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一
“华冰聊专利”在《中国科学报》上连载已一年有余。从最初的专利基础知识普及,到后来结合热点事件的点评分析,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如今已经蔚为壮观。每周笔耕不辍,在媒体平台向公众普及知识并提供咨询,这种坚持在业内也不多见。
从一篇篇刊出的文章,可以窥见作者开朗率直的性情以及她对于事业的执念。“专利不是企业争取政府补贴的工具”“专利应该成为国与国之间经济实力比拼的子弹”……诚如作者所推崇的这些令人印象深刻的理念,无不透出一个专利人的职业素养以及责任。
当今时代,创新让我们与世界紧密相拥。科技创新的成果如何高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无疑是考量一个国家驱动力、民族凝聚力的关键指标。然而,一直以来,我国政府驱动创新很难做到统筹兼顾,市场驱动创新则常有“力有不逮之惑”,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专业服务隔靴搔痒,科研脱离市场的现状始终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从知识产权的角度来看,知识产权是创新与市场的桥梁,科技创新对一个国家的贡献,可以从成果转化率以及更为直观的知识产权交易率上得以体现。因此,不切实打通专利转化实施的通道,必将直接制约中国产业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的进程。其中,知识产权保护不力是制约科技成果转化运用的核心问题,而科技供给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则是科技成果不能有效转化、知识产权不能有效运用的主要瓶颈。
以中国科学院为例,虽然在“十二五”期间,作为科技国家队的中科院产出了一系列尖端科技成果,解决了一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难题,但相较于国家持续增长的科技投入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而言,如何激励科研人员更好地产出成果并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依然是一个历久弥新的命题与挑战。
2016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以及中国科协“九大”同时召开,不但再次让科技创新成为热词,更极大地提振了全国科技工作者的精神,让创新、创业的火种撒向广袤大地。结合2015和2016年国家密集出台的多项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政策措施,我们已经深刻意识到,实现科技强国梦,不但要有“高大上”的成果,更要有“落地开花”的本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需要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无意识状态”转变成为一种积极主动的行为,更需要拆除围墙、打破藩篱,使资金、项目、人才、装置都充分活跃起来。
从本质上来说,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即是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的高水平大规模创造与有效转化运用。由此,通过开设“华冰聊专利”这样的栏目,我们寄希望于提供基础、实用的知识以及便捷有效的举措,并在此基础上传递专利成果之于小到个人、企业,大到国家、民族的现实意义。同时,置于“双创”大背景下,这样的知识普及以及精神传递,必将也对激励全社会层面的创新创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为,“华冰聊专利”这个栏目以及我们媒体平台所承载的受众中,既有广大从事科研活动的科技创新工作者,又有来自行业、民间热衷于发明创造的普通大众,归根结底,他们都是希望通过对于创新成果的利用,实现经济回报,同时,又能有利于国家的广大群体,他们是国家这个最大创新团簇中最活跃的原子、分子。
唯其如此,更希望这样的科普内容能够延续下去,更多的读者能够从中受益。
《中国科学报》社长、总编辑
2016年8月10日