军”一统舞台的时代到来了。1925年,在上海就出现了“越剧”这一称谓,但当时少有应用,戏班仍然多沿用绍兴文戏等早期称谓。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姚水娟等第一代女演员先后在浙东、杭州、上海等地开始了对演出剧目的剧本、服装、化妆等多方面的改革,从此越剧发展史揭开了新的一页。
1944年9月,毕生致力于越剧改革的袁雪芬率先成立了充满新气息的雪声剧团,由袁雪芬率领的雪声剧团编演新戏,吸收借鉴话剧、电影等艺术的编、导、演等方面的成功经验,给越剧注入了新血液,令越剧舞台的整体面貌为之一新。1946年,袁雪芬主演了改编自鲁迅先生小说名篇《祝福》的越剧现代戏《祥林嫂》,为越剧艺术另辟蹊径,《祥林嫂》也被称为“越剧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越剧《祥林嫂》剧照,方亚芬饰演祥林嫂(中)(来源于网络)
1949年5月,伴随着上海的解放,袁雪芬、尹桂芳、范瑞娟、傅全香、竺水招、徐玉兰、王文娟、戚雅仙等越剧名演员也迎来了崭新的艺术春天。1950年,伴随着华东越剧实验剧团的成立,经过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成熟,这一剧种正式定名为“越剧”,越剧发展也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名家云集的舞台上,《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等经典剧目陆续诞生。新中国成立初期,越剧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空前的影响力,并远播海外。此后,一代代越剧演员为创作越剧更大的辉煌而不懈努力。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剧照,陈雪萍饰演梁山伯、陈飞饰演祝英台,姜英鎏拍摄、供图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伴随着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成立,越剧界内迅速掀起一股“小百花”高潮,大量“小百花”越剧团先后成立,形成“小百花现象”、“小百花群体”。浙江小百花越剧团与众多的“小百花”越剧团在不断的进取创新中,再次为越剧艺术带来新的生机活力。此时的越剧舞台欣欣向荣,一大批流派传人争芳斗艳,《汉文皇后》、《花中君子》、《五女拜寿》、《汉宫怨》、《陆游与唐婉》等剧目也成为新的经典。
在越剧发展史上,人们将“落地唱书”改为戏曲演出形式的1906年作为越剧诞生之年。2006年,越剧迎来了百年诞辰,越剧界举行了隆重的庆祝活动。弹指一挥间,百年烟云已经悄然逝去,越剧也在历经风雨后成长为全国闻名的地方剧种,在海内外有着广泛影响力。今后,新一代的越剧人将继续为谱写更加灿烂的越剧篇章而努力。
戏曲小百科
越剧“十姐妹”
自1917年首闯上海滩以来,越剧渐渐在上海扎下根来,经过一大批越剧演员二十多年的不懈奋斗,到20世纪40年代的时候,越剧已经在上海获得了空前的发展,被称为是“天之骄子”。当时的上海剧场林立,越剧演出市场也是一片繁荣,但越剧演员依然饱受剧场经营者的剥削压榨。1947年,为摆脱剧场老板的控制,袁雪芬、尹桂芳、范瑞娟、傅全香、筱丹桂、徐玉兰、竺水招、张桂凤、吴小楼、徐天红十位越剧名演员决定通过联合义演《山河恋》的方式筹措资金,营建一所属于越剧演员自己的剧场和一所培养越剧接班人的学校,后人称她们为越剧“十姐妹”。
越剧《山河恋》剧照,华怡青饰演季娣,姜英鎏拍摄、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