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文化思辨 探究症结(4)
【微评 ★一般来说,我们对于科学技术的理解都是在产品的质量上。对于产品的包装,我们普遍都会认为文化创意比科学技术更加重要。但其实,产品的包装有时候更加需要科学技术的运用,这样才更能衬托出产品的高质量。毕竟现代已经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候了。】
科技产品需要个性化设计
在文化与科技融合中,每一款产品的个性化设计都是文化的重要表现。产品本身的质量标准是共性化的,但是不同的产品,款式、规格、表现方式以及外包装等方面都是需要个性化表现的,只有个性化越强,它针对的人群才能越准确。比如在儿童城,许多卖儿童玩具的服务台要比正常的服务台矮了一截,原因就是儿童能通过这样的服务台直接看到玩具,还可以拿手去触摸。但是,如果把儿童玩具的柜台和设计的和成人一样,儿童够不着也摸不着,这样既无体验也就不存在购买的欲望,小孩子就只能是“望玩具兴叹”。
在今天这个文化与科技论坛上,我看到了许多产品,有些是体现了这个规律,也有些规律性就不是很强。在我们的产品设计当中,基本上能够把产品的质量关作为第一步,但是到了今天的市场发展,仅仅保证产品的质量是不够的。所以需要在设计和创意当中,大量植入一些能够适应市场发展需要的个性化产品。未来的科技企业,如果想要做到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一是要有理念,二是要有设计从人出发的观点和观念,三是要有针对性极强的产品开发。有了好的产品融合外,我们还需要很好的包装。
人员有分工,推广需专业
在参加今天的产品推介会当中,我明显地感到,好的产品在进行推介的时候,大家往往忽略了这个环节本身的重要性,能够在短短的10分钟之内把产品说明白,把产品的核心特点用最通俗的语言讲清楚,能够让大家欣赏产品的物理属性、技术属性的同时,还能得到一个美的享受,这是一门学问,也是产品走向市场的一个必然环节。所以,我认为,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产品的推广和介绍应该由专业的人来做,大家都想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所有的东西讲出来,从创业史到获得的奖励以及整个团队的介绍最后再讲产品。在有限的时间内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很多的演讲当中,这样的事情会时常发生,原因就是讲的人只想到自己的内容,而没有想到听众在此时此刻想要知道的信息是什么。这就是讲者与听者的信息不对称,讲者与听者的诉求不一致,所以就出现了自说自话的现象。我想在产品的推介环节上也要从人出发,从人出发就是听众需要的就是我要讲的,而不是这些话我本身要讲。
【微评 ★专业化是互联网时代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在互联网时代,一切事物的效率都在不断提升。因此,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才能真正将效率提升到极致。而专业的人士也会在提升效率的同时兼顾质量。】
在推广方面,我们真的应该向苹果乔布斯这样的身为技术研发人员同时又有良好的宣传推介技巧的人学习,向马云等拥有娴熟的市场推广手段和方式的高科技企业的领军人物学习。
以人为本,台湾带给我们的启示
我们讲要以人为本,一切从人出发,企业要学会讲出自己产品的优点,落实在具体的事情上,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很好地向台湾同胞学习。大家都知道有一款陶瓷叫法蓝瓷,我每次到法蓝瓷,他们的董事长都会跟我讲诸如中国的哲学是什么,法蓝瓷的哲学是什么,礼品市场的哲学是什么等话题,每次都是以哲学的高度在思考。这让我觉得这个老板很厚重。到了他们法蓝瓷的公司,他给我看的东西介绍就是三两句话:这个产品世界上一百多个元首的客厅里面都有,这个产品是作为我们上海世博会指定的向二十多个国家领导人赠送的产品,还有的产品做出来都砸碎了,世界上只留这五件,是绝版的收藏品……只需一两个标签就说出来他的产品的重要性,讲的都是特色。
另外,我觉得在所有的产品中,不管是数码产品、创意设计产品,都要讲理念,都要讲美学,都要讲哲学。前两天我请了一个台湾的设计师,叫林盘耸,是25年前在我们内地最早推广CI的人。他跟我讲了一晚上课,我也请了600多个硕士和博士去听课,而他讲的主题是“厕所的设计”。他把台湾最有代表性的厕所进行展示,告诉大家台湾的厕所是什么样子,是用怎样的巧思来进行设计让人们感到舒适温馨的。他讲的厕所,设计得让你不去就觉得很遗憾,这就是推销特定创意产品和推销设计产品时的一种设计技巧,我们需要抓住产品自身的特色,了解受众的需求。
所以,当我们讲到文化与科技融合,在几个环节上,包括产品的研发、生产、推广,都需要融合。融合不是一句空话,融合一定是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合不是捆绑,同时融合更不是简单的叠加。
【微评 ★融合是互联网时代事物发展的重要特征。但是融合并不是简单的相加。因此,对于融合,我们应当去探究两者之间的共同点还有差异,进行更高层次的融合。】
顺势而为——互联网学术文章亟需认定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术成果开始向互联网转移。而当前学术成果认定还停留在纸质期刊这一载体上,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介于这一背景,我谈一下自己对于互联网时代学术文章认定的看法。
【微评 ★虽然网络阅读还在不断发展中,但是网络学术文章的发布大多还是纸质文章转化成为电子资料。可是,随着互联网阅读的不断发展,我们需要未雨绸缪,建立适合的网络学术认定标准。】
几十年来,在我国的学术评价体系当中,对纸质媒体学术成果的认定是人们的共识。在互联网条件下,通过互联网阅读的人数逐渐超过了平面的纸质媒体。互联网阅读早期体现在娱乐、时政和一般性的社会、文化方面,而今天的学术文章阅读也开始从纸质媒体向互联网转移。那么,问题来了:在互联网上发布的一些学术成果能否被认定?其认定标准是什么?由谁来认定?
互联网学术文章发表顺势而起
不久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互联网时代,电子学术文章应该被认定,应该成为我们职称评定和学术成果认定的重要依据。我认为这是中央的一个重要信号,也是顺应民意,顺应互联网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
2014年7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32亿。根据国际电信联盟的预测,截至2014年年底,全球互联网用户将接近30亿。许多知识分子已经成为互联网上的常住民。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许多学术成果在互联网上的发布,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关注,互联网上学术成果的发布,其传播量和影响力远远超过纸质学术报刊。
【微评 ★很多研究者通过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发布的一些学术成果不能得到承认,而这些未被承认的“学术成果”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反而有可能更大。传媒媒介的改变要求“游戏规则”也应当相应改变。】
目前有40多所高校把在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发表的论文认可为符合研究生毕业、职称评定要求的论文。网上发表论文正在改变以往既要花所谓版面费,又要苦苦等上半年甚至一年才能让论文“亮相”的模式。论文在线每天能收到150多篇论文投稿,最多的一天曾收到300多篇。根据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的数据,我国一年约产生科技论文34万篇,约合日均800篇,也就是说,最多的时候有四成论文都投给了论文在线。
传统学术文章认定走过的那些弯路
在传统的纸质报刊学术发布当中,一个好的学术期刊,每一期也就印刷两三千册,过万册的极少,基本上是这个领域当中的人在自娱自乐。我们通常将学术期刊划分为权威核心期刊、核心期刊和重要学术成果引文期刊,还因其分别隶属于不同的国家主管部门,因此出现了国家级、省部级等一些分类。坦率地说,这都是学术期刊在过去若干年走过的一条不正常的道路。
学术成果的认定是客观的,是与行政没有关系的,是与学术资料、学术规范、学术影响力、学术引用率以及在学术界自身和学术界之外所产生的冲击力、渗透力有关的。而我们恰恰把它与社会的行政、政治以及文化生态结合到一起,这是一个巨大的误区。
【微评 ★学术应当是单纯的。将学术、学校和教育与政治文化联系在一起,这对于学术自身的公平性、学术性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学术认定更是如此,专业性的学术认定才会真正推动学术的健康发展。】
互联网学术文章亟需认定
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之后,这一切都被颠覆了。曾几何时,那些草根的互联网媒体、互联网的社区、互联网的自媒体,由于其影响力大、受众广,已经成为人们自觉自愿去关注的对象,因而它所产生的影响力已经远远高于所谓的传统学术媒体。
但在现行体制下,互联网学术文章还没有合法的身份,还不能够纳入到学术统计的体系当中,还不能够成为人们晋升职务、晋级职称的重要的学术依据。我认为是时候给互联网学术文章一个名正言顺的“身份证”了,应该让互联网学术文章的发表得到社会、特别是国家管理机构的认定。既然中央两办有了文件,既然我们所有学人都在互联网上生存,那么制定互联网学术文章的认定评价指标体系,也就是理所当然的。
制定互联网学术文章认定体系原则
我们期待着互联网学术文章的认定评价体系早日出现,我们也期望这种评价体系能够真正地体现出以下原则:
【微评 ★学术认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术成果通过一定媒介和认定来造福社会。既然现在有了更好的传播媒介,为何不能顺势而为,让学术能够发挥更大的影响呢?】
一、摒弃行政化,营造包容性
互联网学术文章是去行政化的,不能因为是谁来主办,谁来主管,而把一个好端端的学术成果分成三六九等,它应该从学术本身得到学界和社会各界的认同。应该给互联网上所有的学人营造一个平等、包容、宽松的学术环境和氛围。
二、遵循普遍性,把握特殊性
互联网学术文章具有其自身的传播特性,但仍然要遵守学术规范。引文的标准化、学术的创新性、约定俗成的文本格式以及学术在各方面的统一标准,应该和纸质媒体的学术文章等同要求、等同看待,而在这方面还应该将互联网上自身的元素和要求考虑在内。
三、寻求突破口,找准创新点
评价互联网学术文章的影响力,其中一个指标就是人们的点击量、阅读量、引用率,这应该作为互联网学术文章认定评价的一个重要的突破口。那么,在这方面如何去创新?如何走出自己的特色?这应该是互联网学术体系自身需要规范的一个重要领域。而在这一方面,许多学者已经开始有所关注,我们期待着相关研究成果的早日出现。
四、关注差异性,顺应国际性
如何让互联网学术文章,成为我们与国际学术交流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就需要关注国际互联网学术文章的评价体系和认定标准。这样我们与国际学术交流才能够打通壁垒,才能够让互联网学术文章真正成为中国学术军团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微评 ★在互联网时代,学术的国际交流已经不存在传播媒介上的障碍了。但是,我国学术认定在和国际接轨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异。如何让中国的学术真正走向国际,是我们当前必须要去做的事。互联网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为我国学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助力。】
我们期待着,在不久的将来,研究生论文的发表不再只靠纸质媒体,不再是千军万马过一条桥的窘迫状况,更多学生可以在广阔的互联网学术舞台崭露头角。我们也期望在不久的将来,看到许多青年学者的学术文章,包括学术专著,在互联网上得以承认,在学术界得以承认。到了那个时候,中国乃至世界的学术舞台就会更加百花齐放。我们的学术阵地,也会更加宽松、自然、和谐,我们的学术成果也会更加深入地体现在社会传播的各个层面。
文化产业跨界教育新思路
(第九届北京文博会“专业学位教育与文化产业对话会”侧记)
2014年12月11日,第九届北京市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正式开幕。作为此次文博会的亮点活动之一,“专业学位教育与文化产业对话会”开幕式暨主论坛也在文博会首日正式拉开帷幕。此次对话会是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和文化科技司共同指导,由全国艺术、体育、新闻与传播等七个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联合主办。
这届文博会还首次纳入了人才培养板块,教育部和文化部等单位共同推出了专业学位教育与文化产业发展对话,让与文化产业相关的新闻与传播、出版、艺术等七个专业,能够更好地与市场接轨。在文博会现场,很多文创企业纷纷与相关院校签署了共同培养人才的协议。作为我国最早和最大文化产业专业方向培养院系之一的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与银帝集团、夏岩集团、尚8文化集团举行了教学实践基地签约仪式。
【微评 ★今年文博会的亮点活动,我都在现场!】
作为一名文化产业专业的教育工作者,与实际用人单位的直面对话带给我关于文化产业教育一些思考和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