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学龄小心思
一 “宅”宝宇的转变
如果你已经错过了带着孩子从小在一群小伙伴中玩耍的时机;如果你没来得及让孩子学会主动地、坦然地去拥抱世界;如果你的孩子因为家人的过分呵护而对外面的世界感到畏惧⋯⋯别担心,一切都会迎刃而解。解决孩子的小缺点,首先需要找到问题的根源,其次才能解决问题,让宝宝变得勇敢、乐观起来。
2011年6月,我家王小妞已经4岁零2个月了。在这之前,我是个很不称职的“宅妈”,因为姥姥和姥爷太给力了,以至我基本没太多参与管理她的生活,仅仅关注了一下她的智力培养方面。
王小妞在姥姥和姥爷无微不至的精心照顾下,虽然已经具备了普通宝宝所应有的智力和能力,却也还是存在很多其他问题。比如:第一,不会和不熟悉的人交流;第二,不会和小朋友交流。每次跟小伙伴们一起玩的时候,她是既渴望加入游戏团队,又苦于因不懂表达而无法和小伙伴们接触,进而也变得不爱上幼儿园;第三,嗜奶如命,不爱吃饭、挑食;第四,每天出门就坐在儿童车里观光,没有运动的机会,因此骨瘦如柴、抵抗力差、经常生病;第五,抗拒睡觉,经常晚睡;第六,什么兴趣班都不想上,什么也不爱学,就喜欢天天黏着家人,仿佛是立志做个新时代“宅女”。
可以想象,多年对宝宝教育不管不问的我,突然发现了这么多问题后,那种震惊的感觉。我决定,立即开始参与“管理改造”王小妞的“革命”中。
我非常赞成一句名言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让他(她)感到快乐。”怎么感到快乐呢?当然是玩儿啦。我决定带着小妞,开开心心地玩儿个够,让她在快乐中不知不觉地战胜畏惧、怯懦这些小毛病,勇敢成长!
我开始推掉别的活动,每天小妞放学后亲自把她从幼儿园接回家,带她和小区里的小伙伴们好好玩儿。但是,在这个过程里,我却发现了更多的问题。
在小妞和小伙伴玩了儿天之后,我发现她总是扮演“边缘人”的角色,要么就是个“小跟班”,偶尔有了主意却不会表达;有很多游戏,她想玩但小伙伴们不乐意玩,小伙伴们想玩的游戏她又不想玩;遇到小矛盾,她也不懂与小伙伴们商量解决,却时不时跑到我这儿来投诉,要求我替她主持公道,小伙伴们也并没有从真正意义上接纳她。小区里的小伙伴们自然地形成了一个个小帮派,甚至有一个小男生扬言要“保护”所有女生,唯独没有她。看到她失落的样子,让身为妈妈的我心里也很不是滋味,有点自责。
另一个更棘手的问题是,刚刚开始带孩子的我面对这些情况根本无所适从,因为没有经验,我觉得很自卑,完全不懂应该加入“妈妈帮”,向有经验的妈妈讨教。
这里解释一下,“妈妈帮”是后来我才明自的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当孩子们时常在一起玩耍后,他们的妈妈们就会围成一个圈,在看护孩子的同时不停地交流经验,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对于我这个既无经验又无见地的“新人”,她们会时不时好心提醒我别管了,让小孩自己去处理等⋯⋯王小妞在我身边来来回回地穿梭告状,时不时还因玩得不尽兴而哭闹,旁边还有其他妈妈们的“监视”与指点,再加上宝宝没有社交能力而感到的难堪,这一切都让我顿感“压力山大”。
由于实在是不知该怎样和“妈妈帮”接触,也不知道怎样帮王小妞融入她的“团队”,更不知如何引导王小妞和小伙伴们开心地玩,玩得尽兴,我只好向老公求助。
经过我的软磨硬泡,老公终于出面陪我一起“考察”了两次,但考察完之后,他不但没给我出什么好主意,还对我提出诸多批评,并下通牒说:“‘妈妈帮’里的妈妈们聊天,你不要老是随声附和,要有自已的见解,否则人家看你什么都不懂,以后就不跟你探讨了。万一出现这种问题,孩子会跟着一起受责难的!”
这⋯⋯这真是难为我啊,我确实不知道该跟她们说什么啊!什么都不懂,又没有可以分享交流的经验,哪有什么谈资啊!看来,要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还得先充电啊!
1 、孩子爱上幼儿园,广阔天地第一步
A初战告捷——找个贴心小朋友
孩子没有好朋友,每天上幼儿园前哭闹不止,甚至在幼儿园门前满地打滚。有什么好办法让她喜欢上幼儿园呢?
为此,我开始夜里恶补教育常识,日常遇到问题就上网到各大论坛找不同的解决途径,并看了儿百篇育儿文章和儿本理论书加以实践。最后发现,理论和实际相差甚远,很多理论与王小妞的个性基础不同,根005本不能一概而论。于是,我决定从实践着手,想出自己的办法。
我开始尝试让王小妞去加入小区里一些陌生孩子的“团队”。但实际效果是,虽然小妞很想加入,但只要走到距离小伙伴们一米多远的地方,她就忽然“望而却步”,不敢向前参与了。我也试着鼓励她,但无论如何,她就是不肯再往前迈出一步。唯一一次连哄带蒙地让她问了一下,能不能加入“团队”,但人家一问她会玩什么,她就又不知如何作答了。
在不停地寻找合适的实践场地和团队时,我终于锁定了小区门口的一个“小组织”。这个“小组织”里有一个叫妮妮的小女孩,性格阳光,开朗热情,曾经有一次我心血来潮带宝宝下楼玩耍时,她被玩具吸引过去,和王小妞玩过一会儿,算是比较熟悉。妮妮有儿个忠实死党,都是性格开朗的小男生,她的妈妈始终跟随,但不善言谈。而其他男生的妈妈们已经开始让他们独立活动,并未跟随,这让我顿感轻松。于是我赶紧带了些新鲜玩具,用“引诱”的方式送王小妞加入了这个组织。
因为妮妮年龄稍大,加上性格真的很外向,儿天时间内不但处处让着王小妞,还时不时拉着王小妞一起玩耍,让我甚感安慰和感激。他们的游戏后来被王小妞评论为“比较复杂而日.有趣”,很有吸引力。加之有妮妮带领,小妞很是受用,连续儿天都玩得很尽兴。我正庆幸有投入就有回报,带的玩具竞然成了新的突破口时,新的问题又出现了——王小妞爱玩的游戏小伙伴们都玩腻了,而如跳绳等很多新的游戏,王小妞因为技巧、能力不足没法参与;或者小妞会因为玩游戏时总是输而沮丧,中途要求离开,不想继续;加上小团队内部还有些小小的“斗争”⋯⋯对于有经验的妈妈来说,小伙伴们之间的小“斗争”,拉拽、抢夺玩具等现象是非常常见的事情,喜欢抢玩具是小孩子的通病,没有必要上升到什么高度去责备。而王小妞又开始了漫无边际的“投诉”,吵得我脑仁疼:“我要玩捉迷藏!”“我要玩老鹰捉小鸡!”“这个游戏我不玩,我总是输,我不会!我不要玩这个!”⋯⋯咋办?小伙伴们不爱玩,我自然不能强迫,何况我在小朋友们面前也没什么公信力啊。
唉,工作挑战性很强,还得想辙啊!
B储备战资——想玩好需要动脑子
思考了很久,觉得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让孩子更好地融入团队,以及提高和团队互动的质量。在无法掌控其他团队人员的情况下,我只能先从互动的内容开始研究,让王小妞的加入对其他孩子能更有吸引力,让团队的互动更有趣,继而再去解决其他细节问题。
回到家我就开始收集资料。经过儿天思索、考察,我想出了100多个户外游戏,然后再对这些游戏进行精细的加工,使内容更丰富,并把不安全的、竞技性太强的游戏逐一删除。另外,还要考虑到小伙伴们的体能等实际能力,维护好小伙伴们小小的自尊。经过筛选后,留下了最适合孩子们玩的团队项目。
根据这些游戏设计,我到网上一一去搜寻配合游戏的工具,每个品利.购买3~8个,避免小伙伴们之间出现争夺,让他们有充足的选择。像怀旧沙包、橡皮筋、竹蜻蜓、拉拉球、化石、小风筝、地书笔、纸质灯笼等我们小时候最挚爱的游戏物品,还有风靡当下的充气飞碟、安全软泡沫飞盘、迷你陀螺枪、美国环保EVA玩具、滑翔机、吸盘式飞镖、气压软弹枪以及斯尔福软剑等,我全都准备好了。
我们可不是富二代,这些玩具看起来五花八门,种类繁多,具实每件的价格从儿角到二三十元,非常便宜,就算买上一大堆,也花不了多少钱。我觉得能让孩子动手、动脑的玩具,比那些动辄上百兀上千兀的芭比娃娃、变形金刚什么的,要强太多了。而且这些玩具需要小伙伴们一起玩,才能玩得更开心。在玩耍中,不仅能锻炼身体,还增进了感情。这性价比真是太高啦!
准备工作进行到这里,我摩拳擦掌,蓄势待发,憧憬着王小妞与小伙伴们玩游戏的精彩过程,想象着他们的欢呼雀跃,我一宿都没睡好觉。带着小时候春游前的兴奋、焦躁等复杂心情,我们终于进入了实际演练阶段。
实际和想象永远相差甚远。30多个精心筛选的游戏项目还没进入实操阶段,刚到楼下,就被妮妮的5人团队毫不犹豫地枪毙了10多个,理由是——“不好玩!”例如“学动物叫声”“找伙伴”“大风吹”“开火车”等游戏全被砍掉了。
我终于发觉,现在的孩子因为游戏种类的丰富,对游戏内容要求真的很高,想更好地融入孩子们,也确实需要会更多“本领”。但是,我一个饱经风雨考验的大人,能被这些身高刚刚一米开外的小精灵们击垮吗?我才不会气馁呢,我会再接再厉!
于是我说:“孩子们,要不咱们先玩个猜谜语比赛吧,我看看你们儿个谁最聪明,然后就让他(她)拥有第一选择游戏权!”
哈哈,看着我手里拿着的游戏秘籍,他们毕竟还是迈不出离开的脚步,孩子毕竞是孩子,让他们缴械投降还是很容易的嘛。只要你的准备足够充分,总有一种方法能够“诱惑”成功!
“五个兄弟住在一起,名字不同,高矮不齐。猜一常见器官。”我用手机提前下载的儿个简单谜语打开了尴尬局面,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叫嚷起来。通过一轮竞猜,一个聪明的小孩拥有了“第一选择权”。她选择了“竹蜻蜓比赛”。
“竹蜻蜓”是一种玩具,用手心一撮,就可以飞上天。比赛是比谁的“蜻蜓”飞得高且远。在游戏的过程中,除了意外挂在树上的一只“竹蜻蜓”,这个游戏效果相当得好。
紧接着,猜谜的第二名获胜者从我的游戏秘籍里选择了“跨栏比赛”。我赶紧配合着,用一根皮筋轻轻拴在两树间,给孩子们做好场地布置等后勤工作。拴皮筋时需要放松一点,增加皮筋的柔韧度来保证安全。不过,这个游戏开始时并不是很顺利,孩子们年龄虽然只相差两三岁,但体能差异太大,王小妞总是输。尽可能规避的问题还是提前出现了,王小妞开始对这个游戏产生抗拒,吵闹着要回家!而这时,孩子们正在兴头上。
我被王小妞打击得够呛,眼看一番心血还没看到前景就要天折了,我灵机一动,说:“刚才是模拟比赛,现在比赛正式开始!请大家按4岁组、5岁组、6岁组分别站成3排,三个小织要开始进行年龄组对抗赛了。哪个小组成功跨过的人多,就算获胜。”
比赛时,我按照年龄组相应调整了皮筋的高度。哈哈!这次在我的精心安排下,4岁组的女儿获得了和6岁组打成了平局的好成绩。我旁敲侧击地鼓励她一番,她就像打了兴奋剂一样,满脸骄傲,并且一下子变得兴致十足。
之后我们又玩了“砍包”“地书笔写名画画大赛”“红绿灯”“接力赛”等游戏。就这样,孩子们在我精心准备的游戏中井然有序地玩着,再也没有产生太大的争执,也没有出现因为体能而无法进行的项目,更不会出现以往小妞因为不合群而被“排挤”的情况了。在小伙伴们精疲力竭的时刻,夜幕也悄然地降临了。
“该回家了!”
我的号令刚下,孩子们就抱怨着:“这也太快了吧!”
我笑了,女儿也气喘吁吁地跑过来依偎在我身边。我说道:“好了!天黑了,再玩就不安全了,太晚回家的话,以后爸爸妈妈该不让你们出来了。听话,我们约好明天早点来,好吗?”
孩子们看我去意已决,也不再反驳,在一遍遍的“阿姨再见”的呼声中,孩子们各自回家了。
这一天把我给累得,回家都有点说不出话来了。女儿虽然精疲力竭,回家以后还是兴高采烈地向姥姥姥爷炫耀她的战绩:“姥姥,我今天赢了6岁小孩,你不信吧?不信明天我们比赛你下楼看看。”临睡前,女儿还嘱咐我说:“妈妈,H11天我还要玩跨栏,还有⋯⋯”疲惫的王小妞在我的不停承诺中酣然入睡。睡前,我又看看我的游戏单,设计了第二天的游戏节目,尽可能让孩子们保持新鲜感,希望能坚持到我所期待的胜利。今天,属于我们的成就是:小妞的抱怨减少了,敢于参加游戏了,还学会了很多新游戏。
C迎接胜利——主动与小伙伴们打成一片
第二天,在从幼儿园回家的路上,就碰到了一起玩的小朋友问我:“阿姨,你们儿点下楼啊?”在孩子们的催促下,刚吃完饭不久,我们就赶紧下楼,继续第二天的新活动了。
今天的第一个游戏是:“动物找妈妈”。
我取出提前做好的儿对不同动物的卡片,让他们模拟动物的声音找队友,先找到的队赢。之后又相继玩了“接力赛”“撕报纸”“独脚站立比赛”“木头人”“丢手绢”“老狼儿点了”等好玩的游戏。另外,我还在跑动游戏中设计了抢答算术题奖励环节,或者回答谜语。
设计这样的游戏,是因为有专家考证,让孩子们在运动的同时开动脑筋,可以有效地锻炼他们的身体协调性,并开发右脑。
这一天,为了弥补第一天玩耍后的草草收尾,孩子们意犹未尽的难过,我让他们用我买的指星笔照射到天上找星星,对他们喜欢的星星做了“认领”和“起名”,顺便讲了些牛郎织女和魔蝎燃烧自己成就他人的故事。孩子们对我发明的新奇游戏赞叹不已,彻底折服了,他们开心地叫着、笑着⋯⋯
在以后很多天的活动中,作为“编导”的我自然可以适当照顾王小妞,比如“特权”转移,告诉他们借道具需要跟王小妞申请。小朋友们开始主动和王小妞互通姓名,借玩具。王小妞找到了突破口,一下就树立起了威信和自信,角色从“跟屁虫”和“绿叶”转移到了核心地带,不时和孩子们一起商量今天玩什么,尖叫频率越来越高。
谁说现在的城市生活没有农村大杂院的欢乐?我们怎么能够放任孩子孤独地长大?没有伙伴的童年是多么灰暗啊!
有一天,王小妞竞然抛下我,远远地就呼叫着好朋友的名字,大喊着“我来了”飞奔过去。小妞彻底摆脱了独自面对小团队的畏惧心理,也越来越喜欢到户外集体活动了。
经过四个多月的改造工程,王小妞变得越来越开朗,越来越自信了。在生活上,吃的饭也多了,身体变得更有力量,不怎么生病了。更可喜的是,她开始爱去幼儿园了。而我,每天要在王小妞和小伙伴们的催促下,准备新一天的游戏。令人意外的是,很多家长也成了我的“粉丝”,经常来向我讨教游戏攻略或咨询玩具购买事宜。这也自然而然地解决了我当时还不太会和她们交流的窘境。
后来,我把这些方法整理了一下放到我的新浪博客上,不仅很多家长反响强烈,甚至有儿个孩子有自闭倾向的家长通过QQ联系上我,按照我的方法效仿了3个多月,说他们的孩子不管是性格上还是行为上都有了明显的转变,变得开朗自信了。把自己的经验分享出去并给别人带来帮助,这让我感到非常欣慰。
其实,我们能真正陪伴孩子参加集体活动的机会很少,家长们现在多用一点心,或许会使孩子们在今后脱离我们保护的时候更安心。
现在经常见到一些新闻,要求教育改节,推行“快乐教育”“素质化教育”,对学校和老师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
我也是一名家长,但我认为,作为家长,不应该把教育孩子的重任过分地推给学校和老师,而是应该多陪伴孩子,多与他们一起快乐玩耍,开怀大笑,通过简单的游戏,传递给孩子社交的能力、乐观地解决问题的态度以及一些安全防范的常识。
很多有这个意识的家长会从小就带孩子频繁接触小伙伴,让孩子在011潜移默化中学习与人相处的能力,这当然最理想。但如果你的孩子错过了和小伙伴一起长大的机会,不要一味在家用言语教孩子怎么交朋友,而应该带着他(她),身体力行地去教他(她),用实际行动补上这一课,让孩子真正地、发自内心地敢于面对社会和集体。
D主动出击——配合孩子的勇气,无谓输赢
一切似乎很顺利地步入了正轨,没想到王小妞却有了更高的追求。
有一天看完电视,王小妞突然郑重地告诉我,说她也要去参加儿童节目。
为了不打击她的积极性,我决定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打了电视台的咨询电话,然后按照要求报名,填写申请表,拍照片⋯⋯但结果是石沉大海。我只好慢慢做心理辅导,告诉小妞机会渺茫,试着让她懂得不是做了就一定会成功的道理。没想到,就在我们渐渐忘记这事的时候,电视台打来了电话通知面试。
这个时候我们面对的最大困扰是,尽管王小妞不再畏惧跟小朋友们的接触,但独自面对陌生人时,她会不会显得不够自信呢?电视台的面试是在不透明的房间里,让孩子单独对评委老师展示才艺的,本来王小妞就怯场,还能唱歌、背诗?对于这个前景我实在很不看好。
我苦思冥想地编了一套“电视台领导都是幼儿园别的班的老师,只是在不同地点工作”等善意的谎言,似乎还真打消了小妞的很多顾虑。
面试当天,我惴惴不安地把王小妞送到了电视台。在她走进面试室关门的刹那,我听到一声羞怯的“老师好”,心里多了很多安慰,这至少证明她勇敢地走出了第一步。
面试结束后,我迎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别的宝宝们面试完直接被妈妈领走了,而王小妞出来后,两个工作人员把我们邀请进去,告诉我们在这一批里,王小妞的表现最出色、最勇敢,被暂时录用,希望我们再多些准备!
其实,之后的面试结果真的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通过我们的努力,小妞已经克服了对陌生人、陌生环境的恐惧,能够自然地展现自己的个性和才艺。这是很了不起的突破和超越,这才是我们参加面试获得的最大的成功。
2、玩起游戏不怕输,信心全靠巧游戏
A怕输的原因
孩子们相处时,一些比较胆怯的小孩往往会出现以下问题:不被团队接纳,游戏怕输,不敢发表意见,不懂与小伙伴们商量,爱哭闹、爱告状,在游戏活动中总是陪衬⋯⋯
遇到这种情况,家长该怎么办?
以上的章节曾经提到,我为带王小妞克服胆怯、融入小伙伴群体,曾经设计过无数游戏,以便于帮她顺利融入。但在实际游戏中,依然会出现各种问题,这种情况虽有改善,但并未获得完全地解决。
如果说我前面的方法着重借助了外力(游戏)的作用,那现在就要着手解决孩子自己的心理问题了。
开始的时候,因为孩子怕输,我尝试用书中介绍过的一些比较简单的办法,不能说完全没有效果,但只达到了表面的缓解,问题并未真正解决。比如,当她在游戏中快要输了的时候,她便不再守规矩,执意退出,孩子们便一哄而散。我对小妞进行心理辅导,告诉她团队规则的必要性和不守规矩的后果。具实让孩子明白道理很容易,可毕竞年龄还小,真到了不合自己心意时还是会继续任性,不能承受输的“痛苦”。但我总不能等她长大后再解决这个问题吧!有什么好办法能让游戏的氛围更加和谐,能让孩子增加面对输赢的勇气呢?
一次,玩“老鹰捉小鸡”游戏时又出现了状况。其他孩子当“老鹰”时总是能轻易地捉住王小妞,而王小妞当“老鹰”时因为年龄小,腿短,跨步太小而抓不到别人。于是时间一长,王小妞就急了,哭闹着要求回家。
我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改善游戏的方法。我从玩具箱里找了一把软泡沫做的斯尔福“尚方宝剑”,让小妞拿在手里,用以延长臂长,然后再把游戏更名为“西游记降魔抓妖大赛”。女儿被冠名“铁扇公主”,其他小朋友也各自有“孙悟空”“牛魔王”等称号,场地为火焰山。这个变异而来的游戏实际上还是“老鹰抓小鸡”的套路,但在“尚方宝剑”的帮助下延长了小妞的手臂所及,能让她更容易抓到人。这样就解决了年龄小、身高矮的孩子玩游戏时的弊端,使他们更有参与的热情,也保证了游戏能顺利进行下去。
所以,当孩子们玩游戏出现问题时,家长不妨多动点脑筋,改变一下游戏的形式和环节,把游戏变得更加生动,以此来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
竞技游戏也是一样,家长可以把孩子们按照年龄、体能等情况重新编排,适当地改变游戏道具,以此来解决一些客观原因引起的问题,让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都能相对公平地参加游戏。例如,跨栏分年龄组来调整不同高度,赛跑按男女生划定起跑线,尽可能地让孩子们参与游戏时都能有机会感受输赢,体验乐趣。
在有了赢的机会后,孩子会一次比一次敢于面对和承受失败。
要知道,很多孩子开始的时候惧怕输,是因为他们内心深处不相信自已能赢。因为他们还没尝过赢的滋味,自然就没信心继续尝试了。
那么,当我们改变了输赢的概率后,是不是孩子怕输的问题就能全部解决呢?我不能打保票可以完全规避,但是显而易见,如果你能引导孩子更多地参与进来,让他(她)有更多面对输赢的机会,而不是任其哭着自我放弃,那么他(她)肯定就越来越容易接受游戏总会有输有赢的现实。
王小妞现在早已不那么惧怕输了,只要有赢的机会的活动,她都敢于参加。现在她不敢参加的活动,大多是学校某些特殊技能的比赛,或者拓展的某些项目,只是因为从没玩过,没有勇气尝试,而不是出于怕输的心理了。在后来的日子里,王小妞还有了很多创意,让这类游戏中的“老鹰”不再无人问津,让“老狼”不再因为抓不到人而总是沮丧。
B推动改善
为了让王小妞变被动为主动,我还发明了很多游戏,并提前教会她游戏规则,让她在第二天负责给小伙伴们讲解。这样就解决了孩子没机会说话的问题,还能练习她的口才,顺便让她增加自信,变得男敢开朗。
其实孩子不敢在团队里说话主要是由于心里没底,不知道自己说的话是不是能得到认可和响应,你只要把大家爱听和需要的话提供给她,她自然就有底气开口了。千万不要强迫她,用“你去说啊,怎么这么笨呢,有什么难的啊,不就说句话吗”来催促她。
我刚开始让王小妞讲解规则时,因为她的胆怯,羞于开口,不断退回到我身边说:“妈妈你来讲吧,我不说。”于是,我装成求助的样子很遗憾地对大家说:“呀,我实在是忘记了呀,要是王小妞不说,咱们就玩不成了,真惨!”然后,小伙伴们自然就不会放过王小妞,为了能马上玩新游戏,孩子们会恳求她讲解,他们的鼓励可比家长的劝说效果好。王小妞果然中计,看到被小伙伴们需要,立马就有勇气说话了。
就这样,王小妞变得越来越有自信了。她从见同学都不敢打招呼,变得会生动询问新伙伴的名字,甚至到大家有争议的时候,她还能出面015提供解决方案。比如,她会利用石头剪子布、手心手背或者“从小到大”顺序等处理方法来进行疏解。
王小妞在接下来的三年,朋友圈不断扩大,甚至13岁的“大朋友”也会和她一起玩墙壁射箭、小球投篮、羽毛球比赛等游戏。她的组织能力也在这三年多的培养中不断提高,由手足无措地完全听人指挥,到可以自已编排游戏、节目、出生意、提方案,是个创意十足、很有人缘的小朋友,大家都喜欢找她玩。现在她会经常邀请很多朋友到家里来,小伙伴们一起品茶看书,练习书法,涂涂画画,还会进行手工实验,室内合奏等。她会玩的游戏多了,也学会了自己创造游戏,让朋友更乐意和她在一起,让玩变得更丰富。
在这里,我需要提醒家长们几个注意事项。
首先,如果你的孩子现在还没有固定的游戏团队,那么你带领孩子融入团队之后一定要跟进一段时间,细心地观察孩子在和同龄人的游戏中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想出能巧妙地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不要不管孩子,光站在一旁跟其他家长聊天;也别怕辛苦,孩子们都是需要磨合的,需要家长进行正确的引导,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你能在自家孩子身上发现很多问题,有机会及时去纠正他(她)。
其次,要教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要影响孩子形成积极面对问题的态度,不要去替他们解决所有的问题。比如,教他们建立一种规则去解决争端,比如“石头剪子布”或者猜手心手背,以此来决定玩游戏时的顺序,后面他们很快就会自已处理了。孩子们的学习能力是非常强的。如果孩子在与团队互动时爱告状、爱哭、撒娇,家长要发现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推动孩子自己去克服困难。
我创作的这些游戏,并不是每个家长都能照单全收,也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孩子。当然,大部分接触过我设计的游戏的家长,都反映用我的办法能解决他们孩子的问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确实有孩子对这些游戏并不感冒,毕竞每个孩子的喜好不同。所以,我还是真心建议家长们,多观察自己的孩子,了解他(她)的个性和想法,然后结合自已孩子的情况和需要,多动脑筋,去创造或改造更多专属于你们的游戏。
例如,我上面介绍的名为“老鹰捉小鸡”的户外游戏,可以在孩子们的跑动中加入口算。回答正确,可以“抵命”。这样既增加了游戏的趣味性,锻炼了身体,练习了合作,又在比赛过程中顺便巩固了数学基础。这也正好符合了现代教育注重同时开发左右大脑的理念。但对于有些还没熟练掌握口算的小孩,这个创意就会让他们反感。
所以,适合自已孩子的游戏才是最好的,而怎样改进游戏方式,让它更适合自己的孩子,就要靠家长来开动脑筋了。好的游戏就像“成长小帮手”,可以让孩子玩着的同时吸收更多知识。
其实,游戏和玩本身就比单独灌输知识更能锻炼孩子,能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表达能力、竞技能力以及心理索质。甚至可以说,游戏能培养孩子在未来社会中的“生存能力”。只要家长肯用心观察孩子,多开动脑筋,多带孩子一起玩,一定能发现“游戏学习法”的魔力,收获满满的“游戏能量”。
我也希望我研究的游戏能抛砖引玉,启发更多的家长也和我一起发现新的好玩的游戏,让我们的孩子既玩得开心,又能得到锻炼。
3、孩子争议要处理,游戏氛围要公平
孩子们的世界很纯粹,容不得半点作假。家长们如果希望孩子能够更好地融入团队,就必须要往意这个问题。
在我组织游戏时,有时候家长会因为怕孩子输,会让孩子“故意犯规”,推着孩子提前起跑、越线,总之是各种破坏规矩的做法,甚至跟我017求情,不要算孩子输。最初,我总是碍于面子,不好意思回绝。
记得有一次,平时很要好的两个男孩一直闹别扭,使游戏很不顺畅,直到最后两人打了起来。
为什么以前关系很好的小伙伴,今天一直像死对头一样呢?
休息时,我和他们两个谈心才知道,其中一个孩子因为对方在家长的带领下犯规,而我又没有及时制止,于是耿耿于怀,始终在找茬打架。
那次小事件对我的震动很大。孩子最在乎的是公平,你想让孩子们听你的,玩得服气、开心,就一定要按规矩办事。即便实在想要变通,也必须有可信的理由。比如,确实需要让自已的孩子让着另外一个小孩,你可以说是因为对方年龄太小,或者因为他(她)今天生病,将其归于“特殊范畴”。孩子们都是很善良的,只要理由充分,他们还是能理解并让步的。
再比如,我购买的玩具,小朋友们一般会让我女儿先玩,因为女儿是玩具的主人,有优先“使用权”,这样的理由他们可以接受,就能耐心排队。但如果两个小伙伴本来在争执,家长又强行让他们礼让,他们就会因为不服气,把本来的小事闹到更严重的地步——即在之后的游戏合作中矛盾升级。有一次,就有两个小男孩为了玩具发生了吵闹,他们跟我投诉说,东西是我女儿的,王小妞可以先玩,但他们两个人应该以公平方式竞争后获得先后顺序,而不是强行被指定顺序。
后来我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不管带孩子们出来玩的亲人是谁,当我带他们玩游戏产生纠纷时,他们绝对不找自已的家长,而是找我处理。
后来我才知道,原来孩子们找自己的家长解决问题时,家长不是偏心自已的孩子,就是会顾忌到别的孩子家长的面子,让自已的孩子受点委屈,从而有失公平。因为很多妈妈是好朋友,不好意思以公正的方式处理孩子的问题,孩子发生纠纷时也不管规则与公平,一概让自己的孩子谦让,孩子很委屈又不敢反抗。只有我在孩子们中间是比较公平的处置者,对女儿也一视同仁。所以,当孩子们之间出现问题时,他们寻找的不是有爱的外援,而是一个公正的“裁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